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新學期開學隨感開學了寫給自己
新學期的開始,意味著新的希望、新的憧憬和新的征程。在新學期里,我依然希望自己用智慧音符去彈奏學生的“心靈之樂”,力爭在新的學期里取得大的進步。學生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張純潔的白紙,需要我們用耐心和責任心描繪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圖畫,譜寫出一曲曲美妙的樂章。開學了,我們的牽掛都與這些孩子們連在了一起,他們是幸福的,我們就是快樂的;他們是進步的,我們就是欣慰的;他們是成功的,我們才是自豪的。
和孩子們闊別了一個月,終于開學了。還有一些孩子寒假里還會打電話給我,開心的告訴我想我了。一個家長在交流時說:“家人想讓孩子轉學去海南”,孩子卻說:“不去,海南沒有劉老師”不得不說這種感覺真是無與倫比的美妙,有那么一群可愛的小家伙在記掛著我,如果不處于同一種狀態(tài)下,我想別人是感受不到這種深深的感情。
對這一絲絲的行為,我有著深深的感動。于是,想起了平日里對他們的大聲呵斥、想起了對中等學生的較少關注、想起了那次沒有耐心聆聽孩子的講話,想起了……我好慚愧!
這個學期,我會讓自己用快樂的情緒迎接這些孩子們,讓她們感受到我的快樂,讓孩子們在輕松快樂的中班生活中學到該學的知識,讓家長們看到快樂的孩子也更加放心,新學期開始了,加油!
篇2:小學教師生活隨感文章野菜小記
春暖花開,正是采摘野菜的季節(jié),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在塑料大棚蔬菜還未興起的年代,我的童年時代和少年時代,幾乎都是吃著野菜度過春天的。
每年初春,最先能吃的野菜是白蒿,小時候,我一放學回家,就跟著爺爺或奶奶到地里挖白蒿。那時候,田間地頭,小路兩旁,一片一片的,要不了多長時間,就會挖滿一小籃子?;氐郊依铮磧粢院螅枭嫌衩酌?,上籠蒸熟,而后撒上一些鹽和蒜泥,既沒有香油,更談不上味精之類的調料,可對于吃了一冬白菜、蘿卜的我們來說,那可稱得上是山珍海味了。
“二月金針三月蒿”,白蒿老了,不能吃了,我們就去地里挖薺菜和面條菜,這兩種野菜,我們土話叫水撲棱棵和面條棵,它們的吃法主要是涼拌,用水洗過之后,放在開水里煮一煮,然后撈出來用冷水激一激,澆上鹽水、蒜泥,攪拌均勻,亦是美味佳肴;當然,有時候,我們也用它們摻上粉條包“角”,這是一種類似于包子的食物,只不過“角”的形狀像圓錐體,而且是用高粱等粗糧做成的,那個時候,純麥面的包子一般人家是很少吃的。
我們這里的野菜還有蒲公英嫩苗,土話叫黃花苗兒,涼拌之后,吃起來涼涼的,苦苦的;芨芨芽的葉片上有許多小刺,因此嫩芽才能煮好后拌著吃,據說這兩種野菜都很去火氣;豬毛衣菜尖尖的,挺剌手的,也只有嫩芽可以摘回家煮煮吃,偶爾的,我們還把它和大蒜搗碎在一起,拌著綠豆面條吃,亦是一絕。我的爺爺曾經是一名廚師,他能把許多別人從不吃的野菜變著花樣做給我們吃,這使我們一家在那個物資相對貧乏的年代也過得有滋有味。
進入四月份以后,地里的許多野菜都開花了,再也不能吃了,不過別發(fā)愁,樹上的花此時卻正好吃著呢。榆錢兒是我們這里最常見的,它們黃黃綠綠的,一長串一長串的,手一捋一大把,拿回家,拌上玉米面,用籠一蒸,吃起來又香又糯;溝桃穗兒蒸蒸也挺好吃的,筋筋道道的,十分誘人;槐花白花花的,我們一邊摘一邊生吃,蒸槐花,炒槐花,槐花餃子……現在回想起來都差點流口水。我們還把一時吃不完的槐花曬干,等到冬天蔬菜種類稀少時調劑著吃。
夏天來了,茄子、豆角、黃瓜等蔬菜下來了,飯桌上,野菜似乎絕跡了,但我們卻永遠也忘不了它們,因為是它們陪伴我們度過了那些青黃不接的艱難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