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語文教學中學生口頭表述能力培養

語文教學中學生口頭表述能力培養

2024-07-31 閱讀 7998

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口頭表述能力的培養

課堂教學是認知與情感相互統1、相互促進的過程。新課程要求,將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熱情、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學習興趣和愉悅的情感體驗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誘發創新欲望,發揮個性潛能。作為語文教師,首先要擺正師生角色,明確學生是科學知識的探索者,構建者,應用者;而教師僅是組織者,引導者,協同者。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應言簡意賅,把大量的時間和空間歸還給學生,讓學生積極開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的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尤為重要,但日常中,有些教師往往忽略了培養學生動口表述這1重要環節。長此以往,關掉了學生的話匣子,造成了只有教師的高談闊論,而無學生的暢所欲言的局面。究其原因多種,下面結合本人以往的教學經驗主談如何打開學生的話匣子。

1、是什么卡住了學生的話匣子

傳統語文課堂,教師唯我獨尊,學生循規蹈矩。教師未能從傳統的模式中解放出來,是造成學生金口不開的主要障礙。要解放學生的口,先要解放教師的教學理念。當然不同地區方言的影響,也是造成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互動障礙的原因之1。教師與學生的口語不同,造成了語言障礙。學生1開口,不是被嘲笑,或者被學舌,弄得部分學生不敢開口。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可忽視。每個學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他們的性格、愛好志趣等有所不同。有些同學家庭貧困,在家庭條件好的學生面前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有些是孤兒或單親,從小失去父愛或母愛,產生性格內向心理,這也是造成學生不善言談,不能主動積極發言的原因。從眾心理的影響也制約著學生的口頭表述。有些學生看到別人不說,他也不愿意出風頭,慢慢心里就膽怯起來,變得深沉。遇到不會的問題寧可看書,也不向別人或老師咨詢,主動發言現象就更稀少了。

2、如何開啟學生的話匣子

1、以人為本,打造寬松平臺。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以人為本,建立平等、民主、友愛的師生關系,創設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充滿生機與活力,才能為開啟學生的話匣子搭建平臺。要堅持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把時間和主動權讓給學生,讓他們切身體會到主人翁感,進而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師生關系要融洽,變板著面孔進教室為帶著微笑進課堂,消除學生對課堂的枯燥感,激發他們求知的強烈愿望,讓他們自發的動起來、活躍起來。在課堂上,教師要有意鼓勵心里膽怯的學生發言,使他們在發言中得到鍛煉,獲得新知,進而提高綜合素質。

2、利用教材,多渠道設置話題。

語文教材為打開學生話匣、叫開學生金口提供了很好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運用“說”的語言表述手段,讓學生放開說。利用教材資源訓練“說”的最為便捷的方式是先讀后說。先是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熟讀課文的過程除了很好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外,也是1個訓練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增強口頭表述能力的過程。教師要指導學生反復讀、領讀、齊讀、分角色讀,讓學生把握好表情、語調及重音節奏,進而領略其中樂趣,增強口頭表達能力。熟讀課文后,要及時組織學生復述課文。語文教材中敘事性文章占很大比例,讓學生在熟悉課文的情況下,進行“說”的訓練。選擇精彩段落或故事情節,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去復述,進而展示口頭表達能力。

3、實踐活動,為學生廣開言路。

語文實踐活動形式多樣,是廣開學生言路的1個橋梁。教師可以根據實際問題,利用課間或課前引導學生說奇人怪事,議民俗風情,談自然風光等。名人名言、新人新事,語文開心詞典、成語典故、巧接詩詞、名著導讀、讀書心得交流,看圖說話、創編童話、兒歌、寓言、科幻故事等無所不談。談論的內容多了,學生的話頭就多了。在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中,可以設立獎勵的辦法,不斷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

中學生,組織者,探索者,求知欲,話匣子

篇2:中學信息技術參賽論文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整合探索

中學信息技術參賽論文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整合的探索

蛟河一中肖鵬

摘要:本文主要表述了,有關信息技術與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整合的基本過程。在積極主動做好硬件、軟件的基礎上,大膽嘗試,勇于創新,采取探究式、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并用對比教學法,取得初步成效。

關鍵詞:信息技術、整合,探究式、互動式,課程

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

教育部原部長---陳至立

一、引言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廣泛應用,不僅從手段上,而且從觀念上,教學模式上都引起教學的深層變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成了教學改革的一個大的突破口,于是我們就圍繞這一突破口展開研究。

二、提高技能,有的放矢

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一線教師,在于他們的思想,在于他們的理論,在于他們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針對這些情況,我們有的放矢。首先,利用學校微機窒,培訓骨干教師基本的微機操作,網上信息瀏覽、下載,并加大教師教育軟件運用力度(如powerpoint、authware、flash等)。通過這些培訓,大部分教師都能熟練準確利用網絡快速制成一些課件,并能生動,形象,逼真地運用到日常教學中。但這些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整合,這些課件僅僅是教師講解的一個展示平臺,而非真正去開發學生智力,而非讓學生主性地動腦動手學習。在觀念上,這仍是教師去描繪,學生認真去記。針對這些情況,我們課題小組成員集體參加“Intel未來教育”培訓,轉變觀念,拓寬視野,勇于構建,大膽嘗試。真正在日常教學中體現“主導---主體”教育思想,讓學生在認真思考過問題后,自己先利用網絡查找答案,然后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并拿出相關依據,形成大討論形式,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真正做到師全互動,生生互動。

