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透法制教育教活中學語文
滲透法制教育教活中學語文
提要:中小學法制教育,是向全體公民普及法律常識的起點,是加強中小學思想品德、社會常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社會法制教育的一項重點工程。而語文學科是在學科教育中對學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力軍。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把法制教育引入語文教學,適時地滲透法制教育,可以將學生的“生活世界、書本世界、精神世界”聯系起來,實現語文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貼近時代。使語文教學既加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又提高了學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嘗試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學地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法制教育資源,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同時也加強了法制意識,并反過來促進語文學科的學習。
關鍵詞:中學語文;法制教育;教學滲透
中小學法制教育,是向全體公民普及法律常識的起點,是加強中小學思想品德、社會常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社會法制教育的一項重點工程。再說,在現代法制社會,教師承擔著“教書和育人”的雙重使命。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五育并舉是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所以,教育者要做好這項工作,從小培養公民的法制意識。這對于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長,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推進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直接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而語文學科是在學科教育中對學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力軍。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把法制教育引入語文教學,適時地滲透法制教育,可以將學生的“生活世界、書本世界、精神世界”聯系起來,實現語文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貼近時代。使語文教學既加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又提高了學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將學科教學內容與法制常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嘗試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學地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法制教育資源,潛移默化地在詞語的講解、課文傳授、語文活動及學生作業中進行滲透,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同時也加強了法制意識,并反過來促進語文學科的學習。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呢?
一、在課堂導語中滲透法制教育
導語在語文教學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深刻體會課文內容、主旨和思想靈魂,還能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為后面的學習創造有利時機。在導語中滲透法制教育,不僅能起到上面的作用,還能從開始就讓學生意識到本文內容是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是法制在文學中的具體體現。因此,在學生接受語文知識的同時對學生滲透了法制教育,讓他們樹立了明確的法制觀念,也使學生意識到學習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而是與時代,社會緊密相關的。例如,在教學《大自然警號長鳴》一文時,我這樣導入新課:19*x12月26日,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各國環境保護法》。本法規定,將嚴懲那些嚴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犯罪行為。例如:盜伐、濫伐森林或其它樹木,情節嚴重的;非法捕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等等。那么,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是如何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了大肆的破壞?我們應如何同這些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勢力作斗爭?我們應用怎樣的實際行動去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請翻開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大自然警號長鳴》(板書)
二、在解讀主題中滲透法制教育
初中課文相當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識,而且,有的課文的主題還明顯地彰顯出相關法律知識,這就要求我們初中教師不應該消極回避這些知識,而應該積極主動地承擔起講述課文相關法制知識的重大責任。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魯智深的“三拳”從文學的角度看酣暢淋漓、痛快至極,體現出主人公嫉惡如仇、懲惡揚善的俠義精神,可謂經典,這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為在封建時代“有理無法講、有冤無處伸”的黑暗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照本宣科,對于世界觀處于形成期的初中學生來說,難免會誤導學生產生漠視社會秩序和法律的錯誤觀念,所以,就有必要用現代人理性的法眼來引導他們辯證思維,學會用批判審視的眼光重新解讀經典名著,做到“去糟粕、取精華”,否則,學生如果一味的津津樂道于孫二娘的“人肉包子”、李逵劫法場武松血濺鴛鴦樓的殺人如麻,然后在現實生活中“該出手時就出手”,那么,其中的“暴力傾向”對學生的負面誘導又何異于網絡上的暴力游戲。反過來,我們可以將“有理無法講、有冤無處伸”的封建黑暗社會背景與今天法制健全、充滿民主的現代法理社會進行比對,參照《刑法》,尋求合理的解決途徑,既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又加深學生對宋朝末年封建黑暗統治下“官逼民反”梁山好漢的悲慘遭際的批判理解。
