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
“國培計劃”**海南省項目市縣海口市小學送教下鄉培訓
研修心得體會作業
瓊山一小王茂強
所謂的朗讀,就是指聲音清楚、響亮地讀,就是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通過朗讀可以聲情并茂地把書面語言融情于聲,從而變為富有感染力的口頭語言。這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和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學的綜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也總結了古人寶貴的治學經驗,包含著我國古代語文教法的精髓。從孔夫子到陶行知,幾千年來,他們便是讓學生認真朗讀范文。在這朗讀的過程中,漸漸進入詩文所創造的意境,從而受到了審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發掘了知識瑰寶,提高了鑒賞與成文能力,事實證明,注重朗讀教學,這個為古人沿用千載的傳統教法,不僅不可擯棄,而且應該很好地繼承發揚。
那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呢?
一、憑借教材,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會激發起無窮的潛能,興趣的培養又是多途徑的。在朗讀課文時,可以通過創設美好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的興趣,從而達到激發“讀”的興趣。小學語文教材有圖文并茂、內容有趣、體裁多樣、語言活潑等特點。老師可以憑借教材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例如教學蘇教版十二冊第六單元《廣玉蘭》一課時,教師可以一邊展示廣玉蘭的美,一邊動情地范讀,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廣玉蘭》的優美意境中時,再對學生說:“作者陳荒煤在叢林中散步,被一種淡淡的幽香吸引,從而認識了廣玉蘭,并細致地觀賞,讓我們帶著一種別樣的情懷,跟作者一起去觀賞廣玉蘭,讀出廣玉蘭的美,好嗎?”這一招非常有效,課堂上立刻洋溢著活躍的氣氛,同學們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展開朗讀,第一次試讀就讀得有點有聲有色了。
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把收集到的圖片,結合文中的插圖,制成動態的畫面,通過聲、像、形、感同步的“動態”畫面把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不同的情緒體驗中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真正化“要我讀”為“我要讀”。
二、范讀引路,點撥先行朗讀訓練是師生參與的雙邊活動。教師的示范朗讀,可以融情于聲,把書面語言變為口頭語言,并生情并茂地感染學生,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與聽錄音不同,教師可根據教材的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在讀時給學生以提示、暗示。當范讀到要求學生掌握的字詞時,在這些詞前稍為停頓一下,或讀重一點,以引起學生注意,強化記憶。當范讀到新詞及難理解的詞、句、段,教師可以用平緩稍低的語調給予適當提示、簡釋,幫助學生揣摩教師是怎樣讀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
通過實踐,我們覺得一旦抓住了文章的特性,找準了文章的出發點,著力點,進行有針對的指導朗讀,可以牽一“點”而動全“篇”,由課內“指導”而延伸為課外“自練”。
三、朗讀要充分展示學生個性
如,在教學《廣玉蘭》這篇課文時,在指導學生觀察了廣玉蘭的美后,我并沒有以優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讀為標準,而是啟發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各自對這段文字的體會。可以是驚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兒欣賞的,等等。這樣就使得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得以充分的發揮。讀得投入,讀得愉快輕松,也讀出了更多的創新空間,讓學生的個性淋漓盡致的張揚。學習語言不是一個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個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統一的感悟過程。所以,讀書并不是“染之蒼則蒼,染之黃則黃”的過程,對于句子的理解、體會各不相同,讀出來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們必須要鼓勵個性化的多元朗讀,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各盡所能,在朗讀中將自己的發現表達出來,與人分享,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總之,教無定法。在朗讀訓練中只有充分調動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使學生情發于心間,又能溢于言表。隨著語文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對于朗讀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以讀為本”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同時,尋找朗讀指導的全新對策,也就成了現代閱讀教學急待探究的焦點。相信經過我們每位重視語文教學的老師潛心努力,充滿“情感”的課堂朗讀定能在學生、老師和作者這三者之間架起一座心靈的橋梁。
心得體會,朗讀課文,海南省,孔夫子,海口市
篇2:小學教師朗讀比賽活動方案
一、活動目的:
示范朗讀是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師朗讀能力高低直接影響著朗讀教學的有效開展。為了鍛煉我校教師的朗讀基本功,提高教師普通話朗讀水平,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使教師們能夠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充分展示自己的風采,借以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我校特舉行“朗讀課文展我風采”教師朗讀課文比賽。
