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師招聘考試基礎知識復習資料
戊戌六君子“逃亡的逃亡”?
虎占國
無意間在《演講與口才》某期中讀到了如下的話:
戊戌變法中的光緒帝和六君子相信了袁世凱的話,相信他會出兵,但是袁世凱卻走漏了風聲,投靠了慈禧太后。結果是光緒被囚禁,六君子逃亡的逃亡,被砍頭的被砍頭。
“戊戌變法”是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舊歷“戊戌年”)資產階級改良派進行的政治改良運動。眾所周知,這場運動以失敗告終。但說戊戌六君子“逃亡的逃亡”,是常識性的錯誤。
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康有為等人在北京發動各省應試舉人上書光緒帝(史稱“公車上書”,赴京考試的舉人古稱“公車”),要求“變法圖強”,掀起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1897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帝國主義陰謀瓜分中國日亟,康有為又上書朝廷,請求變法。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自強,重用康有為等維新人士。在此后的一百零三天內(至9月21日),光緒帝不斷頒布維新法令,從政治、經濟、軍事、文教等方面推行新政。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操縱軍政實權,堅決反對維新變法。9月20日,維新派被袁世凱出賣。21日凌晨,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日本。旋又殺害維新志士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六人(史稱“戊戌六君子”)于北京菜市口,罷免維新派官員數十人,廢除光緒帝頒布的新政詔令。戊戌變法失敗。
這樣看來,“戊戌六君子”是指在戊戌變法運動失敗時,為維新變法而獻身的六位志士,是人們在他們集體被害后對他們的敬稱。“戊戌六君子”既然都被殺害,又豈能“逃亡的逃亡”?
篇2:小學語文教師招聘教師考試試題
本試卷總分80分,本卷與教育學心理學卷考試時量共150分鐘
一、小學語文教材教法(10分)
⒈根據現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并聯系教學實際填空(每空1分)
(1)語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2)閱讀教學是之間對話的過程。其中應當是對話的中心。
(3)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思考、、評價的能力。
(4)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中進行。
(5)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和實施的能力。
(6)語文課程評價應突出整體性與綜合性,要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_____________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
二、基礎知識與積累(22分)
⒉填空題(5分,每小題1分)
(1)“任”和“種”用于姓氏時,讀音分別為和。
(2)“佞”字和“衙”字的意符分別是和。
(3)謎語“無角牛登上沒峰山(猜一字)”和“跳遠評分(猜一成語)”最合適的謎底分別是和。
(4)中國文學流派“三曹”指的是漢魏間詩人曹操與和的合稱。
(5)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歌分編為三大部分。其中,這個部分是各個地域的樂曲,也是《詩經》的精華;這個部分是貴族統治者祭祀神靈時的樂歌。
⒊辨析題(2分)
副詞“還”作狀語可以表示多種意義。下面句中的“還”字,
篇3:教師招聘考試案例分析題匯總
[案例1]教學生識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師告訴學生如何區別“買賣”兩個字時說:“多了就賣,少了就買。”學生很快記住了這兩個字。還有的學生把“干燥”寫成“干躁”,把“急躁”寫成“急燥”,老師就教學生記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從此以后,學生對這兩個字再也不混淆了。這些教法有何心理學依據?
[參考答案]這些教法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發和借鑒作用。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凡是有意義的材料,必須讓學生學會積極開動腦筋,找出材料之間的聯系;對無意義的材料,應盡量賦予其人為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識記,記憶效果就好。簡言之,教師應教學生進行意義識記。
[案例2]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列舉磚頭的用處”時,學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倉庫,造學校,鋪路”;學生小明的回答是:“蓋房子,蓋花壇,打狗,敲釘”,請問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賞哪種回答?為什么?請根據思維的原理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小方回答磚頭的用途都是沿著用作“建筑材料”這一方向發散出來的,幾乎沒有變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僅想到了磚頭可作建筑材料,還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這樣的發散思維變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案例3]一位熱情而熱愛教育工作的教師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及提供一個更有情趣的學習環境。新學年開始了,他對教室進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內周圍的墻上張貼了各種各樣、生動有趣的圖畫,窗臺上還擺上了花草、植物,使課室充滿了生機。請你判斷,它將產生什么樣的效果?為什么?
[參考答案]這位熱情的教師出發點雖然很好,但事與愿違,反而產生分散學生注意,影響學生集中學習的效果。根據無意注意的規律,有趣的圖畫,室內的花草、植物這些新異的刺激物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尤其對低年級學生,他們容易把注意轉移到欣賞圖畫、花草植物上,而影響了專心聽課。
[案例4]“老師,我能不用書中的原話嗎?”
一位教師在教學《兩條小溪的對話》時,老師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學生問:“老師,我能不用書中的原話嗎?”老師和藹地問:“為什么呢?”“因為書中的原話太長,我背不下來,如拿著書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說出了原因。“你的意見很好,用自己的話來表演吧。”老師高興地撫摸了一下孩子的頭。果然,這個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問題:請評價一下這位老師的做法。
[參考答案]師生平等關系的形成是課堂民主的具體體現,教師從過去的知識傳授者、權威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學習的伙伴。教師沒有了架子,尊重學生的意見,讓學生真正感到平等和親切,師生間實現零距離接觸,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逐步形成
[案例5]教師在板書生字時,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與相異部分分別用白色和紅色的粉筆寫出來,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規律?
[參考答案]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區別,使學生易于掌握形近字。(1)符合知覺選擇性規律:知覺對象與知覺背景差別越大,對象越容易被人知覺。(2)符合感覺的相互作用中同時性對比規律:紅白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學生容易區別形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