三、在背景切入中滲透法制教育
有效切入是溝通“三個世界”、實現“三個貼近”的橋梁。語文學科教學中的法制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有效地將學生的“生活世界、書本世界、精神世界”聯系起來,實現學科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貼近時代的目標。魯迅的《一件小事》,事情雖小,意義不小,要理解車夫“勇于負責,正直無私”的品質及其對文中主人公一個小知識分子靈魂的震動的主題,突破口就是“車夫該不該去扶老女人”,以今天的眼光去看這個問題必然涉及到交通法規,那么我們就可以結合新《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其中第四章第四節對行人穿馬路就有明確的規定,而我們學校門口緊靠交通繁忙的二級公路,學生中亂穿馬路的現象與事實一定存在,如果這樣切入,文章久遠的時代背景一下子就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不僅有利于學生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題,更重要的能在學生活躍、開放、多元的思維中培養他們進行交通法規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在探究合作中滲透法制教育
探究合作學習是課程改革中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而提出的嶄新的學習方式之一。它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能使教學過程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為了與合作學習相適應,產生了有效的教學方式,運用這些方式,形成獨具特色的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氛圍。其中一種形式就是“合作討論式”把小組召集在一起討論問題,通過問答,自由討論及對聽眾的反應,來澄清他們的觀點。在這種氛圍下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接受法制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明確的法制觀念,明白語文學習是一個全面塑造人的過程。此外,探究式學習可以激發學生內在的自主需求,師生在積極、有效、高質量的多向互動中發展。
例如,如莫泊桑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的兄嫂對于勒態度的反復無常,起因是于勒占用其兄嫂的遺產,課堂上教師就設計了一個開放式的問題:“已經出嫁的女兒能否繼承父母的遺產”?結果竟然有相當多的學生認為不能。然后我們大膽借用葉瀾老師“學生的錯誤也是一種教育資源”的理念,讓學生課后查資料、向父母請教,事實證明,絕大多數學生都會去學習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這種學生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學習方式非常自然,占用的課堂時間不多,效果不錯。日常教學中,我們的很多家常課已架構到現代信息技術的平臺上,單位時間內的信息含量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手段多元化,教師的教學思路與視野開闊,師生間的互動溝通增加,學生課內外的學習方式自主化,課堂教學中法制資源的開發利用可有效地促進教師教學理念的演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五、在語文實踐中滲透法制教育
每學期,語文教師都會在班里舉行許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可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币虼?,開展綜合性學習自然也是為學生創設法制氛圍的絕佳途徑。
語文教師可以組織一些關于法制教育的的主題演講比賽,例如,舉行“熱愛生命,遠離毒品”演講比賽,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毒品對一個人、對一個家庭,甚至是對一個社會的嚴重危害;舉行“珍惜青春,遠離網吧”演講比賽,讓學生清醒地意識到自己不應該沉溺網吧,而應該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華用在學習之中,爭取早日獲得佳績來回報自己的老師、父母和其他親人;舉行“青少年如何進行自我保護”演講比賽,學生就可以明確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護等等。還可以開展一些學生辯論賽,主題可以設置成這樣:“我們究竟該不該和陌生人說話”,“錢是不是萬能”,“當官就一定要貪污嗎”……
例如,在學完《威尼斯商人》之后,我在班里舉辦了一次“模擬法庭”的語文活動,要求學生自己選擇一件“班級懸案”進行法庭審判和辯護。要求有原、被告雙方和主審法官,有申訴狀和辯護辭,有法庭陳述和法庭辯護,有證人、證據、證物,有最終的法官判決等等。學生個個情緒高漲、參與積極,不僅提高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鍛煉了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也對法庭審判有了更為形象而直觀的印象,法制意識自然大為增強。
總而言之,通過對語文學科教學中多種法制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實現了從內容、機制、手段、途徑、方式等方面對陳舊的中小學法制教育模式進行法制教育具有突破性的變革嘗試,是學校、教師在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的一種全新探索,它強化了師生的法制意識,提升了師生的法律水平,進而提高學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推動了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整體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孫安敬.學校應成為青少年法制教育主陣地[N].南京:江蘇經濟報.**.10.25
[2]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綜治辦、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S]
[3]陳光學.青少年犯罪的動機及對策[J].中國法院網.20**-07-02
[4]李波.淺議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J].太原:新課程(教育學術版),**(09)
[5]高磊.延伸課堂內外發展學生語文能力[J].合肥:科教文匯(下半月),**(03)
篇2:在語文課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如何在語文課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學年度第一學期(蘇小玲)
