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師讀書隨筆《列子》楊朱篇感悟生命之逍遙

教師讀書隨筆《列子》楊朱篇感悟生命之逍遙

2024-08-01 閱讀 2286

讀《列子》楊朱篇,眼前仿佛站著一位仙風道骨的老人,目光澄澈,氣定神閑,看透人世間的生死力命,順應自然的規律,逍遙存于世間,何等的瀟灑與自在!

讀楊朱篇的文章,有一種撥云見日的感覺,關于名與實,關于生與死,皆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故事,將其觀點娓娓道來。

關于生死,楊朱曰:“萬物所異者生,所同者死。生死有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有臭腐、消滅,是所同也。生非所生,死非所死,賢非所賢,愚非所愚,賤非所賤。然而萬物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兇愚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棄?且趣當生,奚遑死后?”

讀這段文字,不禁感嘆古人對生死的豁達。認識了生死并非人力之所為,不如學會順應天道。不管你生前身份是高貴還是低賤,死了之后,都成一堆白骨,又有誰能辨別出來呢?生命短暫,理應“且趣當生,奚遑死后”。這種順應天時的人生態度,使生變得珍貴,死亦變得無懼。內心既有生之喜悅,又有死之從容。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看到這層含義,活好當下呢?更多的人是在生與死、名與利的糾結中蹉跎歲月,抱憾終生。究其很多人的痛苦,不正是存在于不信命,不唯命的抗爭之中嗎?

關于名與實,楊朱也有精辟的闡述。楊朱舉虞、舜、周武王、孔子的例子,四位圣人,勞苦一生,活著沒有一天的歡樂,死后卻又萬世名聲,而夏桀、殷紂兩個兇徒,活著有縱欲的歡娛,死后背上愚暴的名聲。楊朱說,所謂名聲,本來就不是實在所要取的;所謂實在的東西,本來就不是名聲所能賦予的。那四位圣人雖然天下人人贊頌,辛苦一生,直到終老,最后都歸于死亡。那兩個兇徒,雖然天下人人痛恨,卻歡樂一世直到命終,最后也不過同樣歸于死亡而已。于是楊朱發出了這樣的質問:“矜一時之毀譽,以焦苦其神行,要死后數百年中馀名,豈足r潤枯骨?何生之樂哉?”

越讀楊朱的文章,越覺得心靈澄澈。在感嘆幾千年前的先人順應天命,知命安時的那份自在與從容的同時,也深深感動于先人的智慧。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無法改變命運的無奈選擇,但是試問在當今科技發展的今天,我們能逃脫命運的安排,打破亙古不變的自然之道,享受生命的那份逍遙嗎?

生與死,名與實,從先人的論述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生命才會放下負累,輕松前行!

篇2:教師讀書感悟讀點哲學很有必要

“20多歲時曾面臨難以承受的考驗和痛苦。”她說,在艱難的歲月中,《中國哲學簡史》蘊含了讓她變得正直和戰勝這個混亂世界的智慧和教誨。馮友蘭對中國哲學深入淺出地講解,讓這個深陷苦難不能自拔的心靈,重新獲得了信心與光明。

這是現任韓國總統樸槿惠談自己對學習哲學重要性的理解,自與《中國哲學史》相遇,她不僅恢復了內心的寧靜,而且明白了之前所不能理解的許多事情。用心領悟到“所謂人生,并不是與他人的斗爭,而是與自己的斗爭。為了在這場斗爭中獲得勝利,最重要的是內心必須堅定,心態平和,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和欲望。我懂得了平凡但珍貴的道理:金錢、名譽和權力都如同剎那間煙消云散的一抹灰燼,只有正直的人生才是最有價值的。從此人生的苦難成為激勵我的伙伴,真理成為照亮我前程的燈塔”。“若把挫折當作伙伴,把真理當作燈塔,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能找到克服的方法”。樸槿惠女士有緣與馮友蘭先生在文化場中的相遇,使她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升華,成了生活的強者。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領悟到學習哲學的重要性。大學期間,作為專業課,學習過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但是當時覺得課堂枯燥,沒覺得有什么價值,因而學習哲學的積極性并不高,最近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越來越發現哲學書籍才是最應該讀的書,哲學智慧才是最應該領悟的智慧。

讀一篇雜志,讀到最后你會發現或許只有一句哲理,但是就這一句哲理把整篇文章的高度提上去了,讀這一篇文章最有收獲的或許就是這一句具有哲理意味的話,而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去讀哲學著作呢?其收獲又豈是整天讀雜志所能比擬?

