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護科崗位職責
1.負責國有土地使用權劃撥、出讓、租賃、作價出資、轉讓、交易和政府收購儲備的有關管理工作。
2.承辦各類建設項目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用的審査報批工作。
3.負責統一征地的組織工作,負責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的編制、報批及公告。
4.組織建設項目用地的論證、批后管理和參與驗收。
5.負責年度供地計劃、具體建設項目供地方案的編制和實施工作。
6.組織新增建設用地預審和發布各類建設用地信息。
7.負責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方案的編制和報批工作,組織出讓合同簽約。
8.負責個人建房用地審批和管理。
9.組織跟蹤檢查建設項目土地利用情況。
10.負責農村集體非農建設土地使用權流轉的管理和撤組后國有土地的管理。
11.指導、管理土地市場。
12.配合做好土地出讓金等各類建設用地規費的征收、協收工作。
13.配合查處非法批地、占地、轉讓、出租、低價出讓土地的違法案件。
14.管理全縣征地拆遷工作,發放征地拆遷和建設用地許可證。
15.負責征地和房屋拆遷糾紛調處工作。
篇2:S市耕地保護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護耕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耕地保護工作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耕地,是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于種植農作物的土地。
本辦法所稱基本農田,是指按照一定時期全市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而確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第四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耕地保護工作。
市、縣(市、區)國土資源部門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耕地保護的管理工作。
農業部門負責耕地質量監測、新增耕地地力評定及其他與耕地質量相關的工作。
環保、林業、水利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耕地保護工作。
第五條耕地保護堅持總量控制、占補平衡、用養結合、生態管護相統一的原則。
第六條生產建設活動用地應當集約節約利用,科學挖潛存量,不占或少占耕地。
第二章耕地日常保護
第七條耕地保護實行目標責任制度。
市、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逐級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目標責任書的內容包括:
(一)耕地保有量;
(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
(三)新增耕地面積;
(四)其他內容。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目標責任書內容包括:
(一)耕地保有量;
(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
(三)其他內容。
第八條耕地保護實行責任目標考核制度。市人民政府定期組織國土資源、農業等部門對縣(市、區)人民政府耕地保護工作進行考核,并對耕地保護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第九條國土資源部門應當會同農業部門建立耕地質量等級定期調查評價制度,并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設立保護標志,實行特殊保護。
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法定程序不得改變或者占用。
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基本農田建設投入,維護排灌工程設施,加強耕地質量管理和農業環境保護,發展生態農業,對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提高耕地質量。
第十一條土地承包經營者應當使用有機肥料提高地力,防止土地污染。
第十二條生產建設活動因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耕地損毀的,生產建設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進行復墾。
有條件復墾的,縣(市、區)國土資源部門應當會同農業、林業、環保等部門對復墾土地進行驗收。驗收合格的,交付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
沒有條件復墾的,應當繳納土地復墾費。土地復墾費專項用于土地復墾。
第十三條生產建設活動經依法批準占用基本農田的,建設單位應當進行耕作層剝離和再利用。第十四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耕地排放不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的廢水、固體廢物等污染物。
第三章耕地占補平衡
第十五條依法批準的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的,占用單位應當開墾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開墾的,應當依法繳納耕地開墾費。耕地開墾費專項用于開墾耕地。
耕地開墾費按照被占用耕地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法定倍數收繳;占用基本農田的,按照法定倍數的最高值收繳;使用易地耕地占補平衡指標的,按照指標交易價格收繳。
使用易地耕地占補平衡指標的,應當依法報經批準。
第十六條依法批準的非農業建設占用基本農田的,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依照被占用的數量和質量進行補劃。本行政區域內沒有條件補劃的,應當依法申請易地有償補劃。
第十七條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對提供占補平衡指標的鄉(鎮)人民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補償。
