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主題墻飾創設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淺談幼兒園主題墻飾的創設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要“使學校的墻壁也能說話。”《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墻飾作為幼兒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如何更好地設計和充分利用幼兒園墻飾,是當前幼兒教育中值得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
幼兒園墻飾的裝飾性、教育性、操作性等多種功能,它不僅可以增添幼兒園歡樂、親切的氣氛,陶冶幼兒美好的心靈,而且它還蘊含著幼兒學習、生活、游戲的內容。墻飾布置,不單單在于教師給幼兒提供一個怎樣的外在環境,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教師如何利用這些外在環境,使得幼兒自然而然地投入,主動積極地與環境交互作用,以獲得主動發展。以下是我在工作中對墻飾布置的一點心得:
一、墻飾內容的選擇及來源
①幼兒園墻飾的內容來源于幼兒。
要以幼兒的眼光看世界、看問題。教師要經常根據孩子的需要對墻飾進行創設,并允許孩子在活動時根據自己的經驗調整墻飾,使他們在此過程中成為建構自己知識的主角,也就是讓墻飾成為孩子學習過程與結果的記錄。如,在實施“秋天到了”主題時,有幼兒家長拍攝并帶來了孩子外公外婆在田里收割的攝像。在教室播放后,幼兒對收割以及稻谷的生長非常感興趣,于是生成了“豐收的田野”的板塊,教師和幼兒用照片、圖片和繪畫的形式展示了農民播種、插秧,施肥,收割等勞動過程,并將其張貼入主題墻。主題墻飾從幼兒關注的問題而來,最能激起幼兒的共鳴,引起幼兒對墻飾的關注,進而有與他人交流墻飾內容的動機。在每一個平行單元的開展過程中,我們都會組織幼兒進行討論,聽聽孩子們的想法和需要,我們會為孩子留出最大的空間,讓他們大膽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孩子們主動地去關心主題墻飾,使我們的主題環境創設伴隨主題開展的日漸深入而不斷完善。
②幼兒園墻飾內容來源于課程
環境創設往往以主題開展為線索,在配合教育需要進行主題墻布置時,教師根據主題開展的需要,由教師引導,讓幼兒積極參與構思、創作、安排,與幼兒共同創設與主題相關的墻設。因此,在創設墻面環境時我們明確目標,而以目標為依據,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來創設環境。可以先是師生共同討論墻設布局,然后由教師創作大背景,樹型網絡圖或其他背景,孩子們在其中豐富內容,使之體現幼兒的意愿、興趣、體現幼兒主體意識。這種分工布局的方法能使主題墻“形散而神不散”,。如:《動物大觀園》,主題開展前,我們就引導幼兒收集各種動物的圖片,多關注身邊或動物園中見到的動物,了解這些動物的特征及生活習性。同時,把自己想不明白的一些問題也請爸爸媽媽幫忙寫下來。帶來幼兒園,我們老師再將圖片、問題分門別類,稍加裝飾一塊《動物大觀園》的主題墻飾就出來了。
③幼兒園墻飾內容來源于生活。
季節交替時,我們可引導幼兒觀察自然界的變化,創設一塊符合當時季節特征的墻飾。加深幼兒對季節的認識。此外,有節日或重大事件發生時,我們也要抓住契機,可以創設出一塊讓幼兒關注的墻面。如。國慶節來臨前,我們就結合國慶開展了慶國慶手工制作比賽,賽后,將幼兒制作的小紅旗、五角星等展示出來,形成了一塊關于節日教育的主題墻飾。
在幼兒園里,還有一類墻飾也不容忽視――規則性墻飾。
由幼兒討論生成的區角游戲、生活活動的規則,如:語言區角游戲中,請幼兒說說,你覺得在看圖書時應怎樣做?孩子們很快
篇2:巧妙使用多媒體創設課堂高效率
巧妙使用多媒體創設課堂高效率
湖北省黃岡市長江中學黃芳
【摘要】:傳統英語教學中顯現出的種種弊端淹沒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有限的45分鐘教學,教師卻把大量的時間放在講解重、難點知識和板書上,學生參與機會非常少,致使教學效率隨之降低。多媒體教學是集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于一體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那么我們如何運用多媒體創設中學高效英語課堂呢?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巧用多媒體,組織課堂教學,創造英語課堂環境,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加大課堂容量以及實現評價多元化,從而創設出高效英語課堂。
【關鍵詞】:多媒體創設高效率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多媒體逐漸被廣泛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這種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說是電化教學新的發展里程碑。對于英語教學而言,以往使用最多的就是磁帶聽讀教學,這種方式僅僅依靠學生的聽力來輔助教學,遠遠達不到語言教學的多渠道刺激要求,而多媒體教學則可以通過大量的視覺刺激、聽覺刺激以及結合教材開展的多媒體互動教學,會讓學生接受到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傳統教學所難以達到的教學效果。本文結合個人教學的實際,談談如何在課堂中靈活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來促進教學的效率。
一、創新性的導課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
由于受英語言語環境的局限,傳統初中英語教學的導課顯得較為單一,有的老師甚至不進行導課,直接領著學生讀單詞、讀句子、讀對話,等等,這樣的方式忽視了語言教學的背景重要性,不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的老師盡管想進行活潑的導課,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工具,難以在母語情景中實現導課,這些都是以往英語教學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而借
助多媒體,教師就能夠結合初中英語教材進行形式豐富的導課。英語教學中通常稱課前教學為warming-up,成功的“課前熱身”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較快的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在教初一新生第一節課時,我讓學生一起唱一首輕松活潑的《lemontree》,這樣很快的激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課前組織教學,形式是多樣的,例如英文兒歌、英文歌曲、游戲、繞口令等,我在組織教學的時候根據課文內容、學生年齡特點來選擇。傳統教學最多通過收音機把歌曲傳達給學生,學生聞其聲,但看不到美好的圖像,挑不起他們對唱歌的熱情。我把計算機多媒體與課前活動巧妙地結合了起來,讓學生聞其聲也能觀其像,學生興趣盎然。
二、形象化的詞匯教學,幫助學生提高記憶單詞的效率
