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育現代化有什么特殊性
今天的教育現代化有什么特殊性
作者:楊桂青李孔文
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我們正處于一個特殊的時代,正面臨由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轉變。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現時代的教育現代化具有特殊性,無法回避信息化的影響。
記者我們今天所談的教育現代化,有什么特殊之處?
談松華:今天我們面對的教育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是面向21世紀這樣一個全新時代的現代化。如果說傳統現代化更多的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現代化,那么現在所提的現代化是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的現代化。從人類文明進程來說,我們所面對的是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轉變。就是說,信息化已經在影響著社會、生產、生活乃至于思維領域的各個方面。可以說,今天的教育現代化離不開信息化。
記者您為什么如此強調信息化對現代化的作用?它對教育有什么要求?
談松華:第一,信息文明與工業文明相比,生產方式、生產組織和流程乃至工作方式、社會活動方式都發生了變化,人在生產體系中的作用及生產體系對生產者的能力要求也發生了變化,這勢必會影響教育方式和組織形態的變化。世界銀行在《中國與知識經濟:把握21世紀》的報告中曾經對知識經濟和工業經濟中生產方式和教育形態的變化做過分析,認為工業生產組織特點是科層制,其生產流程是流水線生產,人處在流水線的某一個節點上,他所要做的是這個節點上的一個具體工作,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常規性問題,只要按照規定動作去做,就算是個合格的工人。信息經濟條件下的工作往往是個性化的,其組織形式是網絡狀的。一個人不一定被固定在一個節點上,很可能要面對幾方面的工作。他遇到的問題,很多是非常規問題。為什么現在強調人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強調人的創新能力和解決非常規問題的能力?因為這是社會、生產、經濟變化對人的客觀要求。由此,工業社會的教育與信息社會的教育也必然發生深刻的變化:工業社會的教育是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標準的生產過程,而信息社會的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的學習過程,教育的目標、內容、方式和組織形態都將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第二,信息社會也稱知識社會,它的一個明顯的特征是知識尤其是技術的變化對于生產、生活和社會的影響越來越明顯,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等,在20年左右的時間里,新科技的發明和應用層出不窮。知識更新周期的縮短,對人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單純知識傳授的傳統教育形態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知識尤其是科技的迅速變化,加快了職業結構和職業技能的不斷變化,使人們面臨迅速變化的社會環境。因此人要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否則很難適應社會的變化。自主選擇的教育,能幫助人們獲得將來應對這種變化的能力。
第三,信息技術改變和拓展了人際交往方式,產生了一個虛擬世界。人生活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里,社交范圍突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活動、交流、參與的空間大大擴展,這就對人的交流、參與能力,信息搜集、處理能力,創造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四,信息技術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美國學者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說,有兩個因素促進了全球化,一是全球互聯網,二是世界市場。在信息時代,無論是生活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偏僻的鄉村,網絡把世界變成了“地球村”,將來人們要有國際視野和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這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最近,美國前哈佛大學校長薩莫斯和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創辦了密涅瓦大學,它采取了與傳統大學迥然不同的辦學模式,其中有一條規定,學生每年在一個國家學習一段時間,這也體現了高等教育國際化對于經濟全球化的現實回應。
教育方式,知識經濟,生產者,中國,工業
篇2:現代化教學模式靈活多變網絡搭平臺推陳出新教育創新篇
現代化教學模式靈活多變網絡搭平臺、推陳出新教育創新篇
摘要:現代教育技術的蓬勃發展,使得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的教育技術素質如何已經成為影響教育技術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它也直接影響著我國教育的整體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因此,培養和提高廣大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在現代教學環境下已經變得非常緊迫和重要。加強與培養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技能,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對在職教師進行教育培訓,但應切實注重全面培養和切實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使他們懂得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去從事未來的教育和教學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和效益。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教師教學模式
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教育信息化已成為人們心目中教育形態的標志,是21世紀教育的制高點。教育信息化是一個過程,一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改進教育教學,培養、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而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徑,在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中小學教師學習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即: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方法,適應現代教學環境發展對教師的要求,熟悉并掌握運用各種現代教學觀念指導教學,幫助教師構建新型的現代教學模式等。
一、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和教學應用能力。
隨著以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為基礎的信息處理技術、互聯網絡技術、數字化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當代社會的信息化步伐越來越快,信息技術應用已經開始滲透進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社會時代,通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來進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應用和傳播也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技術支柱,同時它也必將是未來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和基本方法。
