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2:3歲寶寶為什么愛打人?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教育隨筆:2-3歲的寶寶為什么愛打人?
寶寶越小,這種“打人”的表達模式就越容易固定,而且不容易糾正。我們除了教寶寶基本的生活技巧和知識,更要教給寶寶正確的情感模式,當寶寶打人時,家長當時的態度和做法相當重要。如果用說服的方法不見效果,你可以進一步采用“身體約束法”,立即讓孩子坐下并面對著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約1分鐘后松開,并告訴孩子錯在什么地方。
有的寶寶生氣時打人,有的寶寶高興時打人,有的寶寶不僅打人還咬人,有的寶寶既打小朋友又打爺爺奶奶……如果養成習慣,他將來怎么與別人友好相處呢?父母真為寶寶的這種“暴力”行為擔心呀!
不滿3歲的寶寶打人,其實是用這種攻擊性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愿望或感情,但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會改”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幼兒期“打人”的習慣會影響寶寶一生!曾有心理學家對600名受試者進行了長達22年的追蹤研究發現,無論男性還是女性,3歲半時的攻擊性記錄能有效地預測成年以后的攻擊性行為。所以,寶寶攻擊性的強弱將對他的一生產生影響,當小寶寶第一次有攻擊性行為時,父母就要想方設法來制止他,因勢利導來消解他的攻擊性行為,當出現不同的原因時,我們來看看具體應當怎樣做。
一、寶寶愛打人,誤會了家長的“稱贊”
寶寶快17個月了,每當寶寶與家人或鄰居玩得高興時,會突然舉起小手打人家的臉,打得叭叭響,躲都躲不過。看他的意思,也不是表達不滿,也不是挑釁,那是什么意思呢?
孩子9月齡左右的時候,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然的發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打人會讓他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樂趣,就像我們突然之間會了某種技能一樣,很愿意使用。
家長抱著寶寶嬉戲的時候,有時寶寶會無意識地拍打家長的臉,而且發出快樂的笑聲。此時如果家長錯誤地引導和強化這個動作,夸他們長了本領,或者覺得動作卡通,干脆親含其小手表示“做得好”,就會造成寶寶喜歡打人。
另外,寶寶過了1歲,在語言發育過程中,有一個階段會發出“噠、噠、噠”類似“打”的發音,并且手上有拍打的動作,這是寶寶語言發育必經的一個過程。此時,如果家長錯誤地引導和強化了這個動作,就會造成寶寶喜歡打人。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有些爸爸媽媽喜歡在寶寶面前互相拍打調情,這樣,寶寶可能會誤認為“拍打”就是表達“高興”和“喜歡”情感的方式。
寶寶越小,這種“打人”的表達模式就越容易固定,而且不容易糾正。我們除了教寶寶基本的生活技巧和知識,更要教給寶寶正確的情感模式,例如教寶寶親吻家長、輕輕撫摸家長,以表示對家長和別人的愛。當寶寶打人時,家長當時的態度和做法相當重要。無論什么原因引起的打臉,都可以直接把他們放在地上,雙手按住孩子的肩膀,嚴肅而平和地告訴他:“爸爸媽媽/阿姨不喜歡打人的孩子!”保持1分鐘,講明誰也不要抱孩子,幾次以后,寶寶的攻擊性行為就消減了。另外,反應快的家長可以設法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如,當他剛舉起手時就和他做擊掌的動作,嘴里可以有節奏地說“你拍一,我拍一”,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改了抬手打人的習慣,抬起手來,他的慣性就是要玩那個拍手游戲!
二、寶寶愛打人,用打人在試探
寶寶19個月了,不知為何,出門和其他小朋友玩時總喜歡打人,有時是有人想搶他的玩具,他要自衛;有時是沒事也會“撩”人家。誰都敢打,搞得在小區游樂場里“名氣很大”。在他打人時,家長會打他手,不知對不對,他好像習慣了,家長一板著臉走過去,他就會伸手給家長打,如此“敢做敢當”,倒讓家長心里沒了底:下一步怎樣教育他才好?
