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反思讓學生自己訂正試卷中錯題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自學、小組討論、展示等,自己主動獲取知識,提高科學素養。生物教研活動時,市教研員張俊杰老師也經常說:我們生物老師要放手讓學生充分自學,別光顧自己一個勁的講,自認為自己講的條理清晰,重點突出,講的滿頭大汗,但學生真正有多少人在聽,又有多少聽懂了,我們老師想過沒有?試卷講評課上,老師應把正確答案寫到黑板上,讓學生自己對答案,然后自己翻書、翻資料訂正,自己解決不了的,小組討論解決;小組解決不了的,班里所有學生共同解決;學生實在解決不了的,教師再講解。
教研員的話歷歷在目,記憶深刻,但在實際講評試卷中往往都是自己講得多,學生自己學習的時間少,一是自己總認為學生基礎差,自學能力弱,自己訂正很浪費時間;二是擔心很多知識點自己不再講講、強調強調,學生會記不住或者記混淆……,因此每次試卷講評課,自己都講得筋疲力盡,口干舌燥。有時自己也放手讓學生自己訂正,一節課選擇題很多人都訂正不完,也有不少學生趁機相互說話,一節課幾乎什么也沒干,讓自己感到很氣餒,很迷茫,試卷講評課,自己是講還是不講?每次考試后,都在想這個問題,也糾結了很長時間,后來發現,無論自己講得多么全面,多么有理有據,如讓學生翻到第幾頁,看第幾段第幾行,念念,知道自己這道題為什么做錯了吧?……但很多知識學生一到考試,同樣知識點還是不會,每次試卷講評后自己總是有很多遺憾。
本學期,為了徹底改變這種局面,自己就下狠心讓學生自己訂正,開始時很多學生說:還是老師講吧,老師講得清楚,同學講得我們聽不懂……,自己不為所動,很清晰的跟學生說:學習是你們自己的事,是你們要高考,不是老師,我講的再清楚,有多少人聽了?我講的再起勁,有多少人跟著思考了,記筆記了?不要讓老師拉著你們跑,甚至你們坐在車上,我在拉著車跑,我很累,也跑不快。現在應該你們一起拉著往前跑,我給你們喊加油就行了。道理講清楚了,我緊接著布置學習任務,如這節課卷子上選擇題必須自己訂正完,訂正不完中午不能去吃飯,訂正完了卷子拿過來,我一一檢查,隨機抽查幾道題,自己要給老師解釋清楚這道題錯誤原因。訂正時要做到第一:先自己訂正,自己翻書、翻資料找答案,每個選項前表明頁數,并把正確的一句話或幾句話寫到卷子上。第二,自己找不到答案的,可同桌小聲討論;第三,同桌討論不清楚的,小組討論;小組討論不清楚的,全班討論;第四,全班同學都不清楚的,老師講解。由于任務明確,還有訂正不完不讓吃飯,以及老師還要一一過關……,很多學生緊張起來了,行動起來了,又是翻書,又是分析錯誤原因,又是趕緊問別人……。我趁機問一些學生:這樣學習有什么好處?學生說:因為是自己翻書找到的答案,印象會非常深刻,不容易忘。有些學生訂正完了,卷子拿過來,我隨機抽查,有些學生能把自己做錯原因分析的非常好,那就過關;有些支支吾吾或者講錯,不客氣,回去重新訂正;有些學生我會問問是誰給你講的,是怎么講的,趁機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是真理解了還是一知半解……。通過以上措施,自己確實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看到學生為一個個問題或緊張的自己找答案,或爭論的面紅耳赤,自己也會心的笑了。
篇2:小學教育反思靜待花開我們真能嗎?
根據我們的進度安排,今天我們學習了《桃花心木》一課,這篇課文難度不高。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因為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所以我安排兩個課時完成。
其實我自己也是這樣考慮的,首先幻燈片出示桃花心木苗和桃花心木參天大樹,先把問題拋出來:桃花心木苗是怎樣長成這樣的參天大樹呢?然后引導學生提出兩個問題,種樹人是怎樣種樹的?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學生們讀完課文之后,馬上就能夠找到課文中的原句,并且總結出來:澆水不定時不定量。而“我”呢,由“奇怪”到“越來越奇怪”,到“更奇怪”。一系列的問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種樹人的一番話讓“我”找到了答案。學生們邊讀邊找答案,這兩個問題都解決出來了,其實我覺得這樣子也算是完成這課的任務了。
接下來反復地讓學生讀“不確定”,找一找不確定的因素,進而理解人的不確定。找到他們的聯系之后有個別同學說出來了,生病、失敗……這樣的不確定。突然,我發現佳慧同學把手舉起來了,又是這個孩子,真的,她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前我的文章中也提到過這個孩子,對他的成長,我是一直關注著。我沒有發現其他同學舉手,單單她一個,于是我讓她說。她站起來大聲地說:“折磨”。“呀,佳慧,你太棒了”。我不禁贊嘆道。然后我發動全班同學,把掌聲送給她,佳慧看起來很高興。
上學期學期結束的時候,我送給佳慧媽媽這樣一段話:每個孩子都是一朵鮮花,但有的孩子花期長,有的孩子花期短,讓我們靜待花開,她一定能夠綻放得更加美麗!其實,這段話既時送給她的媽媽,也是送給我。作為老師,我們都深知,每個孩子他的程度不一樣,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強,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弱。對那些接受能力比較弱的同學,我們卻不能夠耐心地等待,等待他們的回答,等待他們的理解。這樣這些接受能力比較弱的同學啊,他就越來越趕不上了。
對于佳慧這個孩子,她的接受能力確實比別人弱一些,所以我對她不做過高要求,每次總找最簡單的東西,比之前進步就行。所以,她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價值,找到了存在感。所以能夠時不時地給我以驚喜。
篇3:小學教育反思好孩子是被喚醒了內心種子
林清玄,著名作家、散文家,我很喜歡他的散文,總會有一種難以言語的感動,那些或寧靜或激昂的文字,給予我太多太多。不得不說,林清玄的文字是適合喝清茶細細品味的。他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之后一發不可收,走上了文學之路,30歲前就已經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作品包括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其中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的諸多作品的思緒來源,主要是和他的經歷有關。
林清玄曾在他的作品中提及讀書時代的事情,他說:“我小時候讀書差,考試都考紅字,就是考不到60分。有一年考試,我好不容易超過60分,很高興地拿回家給爸爸看。我爸爸正吃飯,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很奇怪,考這么爛還笑。爸爸說:“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在找一個接班人,現在終于找到了。”我一聽,壞了!爸爸是農夫,向上三代都是農夫,我不要做農夫,所以后來就用功努力讀書。我發現大陸家長很在意成績,都想讓孩子考第一名。其實,現在世界精英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他們在班級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就是這些孩子人際關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壓力小,生活更輕松,創意最好。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就讓他別那么努力,輕松拿到第7名到17名就可以了;如果你的孩子是后幾名,那就讓他努力進到前17名里面吧。為什么提到第17名呢?那是我自己成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