就這樣,在這一學期里,這個課題研究己在兩個班級充分實驗,通過和其他班對比,已顯示出一一些成效。由于學校的便利條件,在微機課時間,學生能夠查找相關資料,并會簡單使用powerpoint,flash等軟件。比如我們在學習高中語文第五冊《宇宙的未來》時,同學們大多利用網絡查找一些關于宇宙的問題,通過網絡的學習,很多同學都能把恒星和黑洞的關系生動、形象的介紹出來。

在這一系列利用網絡的教學過程中,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促進了了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促使了學生全面發展,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為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

三、常規教學與整合教學對比

世上萬物,只有通過對比方能顯示出各自特點,在實驗之初,我選定了兩個班,并針對一些基本問題做了問卷調查:(/人)

篇3:鄉鎮中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新學習方式

鄉鎮中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新的學習方式

澄邁縣福山中學劉元成

鄉鎮中學生源基礎差,素質不高,厭學情緒嚴重,教師肩負責任更大,那就得下大力氣培養學生新的學習方式。下面我就結合自己這些年來在語文教育教學中的經驗,有關新課程在鄉鎮學校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方式的實踐,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方式。

埃德加、富爾所說過:“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在語文課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我不按以往那套流行的方法,即解題,作者介紹,講解時代背景,劃分層次,概括中心,歸納寫作特點,而是指定課文讓學生主動去挖掘課文中他值得最有價值的東西。比如我教九年級教材小說單元的《孔乙己》,先不講科舉考試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而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要求每位學生提一個問題,有的學生提問:孔乙已為什么站著喝酒而穿長衫唯一的人呢?有的提問:丁舉人為什么會把孔乙已的腿打折了?孔乙已在痛苦中死去的原因如何?學生對課文理解后才會提這樣針對性的問題;第二步是讓學生歸納小說主題,不必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第三步讓學生說說孔乙已的性格特點,各抒已見,答案不要求統一,老師也不必說誰對說不對,只要意思接近就給予表揚;第四步要求學習續寫《打折后的孔乙已》為課后作業題。

華中師大楊再隋教授所言:“學生要自主學習、自悟學習、自得學習,他們自主學習去感悟,去體驗,去揣摩,去體會經過探索獲得的獨特體驗,去品味他們通過”標新立異“所得到的新奇的感受,這該是一個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二、要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方式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可以共享觀點、材料,共同參與探討,形成和諧的學習互動促進教學各要素協同與合作,進而產生教學效應。我的做法具體如下:

(1)小組的組建,建立小組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小組的人數一般在3-5人之間,并且這種分組可以隨時調整,使每個同學都和其他人合作的機會,以保證班級同學的發展,每組定一組長,組長可以采取輪換制,能給每個同學以改變角色鍛煉的機會。

(2)小組開展詩歌背誦比賽。每周安排一節為語文詩歌背誦活動課,每小組派一名代表背誦課外古詩或現代詩,哪個小組背誦詩歌首數多就贏,而且給予獎勵,通過比賽來促進學生之間合作、團結的精神。

(3)小組調查法。我采用此法安排調查不同內容,如:一組調查橡膠廠的污染情況;二組調查市場瓜菜行情,三組調查最近本地區《海南日報》訂閱的情況;四組調查學生進網吧情況;五組調查學生每周的消費情況。這樣讓學生參與社會活動,關注社會動態,讓學生成為生活中的人。

(4)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評價。

例如我布置五個小組,每個小組分別閱讀古典小說《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紅樓夢》,每個小組各寫一份讀后心得體會,集中交流,學生各自發表看法,后互相評價、比較,互相激勵,要能充分發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老師再點評。

三、要培養學生探究學習方式

探究學習,學生首先要會疑,才能有探究精神。明人陳憲章說:“前輩謂為貴

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所以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提出問題讓學生疑問來激發探究的動機。集團做法如下:

(1)問題性。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首先設疑,如我教蒲松齡的《狼》一文,提問:“同學們假如你碰上狼會怎么辦?”引導學生思索、質疑、討論。其次,要能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我上陸定一的《老山界》一文時,要求學生各自提出問題,有學生提問:“課文一處寫‘照著習慣’,一處寫‘照我一路的經驗’,各反映了什么現實?把兩處聯系起來有什么想法?”由于同學間的互相啟發,思維由集中而散發、由發散而集中,使學生思維靈活、思路開闊。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2)開放性。評價不僅是一個固定的標準,而是多個不同標準。如我教黃飛的《甜甜的泥土》一文時讓學生討論:“小說中的‘她’是怎樣的一個人?王小亮在生活中有快樂嗎?他從那里得到母愛呢?”

讓學生評價,去探索,給予開放的空間,暢所欲言,達到探索問題的目的。

總之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當今國際形勢的要求,也是國內新課程改革的核心。葉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師教各種學科,最終目的是達到不需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學解決。”要能使語文課堂教學真正“活”起來,它需要我們語文老師不懈努力,積極地探索,不斷完善。我認為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很值得推行,不僅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分析能力,提高了語文素質,思想道德品質還受到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