英文單詞的學習與記憶是初中英語教學的基礎性掌握模塊,沒有牢固的單詞記憶,學生很難在后期進行順暢的語言理解。如前文所述,以往英語教學中詞匯教學很難突破教師領讀學生反復誦讀的模式,這種方式會耗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并且記憶效果并不理想。而通過使用多媒體,我們就可以對詞匯進行音、形、義的二次加工,配之以豐富的聲音、圖像、動畫,進行單詞的延伸教學。這樣就能夠很好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記憶效果,自然會更好。例如,相似單詞間的字母替換,教師可以將day中d用不同于其它字母的顏色和形狀進行加工,如給d加上眼睛和雙腳,通過動畫效果,演示出它悄悄溜走的過程,字母ay則做出哭泣的表情,而同樣加工的字母s則及時補充到d的位置上,ay立刻變成笑臉,這種方式會很容易讓學生記住單詞之間的變換以及意義的擴充。教師還可以將單詞尤其是名詞和代表的實物圖像進行配對展示,或者讓學生進行嘗試搭配,并輔之以鼓勵的聲效。在詞匯學習過程中,讀音很重要,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使用視頻教材或者動畫,進行口型模擬學習,通過較為夸張的讀音口型,幫助學生準確掌握詞匯的拼讀。詞匯量的擴充對學生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借助多媒體這種有效方式,會使得詞匯教學容易許多。
篇3: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誤區與思考
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的誤區與思考
數學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數學素材,創設一個適合教學和兒童發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由于諸多原因,情境創設往往“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一、情境創設的幾種常見誤區:
1、游離于數學內容之外的“包裝”。
教者把“創設情境”僅僅看作提高灌輸教學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因素,具有引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作用。對“情境”創設簡單化地理解為“形象+習題”。如某教師在一節公開課教學中,一上課就繪聲繪色地說:“小朋友們,今天齊天大圣孫悟空要和我們一起學習,你們喜歡嗎?”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了起來,可后來卻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孫悟空頭像+復習題,其次是孫悟空頭像+例題,再次是孫悟空頭像+鞏固練習,最后還是孫悟空頭像+總結。課堂上簡單地附著個孫悟空的頭像,就能叫情境嗎?這種所謂的“情境”除了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價值?其實,本來有趣的孫悟空出現有這樣不倫不類的場合中也失去了他應有的“磁場效應”。
2、枝節橫生的“現實生活”。
情境創設未能突出數學學習主題,導致課堂學習時間和學生的思維過多地被糾纏于無意義的人為設定。如教學“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錢可以怎樣拿”的開放題,為了創設情境,教者這樣教學:師:“小明從家鄉給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個郵局。”,“需要一個郵遞員。”“需要一個信封。”。學生的回答無論如何,都點擊不到教者心中預設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強行切入:“寄信要郵票,買一張郵票多少錢?”“8角錢。”“8角錢怎么拿呢?”繞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問的問題,這樣繞圈子的所謂情境實在多余而繁瑣。我們看到,許多時候,我們的老師還津津樂道于這樣的“情境”,自以為是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應用能力,其實,既浪費時間,又窒息學生本該活躍的思維。
3、不顧學生實際水平的“挑戰性問題”。
情境創設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學生對問題的興趣程度。如教學“一筆畫”問題,教師設計了一座居民小區平面圖,讓學生設計一個既不重復又不遺漏的路線。看上去,情境創設合情合理,因為在成人的思維中,這樣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優化的設計。但孩子卻不這樣想,為什么“既不重復又不遺漏”?他可能對此不感興趣,至少在他沒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時,他是不會充分投入進去的。而有位教師卻是這樣設計的,用一筆畫畫出了一匹馬的圖案,然后問:“你能畫出來嗎?試一試。”在學生實踐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出問題:再想一想,你能發現什么規律?這樣的設計學生很容易發現“一筆畫”的含義,能吸引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4、與生活常識相悖的“杜撰”。
情境內容不符合生活實際中的基本事實,是為創設情境而隨意杜撰出來的。如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教師設計一個情境:“一塊長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圖),要想配上新玻璃,該帶哪一塊去?”實際上,我們去劃玻璃需要帶一塊大玻璃嗎?當然不要。有位老師在教學“幾和第幾”時,創設了一個動物跑步競賽的動畫情景,結果是小雞第一,小鴨第二,小貓第三,小狗第四,許多同學當即表示不同意,認為小狗跑的最快,應該小狗第一。雖然這是假設的情景,但“虛擬”不等于“虛假”,虛擬的情境也應該符合起碼的生活邏輯。
5、多媒體呈現的“實驗操作”。
創設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體,以致忽略了學生內在的發展需要,其實,創設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體,語言、實物操作、游戲甚至教師的手勢、體態,都可以成為一種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適于用多媒體。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某位教師用多媒體電腦生動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圓錐杯向圓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滿的過程。但我想,如果這里,讓學生先自己親自動手量一量,理解會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體的使用,替代了學生的親身體驗,對于學生,只能是隔靴搔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