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信息技術使數學課堂精彩紛呈
現代信息技術使數學課堂精彩紛呈
摘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指出:“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1】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已漸漸地走進小學數學課堂,這給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的恰當使用,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教學由靜態變成動態、由抽象變為具體,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下面結合本人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最多的PowerPoint和交互式電子白板(以下簡稱電子白板)這兩種電教手段,談談自己的感受,粗陋和淺薄之處還望大家批評指正。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PowerPoint;電子白板;課堂教學;興趣;效率
一、PowerPoint是教學中運用最為廣泛的軟件之一,它功能強大,可操作性強,簡單易學,深受教師青睞。
(一)PowerPoint的應用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課程的特點之一是內容抽象,因此,考慮如何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做到生動形象,是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時常思索的問題。而PowerPoint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難題。比如:在講授《圖形的平移》時,學生對圖形的特征雖然了解,但應用上把握不定。我在設計課件時,采用動畫顯示圖形的平移。可以使三角形自左飛入,然后利用PowerPoint的自定義動畫工具,將所要平移的三角形的自動地緩緩沿著移動的方向移動,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平移之后的位置由移動的方向和距離決定,加深了對平移的特征的掌握。
(二)PowerPoint的應用可以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PowerPoint課件的每張幻燈片都可擁有標題、文本、圖形、繪制的對象、幾何圖形、剪輯藝術圖片、剪輯的聲音、剪輯的視頻以及由其他應用程序創建的各種圖表、圖像等。課件能把圖形教學中的內容具體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如:在制作《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課件時,課堂引入部分,我在課件中插入《烏鴉喝水》的動畫,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讓學生形象地認識和理解了體積的定義。接下來,在學習體積單位的換算時,課件的作用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課件中先展現一個邊長1cm的小正方體,再生成一行10個這樣的小正方體,再生成這樣的10行小正方體鋪滿一層(即100個一層),緊接著演示10層疊加,就得到一個由1000個邊長1cm的小正方體構成的邊長為1dm的正方體。每切換一個畫面時,讓學生數一數屏幕上顯示的小正方體的個數,動畫演示完畢,學生就能清楚地認識到1dm3等于1000cm3。如果用傳統教學方法,1dm3等于1000cm3這個教學環節就無法通過實物去演示,通過PowerPoint插入動畫這個設計就得以實現。
(三)PowerPoint的應用可以提高數學課堂的效率。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讓數學老師最為頭疼的莫過于需要書寫大量文字,尤其是習題課、復習課和表格類型的題目。以往都是通過另加小黑板或者課前印制活頁習題等形式來解決,但是這樣處理容量也相當有限,并且也不太方便。現在有了PowerPoint,可以很方便的把這些東西制作成為精美的課件,顯示的大量文字信息顯得游刃有余。倘若這些板書工作通通需要課堂上解決,無疑有些浪費時間,讓整個課堂顯得忙碌而松散,PowerPoint課件很好地彌補了傳統教學中的這一不足。比如:在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和聯系的時候,在課件中插入制作好的表格,通過填表的形式讓學生比較二者的區別和聯系,不僅省去了板書的麻煩,還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二、電子白板在教學應用中是個新生事物,它功能強大,讓數學課堂教學如虎添翼。
(一)電子白板為建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課堂奠定技術基礎。
