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學習參考教育新理念有哪些?

學習參考教育新理念有哪些?

2024-07-31 閱讀 5299

教育新理念的內容較多,主要是以新的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采取自主討論、自主研究、合作學習等新的模式下教學,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自有教不好的老師,取消傳統的死板的教學方式,具體的幾個方面如下:

1、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在于他是否會講述知識,而在于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2、教師最大的享受、最大的樂趣就在于覺得自己是學生所需要的,是學生所感到親切的,是能夠給學生帶來歡樂的。

3、站上講臺的教師,是合格教師;站穩講臺的教師,是骨干教師;站好講臺的教師,是專家型教師。

4、把一流的學生培養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師,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師;把非一流的學生培養成有用人才的教師,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師。任何一個教育家都是因為對非一流的學生的培養獲得成功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師是“介紹人”,介紹學生與學習相依相戀;教師是“打火機”,將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慧火把迅速點燃;教師是“領頭羊”,引領學生走進知識的茫茫草原;教師是“味精”,將學生的學習變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師“把學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學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獄中。”

7、如果學生不喜歡自己,是因為自己還不夠讓學生喜歡,因此,要想有所改變,首先得改變自己。只有改變了自己,才會最終改變學生。只有改變了自己,才可以最終改變屬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學是否失敗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只要看一看學生通過學習后是更加熱愛學習還是厭惡學習。

9、學生崇拜教師,教師不值得炫耀;教師培養出的學生使自己崇拜,教師才值得炫耀。

10、師生關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賞。惟有這樣,師生關系才會水乳交融,并達到教學相長之目的。

11、教師對待學生要用“放大鏡”、“反光鏡”和“顯微鏡”:“放大鏡”

篇2:生本教育理念下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淺談生本教育理念下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摘要: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模式。生本教育課堂,就應該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學生真正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就能夠使學生產生自覺參與的欲望,構成歡樂、高效的課堂。在生本教育的課堂上,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由他們控制著課堂,通過親自全身心的參與,來擴充自己的知識。老師是引導者、參與者。

關鍵詞:生本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主體作用

在生本教育中,教師應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動學生的“纖夫”。[1]“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的‘不見自我’,要把教學內容從一大堆知識點轉變為知識的‘靈魂和線索’,來創造最大的空間,迎接學生積極飛揚的學習。在生本教育中,老師的核心任務也不是自己的教,而是組織學生學、是要為學生創造生機勃勃的、令學生‘忘我’的課堂。”從這點來說,就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要把自己變成學生的朋友,要深入到“群眾”中去,把我們平常“灌輸”的課堂變成孩子們“忘我”我盡量創設一定的情境,用豐富多彩的親身經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讓主動探究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注意對學生進行開放式的思維訓練,鼓勵他們大膽猜想,認真傾聽學生訴說,哪怕是不合常規的嘗試,只要有合理的成分,就給予必要的支持。教學中我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潛在樂趣,鼓勵學生動腦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變苦學為樂學,實現以學生為主體。

一、從觀察判斷中體現學生主體性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低年級,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不可少一樣。”腦科學研究表明,視覺神經的發展,是從簡單的、復雜的和超復雜的這樣一種層次加工的順序進行的,加工不斷提取形狀的精細特征。這就說明:只有通過觀察,學生才能對所接觸的新知識有最初的了解,才能對新知進行學習、判斷、掌握。因此要注重使學生學會觀察的方法,通過觀察發現、揭示規律,學習新知[2]。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注意觀察、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在課堂上很放的開,對學習更加有興趣了。

例如:我們對學前兒童進行識數(即0

篇3:創新學校理念文化促進教育和諧發展

創新學校理念文化促進教育和諧發展

李秀琴大辛莊聯校西旺學校

[摘要]本文將從創新學校理念文化的背景,學校理念文化的概念界定、研究價值,學校理念文化研究的內

容,研究的目的等方面探討學校理念文化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以此服務于我校的管理與發展,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關鍵詞]辦有靈魂的學校營造多元文化并蓄的教學氛圍,育有底氣的學生構建學習型的教師組織

打造教科研文化的品牌

文化是人類文明與科學的象征和代表,是人類美德和智慧的表現。學校是傳承文明和創新文化的重要陣地,學校文化是學校生命和靈魂的集中體現。教育就是一種文化活動,教育的本質是文化的傳遞。學校通過教育傳播文化,文化與學校結合形成特殊的學校文化。繼承文化、整理文化、傳播文化、創新文化是學校的職責和使命。學校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主體以校園為空間背景,圍繞教學活動和校園生活而創制并共享的,是學校全體師生共同擁有的全部精神的總合,它不僅包括校園環境文化的內容,還指全體師生的精神面貌。它是學校有史以來的全體師生在教與學及其他領域的實踐*同創造的全部精神財富和體現人文精神的全部物質財富的總和。

學校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圍繞師生群體的教學活動和學校生活而產生的。良好的學校文化不僅可以促進教學、科研及管理活動,而且可以使學校生活得到豐富及每個學校人的精神得以振奮和升華;良好的學校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較好地調節和激勵師生員工的思想行為,較好地培養和激發師生員工的群體意識和集體精神,較好地促進師生員工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較好地保持學校的長期穩定。此外,良好的學校文化通過學校所培養的人才滲透到社會各階層,必將對社會主文化乃至整個社會發揮巨大的作用和影響。學校文化在學校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搞好學校文化建設對于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創新學校理念文化的背景。

1、由“文化”本身的含義所決定。

文化反映了從個人道德的提高、發展到整體人類道德提高的過程,準確地說,文化是以文來化自然和人自己,最終不斷提高人類生存發展的境界。*總理指出:“我們要加強文化建設。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文化的精神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睂W校是傳承文化和創新文化的重要陣地,辦學校就是在做“文化”。學校正面臨新的時代背景、教育背景,學校文化建設勢在必行。

2、由學校持續發展所決定。

學校作為一個傳播文明的基地,不能不講文化,更不能沒有自己的文化。學校文化在接納、繼承、弘揚和超越中孕育出燦爛各異的學校文化現象,潤澤校園,并成為學校的象征與驕傲。例如清華大學的“永清木華,中西合璧”;北師大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以及哈佛大學的“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它們以不同的學校價值元素構成了特色明顯、內涵豐富的學校文化。一所學校的崛起,就必須審時度勢,打造學校的特色文化。

3、由新課程改革趨勢所決定。

基礎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要轉向素質教育,全面推進課程改革,使教育面向全體學生,追求個性,注重全面發展。追求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發展,追求生命的質量和人格的完美,它看重的是過程的體驗,感情的交流,精神的充實。用文化來點化和潤澤學生素質是素質教育之本,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就是一個文化的過程。如果我們的素質教育、課程改革一旦失去了文化,所剩的只是知識的位移、道德的泛化、技能的訓練和應試的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