哲學是最高的智慧,古希臘認為哲學就是“愛智慧”,大凡歷史上有成就的民族大多都是哲學大師輩出的民族,如古希臘哲學,德國的古典哲學,法國的近代哲學等等,無一不在推動著思想的進步和社會的變革。中國的五千年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更是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哲學智慧,馮友蘭老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就是對中國哲學智慧的很好概括與升華,如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就非常推崇法家的哲學智慧,認為中國歷史上凡是有作為的政治家,都是吸取了法家的哲學智慧。

一部哲學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思想的進步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更是一部個體民主自由的見證史。

哲學有兩大基本派別,凡是在世界的本源問題上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的都是唯物主義,反之認為“思維決定存在”的都是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在發展的歷程中又分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機械唯物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而唯心主義又分為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凡是認為自身的主觀因素是世界本源的就是主觀唯心主義,如中國古代慧能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凡是認為自身之外的主觀因素是世界的本源的就是客觀唯心主義,如黑格爾的“絕對理念論”。

在西方哲學史上,我認為最值得讀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因為在哲學流派的發展歷程中,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是哲學發展的兩個具有里程碑性質的派別,而馬克思哲學吸收了這兩大派別的哲學精華,所以無論從何種角度而言,最應該認真研究的西方哲學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其次我還比較認可美國哲學家杜威以及詹姆士的實用主義哲學。

在學習哲學的初始階段,最好選擇我們公認為有研究價值的哲學家,先是讀一些名人傳記或者一些類似馮友蘭和李澤厚等對西方哲學以及對中國哲學進行解讀的書籍,然后一定要靜下來心去讀哲學原著,正如人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中國的哲學論著,大都是以故事的形式來出現,比較形象,簡短,感性,如老莊哲學,但是往往缺乏嚴密的邏輯論證,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在這一點上,西方哲學似乎是更加嚴謹,理性,但是卻又往往抽象到難以理解。

現在我越來越體會到,哲學不是講出來的,而是悟出來的,只有靜心去“悟”,如佛家參禪一樣,才會潛移默化的凈化心靈,陶冶情操,逐步的影響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喜歡哲學的人才是真正腳踏實地有思想的人,喜歡哲學的民族才是真正仰望星空最有希望的民族。讀點哲學,真的很有必要!

篇3:教師讀書感悟好書是生活明鏡

寫下這個題目,我還想到前幾天雨后的情境:

那是前幾天,雨后,街邊不少積水。在街角花園,因地勢低,竟成了一大片小湖一樣的水洼。一個孩子,可能是玩累了,也可能是怕爸媽責罵訓斥吧。他靜靜地蹲在水洼邊,使勁看自己的臉。可能是雨后水太渾吧,他蹲看了好一會兒,才失望而去。

孩子的舉動,讓我啞然失笑,像我這個人到中年的粗枝大葉的男人,每天起床洗臉刷牙后,還要照一照鏡子,有個陰天,光線太暗,也可能是走得匆忙,枕巾上脫落的一根線,在我的眼鏡腿后頭發上,帶到了教室,惹得孩子們一陣好笑。從此,上課前,我都在辦公室的整容鏡前仔細照照,以免“貽笑大方”。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唐朝的忠臣魏征,用這千古比喻來諫唐太宗李世民,不但成就了“貞觀之治”,也使我們至今明白一個道理:虛心接受意見建議,才能認清成敗得失。

虛心接受的意見建議,哪里來?好書中來,因為好書才是生活的明鏡。

我之所以這樣感嘆,因為到昨天,賈玲終于通過長微博向公眾致歉。作為年輕的知名演員,賈玲在節目中將花木蘭塑造成貪吃、不孝、胸無大志、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她道了歉,并表示“花木蘭是受人尊敬的巾幗英雄,顯然拿她來演繹成一個喜劇作品是不合時宜的。”

可見,她并沒有去讀好有《木蘭辭》這樣的好書,所以她的“表演”讓她“出丑”到“必須道歉”。

其實像賈玲不讀好書的人還有許多,特別是一些“名人”和企事業界的“策劃指導”,結果讓我們的生活錯失明鏡,而被其“惡搞”:早在20**年,不讀《唐詩三百首》〈出師表〉〈三國演義〉這樣的好書,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