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中學老師教育感悟同桌相伴讓回憶更美好

中學老師教育感悟同桌相伴讓回憶更美好

2024-07-31 閱讀 7223

同桌相伴讓回憶更美好

回憶起過去,那些與同桌相處的瑣碎時光,就像潮汐洶涌過后,停駐在沙土上的海浪里的細沫一般;那些彼此依存的歲月,顯得越發珍貴。

對于獨生子女來說,我們想要的,只是一種陪伴罷了。單人獨桌所帶來的最大傷害,莫過于同學之間關系的疏遠。即使有爭吵,即使因為一些小矛盾鬧得不可開交,這也是我們希望獲得的一種人生體驗。我們只有在相處中才能學會如何去處理矛盾,學會如何合作;在彼此磨合中才能讓自己和對方變得美好起來。當然,也有人認為,早期中國的私塾教育就沒有同桌,同桌是后來班級教育衍生的產物,所以不必夸大同桌之間的感情。而我認為,同桌是我們步入社會之前必須要面對的一個課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鍛煉我們處理復雜人際關系的能力。況且中國古代的孩子基本上沒有獨生子女,兄弟姐妹或多或少就扮演了同桌的角色。可現在的我們,從小就處在父母專一的寵愛之中,在這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更要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同桌就成了我們走上社會的第一個驛站。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有的教師認為,單人單桌有利于維護課堂紀律,也可以避免作弊現象的發生。但是,將學生從空間上割裂開來,還是培養他們走向社會的教育呢?課堂更需要教師用自己的知識、魅力和人格去感染學生,讓學生自覺遵守紀律。杜絕作弊的方法很多,拆散同桌實際上是一種不信任的表現,并不可取。

也有的班主任擔心,在高中階段,男女同桌容易滋生彼此間的情愫。所以,高中生設置男女生同桌的很少。同桌產生早戀現象的說法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同桌可能是早戀的衍生者,但也可能是早戀的消滅者。高中男女生對異性的向往往往都帶著某種神秘感,一旦破除了這種神秘感,反而有可能讓他們回到現實而理性的軌道上來。

理性的人們會權衡同桌的利弊,而感性的我卻始終懷念那些與同桌相處的美好時光。風起之時,俯首之間,在寂靜的深夜,想起我遇到過的那么可愛的同桌們,我感到幸福。因為他們,我的學生時代才如此絢麗多姿。

篇2:走進大連探尋教育真諦:赴大連繼續教育學院學習感悟

七月大連,氣候宜人;幾天學習,思維交融,品嘗盛宴,令人歡欣。大連十一中、大連育明、大連長興島,課程建設,精彩紛呈;教師發展,扎實卓越;學校文化,受益終身。遼寧師范、大連理工,學科建設、文化育人、學校管理,彰顯時代氣息,實踐三個面向,讓人再次感受“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大師之謂也”。

探索國家課程校本化的有效途徑

大連11中孫校長談到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問題,不僅指出了他們的具體做法,而且就校本化如何促進課程的發展、如何促進教師的發展、如何促進學生的成長都給了非常好的建議,聽后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國家課程校本化,我也有自己的思考。

一、理念校本化和課程校本化是兩個基本著力點。

國家課程校本化要有具體抓手,理念校本化和課程校本化是兩個基本著力點。理念校本化是課程校本化的先導,解決了教育理念的問題,教師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其他問題也就好解決了。課程校本化是理念校本化的具體載體,二者猶如思想和行為的關系一樣,相輔相成。有了這兩個著力點,國家課程校本化就易于向前推進了。

二、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踐操作

國家課程,從狹義上來說即指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制定的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標準。國家課程校本化是學校課程建設的核心,是主體,它有別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教學,二者是主與輔的關系。

(一)課程管理的校本化

成立“課程中心”,校長任中心主任,教學、德育校長都參與進來,對課程設置、課程審查、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環節進行有效管理,在制度上保證了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

(二)課程目標的校本化

課堂教學中,目標分為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課堂教學的重點是將預設目標轉化為生成目標。

課程目標(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的校本化過程中,要處理好考試大綱和課程標準的關系,近期目標是考試大綱的要求,遠期目標是課程標準的要求。

篇3:小學老師讀書感悟《教育中心理效應》有感

有人說教育是一門藝術,我認為教育更是一個慢藝術.師者何以為師?我想大概就是示以美好,授以希望吧.

剛接觸一年級孩子時,不太了解他們的年齡特征,教學有些吃力,直到朋友給我推薦了這本劉儒德編寫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后,我發現,平時的任何事情都存在心理效應,這書向我們展示了一切心理活動,把不同的事情現象用不同的心理效應進行總結歸納,給我們一個方向,讓我們知道如何去做,真是得益匪淺。教師需要掌握各種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需求,教案在精心設計,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得到學生的共鳴。

書中主要歸納了64條心理效應和規則,而且每篇小文前添加了一個小故事,使得一些原本容易忽略的事情變成一個個心理學的規律展現在我們面前,讓人眼前一亮,更加讓讀者容易了解。本來以為心理學是一本很難理解的學科,可是放了一個個小故事就讓人輕松易懂,讓人知道很多事情多存在的心理效應,這對我們的教育教學是很有幫助和啟發的。在教授教學任務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會進行頻繁的交流,相互感染,造成心理和情緒上的共鳴,從而形成集體心理氣氛。體育教學就是在這樣一種心理氣氛中形成的。

最讓我印象深刻是“貼標簽效應”,教師中有一些禁語,比如“笨蛋”“豬頭”“怎么這么笨”之類,其實這就是“貼標簽效應”。時間長了,這位學生就真的成了教師所說的“笨蛋”了。因為這樣的語言在不知不覺中扼殺了學生的上進心,傷害了學生的自尊。所以,教師必須在語言上進行控制。比如某大年紀的學生欺負低年級的學生,在被你發現時,不同的語言會起到不同的效果。“你是怎么搞的,你比他大你就欺負他丫,看我跟你父母反應好好教育教育你”另一則是“我知道你不是一個愛欺負弱小的好孩子,你不是真的要欺負小朋友對吧”兩種說法,結果會截然不同。所以在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教師應該嚴格控制自己的一言一行,從學生的心理出發,讓孩子們心理上健康的成長。

作為在一線教師,只有在心理上了解學生后,才能發現他們身上的巨大潛能,不斷鼓勵,讓他們的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讀了這本書后,讓我深深感覺到,教師不僅要在業務上進行提高,更要在心理上對學生進行關心,只當一個教書匠是不行的,要讓學生快樂的學生。教師多看看心理學的書籍是非常有幫助的,了解更多的學生心理活動,才能更有效的幫助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