二、活動安排:
1、時間:20**年5月20日
2、地點:永勝路小學校
3、參賽人員:所有教師
4、比賽內容:在選定的課文中選擇。
5、評委名單:付敏、李欣、李智慧
三、比賽方法:
1、抽取參賽文章。(在提供的朗讀課文中)
2、比賽順序由教師抽簽決定。
3、比賽分語文組:郝玉榮、趙艾梅、李娜、李姝程;數學組:趙艷波、于亞輝、具春紅、劉渭
4、評分方法:本次比賽采用現場打分,滿分為了100分,取平均分。
5、設獎情況:語文組設一等獎2名,二等獎2名;數學組設一等獎2名,二等獎2名。
四、比賽要求
1、評委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
2、參賽人員要認真對待,精心準備,按時參加比賽。
3、參賽人員要遵守比賽紀律,尊重評委意見。
五、評分標準:
語言(40分):
1、教師普通話標準,口齒清晰,表達準確(不重讀,不錯讀,不添字,不減字)。―(20分)
2、聲音效果好,悅耳動聽,富有節奏感。―(10分)
3、語速適合文章體裁的需要,因不熟練,每停頓一次扣1分。―(10分)感情:(40分)
1、感情豐富,聲情并茂,能再現課文情境,感情真摯,正確體現課文的思想感情。―(30分)
2、表達自然得體,。―(10分)
儀態:(10分)
教師精神飽滿,能夠恰當地運用身體語言,表情、態度自然。
效果:(10分)
整體效果好,有感染力,增強語言表達效果。
篇3:培養語文朗讀能力有效策略
淺談培養語文朗讀能力的有效策略
五華縣南山小學謝蘭香
【摘要】朗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關鍵詞:朗讀教學基本功朗讀技巧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朗讀應該成為閱讀教學的主旋律。
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并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朗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怎樣才能加強朗讀教學,切實提高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前提,親其師則信其道。為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讓學生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2.以自己精彩的朗讀打動學生,喚起他們朗讀的欲望。3.采取激勵機制,抓住學生在朗讀時表現出來的成功之處進行表揚,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強烈的朗讀愿望。4.經常進行朗讀比賽。
二、打好朗讀的基本功
要使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首先要打好朗讀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重復,不唱讀,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讀書也不例外,就這點來講,最好從小抓起,嚴格要求,學生讀書時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學生能達到正確朗讀,也就初步形成了讀書能力,那么把課文讀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發揮示范作用,重視范讀
在課堂上,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種動人的情景:教師一段聲情并茂的范讀之后,學生紛紛舉起小手,搶著被老師叫起來朗讀。相反,我們也常常看到這樣一種尷尬的場面:老師不厭其煩地講解朗讀的技巧后,要求學生站起來讀,學生卻無動于衷,盡管老師再三鼓勵、動員,舉手的人還是屈指可數。任何一項新本領的習得無不是從模仿開始的。模仿是創造的基礎。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它離不開模仿。可見,在指導朗讀時,我們務必借助范讀、跟讀、聽讀等形式發揮朗讀的示范作用,讓學生充分地模仿著范讀者練讀。
同樣是范讀,錄音、多媒體的范讀也是不能跟教師的范讀相提并論的。教師是學生效仿的對象,每一個學生天生都具有向師性。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學生可以視其人,聞其聲,悟其情,直接領略教師范讀時的語調、神情、情感,進而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基調。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也曾說過:“朗讀是語文教師(也是其它學科的老師)的一項基本功。”再說,只有會朗讀的教師才能聽出學生朗讀中的不足。因此,教師一定要練好朗讀的基本功,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示范、引導作用。
范讀一般有三種形式:一是講前范讀,一般適合于情境教學的文章。使學生仿佛進入了當時的情景,這時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就比較得心應手了。二是講中范讀,適合于范讀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一開始學生把握不準,教師的范讀自然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學生讀得更精彩,更具韻味,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三是講后范讀。講后范讀具有一定的欣賞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這適合于那些寫景狀物的優美文章,如《桂林山水》,范讀時可讓學生把眼睛閉起來,靜靜地感受,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優美的山水畫,既可加深學生理解課文,又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水平,更能達到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