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人事檔案查閱服務流程

人事檔案查閱服務流程

2024-07-26 閱讀 5392

人事檔案查閱服務流程

  允許查閱借用檔案范圍

  (一)因教職工入黨、出國、任免、考察、審查、調動、組織處理和逝世后寫悼詞以及復查、甄別等需要了解教職工情況時,可提供檔案查閱。

  (二)因編寫黨史資料、人物傳記、地方志等需要了解當事人的經歷和社會實踐情況,而當事人已死亡的可提供檔案中的履歷與自傳內容查閱。

  (三)其他情況下,確因需要使用人事檔案時,可查閱相關內容。

  二、查閱檔案者必須是中共正式黨員。

  三、查閱職工檔案原則上由人事部門代為查閱。如有必要,組織部門、保衛部門或部門負責思想政治工作的黨員處級干部在申明理由、辦理手續后可以查閱。

  四、檔案室根據規定,確定是否提供或提供什么材料。

  五、各部門人員查閱檔案,只能查閱本部門職工檔案,確須查閱外部門職工的,須經人事處主管負責人批準。

  六、檔案原則上不外借。因特殊原因確需借用檔案,需經組織部長批準并嚴格履行借用登記手續,當天借用當天歸還。

  七、任何人不得借閱本人及本人親屬的檔案。

  八、查問及借用檔案者要嚴格遵守保密制度和閱檔規定,除已辦理借出審批手續外,其他一律不得將檔案拿出檔案室查閱。并只能查閱相關內容,不得隨意翻閱其他材料更不得泄露或擅自向外公開檔案內容;不得擅自-拍攝復制檔案內容,回工作需要需從檔案中取證的,須經檔案室審查批準、核對確認并加蓋公章后方可取走;嚴禁涂改、圈點、抽取、撤換、增加檔案材料。違者視情節輕重予以批評教育、甚至紀律處分。情節嚴重或造成惡劣影響的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嚴肅處理。

人事檔案查檔流程

  1.下載《臨沂大學查借閱人事檔案審批表》并如實填寫,寫清查檔事由,提供查檔人員身份證復印件。

  2.查檔人員所在部門或學院負責人簽字、蓋章,人事處負責人簽字、蓋章。

  3.組織部檔案室進行查檔。

  4.查閱人事檔案應當2人以上,一般均為黨員。

  5.校外單位因公務查檔,需攜帶介紹信、身份證或工作證,在我校對口單位辦理審批手續。

  6.校外人員查閱親屬關系,由人事處或離退處代為辦理。

  7.查檔工作當日辦結,不接受電話查檔。

篇2:人事檔案查閱程序及注意事項

人事檔案查閱程序及注意事項

程序

  1、學院(單位)填寫《查閱干部檔案審批表》,寫明查閱原因、查閱內容、查閱人和被查閱人姓名,加蓋分黨委(黨總支)公章。

  2、到學校人事處審批,在《查閱干部檔案審批表》上簽字蓋章。

  3、查閱人必須是中共正式黨員兩名,憑學校人事處審批后的《查閱干部檔案審批表》和工作證,到檔案館人事檔案室辦理查閱事宜。

注意事項

  1、查閱人事檔案者必須是中共正式黨員兩名,持有《查閱干部檔案審批表》,攜帶工作證。

  2、查閱者不得泄露和擅自向外公布檔案內容,違者視其情節輕重,予以批評教育直至紀律處分,屬于假公濟私者,按違犯《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處理。

  3、查閱檔案時禁止抽煙、倒水,以防損壞檔案材料。

  4、查閱應在閱覽室。未經批準,不準私自帶走檔案材料。

  5、查閱人事檔案,嚴禁涂改、拆散、抽出、增添、劃圖、批注、折疊和撤換檔案材料。未經批準不得翻閱其它材料。

  6、未經批準不得復制、摘抄、拍攝,不得給無關人員看,用畢及時銷毀材料復制件。需要從檔案中取證的,必須請示主管部門審查批準后才能復制、摘錄檔案,不準在筆記本上作記錄。

  7、任何個人不得查閱本人及直系親屬的檔案。

如何保護自己的權利不受侵犯

  因個人檔案造成勞動者損失的問題,原來只能通過向上級部門投訴來協調。由于沒有上級主管單位的“新企業”越來越多,加上檔案涉及勞動者許多切身利益以及勞動者維權意識的提高,“檔案官司”開始出現了。這類由檔案引起的勞動糾紛由于性質特殊,勞動者要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比較困難。那么,讀者如何才能維護自己的權利呢?

  第一,不要讓檔案成為“死檔”。要知道自己的檔案保管在什么地方,其中特別要注意是委托人才服務機構保管的,必須保存好檔案保管的證明,及時繳納費用,不要讓自己的檔案成為“死檔”。

  第二,處分材料入檔須經本人認定。根據《流動人員檔案管理規定》,檔案中“收集的材料,必須經過認真的鑒別。需經單位蓋章或本人簽字的,簽字蓋章后方能歸入檔案”的規定,單位放入檔案的材料,特別是對勞動者處理、處分的材料要求經本人簽字認定。

  第三,勞動關系解除及時轉移檔案。根據國家有關檔案轉移的規定,在解除勞動關系后,單位必須在一個月內將該員工的檔案轉移到所在的街道、新的工作單位。因此當我們結束了前一個工作時,應當關心自己的檔案是否及時轉移到位,防止在調換工作中檔案的丟失。

  第四,檔案材料與事實不符,可要求單位認定并修改。如果發現單位在自己檔案里塞進“黑貨”侵犯了自己的就業等合法權利時,必須注重搜集足夠的證據,并通過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