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精選)

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精選)

2024-07-30 閱讀 2314
);?>第一篇: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課程標準:掌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

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難點:西周的宗法制、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講授新課:

教師:你知道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是什么嗎?它是怎樣建立的?它實行怎樣的政治制度?學生:看教材內容,歸納總結。

教師:夏朝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國家政權,出現了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公共權力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執法、司法等國家和社會的公共機構行使的權力),這就是說夏朝已出現了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國家政權的權力是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但是,夏朝還保留著氏族社會的許多特點,真正完備的國家是商朝。

那么,我們來看商朝。首先,同學們知道商是怎么建立的嗎?

學生:略

教師:商朝建立后,完善了鞏固自己統治的政治制度,那就是內服外服制度。內、外服制度是怎么回事?商王還有什么統治國家的方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

學生:略

教師:商朝建立以后,完善了鞏固自己統治的政治制度,那就是內服外服制度。內服外服制度是怎么回事?商王還有什么統治國家的方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

學生:閱讀教材思考這些問題。

教師:商王朝是一個以商部族為中心的方國聯盟。(遠古時期,人們把活動在一定區域、血緣紐帶牢固的部族集團稱為方國,若干個方國聯合起來組成方國聯盟。)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商王朝實行內服外服制度。那什么是內服外服制度呢?

學生:回答內服、外服的概念。

教師:(解釋商王是如何通過內服、外服進行統治的。這一制度是如何運行的。)內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動區域。也是商王能夠直接控制的區域,是商王的統治根本。外服是商部族以外的方國。這些方國或者是依附與商部族的,或者是被商部族征服的。他們的首領即邦伯要聽命于商王。由此,商王控制了方國聯盟的實際權力,與各方國形成了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這樣,通過內服官員的設置,商王控制了自己的統治區域,通過外服,商王控制了各個方國。形成了以商王為中心的統治秩序。

除了內服外服制度以外,商朝還有沒有其他的統治手段呢?

學生:略

教師:有,那就是利用宗教神權來統治國家。即通過神權來強化王權。

商朝是一個彌漫著神權色彩的王朝。商朝人崇信各種鬼神,認為神靈主導著人事。所以,商朝統治者"尚鬼""尊神",依據上帝鬼神的意志來治理國家。其實是一種君權神授的思想。但是,商朝的方國聯盟形式的內服外服制度有它的缺點,那就是商王對參加聯盟的方國控制有限,各方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它們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方國還經常與商處于戰爭狀態。正是由于這樣的缺點,商朝最后被它的方國周部落所滅。大家有沒有看過《封神榜》,在這部小說中,講述的是周滅商的故事,一個強大的周朝建立以后,如果讓你來治理怎么進行?

學生:略

教師:請大家結合課本和《形勢圖》,來講講為什么西周要實行分封制?如果我是周王,我該怎樣進行分封呢?分給哪些人?分封者獲得的好處(權利)和應盡的義務是什么?分封制的作用有哪些?分封制有哪些局限性?

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分析以上問題。

教師: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分封,就是帝王分地以封諸侯。它的目的是為了鞏固西周統治。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他們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處,或處在戰略要地。這些親族在分封時除土地外,還得到大量物資、武裝和人口等。同時被分封的還有在周建立過程中立下戰功的功臣以及一些古老的方國和前代的貴族,例如商的貴族等。各封國必須承認周王的權威,并承擔各種義務。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各封國與王室的關系比商王和方國的關系更密切,臣屬關系更加明確,統治效果得到加強。

分封制的作用:通過分封,周的親族、姻親和功臣在新占領地建立了一批新興國家。周人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通過分封,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確立了周王的最高統治地位。

分封制的局限:諸侯國具有獨立性和離心力,逐漸導致諸侯割據稱雄和國家分裂局面。咱們來做包青天--

一個官員生前娶了一位妻子,為他生了一個女兒,然后他再娶了一個妾氏,為他生了大兒子,此后妻子又為他生了一個小兒子,結果這官員不幸殉職,于是他的兩個兒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業,請問應該判給誰?

教師:按照西周的宗法制度,這位官員的小兒子有繼承權。那么什么是宗法制呢?

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宗法制的內容。

教師:宗法是周人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的一種措施。所謂宗法制,指的是中國古代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一種繼承和分配制度。它由父系家長制演變而成,到周代逐漸完備。宗法制的主要內容就是劃分了明確的大宗和小宗體系。什么是大宗,什么是小宗?大宗和小宗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宗法制確定的繼承方法是什么方法?

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概念。

教師:宗法制確定的繼承方法是嫡長子繼承制度。(嫡長子:即正妻所生的長子)也就是說嫡長子是土地,財產和權力的繼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權,地位最為尊貴,故嫡長子也被成為宗子。而凡是嫡長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成為大宗。小宗則是相對與大宗而言的。嫡長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為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也就是說,對于大宗而言,小宗就是他的臣屬,要對大宗絕對的服從。同時,小宗也是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緣關系。這樣,宗法制通過血緣關系的親疏,確立起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制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同時,宗法關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和"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為了維護宗法制度,周朝制定了各種禮樂制度。它作為各級貴族生活的準則,成為維護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關于禮樂制度。同學們可以看小字方框里的介紹。教師: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有哪些?

總結:牢固的血緣關系濃厚的專制色彩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繼承性和發展性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中國自夏朝開始,出現了國家。而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和鞏固國家政權,夏商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國家政治制度。夏商兩朝建立了方國聯盟形式的內外服制度。西周修改了這一制度,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并制定了維護這種制度的禮樂制度。通過這些制度的實行,使王成為天下的共主。廣大的勞動人民則成為王的臣民,并且延續了幾千年之久。以后,為了繼續統治和壓榨勞動人民,統治者們不斷的修改著自己的政治制度。

練習:(略)

第二篇:1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第一單元第1課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高一歷史編寫:張楠審定:馬啟臣、李立2014年8月23日

學習目標: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教學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教學難點:商代的內服、外服制度;周禮與周朝政治制度之間的關系。

知識導學

知識點一:夏商兩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

(1)地位:古代中國第一個_____政權。建立于_____年。禹的兒子啟把政治權力由“_____”變成“_____”,家天下的局面逐漸形成。原始社會的禪讓制被_____所取代。

(2)特點:出現凌駕于社會之上的_____和王位世襲制。

2、商朝

(1)建立時間:約公元前_____年,商族首領_____滅夏,建立商王朝。

(2)政治制度――內外服制度

①內服:即王畿,是_____的活動區域。

②外服:是商族以外的_____。

③關系:_____控制著聯盟的實際權力,與各附屬國形成了__________的關系。

(3)政權特點

①商王朝是一個彌漫著_____色彩的王朝,商王通過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②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是_____的。

思考探究

商代的政治制度為什么有這樣的特點?

知識點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封邦建國

1、西周建立:公元前_____年,周武王東征,滅商建國,史稱西周。

2、分封制:

(1)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的_____。

(2)含義:是在保證_____強大的條件下,將宗族_____和_____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以_____。

(3)內容:

①_____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_____是周王直接駐地。

②_____是分封的主體,他們在分封后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③異姓封國包括:_____、_____;古老附屬國;_____、舊族、降族;被商滅掉的古國。

④對周的_____、_____和_____以周王的名義“授土”、“授民”,但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的權威,并承擔各種義務。

⑤諸侯還要對下屬進行分封。

(4)作用

①通過分封,周人的勢力范圍擴大,周王確立了_____、的地位,鞏固了統治。

②分封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_____――_____――_____”的等級序列。周天子通過分封,編織起來中央控制_____的紐帶,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林立的局面,密切了同_____的關系,推動了_____的經濟開發和社會發展。思考探究

分封制的特點是什么?

知識點三:宗法制

1、目的:鞏固_____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_____、_____和_____繼承上的矛盾。

2、內容:

(1)以_____為核心,確立了嚴格的_____、_____體系。

(2)_____是土地、財產和權力的主要繼承者,有_____的特權,地位最尊貴,故嫡長子也被稱為_____。凡是嫡長子_____的系統都被稱為大宗。

(3)嫡長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為_____。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

3、特點:宗法制是周人把_____和_____結合起來的一種措施。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是_____關系,也是_____關系。

4、作用

(1)保障了各級貴族能夠享受_____的特權。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把“_____”和“_____”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同時也強化了以_____為代表的貴族特權地位。

5、禮樂制度:周朝制定了各種禮樂制度。它作為各級貴族的_____,成為維護_____必不可少的工具。

(更多請搜索:)

思考探究

時至今日,宗法制已經消亡,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法思想仍然存在。你能結合當今現實分析一下它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嗎?

