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學習興趣培養
文言文學習興趣的培養
摘要:文言文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人文思想的熏陶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文言作品經過歷史篩選,許多詩文都是膾炙人口的傳統名篇,不僅語言精煉優美,思想蘊含豐富,而且寫作上也獨具特色.通過游戲活動、抓關鍵詞、根據課文線索、按照寫作順序、創設情景引導誦讀,借助成語故事培養興致,關注學生的心理特征,創新教法,消除畏懼情緒,激發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誦讀激發成語培養創新教法
文言文的內容距學生現實生活太遙遠,難以喚起學生共鳴。不少學生提到學習文言文就“發怵”,整篇的背誦以及大量的解詞和翻譯使他們困惑。消除其畏懼情緒,激發其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可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通過誦讀激發興趣。
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初中選錄的文言文篇目一般文下配有較詳盡的注釋,學生初次誦讀時,教師要求他們先根據書中注釋中的注音及理解嘗試著誦讀,初步達到讀準字音,會斷句即可。此時教學的關鍵重在誦讀。另外,教師可在課堂上以各種形式鼓勵學生誦讀。
(一)游戲活動背誦。
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背,優秀學生的范背,都能有效引發學生背誦的興趣。對詩文的重要性、規律性、趣味性及美感特征做適當的點撥,也能喚起學生背誦的興趣和熱情。
1.卡片提示背誦。在卡片上寫上每句詩歌的第一個字放在一起,打亂順序引導學生背誦。A.搶答背誦。B.對手比賽。C.排序競賽。在規定的時間內,看誰排得多且準確。
2.接力提示背誦。適用于較長的文章。
3.領讀提示背誦。教師或語文課代表領起任意一段的開頭句或詩歌的開頭句,學生即背出整個段落或整首詩。
(二)關鍵詞背誦教學。.
關鍵詞是指句、段的領頭詞。因為領頭詞有誘發思維,幫助記憶的作用。如背誦《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歷數擔當大任的人遭受艱難情狀的句子,可以抓住“苦”、“勞”、“餓”、“空乏”、“拂亂”等詞語。
(三)根據課文線索背誦。
根據線索背誦,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如《桃花源記》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展開記敘,從漁人逢桃林,入桃花源寫起,以漁人出桃源,再尋未果而告終。
(四)情景背誦。
有些文章景物描寫如詩如畫,人物刻畫生動形象,讀了課文,文中的畫面在頭腦中就像電影鏡頭一樣自然而然地出現,從而產生聯想記憶。例如,《醉翁亭記》一文的二、三兩段,背誦時頭腦中可將山水風光、游人活動分別框入作者描繪的兩幅畫面:一是風景畫,即朝暮四季圖;二是風俗畫,即“滁人游
篇2: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法
中學文言文教學法淺談
臨高中學語文組連貞凈
文言文同現代文相比,枯燥無味,絕大部分學生對文言文有畏懼感,這給文言文教學帶來了較大的障礙。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要教好言文至少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即激發興趣、指導學法、培養能力?,F分述如下:
一、激發興趣是教好文言文的前提
1.學習目的教育,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和興趣。由于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并且認為文言文離我們現實生活太遠,學了也沒有什么用,所以幫助他們明確:學習文言文是掌握祖國語言的一個重要部分,文言文中有古人運用語言文字的精髓,我們今天學習它,能有利于提高現代文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列舉了一些名人的例子,有力地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文言文的信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靈活多樣的教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要把學生已經形成的潛在學習需要充分調動起來,其關鍵在于善誘。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方法上下功夫。課堂上,教師若能運用生動有趣、靈活多樣的教法,那么,這節課肯定會像大磁鐵一樣緊緊吸引住學生。例如教初一的《鄭人買履》、《刻舟求劍》兩則寓言時,把課文編成生動的小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從新奇的、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課文。對一些淺易的文言文,鼓勵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如教《兩小兒辯日》時,讓學生先合作學習,在此基礎上,再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機會,對講得好的學生,及時表揚鼓勵;對講得不夠好的也給予充分肯定,因為他們已經動腦筋積極思考就已經相當不錯了。教《桃花源記》一文時,先描述“世外桃園”美好生活圖景:桃花源不僅環境佳優美,而且這里的人們古道熱腸,純樸善良,然后讓學生對照注釋及工具書反復朗讀課文找出相關句子,并要求學生結合時代背景體會作者寫作意圖。
在這樣的啟發與引導下,課堂氣氛非?;钴S,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指導學法是教好文言文的關鍵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边_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現代西方教學理論也認為,最有用的學習是對學習方法的學習。這樣看來,教師傳達給學生的不光是系統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培養學習語文的能力。
針對文言文難學的現狀,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幫助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尤其是學會使用《古漢語常用字典》,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能讀懂原文。筆者幫助學生在完成導學案時,讓他們學會自己參看注釋、查工具書、正確判斷字詞的含義,尤其是一字多義。
篇3:我對中學文言文教學之困惑與收獲
我對中學文言文教學之困惑與收獲
**年版課標在文言文教學方面指出:“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初中語文里文言文所占的比重較大,可以說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但由于年代久遠,平日學生接觸不多,文言詞語古今義變化大,有一字多義和詞類活用現象,再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學習文言文對相當一部分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
之前在校內上過一節語文公開課,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授課對象是考試平均分為五十幾分的基礎較差的班級。備課時,最讓我傷腦筋的就是課堂的容量問題,從作家作品到朗讀,到字詞理解到文段翻譯,從作者論點到到分析論據,從中心主旨到寫作特點,短短的四十分鐘,我該如何既能讓學習保持學習興趣,又能較好地讓傳授文本知識能?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只能著眼在學生的知識水平上通過朗讀來引導學生理解課內字詞與作者觀點等等,太難的內容就避重就輕,投機取巧繞開了。課后的評價有褒有貶,雖然好評居多,但這節仍在我的心里留下了許多的遺憾,對于如何上好文言文腦海里也總有太多的疑問。
這次的語文骨干教師培訓中,我們聆聽了應永恒老師的《“和”教文言文》。老師結合了自己的教學經驗與大量的課內例子從“寬度”、“深度”與“長度”三方面來具體闡述了文言文教學,這讓我受益匪淺。
我忽然醒悟,教學多年,對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我們似乎已了然于心,因為總是為了迎接中考而將學習重點放在考點之上,這種功利性教學似乎對于考試屢試不爽,但長時間后,學生對文言文只有厭惡,因為學得辛苦還容易丟分。在不知不覺中,文言文教學語法講解大行其道,學生多是被動接受,學習的熱情像澆了涼水,教師的講課熱情也不自覺銳減。于是學生的能力培養缺失了,文言文的美感在單純的字詞解釋中越來越遠。
應永恒老師的一個“和”字喚醒了我,在文言文中,影響學生成長的決不是哪個文言字詞或者句子的解釋,而是文章蘊含的深邃思想。這提醒我們:教師應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課前備課對文本的理解要細致有深度,要有前后關聯的廣度,還要有人生思考的高度。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要著眼于對“語文”的全面內涵的理解。不僅僅要關注語言的理解,還要重視古代漢語獨有的語言魅力,更要重視古代漢語中強烈的文學因素、文化因素對提高語言素養的影響。只有這樣,文言文的學習才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