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困惑及初步改進辦法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的困惑及初步的改進辦法
一、對語文的工具性及人文性的認識
語文的工具性,是說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語文的“語”,就是指口頭語,“文”就是指書面語。人們的交際,一般是通過口頭語和書面語進行的,因而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讀寫聽說的能力。工具在于運用,能力重在訓練。語文教學中的訓練無疑應以學生練習為主,也就是以學生的讀寫聽說實踐為主,而不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這是語文教學活動的一條原則。語文訓練離不開必要的語文知識,包括字、詞、段、語法、修辭、邏輯等。語文訓練離不開方法的指導,要引導學生掌握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培養他們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判斷、分析、推理、創新的思維能力。
語文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情感的熏陶,內心的體驗,看重想想象、直覺和創造性等方面。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內涵應包括三個層面意義:第一是追求自由的精神,即強調個人的自由與尊嚴,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自由與自主,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反思和懷疑批判的精神。第二是強調每個人獨特的生命價值,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第三是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學生的精神領域。
二、自己在語文教學中最大的困惑
1、學生自身學習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和持久性。
學生學習語文積極性不高,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后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于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和持久性導致語文水平低。
2、學生學習語文被動,缺少有效地學習方法。
由于學生自身學習缺乏主動性,很多時候只是被動的學習,聽聽課,做做作業等。沒有深入去研究,沒有注意到學習的方法等,這就造成了學習成績不高。
三、初步的改進辦法
學生有效學習語文的關鍵在于教師在正確引導。初步的改進方法是:
1、幫助學生認清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激發學習動機。
語文學習動機是指在某種需要的基礎上,指向語文的一種學習意向。正確的語文學習動機能把語文學習變成學生自覺的行動,使學生努力去完成各項學習任務,產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并能在學習中發揮主動性和創造精神,提高學習效果。相反,如果沒有樹立正確的語文學習動機,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學習就成了在外界壓力下的被迫行為,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學生甚至會想方設法逃避學習。因此,正確的語文學習動機對語文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2、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自身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時,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去感知事物。這時他們對事物的觀察就變得比較敏銳,邏輯記憶增強,想象力豐富,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增強。興趣可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比較順利地進行,并富有成效。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興趣的激發,魏書生說“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語文教師提高語文教學的前提條件,教師通過多種渠道使學生對語文學習一旦產生了興趣,就像沖破重重阻力進入空間軌道的飛得器,基本上可以靠慣性自行動轉了”。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呢?
(1)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比如:課本劇的表演,朗誦比賽、背詩歌比賽、成語接龍、對聯搜集、謎語猜測、板報比賽等,讓學生學會查找資料,搜集資料,整理資料,養成勤動腦、動手、動口的好習慣,在競爭中領略成功的喜悅,刺激學生學語文。
(2)多表揚,多鼓勵,多發現學生閃光點,為學生每一個優點喝彩,為學生每一個進步叫好,鼓勵學生不斷進步,不斷前進,增強學生學語文的信心。其四,利用第二課堂時間讓學生欣賞名家名篇、名段、甚至名歌詞,讓學生領悟其中豐富內涵,領會語言學科的博大精深,學生自然就會有深入學習的欲望。
3、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有效方法。
(1)強化課前預習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學習經驗,它可以使你及時發現知識上的薄弱環節,準備好聽新課必須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課水平與筆記水平。學會運用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是每個學生必備的習慣,是自學的第一步。有了課前預習,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就有心理優勢,而且自己查工具書積累的知識不易忘記,它符合現代教學理論對學生主體性的要求。長期堅持自覺預習的學生,語文成績進步大,而且在閱讀、分析、綜合、比較、判斷、推理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2)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
現在學生的課外閱讀面窄,無法適應教學要求。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確實是迫在眉睫。通過有選擇的閱讀,可以刺激學生的大腦,喚醒它、迫使它加強工作。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更需要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而語文水平的高低直接與學生是否重視課外閱讀有關。事實證明,語文成績優秀的學生與他們閱讀的量成正比。中外名著都能陶冶學生情操,提高他們的語文修養。
(3)養成勤于觀察思考、勤練筆的習慣。做好這一點,能解決學生怕寫作文、作文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的問題。羅丹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觀察到別人熟視無睹的事物中的奧妙,也是發展智力的途徑之一。知識可以在觀察中活躍起來,觀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源泉。讓學生把平時觀察到的有新意的景、物、人、事都用隨筆記下來,思考整理,寫成周記或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日積月累,寫作的素材就多了,分析綜合能力也跟上了。課余練筆,源于生活這股活水,學生隨心而至,多寫真情實感,入情入理,還防止了套式作文、抄襲作文的出現,“多練筆生花”,所以新課標把學生的課內課外練筆規定得詳盡具體。優秀的作文就是練出來的。
篇2:語文教學中遇到困惑及其對策
語文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及其對策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斷地轉變教學理念,深入鉆研教材,但是也出現使我們感到困惑的問題,以下就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觀點,與相應的對策。
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何不濃厚?