有的孩子在家不打人,進入群體交往時會去打小伙伴。有時打人,是因為他還不會與別的孩子交往,他是想表示友好;有時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有時是在用肢體語言與別人交流,只是他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動作幅度和力度。要是這樣的話,媽媽可以拉著他的手,教他用拉一拉或輕輕摸的方式來與人交流,告訴他,用力打其他人,人家會疼,也可以在他身上試一試,讓他有感性認識。
有的孩子打人,是因為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所以他就會用打人的方式來引起別人的注意,表達自己的愿望。要是這種情況的話,就因勢利導讓寶寶學習與人交往的技巧,如怎樣說服別人將玩具還回來,或說服別人“輪著玩”。
還有一種情況也是存在的,即這個年齡的孩子打人,是因為孩子想試探一下打人會引起什么后果。常有這樣的情形,孩子打了同伴,而看到同伴哭得傷心,便也會跟著哭起來。這個時候你就要抓住機會對他說:“看,你把弟弟打痛了吧,弟弟那么傷心,媽媽帶你去向弟弟說對不起!”若是哪次你的孩子被別人打痛了,不能指使你的孩子“以牙還牙”、也去打別人,而要抓住機會邊安慰邊教育他說:“痛嗎是不是很痛這就是我上次說過的為什么不可以打人,你要記住!”讓孩子從自己的疼痛中親身體會到打人不好。這樣他以后就會不再去打人了。
如果用說服的方法不見效果,你可以進一步采用“身體約束法”,立即讓孩子坐下并面對著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約1分鐘后松開,并告訴孩子錯在什么地方。連續一星期使用這種約束法,就能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絕對不要體罰孩子,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打手心”的懲戒會很快失去它的效力,還可能在孩子長大后誘發他“以暴抗暴”。最好的辦法是“冷處理”――把正在任性鬧騰的寶寶放在一邊,告訴他父母很愛他,但必須等他意識到他錯了之后再和他說話。這樣的話只說一遍即可,不要向寶寶過多解釋為什么。
三、寶寶愛打人,為了不受冷落
孩子剛滿兩歲,卻發現她最近越來越霸道,只要家里來了客人、媽媽要分神去接待時,她就會哭鬧,粘著媽媽不讓她與客人談話;要是還不行,就會跑過去打客人,搞得媽媽都不敢讓親友到家里來,也不敢帶著孩子與人就餐,這可怎么辦?
兩歲左右的小孩,處于自我意識高速發展的階段,會很在乎媽媽和客人是否注意到她,當發現自己被冷落時,常會產生不安的情緒,哭鬧、摔東西、打人等異常行為便隨之出現。有時孩子打人,并非討厭客人,而是“嫉妒”客人分去了媽媽的注意力。為了讓媽媽轉過頭來注意她,攻擊行為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使換來的是媽媽的一頓責罵,但對一個兩歲的孩子而言,可能尚無法將“打人”和“被罵”相聯系!