當堂檢測

一選擇題

1、下列對商朝政治的特點表述正確的是()

①商朝是一個以商部族為中心的內外服聯盟②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③商朝是個彌漫著神權色彩的王朝④商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

2、下面對周禮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是表示等級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

b、周禮有吉禮、嘉禮、兇禮、賓禮、軍禮等

c、它成為各級貴族的生活準則,可根據實際情況更改

d、是維護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3、據說周公東征后,“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這里“封建”是()

a、分封諸侯國的意思b、封建制度的意思

c、一個社會發展階段d、封界建城的意思

4、下列史實符合西周確立的宗法制繼承原則的是()

a、唐太宗通過玄武門之變繼位b、宋太宗繼承兄長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長孫繼位d、清康熙帝死后黃四子繼位

二、非選擇題

說出分封制與宗法制的主要內容、特點和作用。

高考真題:1.(2014?廣東文綜12)在中國古代“家國一體”的社會中,忠孝觀念源遠流長,其源頭是()

a.宗法制b.郡縣制

c.君主專制d.中央集權制

1.a

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它保證貴族的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有利于凝聚宗族,“國”“家”結合起來,強化王權。

2.(2014?遼寧、湖南、寧夏文綜24)西周分封制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下列省、自治區中,其簡稱源自西周封國國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東、山西d.廣東、廣西

2.c知道各省簡稱,熟悉西周封國,即可解答。選項中各省的簡稱依次是:(豫、冀)(湘、鄂)(魯、晉)(粵、桂)。

3.(2014?上海單科3)漢代以來,某地出土了數以千計的青銅重器,青銅銘文多涉及諸侯戰爭、土地交換等內容。學者推斷此地應是()

a.夏人的活動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宮遺址d.漢初同姓王的封國

3.b

此題考察春秋戰國時期,連年征戰,社會動蕩,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發生了急劇的變革。最深刻的變革來自于經濟領域。各國之間不斷開辟農耕熟地,耕地不能轉讓買賣的規定也逐漸失效。所以根據材料敘述,應該是b。周朝,尤其是東周時期,正是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第三篇: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

第1課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一、知識與能力:

基礎知識:1、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難點: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能力培養:培養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處理的能力,通過討論與思考,初步培養學生用歷史眼光和歷史意識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和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采取學、思、論、導四步教學法。

即自學,深思,討論,點評誘導。授課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小時。分組討論:前后桌一組,選出組長一人,記錄討論的中心論點并作好發言準備。

分階段進行問題解決,在學生自學階段,老師走下講壇,深入各組討論中,以便隨時發現學生在解決過程中出現的疑惑或難點,增加課堂解決的針對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幾千年前,就有了相當的完備的國家運行機制,有相當高的政治文明,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源源流長的文明古國,理解宗法制對歷史和現實的影響。

四、新課講授

導言部分:

1、中國古代的朝代:

2、關于專題序言的處理:首先讓學生閱讀專題序言,讓學生分析各段的大意,并相機誘導、指正。通過學習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過程:西周雛形,秦朝形成,漢唐宋加強,元明清頂峰。

3、解釋重要的概念:中央集權:權力的高度集中

導入新課:

導入1:在四大文明古國里,中國是唯一五千年文明傳承沒有中斷的,但是對于遠古的歷史,我們只是從史書上得來,在以前,中國歷史上最早有確切紀年是在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那么從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的建立到前841年這一千多年是怎樣更替的?中華文明五千年是否有足夠的證據來說明?這對中國史學界是一個考驗,甚至有外國史學家不承認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我們如何解決這一問題?1996年開始,涉及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學和測年技術等領域的4名首席科學家,帶領44個課題組的200多名專家,經過4年多的時間,使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多學科聯合攻關的研究項目――夏、商、周斷代史研究工程取得重大成果,什么叫“夏商周斷代工程”呢?簡而言之,即把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三個朝代每朝每代帝王的年代斷清楚。同學們知道這項偉大工程使我國確切的歷史年代往前推了多少年嗎?從2800多年推到4000多年前。這項工程進一步證實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解決了歷史的懸疑問題。歷史的發展也是與科學技術發展相關的,例如在民國初年,我國考古學的嚴重落后,至使華夏文明的起源都有東來說,西進說等眾說紛紜。你想了解夏商周的具體年代嗎?你想知道四千多年年我國國家機器是怎樣運作的嗎?可以說,中國古代國家機器運作的制度――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中央集權制。那么夏商周的國家運作機制是什么呢?著名的史學家錢穆說我們中國人是政治的天才,“能創建優良的政治制度來完成其大一統之局面,且能維持此大一統之局面歷數千年之久而不敗。直到今天,我們得擁有這樣一個廣土眾民的大國家,舉世莫匹,這是中國歷史之結晶品,是中國歷史之無上成績”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許多優良的部分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的,我們不能一談到封建制度就覺得不如西方的民主制度,其實中國的考試選官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到后來鴉片戰爭前后英國東印度公司最早學習這一制度(西方是政黨選舉制度);戶口調查制度,中國自周代以下,直到清代初期,都有戶口調查一項;文武分職,軍人不干政的制度,在中國又是古已有之,亦屬中國舊制中一項優良的傳統;宗教信仰,政教分離,又是自古已然,并亦極少有因民間信仰沖突而釀成宗教戰爭的。

導入2:同學們,你們的回老家的時候有沒有去過祠堂,清明節有沒有在祠堂參加過祭祖活動,如果有同學參加過請你介紹一下有關的情況。(同學介紹)那么皇帝祭祖則是在課本上見到的插圖太廟。那從什么時候中國開始有這樣的活動呢?(夏商周)那我們今天就是要學習有關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兩代社會的政治制度

夏:原始社會末期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根據斷代工程,科學地測定夏存在時間為2014――1600年,那時已經出現管理部落族人和其他部落的臣民的公共權力或者說已經形成了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政治制度。那么這一政治

制度的特點是什么呢?――凌駕于公共權力之上,帶有氏族社會的許多特點。在禹統治的時期,禹已有特權,相傳因為有個部落酋長參加會議遲到,被禹處死,可見禹已在行使著君王的權力。

商:商部落首領成湯于前1600年帶領部落族人滅夏,又征服周圍的小方國,這樣以商部落方國為中心統治周圍的小方國,建立了一個方國聯盟(即方國與方國的聯合體),存在于前1600――1046年。

請考慮幾個問題:

1、假設你是商朝國王,你對本族部落和對其它部落小方國會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維護自己的王權?(內服與外服制度,內服就是商內部區域的管理制度,外服就是其他方國的管理制度。)

2、商與其他方國是什么關系?(從殷卜辭反映的情況看,殷王國與其他方國之間的關系具有兩重特征:一方面是相互平等關系“比”,另一方面殷王國又凌駕于其他方國之上“令”,控制著聯盟的實際權力,與各方國形成了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商王可以要其他方國交貢物,巡狩盟國,促裁爭端,懲罰方國。控制力是有限的,方國有很大的自主權,有時還會發生戰爭。)

3、為什么商朝充滿神權色彩?(體現了當時人們對自然征服的有限。殷人在當時是一個進步的氏族,其他方國還在圖騰信仰的時候,殷人就有了祖先的宗教,依靠這種信仰的主觀因素,殷人全族出征,常戰勝了方、土方、馬方等部落,因此,祖先神顯然比動植物圖騰的旗幟是更有力的觀念武器。殷王是占卜的主體,也是廟祭活動的主體。王既是人,也是神,是方國聯盟的首領,又是群巫之長。以神支配人,以神權強化王權,神權和王權合二為一就是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

4、現在讓時間老人把我們帶回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假如當時河水泛濫,良田被毀,饑民如潮,商王心急如焚,而你又是當時的一名官員,請你設計一句在早朝時的對白或一個動作。由學生各抒已見

5、

二、封邦建國

前1046年,陜西一帶周部落首領周武王滅商,以鎬京為中心建立西周,周邦推翻殷邦的統治之后,建立了一個新的方國聯盟――周王國。就大局而言,周王國與殷王國的不同主要在于“共主”的換替:周由小邦上升為“共主”,殷由“共主”淪落為普通的邦國。可初建的周朝出現了動蕩,周公平定了三監叛亂,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才得以穩定局面。那么首先采取什么制度以克服商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呢?即分封制。不管哪一種制度,周王一個目的是鞏固王權和本族勢力。

大家首先清楚西周的基本情況,大家有沒有看過《封神榜》,在這部小說中,講述的是周滅商的故事,那一個強大的周朝建立以后,如果讓你來治理怎么進行?當時沒有先進的聯系和交通工具,你可以做什么?(分封制)把什么進行分封?(土地和人民)

提問討論:

1、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目的是鞏固周王室的權力,一是要“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遺族叛亂,三是要適應人口不斷發展、疆域不斷擴大的需求。)

2、如果我是周王,我該怎樣進行分封呢?受分封者的獲得的好處(權利)和應盡的義務是什么?(周邦取得“共主”地位之后,迅即與既存的方國確立了聯盟關系,后人將此一過程稱為“褒封”。《史記?周本紀》說:“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當時,這樣的方國極多,可見,所謂“褒封”不過是周王以天下共主的名義,與既存的異姓方國建立一種名分關系,組成新的方國聯盟。分封異性功臣貴族是為了獎賞其功勛,并使其繼續為鞏固統治效力;分封先代帝王后裔是利用先代帝王的名望維護社會穩定。如果周王只分封異姓邦國,那便與商代沒有兩樣了,他們的區別在于,與此同時,

