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創新精神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創新精神
未來社會呼喚具有獨立性的人。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從小要有創新意識,要敢于質疑,能獨立思考,不惟書至上、不人云亦云,具有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這種獨立性,是創新精神最基本的顯示,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應該具備的最初步的創新萌芽。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獨立性,對于創新精神或創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學生成為創新人才,報效祖國所必備,因而具有社會價值。本文就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談點淺見。
一、激發好奇心,使學生想創造
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活知識,要重視開發學生的知識潛能,而不是把學生看成機械地盛裝知識的容器。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開始。學生只有在“為什么”的情境中思維才開始啟動,在“怎么辦”的情境中思維才得以深入。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⒈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
興趣是求知的動力,好奇又是興趣的先導,是保證人們探索未知世界最隱秘的動力。小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教師要根據兒童的這一特點,重視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好奇心一旦發展成為認知興趣,則馬上會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欲望。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是這樣導課的:“同學們,你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都高興地回答:“喜歡!”接著我又提問幾個學生:“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啦?”學生都按自己的歲數做了回答。“同學們,一般一個人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可有一個同學已滿8歲了,卻才過了2個生日,這是為什么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這樣一來,就勾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個個興趣盎然,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奧妙。
⒉設置懸念,揭示矛盾,激發求知欲。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它產生于對未知事物的探索。在學生學習新課時,要創設一種問題的情境,使學生產生懸念,從而喚起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例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教師先對學生說:“我們一起做一個猜氣球的游戲,元旦快到了,同學們興高采烈地在教室里按‘紅、黃、藍’地順序依次掛了許許多多的氣球,你們知道第4個氣球是什么顏色嗎?第8個、第29個呢?”學生紛紛積極思考,有的說出了第4個是紅顏色,第8個是黃顏色,但第29個卻說不上了。老師說:“同學們猜得慢了,老師早就知道了,第29個是紅顏色,知道老師為什么猜得這么快嗎?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大家都想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學習。這樣揭示矛盾,使學生存疑的做法有效地激起了學生的認識沖突,引導了他們思維的參與。
二、創設良好環境,使學生敢創造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者在學習中保持愉快和不緊張,有利于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統一,釋放巨大的學習潛能。營造融洽、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培養創新精神的前提,教學中要重視環境的創設。
⒈樹立正確的教學思想,不斷更新教學觀念。
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而發生的。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教了什么。因此,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人,教師要相信所有學生都能學習,都會學習。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要甘當配角,當好配角。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到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們的一切努力,贊揚他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保護和激勵他們所有的創造欲望和嘗試。教師應提供足夠的機會,給學生的“學”更多的自由學習空間和學習主動權,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地研究學習的內容,力爭自己獨立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也可以用學生合作學習或師生共同研究的方式各抒己見。在學生發表意見時,允許有錯誤,鼓勵大家平等討論,互相指出不足,共同進步。不完整的可以補充,不清楚的可以適時發問,不同的想法可以提出進行辯論。教師要認真聽取學生的發言,發現傾向性的問題和共同的疑難問題要及時引導解決。教師還要善于發現學生回答中的獨特見解,并加以表揚,使學生時時有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到思維勞動本身的樂趣,以鼓勵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讓全體學生的創造性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⒉創設有利于學生創造的學習條件。
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創造潛力,關鍵是教師的引發。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生長提供條件,創設情境,使他們創造性思維火花有燃燒的可能。為求異思維、多向思維的展開提供“原材料”。
例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設計了這樣一道題: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或與加減有關的算式
①5+5+5+5+5=?
②6+6+6+6+6=?
③6+6+6+6+4=?
學生很順利地將①、②進行改寫,而對③進行改寫則有些困惑。在教師的啟發下,同學們列出了6×4+4,教師給予肯定后,接著鼓勵學生:這道題還有更簡捷巧妙的解法,請同學們再認真觀察一下題目的特點,看看哪位同學最聰明,最早發現!同學們又投入緊張的思考和熱烈的討論中。結果,有的同學列出了:6×5-2(看到一個不存在的6),還有的同學對信息進行整體改組,把原來的“4”分成4個1分別加到每一個“6”中,列出了7×4。這樣的設疑、提問,為學生探索新知識創設了情境,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驗著探索、發現、創新的快樂。
三、提高創新能力,使學生會創造
創造性教學是由教師“創造性地教”和學生“創造性地學”兩部分構成的。在教學時,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精心設計練習,引導學生善于變異、轉化、引申、縮小等,是提高學生創造力的有效途徑。
⒈在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知其然,更應知其所以然。只有自己的“再創造”,知識才能真正被掌握和應用。依據具體→抽象→具體的原則,教學中要加強操作實踐,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親自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建立正確而清晰的概念,培養學生探求知識的能力。例如在教學“認識長方形、正方形”這個內容時,我為學生各備了8根不同規格的小木棒,當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邊長特征時,讓學生自己挑選小木棒擺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各一個。學生在實際操作時就要邊思考、邊選擇了,即使開始選錯了,也能在操作中及時自我糾正。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加深了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創造力得到了發展。
⒉在練習中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首先應反映在解題思路的求異上。因此,在設計練習時,要側重一題多問、一題多解,以此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為學生發揮創造性思維創造條件。
