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漢語言文化對英語教學負面影響對策
消除漢語言文化對英語教學負面影響的對策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明白了產生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英語學習中要避免和減少翻譯上的錯誤,就要弄清漢語和英語、漢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差異,包括形式和內涵上的差異,就是要盡量擺脫漢語言及漢文化給人們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比較英漢語言,避免生搬硬套
我們知道,語言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即任何一個民族語言無不具有自己的明顯特性。這不僅表現在它的結構上,更主要的是在它的內涵上。漢語和英語是兩種不同的符號系統,在結構上,漢語句子重意合,英語句子重形合,即漢語的意義可以不靠語法制約,而靠詞序和語義的變化來決定;而英語則強調語法規則的制約,注重結構形式的完整和邏輯的合理。比如,中國人說“放學了”,“下雪了”句子無主語,但句義非常明白。英語則要說“let’sdismiss.”“itissnowing.”句子結構很完整。又如漢語沒有時態、語態、動詞謂語第三人稱單數、名詞單復數等語法變化,而英語則有嚴格的語法條文。漢語與英語的詞序也不同,比如漢語的定語在前,中心語在后;英語恰好相反,在許多情況下,中心語在前,定語在后,即英語中的后置定語,包括詞、短語和句子。再說英漢兩種語言所用的詞匯也并不都是等值的(equivalent),即詞匯的內涵也有極大的差別。舉個簡單的例子hereyouare.并不等于中國人說的“你在這兒”,而是“給你”的意思。英美人下午見面說goodafternoon,而中國人并不說“下午好”或“午安”。此類句子在漢英語言中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又比如王宗炎先生出版的《當代英語習語大詞典》(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序》里所舉的例子:thenameofthegame并不是“游戲的名稱”,而是“主要意思,確切意義”;theorderoftheday并不是“當天的程序”,而是“現時流行的風氣”,等等。北師大的錢瑗教授也提出,詞匯教學有三個重點,即詞匯搭配(collocation)、語境(context)和蘊涵意義(connotation)(或曰詞匯教學的三個“c”),而核心應該是collocation。對于詞匯搭配,對于慣用習語,我們就是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和耐性,一個一個比較,一個一個吸收,千萬不能硬套。
(二)提高文化素養,識別文化差異
我們知道,語言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是它與文化的不可分性。世界民族的發展史告訴我們: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是同齡的,二者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同樣,文化也離不開語言。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既要克服漢語言的影響,同時也要克服漢文化的影響。舉tips(小費)這個例子來說吧。付小費的風氣在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服務行業中十分流行。小費是飯店服務員、行李搬運工、出租汽車司機等人的重要收入來源,往往占總收入的三分之二。他們認為,小費是他們正當、合法的收入,客人付小費是對他們勞動的尊重。可是,在我國基本上就沒有這個習俗(現在在某些行業中有少許“小費風”)。假如我們不懂西方國家的這種文化,對服務人員一文不給,一毛不拔,就很可能在人際交往中生出許多不愉快,甚至帶來麻煩。所以,胡文仲教授指出:“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加嚴重,因為前者容易造成外國人與中國人之間感情上的不愉快”。學習英語,我們除了要掌握聽、說、讀、寫、譯這幾種技能外,還應該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即要了解英美文化。一個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細節了解越深刻越細致的人,就越能正確理解和準確地、運用該語言。所以,進入80年代以來,我國大專院校英語專業的學生都陸續開設了“英語學習背景知識”課,或是“英美概況”課;后來,交際語言學、跨文化交際等學科也先后進入課堂,這些都是克服漢文化影響的必修課。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我們的學生就能對兩種文化進行比較,弄清它們之間的異同,從而促進跨文化交流。
(三)吸取他人經驗,堅持不懈的努力
多年來,國內的英語熱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英語學習中去。比如20**年的奧運會和**年的世界博覽會,更是把英語熱演變成英語產業。在如此有利的形勢下,不少人的英語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瘋狂英語更是成為一種時尚。因此,在攀登英語巔峰的這條曲折道路上,我們既要向老一輩的專家教授學習,也要向其他人學習。北京外國語大學熊德睨教授說:“我總喜歡把學習英語比作一場圍攻戰。被圍攻的是你腦子里的母語,攻打這個堡壘的是英語大軍。你指揮軍隊攻破一道又一道防線,直至拿下你頭腦中的這個頑強堡壘
篇2: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用心得
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心得
中原鎮中心學校潘少媛
摘要:網絡信息技術已是英語教學的必備條件,它亦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對未來教育做了如此論述:“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絡。”因此,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我們英語教師要積極學習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充分發揮其優勢,讓網絡信息技術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綻放異彩。下面就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心得。
關鍵詞:信息;技術;英語;教學
21世紀是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其發展,使當今的小學英語教學更得錦上添花。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在談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決定和工作部署中明確指出:這次小學英語的開設,一個非常大的特色就是在教學模式的改革上有新的突破,特別是要把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到小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來。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對未來教育做了如此論述:“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絡。”由此可見,網絡不僅走進了千家萬戶,它同時也使我們的教學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下面就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心得: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興趣
《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英語,興趣第一。英語諺語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Youcanleadthehorsetotheriver,butyoucannotmakeitdrink.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會“要”學、“樂”學。傳統的課堂是“黑板+粉筆”,這種教學模式,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顯得較枯燥、乏味、抽象,小學生的認知還只停留在直觀形象的水平,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難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因此課堂氣氛往往比較沉悶。自從我校引進電子白板教學設備后,我在教學時,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根據教學內容呈現教學情景,使原本抽象的內容變得直觀具體,使teachingprocess變得有趣、生動,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進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授外研版四年級上冊“Module6Unit1CanIhavesomesweets?”時,我就充分利用電子白板來輔助教學。在“reviewwords”環節中,我利用PPT中的自定義動畫制作的geussinggame的方式呈現舊知,使原本乏味、無趣的復習變得生動起來。動態畫面讓學生既能看,又能聽,并且形式多樣,不僅達到對舊知的復習以及鞏固,而且很自然地就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起來,進入新課的學習那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Presentation”環節,我利用Flash制作了一個小孩y一邊兩眼放光的看著一堆糖果一邊問:“CanIhavesomesweets?”學生們在觀看Flash中那小孩可愛的模樣的同時,本課的重點句型CanIhavesomesweets?也隨之引出,重點、難點輕松突破。整堂課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使早前“要我學”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變為“我要學,我愛學”的新型課堂教學形態。
二、創設真實情境,培養學生能力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導著一切。課堂上,老師讓學生讀,學生就讀;讓學生寫,學生就寫。實際上,學生只是在機械地學習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換句話說,學生是在被動的接受知識的灌輸,這種“聽課”方式收效甚微,學生并沒有從中得到機會來展現自我。而自從我校引進電子白板后,結合現代信息技術這一“教師好助手”,我充分利用TPR模式,給學生布置相關的學習任務,并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能力,而且還掌握了方法,真正達到了“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的目的。
例如:在教完外研版四年級上冊“Module6Unit1CanIhavesomesweets?”后,我給學生們布置了學習任務。我利用豪杰解霸軟件,將本課內容編輯成六個場景,以動畫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同時,我要求學生根據我所給的動畫場景,扮演動畫中的人物,并給人物配音。這樣,原本呆板的教材,立馬活靈活現的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深深地感到知識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們踴躍參加。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演模仿能力,繪聲繪色的給動畫中的人物配音,他們的表現讓我眼前一亮,不得不嘆服網絡信息技術的魔力,更為自己是新時代的老師能夠享受這優質的教學資源而感到慶幸。
三、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