周王還“封建”了一批同姓邦國。周人為什么分封同姓方國?傳統的說法是“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分封也與部族人口的不斷衍生相關。)(內容:周王授予一定的土地和人民;諸侯要要服從周王命令,鎮守疆土,交納貢賦,朝覲述職;受封諸侯在自己的封地內要繼續分封。)

3、分封制的作用有哪些?(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開疆拓土,開成對周王室眾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4、(選擇)分封制有哪些局限性?(在分封制下,諸侯在自己領地內有相對大的獨立性。諸侯掌握了封疆內的用人、行政、軍事、財政大權,使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壯大。隨著諸侯與周王之間力量對比的變化,“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轉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是必然結果。)

三、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的新的生命誕生,自然就和他們的父母、長輩、兄姝、晚輩之間建立了同宗關系。“人一生下來,便有與他相關系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且將始終在與人相關系中而生活(不能離社會),如此則知,人生實存于各種關系之上。此種種關系,即是種種倫理。倫者,倫偶;正指人們彼此之相與。相與之間,關系遂生。家人父子,是其天然基本關系;故倫理首重家庭。父母總是最先有的,再則有兄弟姊妹。既長,則有夫婦,有子女;而宗族戚黨亦即由此而生。??倫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第79~80頁,學林出版社,1987。)

人類最初的權力是用強力取得的,是原始人群中的強者取得管理權,宗法制是人類告別動物時代的文明產物,是老幼有別、尊長有別、父子兄弟有別的產物。是血緣關系的自然取得方式。是血緣關系的自然取得方式。黃帝時代是華夏族人口大爆炸時代,也是政治制度--宗法制社會管理方式的延伸爆炸時代,但是,隨著人口的迅速擴張,完全自然的大宗管理小宗的宗法制已不能有效地管理華夏族,因為大宗不一定發展得最好,不一定最有管理能力,血緣關系的自然權力取得形式發生了變化,禪讓制產生了,這就是堯舜禹時代。禪讓制是承認華夏族是一個大家庭,這個大家庭內成員平等地享有政治權利的產物,或者說,華夏族成員品德既好,又有管理能力的人都可以當領導。禪讓制是領導提名的代議制公推公選制度,由于推選范圍的局限性,領導提名的局限性,隨著華夏族人口群的進一步擴大,用禪讓制取得領導權的方式,已不能使許多枝族信服,由于通訊和交通的限制,又不能建立民主選舉制度,同為華夏族的各枝族間爭奪權力的斗爭開始了,夏啟第一個奪得最高領導權,宗法制政治制度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三代,政治制度的宗法制主要是確定繼承權力的一種制度,如嫡長子繼承制度等。這種繼承制度由于以血緣關系親疏遠近確定,劃定等級地位,防止了同族對于權力、地位、財產的爭奪。

正是因為有了分封制,才會有宗法制,在講述宗法制之前,先請同學們當一回青天大人,判決一件遺產案件。此案是一個官員生前娶了一位妻子,為他生了一個女兒,然后他再娶了一個妾氏,為他生了大兒子,此后妻子又為他生了一個小兒子,結果這官員不幸殉職,于是他的兩個兒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業,請問應該判給誰?(學生閱讀后進行分析,爵位應該歸妻子生的兒子,家業主要也留給妻子生的兒子,大兒子也能有一定的家業。從而讓學生理解嫡長子孫繼承法則,并理解這是因為分封之下的產物。因最上層向下分封,下層為上層進行保障。你認為這種做法合不合理,如果是現在,剛才的遺產案又怎樣判?(大小兒子和女兒平均分配,體現平等和贍養義務)。的確,在宗法制下,就是因為你是出生的不同決定你不同的命運,這是不公平的,所以也有人試圖改變這樣的現狀,你知道有什么例子嗎?(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二子,通過玄武門之變,殺兄而成為皇帝,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兒手中搶到皇位)雖然宗法制有不足之處,但他還是有很大作用,請你分析一下其作用。(保證貴族壟斷和特權地位,內部的團結和穩定。所以宗法制一直以來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提問:

1、西周為什么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結合的制度?(解決貴族之間的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度的特點是什么?(嫡長子繼承制)

3、結合課本11頁的大宗小宗樹狀示意圖解釋大宗、小宗。

4、宗法制度的作用是什么?(確立一整套分配與繼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保證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強化王權,家國一體。)

5、納說明宗法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制度?宗法制與分封制是什么關系?(在周代,周天子(周王)為天下共主(中央最高領導人),王位(最高權力)由嫡長子繼承,世為天下大宗,是同姓族的最高家長。其庶子被封為諸侯,爵位亦由嫡長子繼承,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為大宗,以國名等為氏。諸侯之庶子被封為大夫,亦由嫡長子繼承其位,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族內為大宗,以官名、輩份、采邑名為氏。大夫與士的宗法關系同上。各級嫡長子都稱為本家族的宗子,掌管全族的財權和祭祀,管理本族成員,統治領地內人民。)(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體現就是分封制)

6、宗法制怎樣來維護?(貢賦與禮樂制度。)

7、討論:西周的封國和商代的方國有何不同?

最后通過學習這些早期的政治制度,請同學們歸納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是什么?(早期的政治制度既具有牢固的血緣關系,又具有濃厚的專制色彩,同時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繼承性和發展性)

第四篇:第一課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kaiser

篇2:西歐封建制度(精選)

第一篇: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

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

(一)形成西歐封建制度的諸因素

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其基礎來自三個方面:由羅馬封建因素,日耳曼因素,并通過基督教會對二者的不斷結合而形成的.

⒈羅馬封建因素

隨著羅馬帝國對外擴張的中止,帝國經濟在發生危機,羅馬由奴隸制過渡到隸農制自然經濟.一些人因敗落而尋求富有的庇護人的保護,成為其保護下的平民或附庸,成為日后西歐封建制度的起源之一.

⒉基督教會

隨著4世紀基督教發展,教會林立,擔當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并成為日后教化蠻族,把羅馬古典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結合起來的承擔者.

⒊日耳曼因素

日耳曼人剛從原始社會走出,階級分化,出現溫和奴隸制.親兵制度,建立了首領和親兵相互間契約關系的觀念,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

(二)、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過程

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兩條相輔相成的線索,一是封主封臣制和封土制的形成和變化過程,一是自由農民的農奴化過程

⒈西歐封建化過程的起點――薩利克法典

薩利克法典是薩利克人的習慣法匯編.反映了五、六世紀法蘭克人在進入高盧以后的社會生活狀況.西歐社會的封建化過程,就以此為出發點.

克洛維進入高盧后,把無人居住的土地交給法蘭克人的農村公社,自己占有羅馬皇室的土地,并把一部分賞賜給貴族和親兵,形成日耳曼大土地所有制,對地主和教會的大地產,則很少侵犯.所以法典反映了三種土地所有制:農村公社,王室土地,和貴族地主土地所有制.

⒉自由農民的農奴化

法蘭克國王修改薩利克法典,規定死者土地由其子女繼承,不再交還公社.公社的耕地逐漸變為可買賣的自由地.公社農民內部的經濟分化加劇.

法蘭克農民農奴化的主要原由是由利用特權兼并農民土地,失地農民被迫投靠大地主,逐漸變成農奴.二是戰爭,豪強官吏掠奪,自由民無法正常生產;另一方面,軍事制度從步兵或輕裝騎兵發展成為重裝騎兵,戰斗力加強,但費用開支也大大增加,使農民干脆尋找教俗貴族保護,把土地交給貴族而由自己耕種,只向此貴族納稅服役。

⒊封主封臣制與封土制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階段:墨洛溫王朝時期,國王采取賜地封土的辦法給其官員,封地與公職相聯系,這種土地分封是無條件的,久而久之,大貴族勢力上升,國王軍事經濟實力削弱.

第二階段:到任宮相時,進行采邑制改革,將封地與附庸制度結合起來,馬特沒收了叛亂貴族和教會的大量地產,分封給他的附庸騎士.受封者,即封臣則以服騎兵役為條件,并向封主宣誓效忠,這種軍事封地稱為采邑.受封者若不能履行封臣的職責,封主有權收回采邑.這種權利和義務是雙方的,是一種契約關系,封主也要保護封臣.西歐封建制度的特征就是它的相互性,在封建制度下,沒有人是權力無限的統治者.

采邑制的推行有以下結果:①加速了封建化進程,自由農民變成農奴;②鞏固了中小封建主的地位,奠定了騎士制度的基礎;③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為主從的封建等級制度.

第三階段:采邑原本是終身的,封臣死亡,采邑交還封主,不得世襲.到西法蘭克的禿頭查理時頒布克爾西敕令,承認采邑和特權世襲.