四、感受創新快樂,使學生愛創造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發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嘗過學習勞動的歡樂,從未體驗過克服困難的驕傲
篇2: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能力培養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指出:"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創新教育要體現在教育觀念上,滲透在所有教育活動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成為所有教育活動的一種基本指向。下面是本人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就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談點粗淺的認識。
一、營造創新氛圍,鼓勵學生嘗試心理學家認為"創造力不是教出來的,所謂的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展開并發表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展他們富于創造力的才能。"我們在教育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發現、創造、溝通、表達、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盡可能的營造創新氛圍,在時間上保證學生有思考余地,給他們更多的獨立與自由的機會,讓他們馳騁想象,開啟心靈;鼓勵學生動腦思考、發現問題、做出假設、嘗試驗證和歸納。如: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第十一冊中教學比的應用這一課時,在學生求出了玉米地的面積與大豆面積的比為3:2后,為使學生進一步掌握3:2的概念,并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我進一步問學生:"你們看到這個比,能聯想什么?"在學生回答出:玉米的種植面積是大豆的;大豆的種植面積是玉米的;玉米的種植面積是總面積的大豆的種植面積是總面積的……。在這過程中,老師要積極鼓勵學生要敢于標新立異,敢于嘗試,教師則始終處在"導"的位置,學生那怕是有一些誤差,也是可取的,使學生真正感到師生間的平等、民主與合作。積極參與、敢于嘗試,形成廣闊的思維空間,提供靈活的思路選擇余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二、拓寬解題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前蘇聯數學家雅諾夫斯卡婭在回答解題意味看什么時說:"解題就是意味著把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為已經解決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類比法。類比推理在科學實踐中有著廣泛而普遍的應用,在數學中它同樣是發現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甚至是發明創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把教學重點轉移到如何指導學生學,如何指導學生通過實踐獲取知識、創新知識。例如:在輔導學生解答后面一道題目時就可以通過類比的方法來教學:某人從一向上運動的自動扶梯的頂部到底下用了7.5分鐘;他若以同樣的速度從下往上走,則用1.5分鐘可到達頂部。如果他不走,乘自動扶梯到達頂部需要多少時間?如果停電,他用多少時間可從底部走到頂部?學生初次接觸這道題目時,覺得很難思考,一時感到束手無策。此時,學生有一種"心欲求而不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狀態。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在教學的關鍵處加強指導,啟發學生去探索,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創造性。提醒學生:這題類似于我們學過的哪一類題,有的學生覺得像行船問題,樓梯向上的運動像水在流動,人向下的運動好像是逆水行,……。有了這一啟發,學生就躍躍欲試了,最后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得到了一種正確的解題思路:我們可以把此人從上往下的運動類比成逆水行舟,并根據從上到下用7.5分鐘,求出自動技扶梯與人的速度差為電梯長度的17.5;反之類比成順水而行,求出速度和為11.5,再用和差問題的方法求出乘自動扶梯到達頂部需要的時間為:"分鐘。"某人從底部走到頂部的時間:"分鐘".這種通過教學手段上的突破、創新,為學生提供了廣闊天地的聯想,想象和創造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知識經濟時代需要人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創造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善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為他們營造創新氛圍,引導他們多角度看問題、思考解決問題,養成求異和創新的習慣,努力把他們培養成敢于探索、勇于創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的跨世紀人才。
篇3: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淺談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保亭思源實驗學校(中學部)朱君德
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加強創新教育已成為教育人士研究的熱點問題。*x同志曾強調“迎接未來科學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勇于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達的不竭動力”。只有堅持創新,勇于創新,才能迎接未來知識經濟的挑戰。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效地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已成為21世紀我國教育和人才培養的迫切要求,如何適應這一要求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體會,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引導學生自主探求,培養創新思維
布魯納說過:“在數學教學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索者,教師的作用是形成一種學生能獨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欲望,促使其開動腦筋,主動創新,勇于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本人在講“多邊形的內切圓”時,要求學生用事先準備好的大小相同的三角形紙板和剪刀,在紙板上剪出一個圓形,看誰剪出的圓形面積最大,誰就是勝利者,學生興趣大增,個個格外投入,情緒高漲,躍躍欲試,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通過自己操作,剪出大小各異的圓來,整個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不僅可以輕松地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樹立了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
二、鼓勵質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質疑”是創新的鑰匙,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問題解決的前提。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曾經說過,“遇到問題要敢于問個為什么?可怕的是提不出問題,邁不出第一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探索與創新,形成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積極思考,敢于懷疑一切。例如,在上面所提到的三角形紙板中剪圓的問題,先讓學生討論,然后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剪出的圓會大小不同?怎樣剪才能使圓的面積最大?如果在正方形中剪圓,情況又會如何?通過尋根問底,發表不同的見解,培養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創新精神。
三、培養學生創新興趣,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也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保證,學生一旦有學習興趣,學生就越學越想學,越愛學,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往往起著事信功半的效果。例如在七年級數學中,學習探索規律時,讓學生計算1+2+3+…+10,1+2+3+…+100,1+2+3+…+1000這時學生會馬上想到在小學曾經學到的高斯的故事,類似地,依次通過類比的方法得出正確的結論,學生在“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