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是21世紀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教師能否掌握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師的基本信息素養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教育和教學的質量與效益。中小學教師學習掌握和運用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基本目標就是為了全面充實和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和教學應用能力。
中小學教師學習現代教育技術,不僅應該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礎知識和應用方法。這些內容既包括傳統的投影、電聲、電視等視聽媒體信息技術及其在數字化時代的新技術發展和教學應用,同時更重視學習掌握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技術為基礎的當代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設計、開發和應用,如視聽媒體教學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技術、網絡媒體教學技術以及對各種媒體資源和教學過程的設計、應用和開發技術等。
二、適應現代教學環境,不斷提高教師素養。
當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教育應用,使得現代教學環境已經不再僅僅依靠"一塊黑板、幾支粉筆"來開展教學活動。視聽媒體和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應用,中小學校園網的建設和發展,不僅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學校教學環境,而且也將會對以課堂語言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產生重要的影響。
1.媒體化教學環境
各種媒體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使得現代教學環境首先呈現出媒體化的特點,如視聽媒體綜合教室、數碼投影演示教學系統、多功能語言實驗室甚至虛擬技術模擬訓練等教學場所,媒體技術都已經成為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手段。
篇3:闡述信息化與教育現代化關系及相互作用
闡述信息化與教育現代化的關系及相互作用
關鍵字:教育信息化現代化
一、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的關系
首先呢,我們共同來回顧一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和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關系。那么我們國家的規劃綱要提出的戰略目標,我們現在叫“兩基本、一進入”。到20**年我們將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的行列。我們知道這樣一個新的未來十年的發展目標是在不斷的研究和討論過程中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我們國家發展的需要提出的。那么我們知道,從現代化的要求,最開始我們在參加的這個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周濟部長在**年就開始組織制訂的這樣一個規劃當中,我們首先提出的是在整個中國社會中率先實現現代化,也就是在社會中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然后,在這個不斷的制訂過程中,我們又提出了人力資源強國的這樣一個要求。那么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對我們教育任務、使命的這樣一個認識,我們把未來十年的教育發展的目標定為“兩個基本、一個進入”。那么這樣一個“兩個基本、一個進入”的要求就對我們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奠定了一個很好,就是未來十年的下一步發展的一個基礎,我們覺得教育現代化在整個“兩基本、一進入”的目標中具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部分,教育現代化搞好了,我們將會為社會,為我們國家的建設提供強大的人力支持保障。
那么講到現代化與信息化,我想我們不必從定義開始講,大家對這兩個詞對非常非常熟悉,對這樣一個歷史過程也非常熟悉。
(一)教育現代化的追求和信息化的機遇
我在這給大家找了一個圖,這個圖是我們中科院何傳奇教授他們的研究團隊對國家現代化發展研究的一個結論性的圖。大家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圖上就從人類社會誕生以后,我們經歷了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正在走向知識社會。那在這樣一個社會變遷的過程中,我們的現代化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提出的。那么,在工業社會實現了之后,我們的現代化任務完成了嗎?顯然是沒有的。因此,在工業化走向知識社會或者叫我們的信息社會、后現代化社會的時候,我們的現代化任務仍然是一個持續不斷演進的過程。因此,我們想用這樣一個圖來看我們整個社會的現代化,實際上中華人民在整個的發展的過程中,從*戰爭之后就提出了現代化以及更晚一點提出了教育現代化的這樣一個要求。那么我們在一直追求的教育現代化,這個教育現代化是伴隨著我們國家的產業的發展,產業的革命和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進步開始的。
那么在這里我想就有兩個方面的概念,從現代化來講,就是現代化和后現代化,這個大家也都是非常非常熟悉的。一般來講,我們這樣一個圖,就是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有人把它稱為現代化。從工業社會走向知識社會的時候,把它稱為后現代化。那么從這個現代化理論上來講,我們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形成的最早期的現代化理論,也有人把它稱為經典現代化理論。經典現代化理論之初,首先現代化的這樣一些國家、這樣一些地區對整個的現代化具有帶動作用,同時后發現代化的國家對于前面先行國家有依附性的關系,這是最早經典現代化的理論。
那么在整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經典的現代化理論有幾方面的問題,首先它得到了實踐的挑戰,比如說我們大家都非常熟知的叫新興工業國家,比如說亞洲四小龍,這些新興工業國家并沒有遵照這樣一些經典現代化的理論,他們在社會發展或者是技術發展的某一時刻實現了跨越式的或者是跳躍式的發展,那么這是社會的現實,那么他們雖然有追趕的成份,但是他們也有超越的成份。因此,在整個的理論界就對經典理論有一個批判,首先經典理論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并沒有把人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同時它是一個資源投入,我們知道工業化的過程是以資源為基本支撐的,資源和資本為基本支撐的,這樣一種投入會使得社會發展破壞了生態,現在我們講的綠色經濟等等,這些都是工業化過程中發生的一些問題。因此,就提出了后工業化社會,提出了后工業化的一系列的理論。
那么在這個后工業化社會的時候我們人類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也就是說在發達國家他們開始進入工業化以后,那么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其中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變化就是信息技術帶來了我們今天生活的一系列的甚至是帶有根本性的變化,那么這種變化使我們的社會從工業化社會正在走向知識社會或者叫知識經濟社會。那么工業社會和知識經濟社會有什么不一樣?它其中有一點,就是工業社會,我們剛才說到了,它是以資源和資本的投入為發展的基點的,而在知識經濟社會它就有可能把知識信息這樣的一些無形的東西,或者叫非一般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物質上的東西的投入來帶來新的增值和創新。那么也就是說知識經濟社會的時候和工業社會相比,它的發展已經不完全依靠資源資本的投入,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著知識的創新和知識的創新性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