我在農場從事語文教學多年,我發現在現實的學習中,我們的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濃厚,學習的熱情不高漲。上課不能積極主動發言,一堂課中總是老師講得多,學生回答的少。學生只是完成學習的任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學生的這種學習情況呢?
一、教師自身的原因。
教師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如果教師對教學沒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課堂教學缺乏足夠的激情,學生又怎么會興趣盎然、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呢?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自問:我們對教學是否充滿了興趣?我們的課堂是否充滿了激情?當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我們是否應該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學呢?
二、學生自身的原因。
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教師一腔熱血、激情四射,一些學生卻面無表情、無動于衷。教師的滿腔熱忱付諸東流、化為烏有,這不能不讓教師感到心痛。的確,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部分學生沒有表現出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也是一個客觀現實。
三、教材的原因。
教材上所選的課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十分適合學生的學習。但同時不可否認,教材的部分課文太過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視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忽視了學生學習的感受。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1、以趣激趣。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教師必須對語文教學充滿興趣,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一面鏡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熏陶、感染著學生。教師的興趣必定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教師的激情必定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激情。只有教師對教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真正地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心理等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投其所好”,使之更好地適合學生的學習,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的學習,學生會不喜歡嗎?2、培養興趣。興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培養部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非易事,需要我們教師有足夠的耐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逐步培養他們的興趣,逐步幫助他們感受學習的快樂。3、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豐富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學習語文的渠道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方式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氣,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漣漪,這是在學習語文;讓學生走進社區,感受社區的變化,體驗社區人民的生活,這也是在學習語文;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朗誦會、故事會、辯論會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這同樣也是在學習語文。這些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都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離不開課堂上教師的傳授,也離不開課外的實踐與探索。
在教學的過程中,肯定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必將引起教師更多的思考與探索。與困惑同行,與思索為友,相信困惑一定能成為我們教學過程中的一筆寶貴財富,指引我們走出困惑,品味教學的甘甜,享受教學的幸福。
篇3:自己在語文教學中最大困惑及初步改進辦法
自己在語文教學中最大的困惑及初步的改進辦法
海棠區第一小學朱行惠
我在小學語文教學崗位上已經走過了八個春秋。在這八年間,我努力地耕耘著,默默地奉獻著。我享受著語文教學帶來的快樂,也享受著同學們學習語文的樂趣和成長的喜悅。但同時,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我在語文教學中常常心存困惑。由于我校的小學教育基礎薄弱,小學生語文能力較差,學生大多數是來源于農村,學生的普通話不是那么標準,并且詞不達意。而面對這些孩子,習作教學是最難以操作的一項教學工作。就目前來說,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作文指導,每次一上作文課,就會看到有許多學生皺著眉頭,對于老師布置的作文毫無興趣,一節課下來只寫了寥寥幾筆,拖到最后草草上交,應付老師。學生并非出于自愿,似乎都是老師“逼”出來的。每次寫出來的文章,不是詞不成句,就是句不成章。二是命題難,許多學生拿到作文題后,總覺得沒什么可寫,腦子里空白一片,或者幾句話就簡簡單單把要寫的內容解決了。有的甚至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自身的經歷、切身的感受,而是《同步作文》。三是作文批改,因為每寫一次作文,每個老師要批改40篇左右的學生作文,耗時耗力,發到學生手中,學生看后,一笑了之,甚至有的學生連看都不看就塞到抽洞里去了,老師的心血沒有換來絲毫的效果。
面對以上的困惑,我初步的改進方法:1、展開說句子接龍比賽,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做到出口成句。2、多觀察生活是解決看圖難的關鍵。對于那些把圖看錯的學生,基本上是由兩種原因造成的:一是觀察不細致。二是缺乏生活經驗。有的學生一看到圖,感覺里面的“部件”特生疏,所以誤導了圖意。喜歡看和說的學生,往往是這方面的“強將”。作為教師,要對他們進行這方面的培養。3、讓學生多看作文書,間接的接收一些信息資源,見多了,如身臨其境,就不會感覺很難了。
海口市,上下文,獨立性,選擇性,組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