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計算教學心得
低年級計算教學心得
低年級學習計算的主要內容是口算,口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低年級口算教學能否達到大綱規定的要求,將直接關系到中高年級的數學計算能力的形成。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能力,是每一個數學老師應盡的責任。
一、注重操作,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通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畫一畫等,幫助學生通過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對計算關系有了明確的認識,其實也是培養質疑、批判和創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先通過實物操作,再經歷圖畫表征,有利于把解決問題從操作水平引向表向水平。從而促進學生的認知水平的發展。
從直接感知實物過渡到表象的運算,是低年級口算的重要形式。因此,我從學生認識10以內數開始,就始終注重直觀教學。課前師生共同準備大量學生喜愛的實物圖片、小棒等。課堂上讓學生數一數圖片、小棒,再數一數自己的小手指,強化數感訓練。再通過分一分、并一并的直觀操作活動建立表象,掌握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熟練地口算10以內加減法,掌握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以及數的組成。
二、加強基本口算,建立鞏固基礎
10以內加減法,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及表內乘除法是小學計算的基礎,這三方面的計算內容也基本是低年級計算的全部內容。因此,這三類計算必須讓學生鞏固掌握。在學生理解算理、掌握一定的計算方法后,十分有必要讓學生熟練地記憶下來。當然,引導學生運用一定的記憶方法來進行記憶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9加幾的結果是減一加十,如9+6=6-1+10=15,8加緊幾的結果是減二加十,依此類推。對于表內乘除法,讓學生熟練背誦乘法口訣是關鍵,在引導學生背誦時,一是不能讓學生順口念,二是要讓學生對口訣中三個數進行記憶,如“四六二十四”這一句,要為斷變換形式來問“幾六二十四”“四幾二十四”或“四六多少”這樣學生在學習除法時就不會產生太大困難。
三、我在計算教學中遇到的困惑
1、口算的問題就是快的很快,慢的很慢。
2、有的學生在計算20以內加減法和列豎式時忘記退位和進位。
3、有的學生在計算時看錯數或者看錯加減符號。
四、提高計算能力的措施
1、提高學生的基本功,如20以內的加減口算,背熟九九表等。2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是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有些孩子計算速度慢,就是20以內的加減口算不熟。
2、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做題時不分心,不左顧右盼,不慌不忙,耐心細致。
3、培養口頭檢查的習慣。先檢查有沒有漏題;再蓋住得數,重新計算一遍。
4、口算練習形式,對于人數較多的班級來說想達到較高的參與率,是有相當難度的。定時出示口算題(口算卡片或電腦定時顯示)可以讓全體學生參與。
5、持之以恒、打好基礎,堅持天天練習。
總之,計算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只有計算能力提高了,學生才會越學越輕松。
篇2:有效實施計算教學
如何有效的實施計算教學
縱觀小學數學教學,其中計算教學占相當大的比重,單從一張數學試卷的分值來看,100分的試卷中計算題一般都占了30多分,其中還不包括綜合運用中的計算??v觀我們的計算教學,很少有教師選這個內容來上公開課,理由很簡單:枯燥、乏味,不像其它課型那樣高潮迭起??磥碛嬎憬虒W不僅重要而且有一定的難度,作為一名一線的數學教師理應抓好計算教學,為此我們教研組的老師對計算教學展開了深入的研討。
通過一段時間的研討我們發現在平時的計算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簡單的傳授教學。
在計算教學中教師常常走不出傳統教學的模式。教學過程極其枯燥乏味。
二、重算理,輕算法。
大多教師過于注重過程性目標的體現,忽視了知識技能目標的落實。
三、練習的時間和份量不夠。
很多教師認為計算的任務就是落實算理,練習的時間和練習的量都是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
四、估算教學的實用性不夠。
大多教師在估算教學中一味教學生如何去估這道計算題的結果,沒有強調估算結果的實用性。
五、忽視學生計算品質的培養。
學生計算能力差,計算老出錯,教師沒有要求學生找出錯的原因,于是學生老犯同樣粗心的毛病。
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該如何有效地實施呢?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我們教研組的老師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對策:
1、在有價值的情景中體會計算教學的生命活力。
我們在學習小數和整數相乘時,僅僅用一道計算題如:3×0.8怎么算?通過算小數乘法讓學生去感受小數乘法是要把它轉化成整數乘法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在素材的選擇上考慮到學生平時買過文具。因此設計了如下環節:
開學了小明要準備三個練習本,練習本的單價是0.8元。
這時老師就問:每個練習本8角錢,小明買3個一共花多少錢?學生就會答出3×8=24角=2.4元。
老師接著問:每個練習本0.8元,小明買3個一共花多少錢?學生就會答出3×0.8=2.4元。
你們是怎么這么快算出來的,怎么算的呀!學生這時都迫不及待的搶著回答。通過這個特定的情景中,學生很樂意去探索去計算。
因此計算課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改變以往例題單一的呈現方式,從教材的特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出發,聯系現實生活,為學生創設一個充滿童趣、富有活力,讓學生樂學、愛學的學習環境,讓計算的課堂變得讓學生有所期待。
2、在理解算理的過程中突破算法上的難點。
課改后,大多數老師都認為計算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算理,可是我們認為算理和算法從來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很難想像純算理的課該如何演繹,純算法的課該如何去落實。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在分析算理的同時突破算法。這位教師在教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一課中,將算理和算法進行溝通,下面是一個完整的板書。
23×2=46兩本書的價錢23
23×10=230十本書的價錢×12
46+230=27612本書的價錢46
23
276
在交流時教師圍繞兩個中心問題進行展開:
a、為什么新算法第二個積的末尾數要與十位數對齊?
