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通分數學教學反思

通分數學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8821

通分數學教學反思

新教材的“通分”是以分數的大小比較為線索,在由特殊到一般地解決分數大小比較的同時,教學通分的。而分數的大小比較,教材安排了例3同分母分數比較大小,而難點是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教材中沒有安排例題,因此教師有必要補充相應的例題來充實本課新授內容。

同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學生不用直觀圖,僅憑借已掌握的分數意義和分數單位的相關知識就完全能理解掌握。但同分子分數大小的比較理解起來則明顯難度較大,今天的教學中,我借助折紙涂色的活動直觀展現分數大小來幫助學生理解。還應用生活中常見的切生日蛋糕作為教學原型,幫助啟發學生思考,從而理解了分母越大,分數單位越小的道理。

折紙的操作活動和“切蛋糕”的形象比喻,對今天新知的掌握起到極大促進作用,學生作業正確率較高。在教學通分之前,復習了求幾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學生在解決例4中,有化成同分子再比較大小的,有根據分數與除法關系化成小數再比較大小的,也有化成同分母的。學生思維活躍,方法多樣。

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1、用分母相乘的積作公分母的現象比較普遍。教材并未要求學生必須用最小公倍數作分母,而直接用分母相乘的積做公分母找得既快,又正確。但用這種方法通分,將會導致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數據大,給計算結果化簡帶來麻煩,且十分容易出現計算錯誤。并且例4中的兩個分數的分母剛好是互質數關系,有些學生受其影響。

2、當其中一個分數分子正好是1時,學生更親睞化成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練習十八中,第2題中“1/3和3/7”、第4題“1/2和3/5”、第5題“1/4和3/8”、第6題“1/5和3/25”、第7題“3/5和1/4”許多學生都采取了化成同分子分數比較的方法,這體現了學生解題策略的靈活性,同時也鞏固了同分子分數大小的比較。

但在《課堂作業》中有這樣一題,題目要求“把下面每組分數通分。3/8和5/12”,班級許多同學仍舊習慣性地將化成與分子相同的分數。殊不知這并不是通分。

例題的教學只關注了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策略,卻忽視了概念“通分”的理解。由教材可知,“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母分數,叫做通分”。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子分數顯然不是通分。雖然,它也要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但不符合通分的內涵。因此在概念教學中強化只有化成“同分母分數”,才叫通分。

在練習中增加一道判斷題,請學生辨析變成同分子分數是否是通分,為什么?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將其中部分習題的數據適當進行調整,重點鞏固通分的方法,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做好鋪墊。

篇2:初中數學教學多邊形內角和優秀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三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大屏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篇3:小學教師數學教學隨筆:生活中小數教學反思

小數和單復名數的互化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有一定的困難。概念主要是名數、單名數、復名數三個,包括單名數改單名數、單名數改復名數、復名數改單名數這些共3類。

學習這個知識點之前,要對于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方法、常用的計量單位的名稱、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定要熟練掌握,不相鄰的單位之間的進率也要會推導,學生明確了這些,知識點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強化了知識掌握的靈活性。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針對以上預期的難點,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了如下改寫的三部曲:1、判斷。先判斷是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2、想。要想清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3、移。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移動幾位。

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