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讀書摘要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讀書摘要
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意識到所進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從本學期開始,我們明確提出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踐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踐行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對這一理念有正確地認識,不能“掛羊頭賣狗肉”,這就要求我認真研讀有關陶行知的教育理論。《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就是我選擇研讀的第一本書。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逼渲饕裼校旱谝?,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是滿足人生需要,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務的。第二,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義是生活的變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內容是伴隨人類生活的變化而發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種終身的與人生相始終的教育。
陶行知認為,“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他指出,傳統教育在“學校與社會中間造了一道高墻”,學校好比是一個“大鳥籠”。提倡“社會即學?!?,就是要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墻”,沖破鳥籠式的學校束縛,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學校中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中去。
按照陶行知的解釋,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霸谏罾铮瑢κ抡f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又是一種生活之三個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薄敖痰姆椒ㄒ鶕W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學,怎么學就怎么教。”陶行知對教學做合一的效用作了歸納闡釋:要想營利人類全體的經驗必須教學做合一方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不但不忽視精神上的自動,而且因為有了在勞力上勞心,腳踏實地的“做”為它的中心,精神便隨“做”而愈加奮發。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傳統教育與生活教育有什么區別》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對傳統教育和生活教育進行了比較。
傳統教育以文化為中心,偏重傳授文化知識,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而生活教育重在運用、發明、創造,提倡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傳統教育使學校與社會脫節,生活教育則要求把整個的社會當作學校;傳統教育只講“天理”與“禮教”不講“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卻追求“天理”與“人欲”“打成一片”;傳統教育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而生活教育卻主張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的生活為中心;傳統教育堅持的維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卻是開放、發展、創造的教育……
讀這本書,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難發現,盡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盡管我們的教育改革已經推進了那么多年,但我們真實的課堂教學還是那樣像陶先生所描述的“傳統教育”,離他倡導的“生活教育”還差的很遠!
篇2:《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體會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體會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辦學實踐,為中國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寒假期間,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認識到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愛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教育是植根于愛,教師有了愛,才會積極地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才會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才會追求卓越和創新的精神,才會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學生。
一、陶行知平易近人、謙虛好學。
讀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謙虛好學,在書中處處能感受到。在《實際生活是我們的指南針》一文中他說道:“我雖覺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幫助諸位,但指南針確有些不敢當。我和諸位同是在鄉村里摸路的人。我們的真正指南針只是實際生活?!币幌?,不僅使人感到他非常謙虛,更體現陶先生求真、務實的態度,既不夸大自己的作用,也不輕視自己的作用。在給《吳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寫到:“平時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獲奇寶,看過了即刻就寫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來。每逢疲倦的時候,又把它打開一讀,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一個不是真心關心兒童、從內心愛護兒童的成年人是不會有這樣的感受的。一個孩子給他的信,陶先生都給予這樣認真的回復,待人之誠懇、做事之認真非同一般。
二、陶先生文章是師德培訓的活教材。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苯ㄖ烁耖L城的基礎,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為集體著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如此,每個一線教師弘揚“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敬業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著大的進步,學問上有著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著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著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作為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彼自捳f:“活到老,學到老?!爆F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著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正如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人類發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肩負著生產新知識,傳遞新知識的教師隊伍建設永無止境。新教師面臨著可能被淘汰的危機,要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如今,新課程倡導的也正是這種教育理念。
三、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钡拇_,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有人將教師比作園丁,但是,“園丁的汗水,在綠葉上閃光,教師的汗水,在心靈中結果。園丁的夢境,常常是花的芳香,葉的濃蔭,教師的夢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臉,朗朗的書聲?!薄罢娼逃切男南嘤〉幕顒樱┆殢男睦锇l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睕]有愛就沒有教育?!澳闳舭涯愕纳旁趯W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陶行知為了使大眾掌握文化知識,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在我們前輩中間,也有許許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揮灑在教書育人這塊神圣的土地上。沒有流芳百世,沒有權力財富,有的只是年復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貧與艱辛。
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里,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
通過學習《陶行知教育名篇》我認識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們的學生最關心的是教師對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師的關心和喜愛。當我們面對學生時,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滿缺點的學生時,更要用親切的語言、溫柔的目光與他們交流,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讓學生親近你。如果能細心地發現他們的優點,然后真誠而慷慨地去贊賞他們,一定能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希望和信心,學生也會自然地顯示出友好合作的態度,激發學習熱情。只有我們充分相信學生去愛他們時,學生才會相信自己,勇敢前進。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我們要善于接近孩子,體貼和關心學生,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親近和"愛",這是我們教育順利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