小學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長發育階段,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從小培養小學生法律意識,進行法律素質培養教育,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們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促進他們健康成長。葉圣陶曾經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語文學科中蘊涵著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過語文學科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應當充分挖掘教材,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結合實際,學科滲透,巧妙地融愛國主義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質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讓學生從小就樹立法制觀念,知道法律可以保護自己的人身權利不受侵犯,同時也知道自己的行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否則就觸犯了法律,要受到法律的懲罰。讓學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識,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減少青少年犯罪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應當充分挖掘教材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適度滲透,從而真正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法制教育。語文教學在法制教育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憑借學科特點,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做法和體會。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陣地--語文課堂教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小學法制教育的主要場所。我結合實際,既深刻挖掘德育內容,又巧妙設計滲透方法。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滲透,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如講到國家保護動物時,問學生:“老虎是國家珍貴的保護動物,我們是不能傷害它的。現在有些人鋌而走險,捕殺老虎、羚羊等國家保護動物來謀取暴利。你們怎樣看待這件事情呢?”學生經過討論、交流,明白了保護動物的重要性,懂得了捕殺野生動物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是犯罪行為,學生的法制意識得到增強?!丁澳惚仨毎堰@條魚放掉!”》一文,講述一個叫湯姆的孩子釣到了一條大鱸魚,但是沒有到允許釣鱸魚的時間,后來在他爸爸的教育下,把釣到的大鱸魚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在教學時,要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句,讓學生感受湯姆心情的變化,認真品味他父親話語的含義,使學生從中受到嚴于律己、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教育,讓學生從小就樹立自覺遵守各種法律規章制度的思想。教學《爭論的故事》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白道理:做事應抓住時機,不要因無謂的爭論而浪費時間、貽誤時機。故事中兄弟倆想射殺大雁,并爭論如何吃大雁?到底是烤好吃還是煮好吃呢?這些問題雖然不是課文教學的重點,但是很有必要在思想上加以糾正。我于是及時引導教育學生:大雁等鳥類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愛護它們,隨意捕殺鳥類是違法的行為。這樣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法制教育。
二、讓習作教學與法制教育結合三年級下冊《習作1》是看圖寫一篇習作。本次習作提供了兩組圖,其中第一組圖說的是小熊勸小猴不要在文物古跡上亂涂亂寫。我在引導學生學習習作時,結合教材,順水推舟,教育學生要養成愛護公共財物,保護名勝古跡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破壞文物不但在道德上受到譴責,而且是一種違法犯罪行為。寫日記也是滲透法制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學生寫日記是說真話,說心里話,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時,寫日記能規勸自己上進、自省,勸別人改過。我作為語文教師,充分利用日記這種寫作形式,讓學生聯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規范行為,乃至違法犯罪現象,通過日記這個載體進行內心的真實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時通過批閱,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心理健康指導,針對性地進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語文實踐活動中滲透法制教育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積極縮短教學與生活的距離,將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一起來,主動拓展教學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得到情感的體驗,從而巧妙地滲透德育、法制教育。教學中,我積極開展“演講、征文、講故事、編課本劇”等活動,培養學生遵紀守法、誠信待人等良好習慣。比如開展“誠實與信任”演講比賽,全班同學就這個議題收集了大量素材,較全面地講述了誠信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決心作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通過開辟法律專欄,組織開展知識競賽、主題座談會、法律宣傳咨詢、征文、演講等系列活動,增強青少年依法自我保護的能力和全社會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意識。加強小學生法制教育,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責無旁貸!讓我們廣大語文教師一起努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提高學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觀念,使他們成為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將來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篇3:滲透法制教育教活中學語文
