機床成新率確定標準
一、概述
機床技術鑒定的方法有儀器測定法和肉眼觀察法兩類。機床幾何精度和工作精度的檢測屬于儀器測定法,機床運動系統的發熱和振動也應通過儀器測定以取得有關數據。操作系統的靈活與否,既可用儀器測定(如用拉力計測定操作手輪的旋轉力矩),也可用手試,憑經驗判別操作手輪(或手柄)是否靈活、輕便及絲杠是否有“虛量”(即絲杠與螺母之間的間隙是否過大)。
其他如潤滑系統、機床外觀等,一般用觀察法進行鑒定。電氣系統的技術狀態可以用儀器(如萬用表等)結合觀察法確定。
二、常用機械成新率確定方法
常用的機械成新率確定方法是評分法(也稱權重法),得分數即為成新率。
1.機床精度
由精度指數確定,其計算公式如下:
800){makesmallpic(this,500,700);}"border=0>
式中:T――精度指數;
Tp――精度實測值;
Ts――標準精度值;
n――實測項數。
機床精度的滿分為55分。
評分范圍如下:
800){makesmallpic(this,500,700);}"border=0>
注:幾何精度及工作精度分別計算T值,然后算出算術平均值。
2.操作系統
變速及溜板操作手輪或手柄是否靈活輕便,絲杠與螺母之間的間隙是否過大。此項滿分為6分。
3.潤滑系統
潤滑油泵出口壓力是否達到額定值,油管是否有泄漏,油路是否暢通。此項滿分為10分。
4.運動系統
包括主軸箱、進給箱的齒輪傳動系統,各部件軸承有無振動及發熱,各滑動面有無拉傷。此項滿分為8分。
5.電氣系統
電控柜中電流開斷裝置如磁力起動器(帶有熱保護)、交流接觸器、空氣斷路器(帶或不帶短路過載保護),以及各種繼電器如熱繼電器、時間繼電器、中間繼電器、過電流繼電器等觸點有無燒損或接觸不良,工作是否正常。電動機在運轉中是否有發熱(溫升超過正常值)。電動機的溫升允許值因其絕緣等級不同而異,一般用溫度計法和電阻法測定,可請企業電氣專業人員配合。此項滿分為15分。
6.外觀及其他
(1)機床附件是否齊全,安全保護裝置是否完好,外觀有無銹蝕、碰傷及油漆剝落等。此項滿分為6分。
(2)如機床為數控機床,則應檢查數控(電腦)系統及液壓系統。
①電腦系統先檢查輸入(包括軟盤或磁帶輸入及人工編程輸入)是否順利,然后檢查機床各部位動作程序是否按輸入所要求的程序進行。對于“閉環”系統,不應檢查各部件的位置精度(如重復定位精度)是否達到精度要求,各種誤差是否能按預定要求自動補償。
②液壓系統則應檢查油泵出口壓力能否達到額定值。油管及油缸有無泄漏。各閥(包括方向閥、流量閥、壓力閥)動作是否正常,液壓驅動部件是否有爬行等。
(3)評分標準:數控機床的精度仍占55分,電腦系統占20分,液壓系統占10分,其余占15分(操作系統3分、潤滑系統3分、電氣系統4分、外觀及其他5分)。
篇2:機床的安全操作技術措施
為確保安全生產、操作人員應做到以下幾點:
(l)穿好緊身合適的防護衣服,不要穿過于肥大、領口敞開的襯衫或外套。抽回扣緊,把上衣扎在褲子里,腰帶端頭應懸擺。要戴防護帽。
(2)操作者應配戴防打擊的護目鏡。
(3)開動機床前要詳細檢查機床上危險部件的防護裝置是否安全可靠,潤滑機床,并作空載試驗。
(4)工作地點要保持整潔,有條不紊。待加工和已加工工件應擺在架子上或專門設備內,不能將工件或工具放在機床上,尤其不能放在機床的運動部件上及工作地通道上。
(5)工件及刀具的裝夾要牢靠,以防工件和刀具從夾具中脫落。裝卸笨重工件時,應使用起重設備。
(6)機床運轉時,禁止用手調整機床或測量工件;禁止把手肘支撐在機床上;禁止用手觸摸機床的旋轉部分;禁止取下或安裝護板或防護裝置。
(7)機床運轉時,操作者不能離開工作地,發現機床運轉不正常時,應立即停車,請檢修工檢查。當停止供電時,要立即關閉機床或其他啟動機構,并把刀具退出工作部位。
(8)不要使污物或廢油混人機床冷卻液,否則不僅會弄臟冷卻液,甚至會傳播疾病。為防止皮膚病,嚴禁使用乳化液、煤油、機油洗手。
(9)必須使用壓縮空氣清除切屑時或切屑飛濺嚴重時,為了不危害別的操作人員,應在機床周圍安裝擋板,使操作區隔離。壓縮空氣的壓力應盡可能低。不能用壓縮空氣吹去衣服或頭發上的塵土或臟物,否則會引起耳朵和眼睛的損傷。
(10)工作結束后,應關閉機床和電動機,把刀具和工件從工作位置退出,清理安放好所使用的工、夾、量具,仔細地清擦機床。清除切屑時應使用鉤子、刷子或專門的工具,不要用手直接清除切屑。
篇3:機床傷害事故原因分析與安全操作規程
?機床傷害事故的原因常常是不安全的操作方法或不正確的加工程序,亦即缺乏基本的訓練和管理。如果設備經常保持最佳使用狀態,并正確地加以操作,那么,由機床引起的傷害將是很少的。同時,較好地使用防護裝置也會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
