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心得讓我們回歸真實課堂
文章欣賞一個東北青年在廣東看到各種各樣艷麗的花,很是驚嘆,他不敢相信它們是真花,于是不由自主地去摸一摸以鑒別真偽。
“不用去摸,”旁邊一位看似園丁的老人說話了,“這是真花。”
“為什么您這么肯定?”青年人有些不相信。
“你看,它們的葉子有的已經干枯了,花朵邊緣也有些枯萎的痕跡。真的東西都是有些瑕疵的。”他微笑著說。
青年仔細一看,果然發現盛開的大花朵旁垂下的葉子有幾片已經蔫了,邊緣的幾朵小花也顯得有些衰敗。
確實,真的東西都是有瑕疵的。老人的話道出了一個真理。
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對教師來說,修養是教育的載體,境界是教育的起點,人格是教育的風帆。教育是師生間的心靈溝通。每位教師都要與學生平等溝通,建立起師生間的理解和信賴,贏得學生的愛戴,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成長環境,善待學生的缺點和不足,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學生的不成熟,并給予點撥,對他們的成長與進步給予贊揚和激勵,用成功的教育收獲教育的成功。
由此,我想到公開教學課上的一種作假現象:老師課前反復演練,提前鋪底,上課就像演戲,就連“知道時舉右手,不知道時舉左手”這些潛規則,“導演”和“演員”都早已爛熟于胸。不知是“打假”成功,還是新課程理念的深入人心,這種課堂假象猶如“卷地風來忽吹過”基本被“清掃出門”。但是,近年來的一些公開課上,又刮起了另一股風:新課伊始,老師便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盡管已讀過課文,甚至已完成老師布置的預習,對課文內容已大致了解,仍配合老師提出了許多“不明白”的問題,教學便從學生的問題開始了。如此“明知故問”浪費時間,大概只是為了體現課堂是“以人為本”,教學是“順學導教”。
當教學到課文內容的一個轉折點或關鍵處,老師常這樣啟發:“讀到這里,我們不禁要問什么?”學生一付“疑惑狀”,一問問到老師的心坎上。于是,全班同學便帶著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這樣一來,看似出現了一個課堂生成的亮點,殊不知,學生的“問”是早有答案,老師的教案本是如此設計。
在這些課里,老師雖不是刻意作假,卻為了追求所謂“真實”的課堂,而忽視學生的學情,對學生的“已知”狀況“假不知”,甚至有意回避,這倒成了“真作假”。而在老師長期的熏陶和培養下,學生已習慣了“心知肚明”、“積極配合”。這樣對其小小心靈的影響又與真正的“作假”有何區別呢?
我們已經習慣了聽特級教師們近乎完滿的課了。我們的腦海里牢牢地記得那些經過千錘百煉,修煉得天衣無縫的課,教師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語言,是那樣的得體,學生的每一次活動,每一句回答是那樣的絲絲入扣。新的課程改革追求詩意的課堂、靈動的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當師生釋放出全部的創造活力時,這時的課堂最讓人沉醉,更讓人流連忘返,常常是看著、聽著、心里嘆息著:這樣的課離我們太遙遠了。猛然發覺,我們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是遙不可及的課堂,還是真實有效的課堂?