不要把孩子“晾”在一旁,而是要促成孩子和客人間的互動:讓客人聽孩子表演兒歌;觀賞她的積木城堡和涂鴉畫作……讓她感覺到,客人的到來不但沒讓她受冷落,還提升了她的被關注度。同樣,在接待客人時,父母一定要隨時要讓孩子知道你在關注著她。
要是孩子已經去“攻擊”了客人怎么辦?除了立即制止,抓住她打人的那只手,同時嚴肅地直視她的眼睛,讓孩子明確地知道您因她的行為而生氣、難過,目的是要孩子了解打人是不對的。
寶寶“愛打人”的其他可能原因
寶寶無意中看到暴力,有打斗場面的電視節目,包括某些進口的動畫片,寶寶會模仿電視節目中的暴力場面。因此家長有必要幫寶寶挑選內容健康的動畫片和其他電視節目,陪寶寶一起看電視,一邊講道理。
家長有愛打人、動作粗魯等不良的習慣,或者存在家庭暴力。父母親應該用良好的行為規范來影響寶寶,不要讓不良的行為習慣傳給寶寶。例如粗魯的言行、打情罵俏等。
家長工作忙或耽于玩樂,很少照料寶寶,很少跟寶寶溝通,寶寶內心孤獨,也會以打人行為來宣泄。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多花時間陪伴寶寶,好好重建孩子內心深處的安全感,就十分重要。
鉛中毒或其他重金屬中毒,導致寶寶脾氣暴躁和愛打人。由于汽車尾氣污染和裝修污染,因血鉛超標引發的煩躁和打人行為越來越多發,有必要引起家長的關注。多飲牛奶,綠豆湯,少到交通干道邊玩耍,可預防和治療血鉛偏高。在醫生的指導下適度補充必要的微量元素,也很重要。
每個寶寶在發展過程中都有程度不同的攻擊性行為,此時,你絕對不能用體罰的方法來教育他。
體罰阻止不了寶寶打人
體罰是指通過引起兒童身體不舒適感或疼痛來阻止他重復某種行為,以糾正他的行為或教育他的方式。對于2-4歲的寶寶,很多爸爸媽媽通常采用比較溫和的體罰方式,如打屁股。
但是,體罰不僅不能阻止寶寶打人,還會使寶寶產生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
1.體罰可以暫時壓抑寶寶的打人行為,但不會促進他對打人行為的長期抑制。你會發現,你在場時寶寶通常不會打人,一旦離開,寶寶便“故伎重演”。事實上,在家常常受到體罰的寶寶,在家門以外會特別具有攻擊性和挑釁性。
2.體罰,會為寶寶提供成人攻擊榜樣。很多心理學實驗研究表明,寶寶在與同伴互動中會采用成人曾對他使用過的懲罰手段。
3.經常受到體罰的寶寶會逐漸學會通過回避你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當他不愿接近你,不愿跟你打交道時,你的教育作用會大打折扣。
4.經常被體罰的寶寶容易自卑、懦弱、被動。尤其是當眾被打,寶寶的自尊心將嚴重受到傷害,從而懷疑自己的能力,感到“低人一等”。
寶寶打人時,你這樣做
打小朋友
正確態度:及時制止寶寶,鄭重告訴他“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好的行為”。不要用商量的口吻制止,如“我們不打小朋友了,好嗎?”這會讓他覺得打人是可以商量的。
查明原因:寶寶打人的起因通常有9種,如不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爭搶他人的物品、保護自己的物品、爭奪空間、幫助好朋友或受人唆使、游戲或其他活動的糾紛、他人違反紀律和行為規則、無故挑釁或欺負他人、報復還擊。
教育引導:表明你對他打人的態度,給他講道理。如果寶寶用錯誤方式向小朋友表示友好,就應告訴他,“你喜歡他,可以和他拉拉手”,“告訴小朋友‘我喜歡和你玩’”。也可以教寶寶跟別人分享玩具、食物;如果是因為其他小朋友不對,應該用其他的方法解決問題,例如,別的小朋友先打你,你要告訴他:“請不要碰我!”或者用力地推開他,還可以告訴大人。如果寶寶情緒十分激動,聽不進道理,可以暫時“冷處理”,等他冷靜后再說。
打大人
正確態度:堅決制止并進行批評。但不要用過激的反應強化寶寶打人的意識,如他在玩鬧中打了爺爺,火冒三丈的爸爸一巴掌下去,“看你下次還敢打人!”