?據不完全統計,機床傷害事故占機械傷害事故的三分之一強,而且機床傷害事故的性質相對要較重些。據某市75個單位調查統計,共有沖床1135臺、木工平刨39臺,10年時間共發生沖斷手指和刨手事故798人次。
1機床傷害原因分析
普通車床、鉆床、鏜床、銑床、刨床、磨床等主要機床傷害原因歸納如下:
(1)無安全操作規程;
(2)無證操作;
(3)無防護及保險裝置或防護、保險裝置有缺陷;
(4)操作者防護用品穿戴不符合規定,如:未戴防護眼鏡、戴手套操作、女工留長辮和披肩長發、未穿緊身工作服、系圍巾、戴領帶及飾物操作;
(5)啟動不是自己分管的機床;
(6)停機保養或檢修,未采取切斷電源并掛標志的措施;
(7)采用縮減程序和使用投機取巧的操作方法;
(8)機床在設計、結構和制造工藝上有缺陷,機床部件、機床附件和安全防護裝置的功能退化等均可能導致傷害事故的發生;
(9)機床防護及保險裝置未定期檢修而失靈,造成傷害;
(10)使機床自動倒轉;
(11)機床運轉時,緊固工件或刀具、測量工件、觸摸刀具的刃口或給機床加油;
(12)機床運轉時,用手代替鉤子清除切屑或試圖用手拉斷長的螺旋形切屑;
(13)操作者習慣在運轉的機床上面遞送工夾具;
(14)操作者隨意離開運轉著的機床;
(15)注意力不集中或思想過于緊張而發生誤操作、誤動作;
(16)未使用合適的手工具;
(17)工件、刀具未夾緊而飛出傷人;
(18)將工件放在旋轉的工作臺上或其附近;
(19)切屑在工作臺上堆積;
(20)金屬切屑飛濺;
(21)砂輪選擇不當、安裝不當、磨削量選擇不當引起砂輪破碎;
(22)刀具旋轉時,調整冷卻液;
(23)操作方法不當、用力過猛、使用工具規格不合適或工具磨損,操作者與機床相撞;
(24)電器設備絕緣不良;
(25)環境的不安全因素,如照明不足、燈光刺眼、噪聲干擾、零件堆放不當及工夾量具擺放不當、無通風、地面有油污、場地狹窄、布局不合理等。
2機床安全操作規程
為了做到安全地操作機床,就必須嚴格遵守機床安全操作規程:
2.1機床操作人員必須經專門的安全技術培訓,掌握所操作的機床結構、性能、機械原理、使用范圍、維修常識,持有《安全作業證》。
2.2工作前,應按規定正確穿戴好防護用品。不準圍圍巾、戴手套工作;袖口、衣襟必須扎緊;機床操作工人,不得留長辮和披肩長發,在工作時,必須戴好工作帽,把頭發收攏到帽內。
2.3開車前,必須檢查各種安全防護、保險裝置、聯鎖裝置、信號指示裝置、電氣接地裝置和冷卻潤滑系統是否良好,確認無誤,方可開車。
2.4開車時應先手動盤車或低速空運轉,檢查機床運轉和各傳動部位的情況,確認正常后方準加工工件。
2.5操作機床時要站在木踏板上,不準腳踩或靠機床,拆裝工件要切斷機床電源。
2.6加工舊工件前,必須將有害物質清除干凈。
2.7所用工夾量具必須完好適用,不準放在機床導軌及工作臺上,禁止在運轉的機床上面遞送工夾具及其它物件。
2.8操作時,應戴好防護眼鏡,并采取防止切屑飛濺傷人措施;在切削脆性材料、有毒有害材料或磨刀具時,必須戴好防護眼鏡或防塵毒口罩。
2.9機床啟動后,刀具應慢慢接近工件,操作者應站在安全操作位置,應避開機床的運行部位和切屑的飛射方向,清除切屑禁止嘴吹、手撥,清除切屑應用鉤子或刷子,并盡量在停車時清除。
2.10機床運行中,不準反向制動剎車,不準手摸工件或刀具,調整機床的速度、行程,調整工、夾、刀具,測量工件,機床潤滑及擦拭機床等,均必須停車進行。
2.11機床運行中,操作者應經常注意機床的工作狀態,發現異常情況或故障時,必須立即停車,切斷電源,然后進行檢查,找出原因,處理好后方可開車。如遇突然停電或電器故障,要立即關閉機床或其它啟動機構,并將刀具退出工作部位,由電工處理。
2.12機床開動后,不準擅離工作崗位,工作中途停止加工工件,因故離開工作崗位或中途停電,都必須停車、切斷電源。
2.13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擺放要穩固,對容易滾動的工件要墊穩,地面油污要及時清除,保持工作場所清潔、暢通。
2.14大型機床需二人以上操作時,必須明確主操作人,統一指揮、互相配合,非主操作人不得下令開車。
2.15工作結束應切斷機床電源或總電源,將刀具和工件從工作位置退出,手柄、手輪必須放置空檔,清理安放好所使用的工、夾、量具,并擦洗機床。
2.16交班時,必須把本班機床運轉及安全等情況交待清楚,并在交班記錄上簽字。良好的管理有助于安全生產,養成經常保持工作井然有序的良好習慣,對機床的安全操作大有裨益,從而可大大減少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