傳統的多媒體課件更多的是演示,教師完全圍繞著“定型”的課件講課,課件只能以事先安排的順序依次呈現,很難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進行及時調整,缺少了課堂教學中最為精彩的“即興發揮”。由于課件的內容無法即時更改,課件在演示過程中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少,大部分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他們自主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很難發揮,只能跟著教師的演示而被動地進行學習。利用電子白板,可以多方位展示教學內容,引發學生的積極參與,更好地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協作。
(二)教具齊全,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形象直觀,提高課堂效率。
電子白板在數學課堂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電子白板中的教具可以說是應有盡有,一支小小的電磁筆和一張白板幾乎可以實現數學課堂上涉及到的所有作圖。用電磁筆自由書寫,任意涂改,隨意對畫面進行注釋講解,讓老師隨心所欲,得心應手。比如:教學用圓規畫圓時,我運用電子白板中的圓規、直尺工具,可以非常清晰地展示整個畫圓的過程,避免了用傳統畫圓工具畫圓時,學生看得不夠清晰。再如:教學《最大公因數》的例題:“在長為16dm,寬為12dm的儲藏室里鋪地磚,要求所用地磚塊數必須為整數,那么地磚的最大長度是多少?”這一題目時,利用電子白板的作圖工具能很快在屏幕上畫出一個長為16份,寬為12份的長方形,然后將其分成192(16×12=192)個小方格,學生通過數方格的方法,很快能得出正方形地磚的邊長可以是1dm、2dm或4dm,那么地磚最大邊長就是4dm,這樣省去了語言的描述和用粉筆在黑板畫圖的繁瑣,很快就切入到這節課的正題。
(三)抽象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形象,符合小學生認知規律。
小學生認識事物,接受知識,是從感知開始,通過直接感知大量的事物、現象、數碼、圖形等過程中獲得有關事物的具體形象后,從而形成表象,再通過思維,建立科學的概念;表象是由感知到思維的必要過渡環節。數學中的一些抽象性的問題很難充分理解。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采用語言表達的手段,但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電子白板卻打破了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使抽象性的問題變成形象性問題,教師可以利用電磁筆來替代鼠標在白板上進行拖動、刪除、添加等動作,而不必過多的依賴語言去陳述一些過程性的問題。比如:在教學《圓的認識》這節課時,我沒有自己包辦,而是留給學生自己思考,放手讓學生探索。然后利用電子白板中的各種功能,驗證結果。在驗證同圓的半徑都相等時,我利用了電子白板中直尺支持的旋轉功能,把直尺的刻度線對準圓心,直尺旋轉一周,就相當于測量了所有的半徑長度,從而得出結論。驗證同圓的直徑都相等時,我根據學生的回答,充分利用電子白板中線段的旋轉功能,把其中的一條直徑繞中點旋轉一周,等于和所有的直徑都比較了一下,很好地驗證了結果。同一個圓的直徑和半徑有什么關系?在學生回答后,我把兩條半徑和一條直徑重合,不僅驗證了結論,還加深了學生的印象,馬上就可以理解,不讓抽象性的過程變成數學中的難點。
(四)創設情境,讓數學課堂生機盎然。
小學數學課為了適應學生的心理及思維方式的特點,在教學中經常會給學生創設一些情境,給孩子們營造一個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而電子白板的內置資源庫功能就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背景庫、注釋庫、鏈接庫等等,就可以把一些諸如大森林、海底世界、運動場之類的圖片直接從背景庫里拖出,生動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一個情境。學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情境的氛圍,身臨其境地在教師為其創造的情境中學習和思考,學生積極性提高,主動自發的投入到學習過程。
三、結束語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果,促進了教學現代化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引起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一系列的變化,導致了教學思想、教學觀念的革新,催化了教學模式的改革。現代信息技術給數學教育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讓我們迎接這個挑戰,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吧!