(三)、西歐封建制度確立的標志

確立標志:封臣制(附庸制)與封土制(采邑制)相結合,土地所有權與政治統治權相結合,查理曼大帝戰爭需要封建主支持,頒布“特恩令”確定了大貴族在其世襲領地內具有獨立的政治經濟權力,王權由此衰落,封建割據形成。

(四)西歐封建制度形成時期的基督教會

西歐的教權與王權這時期相互支持.通過基督教會,加強了法蘭克國王的統治地位,基督教成為其精神支柱;而基督教會的典章制度等,逐漸為法蘭克統治者所接受,從而使法蘭克國家上層建筑各部分日益完善.正是基督教會對日耳曼因素和羅馬因素的不斷結合,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五)封建制度形成的標志:土地占有采邑化自由農民農奴化

封建內部關系等級化社會生產莊園化

第二篇: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過程

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過程

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兩條相輔相成的線索,一是封主封臣制和封土制的形成和變化過程,一是自由農民的農奴化過程,我們把這兩個過程稱之為封建化過程.

⒈西歐封建化過程的起點――薩利克法典

法蘭克人五世紀時分為兩支,一支遷萊茵河中游,稱河濱一里普阿爾人,一支進入北高盧,稱海濱一薩利克人,即克洛維為王的那一支.

薩利克法典是薩利克人的習慣法匯編,形成于六世紀初,511年前后.它反映了五、六世紀法蘭克人在進入高盧以后的社會生活狀況,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會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盧一羅馬人的社會因素.西歐社會的封建化過程,就以此為出發點.

克洛維進入高盧后,把所占領的無人居住的土地交給法蘭克人的農村公社,他自己占有羅馬皇室的土地,并把一部分賞賜給貴族和親兵,形成日耳曼大土地所有制,對高盧一羅馬地主和教會的大地產,則很少侵犯.所以法典反映的土地所有制就有三種:農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王室土地所有制,貴族地主土地所有制.

一般認為,農村公社是從氏族公社發展而來的自由農民的社會組織,特點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認為,它是在中世紀地主莊園內重新形成的.

⒉自由農民的農奴化

最初,法蘭克自由農民都是公社成員,有權利和義務參加戰爭,分取占利品,使用公社土地,參加社員大會.到六世紀下半葉,國王希爾伯利克(561~584年)頒布一道修改薩利克法典的敕令,規定死者如無子嗣,土地由其女兒繼承,而不再交還公社.這樣,公社的耕地逐漸變為可以買賣的自主地.這時的公社稱作馬爾克.公社農民內部的經濟分化加劇.

但是,法蘭克農民農奴化的主要原由,并不是經濟分化的結果,因為當時系自然經濟,經濟分化緩慢,而主要是外部暴力所造成.外部暴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教俗貴族地主利用特權強力兼并公社農民的自主地,失去土地的農民被迫投靠大地主,逐漸變成農奴.二是6~10世紀戰爭兵役頻繁,對外擴張,外族入侵,社會不安定,豪強官吏勒索,這一切使自由農民無法進行正常的農業生產;另一方面,軍事制度也有變化,從原來的步兵或輕裝騎兵發展成為重裝騎兵,戰斗力加強,但費用開支也大大增加.據估計,當時四家小農方能裝備一名騎兵.這種狀況,使許多農民干脆就近尋找一教俗貴族保護,把土地交給貴族而由自己耕種,只向此貴族一人納稅服役,既避免了官府沉重的軍役、捐稅,也避免了他人的勒索和盜匪的搶劫,此稱為“委身式”,也叫“投托”.久之,這些農民就變成了農奴.他們在法國被稱為“維蘭”.

在法國,還有一些農奴稱為“塞爾夫”(serf),他們大多是奴隸的子孫,地位比維蘭更低.維蘭實際是永久性佃農,份地世襲,勞役有一定傳統標準.塞爾夫則由主人任意剝削,并可隨土地一并買賣.一般來說,維蘭比自由農、佃農的境遇往往要好.

八世紀前半期查理?馬特采邑制改革以后,法蘭克農民農奴化進程加速.

847年,西法蘭克國王禿頭查理的墨爾森法令規定,“任何自由人都必須選擇一主人,或是國王,或是國王的臣屬”.

自由農民的農奴化過程一直延續到11世紀.

封主封臣制與封土制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階段:墨洛溫王朝時期,六、七世紀,國王采取賜地封土的辦法給其官員,封地與公職相聯系,這種土地分封是無條件的,久而久之,大貴族勢力上升,國王軍事經濟實力削弱.

第二階段:到八世紀查理?馬特任宮相時,進行采邑制改革,將封地與附庸制度結合起來,從而向西歐封建制度邁出了極其重要的一步.采邑制改革的另一契機是軍事制度發生變化.西歐在與阿拉伯人的接觸中,學會了使用馬蹬,馬蹬的出現,使騎兵從輕裝發展為重裝,鎧甲及貴族族徽都隨之出現.更重要的,是由此需要專職作戰的騎士,普通法蘭克農民既難以負擔,也無此技藝,而騎士則需要土地和農民來養活.這樣,馬蹬→軍制改革→社會制度(采邑制)改革.

中國明末時傳教士鑄造的西洋火炮為何不能引起中國社會制度的變革?顧準這樣提出了問題.

馬特沒收了叛亂貴族和教會的大量地產,分封給他的附庸騎士.受封者,即封臣則以服騎兵役為條件,并向封主宣誓效忠,這種軍事封地稱為采邑.受封者若不能履行封臣的職責,封主有權收回采邑.這種權利和義務是雙方的,是一種契約關系,封主也要保護封臣,不能欺侮他的妻女,若違反,封臣也可另找封主.西歐封建制度的特征就是它的相互性,在封建制度下,沒有人是權力無限的統治者.若上面對下面的權力是絕對的,不可反抗的,那就不是西歐封建制度,而是絕對君主制了.這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中國封建制度的概念大不相同.

查理?馬特的采邑制改革,到加洛林王朝的矮子丕平和查理曼時繼續實行,因為即使查理曼當時也無足夠財力搞職業軍隊.而各級領主,也有自己的附庸騎士,形成層層分封.打仗時,這些附庸的附庸在王室軍隊中參加其直接領主指揮的軍隊,并且只是單線聯系,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采邑制的廣泛推行,導致以下后果:①加速了封建化進程,大小封建主竟相爭奪勞動力,把自由農民變成農奴;②鞏固了中小封建主的地位,奠定了騎士制度的基礎,排除了農民當兵的權利;③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為主從的封建等級制度.

每一騎士都靠自己采邑的農民的賦稅和勞役生活,這一騎士對自己的采邑擁有行政、司法、稅收等管理權.國王有時還把一些豁免權賜給一些大領主和教會貴族,豁免權也叫特恩權,指這些領主的領地可不受國王代理人或官員管轄.這樣一來,就使采邑領地具有獨立王國的趨勢.

第三階段:采邑原本是終身的,封臣死亡,采邑交還封主,不得世襲.封臣的繼承者若要繼續從前的關系,要重搞受封儀式.到九世紀,采邑逐漸變成了世襲領地.877年西法蘭克的禿頭查理頒布克爾西敕令,承認采邑和特權世襲.

查理曼死后,王權的分散,無休止的內戰,外族的入侵,使原本有序的金字塔式的等級統治走向混亂.原來的封疆大吏一一伯爵,以自己的附庸為后盾,從王室官員演變為獨立的地方王公。從本質上說,政治分裂是封建制度最正常、最普遍的社會狀態。對王權而言,封建制度的興盛正是王權的陰暗時代。

封建社會時期的國家資源形態主要指的是土地――即:封建社會的生產資料主體是土地,其社會構成即是由一個大家族世襲霸占整個國家的生產資料,唯獨當朝皇帝有權把生產資料分封給指定的親屬或臣僚,以此形成由一個大家族作為食物鏈頂端的金字塔社會結構,國家機器和宣傳機構全力維護的就是這樣的一個金字塔結構社會。自然,如此傾力通過愚化手段令世人認可、贊同封建社會架構的封建文化之中,就充滿了阻礙社會進步的糟粕垃圾,也形成了封建社會特有的在不可調和、解決的矛盾中企求太平的奴性文化――即:化解不了壓迫剝削的規律性越來越嚴重而導致的社會越來越動蕩矛盾,只能一邊勸說帝王和官僚仁慈施政、執政,一邊又勸說老百姓乖順、聽話作民奴的封建文化,意圖麻痹、愚化所有社會中人全都沉浸在“過一天是一天”的自欺欺人狀態下。

不同社會的簡明區分標準:

封建社會帝皇制:整個國家的資源和財富由一個大家族霸占,唯獨皇帝有權把生產資料分封給親屬私有或臣僚私有,大多數人沒有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料,要活著就得去為少數人(地主階級)服務、勞動受壓迫剝削。

資本主義私有制:整個國家的資源和財富由少數人霸占,大多數人沒有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料,要活著就得去為少數人(資產階級)服務、勞動受壓迫剝削。