滲透法制教育教活中學語文
提要:中小學法制教育,是向全體公民普及法律常識的起點,是加強中小學思想品德、社會常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社會法制教育的一項重點工程。而語文學科是在學科教育中對學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力軍。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把法制教育引入語文教學,適時地滲透法制教育,可以將學生的“生活世界、書本世界、精神世界”聯系起來,實現語文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貼近時代。使語文教學既加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又提高了學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嘗試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學地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法制教育資源,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同時也加強了法制意識,并反過來促進語文學科的學習。
關鍵詞:中學語文;法制教育;教學滲透
中小學法制教育,是向全體公民普及法律常識的起點,是加強中小學思想品德、社會常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社會法制教育的一項重點工程。再說,在現代法制社會,教師承擔著“教書和育人”的雙重使命。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五育并舉是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所以,教育者要做好這項工作,從小培養公民的法制意識。這對于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長,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推進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直接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而語文學科是在學科教育中對學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力軍。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把法制教育引入語文教學,適時地滲透法制教育,可以將學生的“生活世界、書本世界、精神世界”聯系起來,實現語文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貼近時代。使語文教學既加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又提高了學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將學科教學內容與法制常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嘗試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學地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法制教育資源,潛移默化地在詞語的講解、課文傳授、語文活動及學生作業中進行滲透,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同時也加強了法制意識,并反過來促進語文學科的學習。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呢?
一、在課堂導語中滲透法制教育
導語在語文教學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深刻體會課文內容、主旨和思想靈魂,還能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為后面的學習創造有利時機。在導語中滲透法制教育,不僅能起到上面的作用,還能從開始就讓學生意識到本文內容是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是法制在文學中的具體體現。因此,在學生接受語文知識的同時對學生滲透了法制教育,讓他們樹立了明確的法制觀念,也使學生意識到學習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而是與時代,社會緊密相關的。例如,在教學《大自然警號長鳴》一文時,我這樣導入新課:19*x12月26日,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各國環境保護法》。本法規定,將嚴懲那些嚴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犯罪行為。例如:盜伐、濫伐森林或其它樹木,情節嚴重的;非法捕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等等。那么,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是如何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了大肆的破壞?我們應如何同這些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勢力作斗爭?我們應用怎樣的實際行動去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請翻開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大自然警號長鳴》(板書)
二、在解讀主題中滲透法制教育
初中課文相當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識,而且,有的課文的主題還明顯地彰顯出相關法律知識,這就要求我們初中教師不應該消極回避這些知識,而應該積極主動地承擔起講述課文相關法制知識的重大責任。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魯智深的“三拳”從文學的角度看酣暢淋漓、痛快至極,體現出主人公嫉惡如仇、懲惡揚善的俠義精神,可謂經典,這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為在封建時代“有理無法講、有冤無處伸”的黑暗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照本宣科,對于世界觀處于形成期的初中學生來說,難免會誤導學生產生漠視社會秩序和法律的錯誤觀念,所以,就有必要用現代人理性的法眼來引導他們辯證思維,學會用批判審視的眼光重新解讀經典名著,做到“去糟粕、取精華”,否則,學生如果一味的津津樂道于孫二娘的“人肉包子”、李逵劫法場武松血濺鴛鴦樓的殺人如麻,然后在現實生活中“該出手時就出手”,那么,其中的“暴力傾向”對學生的負面誘導又何異于網絡上的暴力游戲。反過來,我們可以將“有理無法講、有冤無處伸”的封建黑暗社會背景與今天法制健全、充滿民主的現代法理社會進行比對,參照《刑法》,尋求合理的解決途徑,既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又加深學生對宋朝末年封建黑暗統治下“官逼民反”梁山好漢的悲慘遭際的批判理解。