第十八條補充耕地責任單位按下列規定確認:
(一)城市批次建設用地,由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
(二)村莊、集鎮批次建設用地,由所涉及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
(三)單獨選址建設項目用地,由建設單位負責。
第四章農村土地整治
第十九條農村土地整治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權益,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第二十條農村土地整治包括:
(一)耕地和基本農田整治建設;
(二)農村建設用地整治;
(三)生產建設活動損毀土地的復墾;
(四)歷史遺留損毀土地與自然災害損毀土地的復墾;
(五)未利用土地的開發;
(六)土地整治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條縣(市、區)國土資源部門應當加強農村土地整治項目的組織實施。
農村土地整治項目應當向社會公告,并通過招投標方式確定施工、監理等單位。
第二十二條農村土地整治項目竣工后,由國土資源部門會同相關部門組織驗收。項目的驗收內容包括:
(一)規劃設計和預算計劃執行情況;
(二)新增耕地數量完成及質量情況;
(三)資金使用與管理情況;
(四)項目管理規章制度落實情況;
(五)土地權屬調整落實情況;
(六)成果資料歸檔情況;
(七)其他內容。
第二十三條農村土地整治項目資金實行專帳管理、專款專用,并接受審計部門的監督。
第二十四條縣(市、區)國土資源部門應當加強項目后期管護,明確管護主體,落實管護責任,促進項目有效利用。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二十五條土地復墾義務人依照本辦法規定應當繳納土地復墾費而不繳納的,由縣(市、區)國土資源部門責令限期繳納;逾期不繳納的,處以應繳納土地復墾費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六條違反本辦法規定,破壞或者擅自改變基本農田保護區標志的,由國土資源部門責令恢復原狀,可以并處1000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七條向耕地排放廢水、固體廢物等對耕地環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由環保部門依法處理。
第六章附則
第二十八條本辦法自**年**月1日起施行。
篇3:基層反映: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制度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今天,制度大全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篇關于《基層反映: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制度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范文,供大家在撰寫基層反映、社情民意或問題轉報時參考使用!正文如下:
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已在全國推行近兩年,基層反映文件規定和實際操作中補貼發放大多未與地力保護的具體措施掛鉤,導致現行補貼政策在保護地力方面發揮的實際作用非常有限。
財政部、農業部在《關于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的指導意見》(財農〔2015〕31號)中指出:“享受補貼的農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要調動農民加強農業生態資源保護意識,主動保護地力,鼓勵秸稈還田,不露天焚燒。”《財政部農業部關于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工作的通知》(財農〔2016〕26號)規定:“將農業‘三項補貼’中直接發放給農民的補貼與耕地地力保護掛鉤,明確撂荒地、改變用途等耕地不納入補貼范圍,鼓勵農民秸稈還田,不露天焚燒,主動保護耕地地力,加強農業生態資源保護意識,實現藏糧于地……鼓勵各地創新方式方法,以綠色生態為導向,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引導農民綜合采取秸稈還田、深松整地、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施用有機肥等措施,切實加強農業生態資源保護,自覺提升耕地地力。”從中央的規定可以看出,一方面,中央制定的方案實際上只是指明了利用補貼政策保護耕地地力所要達到的中介目標,卻缺乏能夠有效實現中介目標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手段和方式,因而僅僅只是方向性的、原則性的;另一方面,從“鼓勵各地創新方式方法”的提法看,可以說中央將制定具體操作方案的權力下放到了地方。從各省政策看,不管是省級層面的規定,還是地市級、區縣級、鄉鎮一級的規定,在多數地方,幾乎是完全“復制―粘貼”中央的規定,包含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內容的文件的特點與中央相同,也同樣未將補貼發放與地力保護的具體措施掛鉤。具體表現在:有的地方完全沒有與地力保護有關的內容;有的規定質量達不到耕種條件的耕地不得享受補貼則要求過低;有的保護地力的具體措施僅局限于秸稈處理方面;有的完全沒有指明保護地力的具體措施,只是規定“享受補貼的農民要做到地力不降低”,這種要求太過籠統和模糊,這種名義上的補貼發放與地力要求掛鉤在實踐中難免演變為脫鉤。
對策建議:要求各地將中央倡導的地力保護措施進一步具體化和深化,做到實現補貼發放和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種植綠肥、利用畜禽糞便施用農家肥、引導農民施用商品有機肥、通過青貯發展食草畜牧業、推廣適合本地的秸稈還田技術等地力保護具體措施掛鉤。同時,在制定具體措施時因地制宜,不要不切實際地將施用商品化有機肥或生物農藥作為發放補貼的硬性條件和要求,可以選擇一些耗費成本較低、農戶比較容易做到、能夠有效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的生態環境要求來與補貼發放掛鉤,例如禁止秸稈焚燒、秸稈綜合化利用(包括還田)、殘膜回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