篇2: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
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
【摘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興起所帶來的計算機及網絡的普及和應用,正給傳統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能否成功實施整合,已成為現代教學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化繁為簡,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學容量大,大量節約板書時間,教學效率高,教學效益好;教學條理清晰,邏輯性強,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傳統觀念,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革新課堂教學。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整合有效教學
作為成人,我們常常懷念童年時天真、活潑,無憂無慮的生活。而現在的兒童再不會有這種懷舊之情,因為沉重的學習負擔已使他們童年的歡樂化為烏有。目前的教育,使我們的孩子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失去了兒童應有的夢想和激情,失去了積極的人生態度,失去了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失去了兒童應有的童真。他們變得現實、麻木、呆板;變得消極、沉重、少年老成,學習成了孩子們最痛苦的事情。基于此,我們選擇“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有效學習研究”作為研究課題,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絡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效的學習工具,以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興起所帶來的計算機及網絡的普及和應用,正給傳統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能否成功實施整合,已成為現代教學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煥發勃勃生機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效率。
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無疑給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功能創設情景,渲染氣氛,通過情景再現,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問題,激發他們強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調動學生渴望新知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把原來枯燥嚴謹的課堂變得生動而有趣,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1.將問題情境“故事化”增強趣味性
學生都愛聽故事,特別是一些童話、寓言故事。教師要將問題情境故事化,把教學內容轉化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學生就能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我在教學《日月潭》第二自然段時,這一段介紹了日月潭名字的由來,我就給孩子們播放了了日月潭名字由來的神話故事,繪聲繪色的講解,豐富多彩的圖片,使學生身臨其境,豐富感人的故事情節,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篇3:依托信息技術整合促進課堂教學優勢發展
依托信息技術整合,促進課堂教學優勢發展
【摘要】信息技術以其巨大的容量、豐富的表現形式、直觀的感受迅速得到人們的青睞。隨著信息技術教學的普及,多媒體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信息技術對促進教學的重要性。教學技術的現代化和信息化,功能各異的現代化資源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并成為現代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教學手段。在教育中創新,在創新中與信息技術齊頭并進,將創新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中,不斷注入活力,依托信息技術整合,促進課堂教學優勢發展,共同進步它才有發展的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優勢發展
眾所周知,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深入,對傳統的課程理念、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等正在產生深刻的變革,從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傳授的進程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索發展、自主學習、意義建構等的進程。我們一定要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佳方法,為加快實現教育信息化做出應有的努力。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所具有的優勢是有目共睹的,首先,我們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利用網絡中的信息資源,調用素材庫中現存的資料,幫助我們解決教學難點。其次,有利于發揮教學個性。沒有個性的課堂教學只是教材的翻版,久而久之,被束縛的就不僅是學生,我們可以根據自己任教班級的學生情況,或者教材具有的特殊內容制作出有個性的教學課件。如某一課所涉及的內容趨向專業性,我們就可以調用一批符合教材內容的素材充實進去,使這一課件具有它的獨特風格,那么這一節課也肯定是別具一格了。第三,有了信息技術和多媒體的運用,我們制作好課件再去上課,就能避免上課時捉襟見肘情況的發生。因為我們是按照備課教案做好課件,所以就能把無所適從的情況消滅在準備階段。第四,現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課件的應用,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容量增大了、色彩豐富了、生動性增強了,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強了教學效果.
一、突破教學難重點,達到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在進行教學中,有些內容如果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畢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多媒體技術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俱備,具有無可比擬的優點。所以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化抽象為具體,使教學內容形象、清晰、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起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楚,學生難以聽明白的問題,有效地實現講授內容由景入情,言簡意賅的作用,是運用多媒體課件上課時能取得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教學效果。而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中,教學已由講授型向創新型發展,它不僅要求教師自己動手制作課件,更多的能讓學生手、腦、心、眼運用為一體的操作過程。它可以把教師的語言形象地表現出來,也可以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形象表現出來,還可以使教師的板書更加清晰更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更能把多層次、多方面的思維集中在一起進行研究和比較。因此,計算機輔助教學為學生理解教學內容、表現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一種充滿樂趣的途徑,從而使課堂教學更為生動活潑。恰當地選用多媒體制作課件來輔助教學,能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方法上,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不拘一格的特點。運用電教媒體,可以把抽象的分析變得具體而形象,深刻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出學習情感,培養其學習的興趣。比如上《雨點》一課,我先讓學生聽一聽雨點的聲音,再問:雨點落到了哪里呀?然后讓學生讀課文,在文中找到相關的內容,這樣一來很自然的就把學生引到了書本上,學生有了想要找到答案的沖動,就會主動去尋找答案,這樣一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他們主動學習的意識。在教學形式上,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靈活多樣的特點,充分調動多種教學媒體的形、音、色,立體地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使抽象變得具體,使復雜變得簡明,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從而達到教學過程的優化。如課文《豐碑》一課,教學重難點在于學生對晶瑩的"豐碑"的理解。教學中老師適時展示多媒體課件:大雪紛飛狂風呼嘯,一個被凍僵的老戰士左手微微向前伸著,雪凝成晶瑩的冰覆蓋了老戰士。然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思考:老戰士真的是向戰友借火嗎?他可能想些什么呢?他可能說些什么呢?學生通過讀書,思考,交流,仿佛置于文字敘述的環境中,去體會老戰士的所思所想,答案有新意卻也緊扣中心,教學效果很好,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