社會主義公有制:整個國家的資源和財富由整個國家的人民共同擁有、共同生產、共同享受,任何私人不占有生產資料,使得沒有任何人可以騎到任何人頭上剝削壓迫。

第三篇:西歐封建制度作業

西歐封建主義形成問題的

探討

學院歷史文華學院

班級二零一一級歷史二班

學號

姓名石康安

二零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內容提要】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現象,封建主義制度在世界許多地區發揮過巨大的作用。在西歐,封建主義政治結構確立于中世紀中期,成為此后基督教世界的一個主要標志,且其殘余痕跡一直持續到近代時期。西歐封建主義的結構隨著中世紀中期封建主領地的世襲化進程而確立起來。其主要特征是封建權利對公共權利的最大限度的排斥,領主和附庸間的私人契約取代了國家的公共法律,公共權利淪為私下義務。由于領主―附庸間縱向階梯型網絡的破毀,西歐封建國家的領土界限極為模糊,各國君主不僅對內無法實行統一的管理,對外也不能以主權者的身份進行平等的交往。因此,在封建主義結構之下,中世紀西歐便不存在任何完整意義上的“國際關系”。

【關鍵詞】中世紀/西歐/封建主義/政治結構

一封建主義政治機制的起源

西歐封建主義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論題。許多學者將封建主義的萌芽追溯到古羅馬帝國晚期的社會結構和日耳曼蠻族原有的軍事組織。[1](p.218);[3](pp.163-183)其中,法蘭克人的扈從制度(或稱親兵制度)對封建主義形成的影響尤為巨大。一個領域內的統治者為確保其政權的穩固,往往“通過依靠他的可以信賴的軍人組成的扈從在他自己和那些完全是作為統治客體的下層民眾之間架起橋梁”,為此他“從他控制下的土地管區中賜給他們土地作為采邑”;而他的直接封臣(小編推薦你關注好范文網:)又“時常把他們自己的采邑分成小塊授予他們的扈從成員”。這種土地的分封,乃是蠻族統治者試圖把個人關系的框架納入正在運行的統治結構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是要建立“作為個人聯盟的國家”。[2](pp.24-29)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封建社會最初是一種“軍事性的社會”。[3](p.249)而隨著公元6-8世紀法蘭克人統治的擴展,這種政治運作機制也逐漸擴及了整個西歐。隨著封建主義的成熟,西歐的城堡結構也逐步改進,在西法蘭克地區,10世紀時的木結構堡壘建筑讓位于11世紀以后的石塊建筑。城堡強調了這樣的事態,“即領主的權威是基于擁有土地基礎上的地方性現實”;它是力量的象征,雖然有時是用作鎮壓的武器,但也被當作保護周圍村莊的手段。“領主和附庸、仆役和農民在城堡內高大的廳堂中一同按序進餐,這反映出這些人組成了一個由雙向性義務約束的、存在于國家之內的社團。”[4](pp.42-43)這種中央政府權威被排擠出地方政治領域的事態,與歐洲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聯系在一起。與9-11世紀西歐普遍的領地世襲化進程同時進行的一個事態是,伴隨著內戰和私戰的綿延及外族的不斷入侵,自由民得不到王權的有效保護,他們被迫依附于當地的強大領主以求在混亂時日得以生存。自由民依附領主的方式是將自己的土地奉獻給某個領主,再在封建條件下取回這份土地;更流行的方法是自由民被迫承認自己是某個領主的臣屬,從而承認

從來就不存在的所謂地產的“授予”;作為領主的附庸,自由民獲得了領主的庇護,但同時必須向領主履行提供勞役等義務,他們的人身自由被大大剝奪,淪為了農奴。這個進程在遭維金人入侵最嚴重的西法蘭克王國地區發展最早,逐漸也擴散到意大利和德意志。由于有了大批農奴的依附,封建領主就掌握了更堅實的經濟基礎,因此封建主義從最初的軍事性機制擴展為組織經濟生產的紐帶。

二封建權利對公共權威的排斥

城堡是西歐封建社會的基層核心,但在最高王權與最底層的農奴之間,不止是有一層領主,而是有好幾個層次,每個領主都可將自己的領地劃成數塊封給自己的屬下,從而形成了一種金字塔形的階梯網絡。一個大領主相對于國王或皇帝來說是附庸,國王和皇帝是他的領主,但相對于這個大領主自己分封的中小貴族來說他就是領主,由他分封的人則是他的附庸;依次類推,直至最低一等的普通騎士。各級領主與附庸相互按契約承擔責任和義務。在歐洲大陸,通常情況下附庸只對他的直接領主負責,形成了所謂“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則。但英格蘭的情形有所不同,1086年,征服者威廉召集全體大小封建主宣誓盡忠王室,各級領主便與英王發生了直接的主臣關系。[5]這是英國封建主義的特點。事實上,歐洲各地區領主與附庸間具體的責任和義務及運作方式各有所差,并無統一的規則;神圣羅馬帝國的封建制度與英格蘭的封建制度大相徑庭,法國與西班牙的情形相去甚遠,德意志與意大利的做法也不盡然。這正是西歐封建主義之“非系統性”的一個方面,恰如著名史家威爾斯強調的那樣:“處在其鼎盛時期的封建主義什么都是,就是沒有系統性。它是粗略組織起來的混亂狀態。”[6](p.638)。封建主義政治機制便是這樣建立在各級領主與附庸個人之間很不穩固的行為規范基礎之上。這套規范,本質上是屬于私法范疇內的東西,它們不能與現代國家的那種公共法律混為一談,現代意義上的公法在中世紀的歐洲幾乎完全不存在。故有學者稱“在封建國家里,私法取代了公法的地位”。

三封建主義體系的無序狀態

當階梯型的領主―附庸網絡完善之時,封建武士逐級向上負責的忠誠意識能保證處在金字塔頂端的領主(如查理曼或維金人的諸首領)自如地將整個統治區域團結在一個整體中,“把軍人與來自不同種族和語言集團的農奴聯系在一起”。

[4](p.28)因此,封建主義并非生來就是無政府狀態的。但隨著領地的世襲化,領主―附庸關系越來越多向化,原先那套階梯型的網絡逐漸破損了。自查理曼帝國崩潰后起,一個封建主逐漸可以從好幾個領主那里獲得封地,從而同時成為幾個領主的附庸。1133年格洛斯特伯爵的一番陳述是這種多向化領主―附庸關系的很好見證:“我是我的女主人、有福的瑪麗的男爵之一,我繼承了作為她的旗手的權利,我擁有來自埃夫勒的10個騎士的封地。我對法國國王恩惠欠下了一個

騎士的服役義務。對于諾曼底勛爵的恩惠,我欠下了兩個騎士在邊境地區40天的服役義務。此外,我從貝葉主教那里得到了有8個騎士的羅哲?蘇哈特封地、有7個騎士的馬爾菲利亞特封地,我該承擔對法蘭西國王一個半騎士的服役義務以及在諾曼底邊境地區3個騎士服役40天的義務。而在公爵召集軍隊時,我由于通過主教擁有封地而欠他所有的騎士義務。”[4](pp.31-32)格洛斯特伯爵所臣屬的幾個領主也不是平等的,他們相互之間也構成了領主―附庸關系,如諾曼底公爵本人就是法蘭西國王的附庸。這種錯綜復雜的臣屬關系使封建主往往很難確定自己的最終臣屬,當他的領主相互發生爭戰時更是如此,要求附庸絕對忠于自己領主的原則便時時成為一句空話。十字軍東征期間出現的耶路撒冷王國是西歐社會的延伸,也是其縮影,12世紀后期該王國制定的憲章有關封建關系的條文本身就含有矛盾之處。封建制社會代替奴錄制社會乃足讓會發展的必要階段和必然規律。不過由于各地區發展的不平?,介國的具體條件不一樣,。

所以不過西歐的封建制度畢竟還有一些普遍性的規范。總的來說,封建領主與附庸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雙向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他們必須相互承擔一系列的責任和義務。領主除給予附庸封地作為其武器、衣食等費用的資源外,還有保護附庸不受任何傷害的責任,而附庸則必須宣誓效忠于領主并向領主履行諸種義務,大致包括應領主之召隨領主征戰、協助領主處理行政和司法等事務、遇領主有特殊事情(如領主被俘需贖金贖身、領主之兒女婚嫁等)時捐獻款項等。

四結語

西歐封建主義起源于日耳曼部落的軍事組織,隨法蘭克王國的興盛擴展到了西歐大部分地區,并在查理曼帝國崩潰后通過封建領地的世襲化成熟起來。西歐封建主義結構依靠領主與附庸個人之間不穩定的契約規范來組織歐洲社會;由于封建主領地的世襲化,最初的階梯型臣屬網絡逐漸被損毀,各級封建主所堅持的私人權利往往凌駕于公共權力之上,這使中世紀的西歐呈現出一種混亂不堪的無序狀態;在這種凌亂的政治結構中,封建“國家”缺乏確定的地域界線,也不具備近代民族國家賴以存在的中央集權機制和主權基礎。著名史家j.w.湯普遜曾對封建主義作過如下寬泛的定義:“封建主義同時具有多種含義,它既是一種政府形式,也是一種社會結構,又是一種經濟狀態,還是一種政治社會哲學。”[7](p.688)本文不想對寬泛的西歐封建主義做全面的考察,而將集中探究一下作為“政府形式”的封建主義,分析封建主義之下中世紀西歐基督教國度的政治組織形態及相關問題,從而認識在近代國際體?"?之前?"?政治秩序。

【參考文獻】

[1]"feudalism"[a].encyclopaediabritanica[m].vol.9.encyclopaediabritanica,inc.,1964.