查明原因:寶寶打大人的原因與打小朋友的原因不同,更多的是出于模仿、受人指使、學習強化。
教育引導:你首先檢討自身。寶寶的打人行為實際與你的影響有很大關系,有的家庭夫妻爭吵,相互謾罵,大打出手,這些都是寶寶最直接的負面教材;有的爸爸習慣用體罰方式懲罰寶寶,寶寶就容易模仿打人的行為,認為這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所以,當寶寶打大人時,你應以身作則,不用暴力解決問題,而是耐心講道理,給寶寶提出希望,告訴他今后努力的方向。當寶寶的打人行為有所反復的時候,你要保持一顆寬容的、善待寶寶的愛心,允許其反復,不操之過急。
教養方案:拒絕體罰,擅用懲罰
懲罰與體罰不同,它是通過對兒童呈現有害刺激以抑制其不良行為的一種管教方式。一般說來,為了防止寶寶做出對自己或別人有嚴重傷害結果的行為,你可以嚴詞命令寶寶并把他帶離現場,收回給予寶寶的特權等。懲罰時,須注意:
1.把握懲罰的時間。研究表明,當寶寶犯錯后,立刻懲罰比幾個小時以后再懲罰對抑制他的錯誤行為的再發生更有效。
2.懲罰保持一致性。爸爸媽媽對于寶寶懲罰的標準要一致,要有始有終。當寶寶犯錯時,不能有時默許,有時反對,這會使寶寶不清楚行為的標準,再次犯錯。
3.懲罰與講道理相結合。這是最有效的懲罰方式。講道理的內容包括:告訴寶寶其行為對他人可能造成的危害或后果,告訴寶寶遇到類似的情境應怎樣做才恰當,向寶寶說明為什么要懲罰他等等。目的是讓寶寶認同你們的行為標準和觀點,在以后遇到類似情況時,知道如何去做。
4.懲罰要對事不對人。在懲罰的時候要讓寶寶明白,懲罰的只是他的錯誤行為,你依然愛他,如果他改正了錯誤,你會更喜歡他。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小學教育隨筆經典誦讀推進有效措施
帶領學生讀經典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10年前我就利用預備十分鐘的時間帶領學生讀《唐詩100古詩》,讀《日有所誦》讀《宋詞一百首》……長期的誦讀,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古詩、宋詞、現代詩歌,學生的寫作說平蹭蹭地提升。在學生日常的習作中有寫現代詩的,寫五言絕句的,寫七年絕句的,甚至還有填詞的呢。每當看到學生精彩的創作我都倍感欣慰,我覺得帶領學生堅持誦讀的路子走對了。
**年開始,我校的經典誦讀成為一門課程,走向正規。我們以《十二歲以前的語文》作為我們誦讀的內容。每天早上的20分鐘時間固定為誦讀時間,雷打不動,每學期結束后要對誦讀內容進行家長考核、小組考核、老師考核以及校級考核,根據考核情況,給出相應的等級。去年我們班級的測評成績還不錯,今年的成績應該更好。
在經典誦讀的推進過程中我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促進學生誦讀經典呢?現在我就盤點一下。
一、端正經典誦讀的思想。1.讓學生明白經典誦讀的好處,結合我已經教過的學生身上發生的具體事例讓學生端正思想,主動自覺地進行誦讀。比如;我告訴她們一個學期的誦讀結束后,學生會自己創作詩歌了,會填詞了,成為一名小詩人了。我把學生自己填的詞,創作的詩歌讀給她們聽。2.我還告訴她們我們聽的很多流行歌曲中經典的歌詞也是來源于古詩詞中的。不信,可以找找看。3.經典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讀了經典能夠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正確處事、正直做人。當學生明白道理的時候,就會主動去誦讀,主動誦讀了就會事半功倍。
二、老師領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建立自信。教學實踐中會發現,很多時候,當學生不愿意讀的時候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真的累了,不想讀,還有一種是有不認識的字,不會讀。第二種情況居多一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每一篇要求誦讀的篇目我都領著學生一字一字地讀一遍,幫助學生學會斷句、糾正字音。我的領讀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把一篇要誦讀的內容朗讀出來,學生的自信不言而喻。越讀越會讀,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因此,幫助學生正字音很重要,幫助學生讀通句子很重要,幫助學生讀順全文很重要。