縱觀那些轟轟烈烈的公開課,再深入那些看似平淡的課堂,有一種“夢里尋她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受。我們的課堂不可能天天像公開課那樣的“精彩”,但可以是一樣真實。真實的課堂沒有多媒體過多地故弄玄虛,沒有教師過多的嬌柔做作,沒有教學中預設的各種生成,沒有課前反復排練的精細表演,一切源于自然,一切流于真實。學生隨機的提問,教師智慧的做答,學生的熱烈與激動,教師的“無奈”與“順從”,往往充斥于課堂,整個過程似乎并不那么流暢,但一切又理所當然。
真實的課堂少不了學生的真正參與。這不僅僅是全員參與的問題,還包含參與的有效性問題。課堂上,沒有哪一個學生處在被遺忘的角落,個個凝神靜思,人人洗耳恭聽。一雙雙高舉過頭的手,一張張欲言又止的嘴,讓你感受到每一個學生都在參與,都在努力。無論是集體回答,還是個人表達,無論是合作交流,還是自主學習,每一個學生都能開口,都能動手,都能創新。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勇敢地展示自己,接納他人,不回避困難,不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在師生和生生思想碰撞中,步步有所收獲,人人有所領悟。真理在碰撞中得以顯現,效果在交流中得以深化。
真實的課堂能使學生學有所獲。教師的課堂成功感不在于教學設計的完美實現,而應是學生在課堂中獲得了多少知識。真實課堂中的教師,關注的不是自己預定的教學進度,而是學生的真正的需要與真實的收獲;關心的不是教學內容的完成,而是學生能否從中學會什么,會學什么。學生每一個正確的反饋,每一次精彩的回答,每一個閃光點的出現,都會給教師帶來成功的喜悅。在真實的課堂中教師要照顧各層次學生的需要,設置有梯度的教學任務,調動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并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得到發展。
真實對課堂來說如此重要,我們老師不論是上公開課,還是家常課,都應抱著一顆平常心,一顆從孩子角度考慮問題的心,帶著孩子們遨游在真實課堂中。讓課堂回歸它真實的本色
篇2:教學心得磕磕碰碰課堂最真實!
一堂課,以前我會追求順風順水的流暢,而忽略了學生的“真”思考,真學習,只顧著教學為上。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不斷融錯和不斷改進的過程,學習中往往會出現多種知識、經驗的沖突,教師要學會站在學生角度“包容”,學會選擇有用的生成資源,哪怕是“錯誤”的思考,讓學生在思維的辯論中,活動的探究中,獲得新的認識。
上一節課不容易,上好一節難,而上出真實思考、真實學習的課堂,才最難!因此,要出現真課堂,教師課前需要對一些數學問題、知識,站在學生角度,加以思考。
我覺得磕磕絆絆的課堂才最好,因為那樣課堂才會出現學生自己最原始、最真實的思考,才會允許不同聲音、不同思考、不同觀點的迸發,才會出現我們認為不要出現的“錯誤”,我現在更希望“錯誤”越多越好,只要學生有理有據,大量有理有據的“錯誤”才能更好的呈現知識內在的本質,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錯誤呈現本質,爭辯提升認識,磕磕碰碰的課堂,最真!
篇3:教學心得也談課堂教學中課件使用應當注意問題
早就在博客中看到苗校長關于“課堂教學中課件使用應當注意的問題”一文。我有些不同的意見,一直沒有時間寫下來,今晚熬夜到凌晨寫一些:
對于第一、二點我都是同意的,課件的模版不能太花,應該根據課件的內容選擇一些簡單大方的模版,如果字少,當然也可以少帶點小花。模版的顏色最好是白色打底,這樣便于看到課件上的字體。例如3月29日陳建先在晶都名師寫作班上的模版是黃色打底,這樣打上的字,坐在下面的老師們就很難看清楚。更別說用手機拍攝下來,會更不清楚的。
另外字體字號我覺得也盡量統一。當然小標題或者大標題我覺得還是用大一點的字號或者更顯眼的顏色加粗標注更為合理,更會出彩。
對于第三點我是不同意的:課件播放不要帶有鼠標的聲音。也許是初中生和小學生還是有所區別的。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暫。所以我們會在每張幻燈片更替的時候或者在每個題目出現的時候設計聲音動畫:例如風鈴的聲音、鼓聲等等,甚至每張幻燈片進入的形式,是飛入還是陀螺還是棋盤式進入,字體顏色的強調。閃爍等等,我們都會加上去,這樣做,可以使課件更能隔幾分鐘就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
作為英語老師,我們的課件做得比語文數學老師漂亮多了,我們會更多的加入動畫、圖片,聲音,鏈接進去,包括動作路徑的設計等等,讓課件更上檔次,融音、形、義為一體。所以每次我們英語老師上公開課,都是一場視覺盛宴。
自己的拙見,一家之言,交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