[2][美]賈恩法蘭科?波齊.近代國家的發展――社會學導論[m].沈漢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johnp.mckayandothers.ahistoryofwesternsocie*y[m].vol.i.boson,1991.

[4]joanevans.lifeinmediavalfrance[m].oxford,1925.

[5]蔣孟引.英國封建化過程的特征[a].蔣孟引文集[c].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76-97.

[6]h.g.wells.outlineofhistory[m].newyork,1931.

[7]jameswestfallthompson.themiddleages300-1500[m].newyork,1972.

第四篇:西歐封建制?**??形成和發展

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發展.txt性格本身沒有好壞,樂觀和悲觀對這個世界都有貢獻,前者發明了飛機,后者發明了降落傘。約在公元前2014-前1700年,希臘的克里特島產生了君主制國家。

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其基礎來自三個方面:①古希臘、羅馬的遺產,②基督教的傳統,③日耳曼人的社會模式.換句話說,西歐封建制度是由羅馬封建因素,日耳曼因素,通過基督教會對二者的不斷結合而形成的.

⒈羅馬封建因素

隨著羅馬帝國對外擴張的中止,帝國的經濟在公元三世紀已發生嚴重危機:人口銳減,城市敗落,一些大土地所有者便退居鄉村,建立了以隸農為主要生產者的、實行租佃分散經營的田莊制,形成自然經濟,政治上則形成獨立王國.如此在公元三世紀,羅馬帝國的奴隸制商品經濟已經過渡到隸農制自然經濟.另外,羅馬很早以來就存在一種保護關系,一些人因敗落而尋求富有的庇護人的保護,成為他們保護下的平民或附庸,帝國衰落后,這種保護關系更為擴大,成為日后西歐封建制度的起源之一.⒉基督教會

與經濟的變化相適應,人們的思想意識也發生變化,原來的羅馬古典文化開始讓位于普通人民群眾的大眾文化,這就是基督教文化.在危機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從崇奉奧林匹斯諸神:朱庇特,宙斯,阿波羅,轉奉能解脫個人罪惡,能使個人得到拯救的基督教.因為前者雖然氣勢磅礴,給人力量,但卻不能給人安慰;人是偉大的,但人不能總是顯示偉大,人還需要安慰,尤其是在危機時代,人們需要一種神秘主義的哲學體系.在公元三世紀的羅馬帝國,這就是新柏拉圖主義.經過百般曲折,四世紀以后羅馬終于成為基督教國家,教會組織普遍建立,受羅馬制度的影響,教會的法律、制度,組織結構都建立起來.正是基督教會,在日益加深的混亂狀態中起到了維護秩序的穩定性作用,并且成為日后教化日耳曼蠻族,把羅馬古典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結合起來的承擔者.

另外,教會所建立的修道院制度,也對中世紀早期的西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修士最初一般都是西歐最優秀的農民,他們開墾荒地,排干沼澤,改良土壤,推廣三圃制,對恢復和發展西歐農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還保存了羅馬人的一些建筑技能,發展了木刻、金屬制造,紡織、玻璃、釀酒等工藝.

⒊日耳曼因素

日耳曼人剛從原始社會走出,為陷如絕境的西歐社會帶來了活力和生機.

與羅馬法律相比,耳耳曼法律是習慣法,粗獷、迷信、采用神裁法,但對日后西歐封建政治仍有重大影響.日耳曼法律產生于人類古老的習俗,而不是統治者的意志,所以法律超越王權,沒有一個國王可絕對專制,這種王權有限制度是中世紀西歐政治發展的一個特點.所以有人說,民主起源于日耳曼叢林之中.

日耳曼人的親兵隊制度,建立了首領和親兵相互間契約關系的觀念,直接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日耳曼人還帶來了農村公社制度(其特點之一是自治),它對西歐城市的形成、行會制度、以至于議會制度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日耳曼因素對西歐社會影響之大,以至于全球通史的作者認為:正是日耳曼人的到來,毀滅了西歐的古典文明,從而為西歐新文明的開端,掃清了道路.在中國,在印度,昔日的文明傳統一直沒有中斷,并得以保存,但這僅是舊生命的延續.而西方,在羅馬帝國滅亡以后,卻出現了一個新的開端.他并且認為,這是西方歷史的獨特性之所在.

西方史學界在西歐封建制度形成問題上主要分為兩派,日耳曼派和羅馬派,以后又形成綜合派

(二)、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過程

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兩條相輔相成的線索,一是封主封臣制和封土制的形成和變化過程,一是自由農民的農奴化過程,我們把這兩個過程稱之為封建化過程.

⒈西歐封建化過程的起點――薩利克法典

法蘭克人五世紀時分為兩支,一支遷萊茵河中游,稱河濱一里普阿爾人,一支進入北高盧,稱海濱一薩利克人,即克洛維為王的那一支.

薩利克法典是薩利克人的習慣法匯編,形成于六世紀初,511年前后.它反映了五、六世紀法蘭克人在進入高盧以后的社會生活狀況,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會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盧一羅馬人的社會因素.西歐社會的封建化過程,就以此為出發點.

克洛維進入高盧后,把所占領的無人居住的土地交給法蘭克人的農村公社,他自己占有羅馬皇室的土地,并把一部分賞賜給貴族和親兵,形成日耳曼大土地所有制,對高盧一羅馬地主和教會的大地產,則很少侵犯.所以法典反映的土地所有制就有三種:農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王室土地所有制,貴族地主土地所有制.

一般認為,農村公社是從氏族公社發展而來的自由農民的社會組織,特點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認為,它是在中世紀地主莊園內重新形成的.

⒉自由農民的農奴化

最初,法蘭克自由農民都是公社成員,有權利和義務參加戰爭,分取占利品,使用公社土地,參加社員大會.到六世紀下半葉,國王希爾伯利克(561~584年)頒布一道修改薩利克法典的敕令,規定死者如無子嗣,土地由其女兒繼承,而不再交還公社.這樣,公社的耕地逐漸變為可以買賣的自主地.這時的公社稱作馬爾克.公社農民內部的經濟分化加劇.但是,法蘭克農民農奴化的主要原由,并不是經濟分化的結果,因為當時系自然經濟,經濟分化緩慢,而主要是外部暴力所造成.外部暴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教俗貴族地主利用特權強力兼并公社農民的自主地,失去土地的農民被迫投靠大地主,逐漸變成農奴.二是6~10世紀戰爭兵役頻繁,對外擴張,外族入侵,社會不安定,豪強官吏勒索,這一切使自由農民無法進行正常的農業生產;另一方面,軍事制度也有變化,從原來的步兵或輕裝騎兵發展成為重裝騎兵,戰斗力加強,但費用開支也大大增加.據估計,當時四家小農方能裝備一名騎兵.這種狀況,使許多農民干脆就近尋找一教俗貴族保護,把土地交給貴族而由自己耕種,只向此貴族一人納稅服役,既避免了官府沉重的軍役、捐稅,也避免了他人的勒索和盜匪的搶劫,此稱為“委身式”,也叫“投托”.久之,這些農民就變成了農奴.他們在法國被稱為“維蘭”.

在法國,還有一些農奴稱為“塞爾夫”(serf),他們大多是奴隸的子孫,地位比維蘭更低.維蘭實際是永久性佃農,份地世襲,勞役有一定傳統標準.塞爾夫則由主人任意剝削,并可隨土地一并買賣.一般來說,維蘭比自由農、佃農的境遇往往要好.

八世紀前半期查理?馬特采邑制改革以后,法蘭克農民農奴化進程加速.

847年,西法蘭克國王禿頭查理的墨爾森法令規定,“任何自由人都必須選擇一主人,或是國王,或是國王的臣屬”.

自由農民的農奴化過程一直延續到11世紀.

⒊封主封臣制與封土制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階段:墨洛溫王朝時期,六、七世紀,國王采取賜地封土的辦法給其官員,封地與公職相聯系,這種土地分封是無條件的,久而久之,大貴族勢力上升,國王軍事經濟實力削弱.

第二階段:到八世紀查理?馬特任宮相時,進行采邑制改革,將封地與附庸制度結合起來,從而向西歐封建制度邁出了極其重要的一步.采邑制改革的另一契機是軍事制度發生變化.西歐在與阿拉伯人的接觸中,學會了使用馬蹬,馬蹬的出現,使騎兵從輕裝發展為重裝,鎧甲及貴族族徽都隨之出現.更重要的,是由此需要專職作戰的騎士,普通法蘭克農民既難以負擔,也無此技藝,而騎士則需要土地和農民來養活.這樣,馬蹬→軍制改革→社會制度(采邑制)改革.

中國明末時傳教士鑄造的西洋火炮為何不能引起中國社會制度的變革?顧準這樣提出了問

題.