三、充分利用晨讀時間,嚴格要求,保證誦讀質量。每天早上的晨讀時間誦讀經典是雷打不動的。沒有固定的領誦人,誰來的早,誰愿意領,就可以到講臺上帶領同學們讀。這樣的一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學生領讀的積極性。領讀的同學有權利讓不認真讀書的同學站起來或者站到前面,也可以記名字。除此之外,紀律委員也要保證晨讀的紀律。再加上老師的巡視,晨讀的質量就有保證了。
四、及時地賞識,大力地表揚,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熱情。要想激發學生主動誦讀經典的熱情,除了端正的思想之外,還必須有老師及時地賞識、大力地表揚。在晨讀巡視中,對于誦讀賣力的同學給予及時肯定,對于表現一直很優秀的同學,讓其在班級中成為榜樣。對于領讀很用心,能夠經常領讀的同學進行大力贊揚。賞識的力量總是無窮,大力的表揚讓這些優秀的同學從班級中脫穎而出,成為班級同學爭相學習的榜樣。班級中這樣的優秀人多了,班級的誦讀水平想不高都難。
五、理解意思,巧背經典。死記硬背是一種背誦的方法,但這種方法耗時耗力還不出功。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背誦的速度,我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我會選擇一篇要要求背誦的內容,會專門抽出時間領著學生背誦,讓學生從中發現技巧。讀一句原文,讀一句解釋,讀完后再對整篇文章進行分析,往往在我的指導下,學生會很快背出要求背誦的內容。這樣的方法多加訓練,學生自然而然就自覺掌握了。掌握了方法,背誦起來就如虎添翼了。
六、尋求家長、對子、組長的幫助,提高經典誦讀的質量。老師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在經典誦讀的過程中需要家長、學習對子以及組長的共同監督才行。要求會背的篇目,家長先檢查,然后是學習對子互查,接著是組長細查,最后接受學校最后的考核。對于在檢查過程中優秀的家長、負責任的學習對子和組長也要不遺余力地大加表揚,提高其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經典誦讀篇目責任到人,提高其責任意識。所有要求誦讀的篇目都在學生主動自覺要求下分給每一位同學。每一位同學都有領誦的篇目,負責領誦的篇目必須熟練背誦。這樣一來,班級集體經典背誦的時候不需要再有領誦,點到誰,誰領誦,如果不想點的話,隨意叫一個人來領,后面該誰領了,就會主動站起來領。省心極了。我是省心了,學生的責任感也來了,他不僅要清楚知道自己領誦的是哪一篇,還要知道自己的上面一篇是什么,不然接不上是要挨批評的。
總之,在經典誦讀推進過程中,因為以上措施的實施,使我們的誦讀質量有保證。在今后的實踐中,針對在誦讀中出現的問題還會發現更多更好的方法,我且行且總結。
篇3:一年級老師教育隨筆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
踏著上課的鈴聲來到了一二班,出乎意料的是一二班原來調皮搗蛋,跟老師頂嘴的“煩人蟲”今天很乖的坐到了那里,“煩人蟲”家是本地的,家里也就這么一個獨生子,家人特慣他,有時老師批評教育還會遭到家人的不滿,所以這學生在學校是囂張跋扈,在課堂上也是自由放肆,可是今天咋了,進到班里竟看到他乖乖的坐在那,是不舒服?沒管恁多開始上課,這孩子咋了,平時從不回答問題的他在我提問問題時竟然舉手回答了,“好張同學你來回答”“恩回答的真好,請坐”誰知我這么一夸,他表現更積極了,于是我就當著全班同學大聲表揚說“張同學今天表現很好,老師已經看到了他的進步,大家以后都要向他學習。”整節課上,他都筆直的坐在那里,認真聽老師講課,這讓我不由得暗暗竊喜,這個“煩人蟲”終于不煩人了。
忘了之前聽誰的講座,他說表揚孩子要大聲讓別的同學都聽到,批評學生則要小聲只要學生自己聽到。我想一二班的這個同學之前那么煩人或許是因為老師每節課都在大聲批評他或是忽視他,所以他破罐子破摔反正老師不重視我,又或許想通過上課搗亂引起老師的關注。可是老師一次的表揚讓他感覺到老師還是關注他的,他自己在老師心目中還是有地位的,所以愈加好好表現,這樣看來表揚和批評學生還是要講究技巧的,或許因為你的一次表揚就拯救了一個孩子,又或許因為你的批評而毀了孩子。教育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問題,教師也不是萬能的,可能會一時不知道怎樣處理問題學生,但是只要用心,都能做好。就像周慧玲老師所說的心用在哪,哪就好。
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我學會了。心往哪用,勁往哪使,講究方法技巧,那就會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