三、在背景切入中滲透法制教育
有效切入是溝通“三個世界”、實現“三個貼近”的橋梁。語文學科教學中的法制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有效地將學生的“生活世界、書本世界、精神世界”聯系起來,實現學科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貼近時代的目標。魯迅的《一件小事》,事情雖小,意義不小,要理解車夫“勇于負責,正直無私”的品質及其對文中主人公一個小知識分子靈魂的震動的主題,突破口就是“車夫該不該去扶老女人”,以今天的眼光去看這個問題必然涉及到交通法規,那么我們就可以結合新《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其中第四章第四節對行人穿馬路就有明確的規定,而我們學校門口緊靠交通繁忙的二級公路,學生中亂穿馬路的現象與事實一定存在,如果這樣切入,文章久遠的時代背景一下子就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不僅有利于學生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題,更重要的能在學生活躍、開放、多元的思維中培養他們進行交通法規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在探究合作中滲透法制教育
探究合作學習是課程改革中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而提出的嶄新的學習方式之一。它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能使教學過程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為了與合作學習相適應,產生了有效的教學方式,運用這些方式,形成獨具特色的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氛圍。其中一種形式就是“合作討論式”把小組召集在一起討論問題,通過問答,自由討論及對聽眾的反應,來澄清他們的觀點。在這種氛圍下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接受法制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明確的法制觀念,明白語文學習是一個全面塑造人的過程。此外,探究式學習可以激發學生內在的自主需求,師生在積極、有效、高質量的多向互動中發展。
例如,如莫泊桑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的兄嫂對于勒態度的反復無常,起因是于勒占用其兄嫂的遺產,課堂上教師就設計了一個開放式的問題:“已經出嫁的女兒能否繼承父母的遺產”?結果竟然有相當多的學生認為不能。然后我們大膽借用葉瀾老師“學生的錯誤也是一種教育資源”的理念,讓學生課后查資料、向父母請教,事實證明,絕大多數學生都會去學習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這種學生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學習方式非常自然,占用的課堂時間不多,效果不錯。日常教學中,我們的很多家常課已架構到現代信息技術的平臺上,單位時間內的信息含量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手段多元化,教師的教學思路與視野開闊,師生間的互動溝通增加,學生課內外的學習方式自主化,課堂教學中法制資源的開發利用可有效地促進教師教學理念的演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五、在語文實踐中滲透法制教育
每學期,語文教師都會在班里舉行許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墩Z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可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币虼?,開展綜合性學習自然也是為學生創設法制氛圍的絕佳途徑。
語文教師可以組織一些關于法制教育的的主題演講比賽,例如,舉行“熱愛生命,遠離毒品”演講比賽,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毒品對一個人、對一個家庭,甚至是對一個社會的嚴重危害;舉行“珍惜青春,遠離網吧”演講比賽,讓學生清醒地意識到自己不應該沉溺網吧,而應該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華用在學習之中,爭取早日獲得佳績來回報自己的老師、父母和其他親人;舉行“青少年如何進行自我保護”演講比賽,學生就可以明確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護等等。還可以開展一些學生辯論賽,主題可以設置成這樣:“我們究竟該不該和陌生人說話”,“錢是不是萬能”,“當官就一定要貪污嗎”……
例如,在學完《威尼斯商人》之后,我在班里舉辦了一次“模擬法庭”的語文活動,要求學生自己選擇一件“班級懸案”進行法庭審判和辯護。要求有原、被告雙方和主審法官,有申訴狀和辯護辭,有法庭陳述和法庭辯護,有證人、證據、證物,有最終的法官判決等等。學生個個情緒高漲、參與積極,不僅提高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鍛煉了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也對法庭審判有了更為形象而直觀的印象,法制意識自然大為增強。
總而言之,通過對語文學科教學中多種法制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實現了從內容、機制、手段、途徑、方式等方面對陳舊的中小學法制教育模式進行法制教育具有突破性的變革嘗試,是學校、教師在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的一種全新探索,它強化了師生的法制意識,提升了師生的法律水平,進而提高學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推動了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整體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孫安敬.學校應成為青少年法制教育主陣地[N].南京:江蘇經濟報.**.10.25
[2]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綜治辦、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S]
[3]陳光學.青少年犯罪的動機及對策[J].中國法院網.**-07-02
[4]李波.淺議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J].太原: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
[5]高磊.延伸課堂內外發展學生語文能力[J].合肥:科教文匯(下半月),**(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