馬特沒收了叛亂貴族和教會的大量地產,分封給他的附庸騎士.受封者,即封臣則以服騎兵役為條件,并向封主宣誓效忠,這種軍事封地稱為采邑.受封者若不能履行封臣的職責,封主有權收回采邑.這種權利和義務是雙方的,是一種契約關系,封主也要保護封臣,不能欺侮他的妻女,若違反,封臣也可另找封主.西歐封建制度的特征就是它的相互性,在封建制度下,沒有人是權力無限的統治者.若上面對下面的權力是絕對的,不可反抗的,那就不是西歐封建制度,而是絕對君主制了.這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中國封建制度的概念大不相同.查理?馬特的采邑制改革,到加洛林王朝的矮子丕平和查理曼時繼續實行,因為即使查理曼當時也無足夠財力搞職業軍隊.而各級領主,也有自己的附庸騎士,形成層層分封.打仗時,這些附庸的附庸在王室軍隊中參加其直接領主指揮的軍隊,并且只是單線聯系,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采邑制的廣泛推行,導致以下后果:①加速了封建化進程,大小封建主竟相爭奪勞動力,把自由農民變成農奴;②鞏固了中小封建主的地位,奠定了騎士制度的基礎,排除了農民當兵的權利;③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為主從的封建等級制度.

每一騎士都靠自己采邑的農民的賦稅和勞役生活,這一騎士對自己的采邑擁有行政、司法、稅收等管理權.國王有時還把一些豁免權賜給一些大領主和教會貴族,豁免權也叫特恩權,指這些領主的領地可不受國王代理人或官員管轄.這樣一來,就使采邑領地具有獨立王國的趨勢.

第三階段:采邑原本是終身的,封臣死亡,采邑交還封主,不得世襲.封臣的繼承者若要繼續從前的關系,要重搞受封儀式.到九世紀,采邑逐漸變成了世襲領地.877年西法蘭克的禿頭查理頒布克爾西敕令,承認采邑和特權世襲.

查理曼死后,王權的分散,無休止的內戰,外族的入侵,使原本有序的金字塔式的等級統治走向混亂.原來的封疆大吏一一伯爵,以自己的附庸為后盾,從王室官員演變為獨立的地方王公。從本質上說,政治分裂是封建制度最正常、最普遍的社會狀態。對王權而言,封建制度的興盛正是王權的陰暗時代。

(三)、西歐封建制度確立的標志

國內史學界一般認為,西歐封建制度確立的時間是九、十世紀,主要根據是877年的克爾西敕令.

確立的標志:封臣制(附庸制)與封土制(采邑制)相結合,土地所有權與政治統治權相結合,大貴族在其世襲領地內具有獨立的政治經濟權力,而王權衰落.

u但注意,并不是西歐所有的農民都變成了農奴,也并非西歐所有地方都形成了封建制度;這里只是說,封建制度和農奴制從此在西歐占據了主導地位,并以法國最為典型。

四、西歐封建制度形成時期的基督教會

基督教最初沒有教皇,教皇一詞的本意是ραρα,是對所有主教的尊稱.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后,由于羅馬主教所在的地理位置,使其擁有較雄厚的政治經濟實力.五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帝國政府遷拉文那,實際把羅馬的管理權交羅馬主教,使其地位提高.進入中世紀教皇一詞逐漸為羅馬主教所專有.

西羅馬帝國滅亡,以主教區為基本單位的教區系統依然存在,并從敗落的城鎮向廣大農村發展.八世紀以后,西歐廣大鄉村教區開始形成.教皇的傳教團在異教地區傳教,也不斷取得成功.496年在高盧的法蘭克人受洗入教,597年成立了英格蘭教會,七世紀創立了倫巴德教會,八世紀創建了德意志教會.到公元1000年左右,連匈牙利的馬扎爾人,北歐斯堪的納維亞的諾曼人也進入了西歐的基督教世界.在日耳曼人征服西歐之后,基督教也征服了西歐,并且還征服了日耳曼人.

在廣泛的傳教過程中,教會和修道院獲得了大量教產.810年亞琛宗教會議,把主教區和主

教依教產分三級:3000~8000處領地為一級,1000~3000為二級,不滿1000處為三級主教區.一般認為,中世紀羅馬教會占西歐各國耕地的三分之一,各級主教實際上是大大小小的封建領主.修道院也擁有大量莊園,他們招收大批農民,開墾荒地.修道院莊園往往能改進耕作制度,例如三圃制,就最早由修道院莊園實行,成為日耳曼貴族莊園的示范.5~11世紀以前,教皇的權力一直受很大制約.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對意大利的征服,使教皇一直受拜占廷長期控制.678~752年的十三任教皇中,有十一任是希臘人或敘利亞人.但隨著倫巴德人進入意大利,阿拉伯人征服敘利亞、埃及、北非,拜占廷干預西方的能力大為減弱,于是羅馬教皇不失時機地與法蘭克人結盟.751年加洛林王朝和756年教皇國的建立,800年查理曼的加冕,直至962年德意志的神圣羅馬帝國的建立,都是西歐政教聯盟的反映.有了查理帝國的支持,教皇從此敢與拜占廷皇帝分庭抗禮,西歐基督教會從此自成體系.也正因為如此,加上西歐拉丁文化和東南歐希臘文化的差異,1054年東西方基督教會大分裂,西歐的基督教稱西方公教(天主教),東歐的基督教稱東方正教(東正教).

應該看到,西歐的教權與王權這時的相互支持,對雙方都是有利的.通過基督教會,加強了法蘭克國王的統治地位,基督教成為其精神支柱;通過基督教會,羅馬帝國時期的典章制度,教會法規,教階制度等,逐漸為法蘭克統治者所接受,從而使法蘭克國家上層建筑各部分日益完善.正是基督教會對日耳曼因素和羅馬因素的不斷結合,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教權和王權這一時期的相互利用和相互勾結,有利于西歐社會的發展.

盡管如此,教權與西歐王權相比,仍處于從屬地位.十一世紀前西歐的主教區和修道院大都是在世俗王權和領主統治之下,主教由世俗王權和領主任命,鄉村教士也由莊園主選任控制(這時教士尚未實行獨身制).962年以后,德意志的神圣羅馬帝國甚至在一個時期能隨意任免教皇.不過,隨著教會勢力的發展,到十一世紀后半期,教權逐開始向王權發起挑戰.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過程

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兩條相輔相成的線索,一是封主封臣制和封土制的形成和變化過程,一是自由農民的農奴化過程,我們把這兩個過程稱之為封建化過程.

⒈西歐封建化過程的起點――薩利克法典

法蘭克人五世紀時分為兩支,一支遷萊茵河中游,稱河濱一里普阿爾人,一支進入北高盧,稱海濱一薩利克人,即克洛維為王的那一支.

薩利克法典是薩利克人的習慣法匯編,形成于六世紀初,511年前后.它反映了五、六世紀法蘭克人在進入高盧以后的社會生活狀況,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會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盧一羅馬人的社會因素.西歐社會的封建化過程,就以此為出發點.

克洛維進入高盧后,把所占領的無人居住的土地交給法蘭克人的農村公社,他自己占有羅馬皇室的土地,并把一部分賞賜給貴族和親兵,形成日耳曼大土地所有制,對高盧一羅馬地主和教會的大地產,則很少侵犯.所以法典反映的土地所有制就有三種:農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王室土地所有制,貴族地主土地所有制.

一般認為,農村公社是從氏族公社發展而來的自由農民的社會組織,特點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認為,它是在中世紀地主莊園內重新形成的.

⒉自由農民的農奴化

最初,法蘭克自由農民都是公社成員,有權利和義務參加戰爭,分取占利品,使用公社土地,參加社員大會.到六世紀下半葉,國王希爾伯利克(561~584年)頒布一道修改薩利克法典的敕令,規定死者如無子嗣,土地由其女兒繼承,而不再交還公社.這樣,公社的耕地逐漸變為可以買賣的自主地.這時的公社稱作馬爾克.公社農民內部的經濟分化加劇.但是,法蘭克農民農奴化的主要原由,并不是經濟分化的結果,因為當時系自然經濟,經濟

分化緩慢,而主要是外部暴力所造成.外部暴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教俗貴族地主利用特權強力兼并公社農民的自主地,失去土地的農民被迫投靠大地主,逐漸變成農奴.二是6~10世紀戰爭兵役頻繁,對外擴張,外族入侵,社會不安定,豪強官吏勒索,這一切使自由農民無法進行正常的農業生產;另一方面,軍事制度也有變化,從原來的步兵或輕裝騎兵發展成為重裝騎兵,戰斗力加強,但費用開支也大大增加.據估計,當時四家小農方能裝備一名騎兵.這種狀況,使許多農民干脆就近尋找一教俗貴族保護,把土地交給貴族而由自己耕種,只向此貴族一人納稅服役,既避免了官府沉重的軍役、捐稅,也避免了他人的勒索和盜匪的搶劫,此稱為“委身式”,也叫“投托”.久之,這些農民就變成了農奴.他們在法國被稱為“維蘭”.

在法國,還有一些農奴稱為“塞爾夫”(serf),他們大多是奴隸的子孫,地位比維蘭更低.維蘭實際是永久性佃農,份地世襲,勞役有一定傳統標準.塞爾夫則由主人任意剝削,并可隨土地一并買賣.一般來說,維蘭比自由農、佃農的境遇往往要好.

八世紀前半期查理?馬特采邑制改革以后,法蘭克農民農奴化進程加速.

847年,西法蘭克國王禿頭查理的墨爾森法令規定,“任何自由人都必須選擇一主人,或是國王,或是國王的臣屬”.

自由農民的農奴化過程一直延續到11世紀.

封主封臣制與封土制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階段:墨洛溫王朝時期,六、七世紀,國王采取賜地封土的辦法給其官員,封地與公職相聯系,這種土地分封是無條件的,久而久之,大貴族勢力上升,國王軍事經濟實力削弱.

第二階段:到八世紀查理?馬特任宮相時,進行采邑制改革,將封地與附庸制度結合起來,從而向西歐封建制度邁出了極其重要的一步.采邑制改革的另一契機是軍事制度發生變化.西歐在與阿拉伯人的接觸中,學會了使用馬蹬,馬蹬的出現,使騎兵從輕裝發展為重裝,鎧甲及貴族族徽都隨之出現.更重要的,是由此需要專職作戰的騎士,普通法蘭克農民既難以負擔,也無此技藝,而騎士則需要土地和農民來養活.這樣,馬蹬→軍制改革→社會制度(采邑制)改革.

中國明末時傳教士鑄造的西洋火炮為何不能引起中國社會制度的變革?顧準這樣提出了問題.

馬特沒收了叛亂貴族和教會的大量地產,分封給他的附庸騎士.受封者,即封臣則以服騎兵役為條件,并向封主宣誓效忠,這種軍事封地稱為采邑.受封者若不能履行封臣的職責,封主有權收回采邑.這種權利和義務是雙方的,是一種契約關系,封主也要保護封臣,不能欺侮他的妻女,若違反,封臣也可另找封主.西歐封建制度的特征就是它的相互性,在封建制度下,沒有人是權力無限的統治者.若上面對下面的權力是絕對的,不可反抗的,那就不是西歐封建制度,而是絕對君主制了.這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中國封建制度的概念大不相同.查理?馬特的采邑制改革,到加洛林王朝的矮子丕平和查理曼時繼續實行,因為即使查理曼當時也無足夠財力搞職業軍隊.而各級領主,也有自己的附庸騎士,形成層層分封.打仗時,這些附庸的附庸在王室軍隊中參加其直接領主指揮的軍隊,并且只是單線聯系,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采邑制的廣泛推行,導致以下后果:①加速了封建化進程,大小封建主竟相爭奪勞動力,把自由農民變成農奴;②鞏固了中小封建主的地位,奠定了騎士制度的基礎,排除了農民當兵的權利;③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為主從的封建等級制度.

每一騎士都靠自己采邑的農民的賦稅和勞役生活,這一騎士對自己的采邑擁有行政、司法、稅收等管理權.國王有時還把一些豁免權賜給一些大領主和教會貴族,豁免權也叫特恩權,指這些領主的領地可不受國王代理人或官員管轄.這樣一來,就使采邑領地具有獨立王國的趨勢.

第三階段:采邑原本是終身的,封臣死亡,采邑交還封主,不得世襲.封臣的繼承者若要繼續從前的關系,要重搞受封儀式.到九世紀,采邑逐漸變成了世襲領地.877年西法蘭克的禿頭查理頒布克爾西敕令,承認采邑和特權世襲.

查理曼死后,王權的分散,無休止的內戰,外族的入侵,使原本有序的金字塔式的等級統治走向混亂.原來的封疆大吏一一伯爵,以自己的附庸為后盾,從王室官員演變為獨立的地方王公。從本質上說,政治分裂是封建制度最正常、最普遍的社會狀態。對王權而言,封建制度的興盛正是王權的陰暗時代。

第五篇:西歐封建制度政治特點及形成原因

西歐封建制度政治特點及形成原因小組總結報告

一西歐封建制度政治特點

⑴、政治發展曲折艱難,封建國家長期四分五裂,統一的中央集權統治很晚才出現⑵、西歐封建等級制度森嚴

⑶、基督教會在西歐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巨大,政教沖突激烈,教權甚至凌駕于王權之上。

二西歐封建制度政治特點形成原因

⑴、西歐政治格局長期處于封建分裂狀態的原因1.地理因素

因為西歐被許多河流和山脈分隔開,邊緣也被海洋切割了。這不利于國家的統治和發展,阻礙了各小國間的交流。地理因素也是國家統一的一個障礙。。

2.西歐封建制度:

歐洲封建社會因封建主內部土地層層分封,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級制,每一層上下級之間都結成封君和封臣的關系,這是西歐封建社會的一大特色也是西歐封建社會長期分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每個領主只能直接管轄自己的附庸,不能管轄附庸的附庸,所謂“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每個封建主割據一方,各自為政。所以,整個西歐封建社會是分裂的,國王的權力有限,不能統治到各級封國,難為天下“共主”。城市興起前的莊園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主要場所,然而在西歐層層分封的封建制度下,一些大莊主往往不聽從中央的管轄,一度造成莊園割據的局面,這種現象削弱了西歐專制的力量。因此也是社會生產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3.歷史遺留問題:

西歐沒有經歷長期統一的朝代。因此,西歐沒有實現過民族融合和思想統一的階段,各民族矛盾重重,加劇了西歐的分裂局面。

⑵、西歐封建等級形成原因

其基礎來自三個方面:古希臘、羅馬的遺產,基督教的傳統,日耳曼人的社會模式.換句話說,西歐封建制度是由羅馬封建因素,日耳曼因素,通過基督教會對二者的不斷結合而形成的。

1.羅馬封建因素

隨著羅馬帝國對外擴張的中止,帝國的經濟在公元三世紀已發生嚴重危機:人口銳減,城市敗落,一些大土地所有者便退居鄉村,建立了以隸農為主要生產者的、實行租佃分散經營的田莊制,形成自然經濟,政治上則形成獨立王國。如此在公元三世紀,羅馬帝國的奴隸制商品經濟已經過渡到隸農制自然經濟。另外,羅馬很早以來就存在一種保護關系,一些人因敗落而尋求富有的庇護人的保護,成為他們保護下的平民或附庸,帝國衰落后,這種保護關系更為擴大,成為日后西歐封建制度的起源之一。

2.基督教會

與經濟的變化相適應,人們的思想意識也發生變化,人需要安慰,尤其是在危機時代,人們需要一種神秘的哲學體系,基督教的出現正好滿足人們的需要,解脫個人罪惡,使個人得到解放,四世紀以后羅馬終于成為基督教國家,教會組織普遍建立,受羅馬制度的影響,教會的法律、制度,組織結構都建立起來。基督教會也在日益加深的社會混亂中起到了維護社會穩定性的作用,并且成為把羅馬古典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結合起來的承擔者。3.日耳曼因素

可以說日耳曼人的到來,為西歐新文明的開端,掃清了道路。日耳曼人的親兵隊制度,建立了首領和親兵相互間契約關系的觀念,直接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日耳曼人還帶來了農村公社制度,它對西歐城市的形成、行會制度、以至于議會制度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查理?馬特。查理?馬特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還是卓越的政治家,為了改變法蘭克王國的面貌,他采取了大范圍的改革措施。為使國家長治久安,8世紀中期,他廢除了無條件分贈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又推進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9世紀,封建制度在法蘭克境內確立,后來其他西歐國家也先后建立起封建制度。

這次改革對歐洲中世紀社會關系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歐洲中世紀那種國王、大封建主、中小封建主之間層層分封的模式,就是采邑制確定的。

⑶、政教沖突形成原因

西歐封建化的過程,就是基督教在歐洲傳播的過程。教會作為當時唯一有組織的政治力量,在統治者的支持下擴張,并日益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統治者撥贈教會大量土地,信徒也不斷捐贈土地。以至于在整個中古時期,教皇和教會都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教皇和教會還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領域,神權凌駕一切。--教會的神權要依靠世俗貴族封建主的保護,而世俗封建主的權威和合法性必須要經過教會認可。基督教會和封建主是互相依存的。另外國王為了使自己的統治神圣化,經常請求教皇以上帝的名義為自己加冕。更意味著教權凌駕于主權之上。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教會的勢力大量滲透,每一個地方教會就是當地的法院、學校、政府機關。教會成為名副其實的主宰,在精神和物質上領導全歐洲。

教皇利用給國王加冕的概略,使教權一度凌駕于王權之上,教皇成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然而,教皇與封建君主時而相互勾結,時而明爭暗斗。受基督教的影響,在西歐中世紀,人們相信世界上的一切權力都是上帝授予的,但在誰才是這個權力擁有者的問題上,意見卻是大相徑庭。國王和教會都想把這一大權據為己有,雙方不斷發生碰撞和摩擦。國王與教皇爭奪最高統治權的斗爭激烈,故政教沖突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