學生1:因為它表示230,如果不與十位對齊就成23了。
學生2:因為10本書的價錢是230元不是23元。
學生3:這個23是與十位的1相乘,這個1是表示一個十,所以這里的23表示是的23個十,這里個位的0省略了。
b、為什么新算法要把兩次乘積分上下兩層寫?
學生1:因為兩層表示的意義不同,一個表示兩本書的價錢,另一層表示十本書的價錢,加起來才是十二本書的價錢。
學生2:分兩層寫意思過程很清楚,讓人好理解。
學生3:比較美觀。
學生的發言多么精彩呀!學生利用這種溝通,不僅理解了算理而且有效的突破了算法上的難點,這樣就不會出現錯誤的算法了。
3、在學會新算法之后保證練習及時有效。
談到練習,我們就想到那么幾個字:機械、單調、重復、枯糙等。但是我們必須明白計算是需要練習的,沒有一定量的練習作保證,教師很難及時糾正學生在計算方法上出現的錯誤,錯誤不能及時糾正,往往就先入為主。在第二天的練習中,學生就會沿用上節課的錯誤,通過一整天的消化吸收后,就會根深蒂固。只有提供充足和適合的練習,這樣學生的計算能力才能變得熟練和靈活。
在練習中我們還應該做到:針對性、層次性、思考性、綜合性等。
4、在估多估少中讓學生理解估算結果的實用性。
在估算的教學中,讓學生掌握一般的估算方法是不夠的,還應讓他們學會在實際情況下判斷是估多了,還是估少了。只有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才會讓學生直正學到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在學乘法的估算時,估計一個值可以設計為估計積的范圍。這樣的處理能使估計的結果更具實用性,學生也就能更容易理解為什么要估和估了之后有什么用,而不是為“估”而“估”。如數學題:四年級同學去秋游。每套車票和門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應該準備多少錢買票?
列式49×104≈________(元)
方法(1)49≈50104≈10050×100=5000元
方法(2)49≈50104≈11050×110=5500元
方法(3)49≈50104≈10550×105=5250元
以上的三種方法都是通過估算求出來的值,前兩種是教材中展示的估算方法,第三種是課堂中生成的。
對于上題的實際問題,同學們一致同意應“估多”,不能“估少”。因為估少了就不能秋游了。通過分析學生發現方法(1)中把49估成50,就多估了一個104;把104估成100,就少估了4個49,即196。多估的104和少估的196比較,是少估了,與實際情況不符。而方法(2)和(3)都是多估了,并且與實際相差不多,都是比較好的方法。從中讓我們明白了估算的教學不僅要學生學會一般方法,教會學生一些靈活的估算技能也很有必要,這樣才能讓估算教學落到實處,才能充分展現數學的魅力。
5、在嚴格規范的指導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的計算錯誤,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常見的錯誤有:看錯抄錯題目;列豎式時數位沒對齊等;計算時不打草稿;一位數加、減計算錯誤導致整題錯;做作業時思想不集中。這就需要老師嚴格規范的指導,如:要求學生讀題的時候要不燥不急,用手指著題目一字一字地讀,必須仔細讀題多遍直到真正理解題目的意思了才可以動筆,這樣就不會看錯題了。列完式子后再核對一遍,檢查有沒有抄錯數。然后才列豎式計算,計算的時候必須先在練習本上算一遍,檢查好了才把最后結果寫在試卷上。全部完成后再仔細認真的檢查、驗算,檢查的時候不能馬虎,要動筆再算一遍。
對于那些習慣有所好轉的學生要多給予獎勵或表揚,日子長了學生就養成了細心謹慎的好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僅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計算正確率的前提。因此教師必須嚴格要求學生。
我們從具體的實施中發現計算教學還有以下一些問題有待大家去思考與探索:
1、計算方法是不是越多越好?這么多的算法如何進行優化?
2、現在的計算課有像應用題教學的味道,都非常重視情境的創設,不用情景導入怎么展開新的計算方法教學的第一課時仍然值得研究。
3、如果學生在獨立試做時典型算法沒有能生成,生成不完時的處理藝術也值得我們繼續探究。
總之,計算教學是重要的,同時又是困難的,計算教學的改革是艱辛的,同時又是有益的。教師要時刻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審視計算教學,以學生的眼光看待計算教學,唯有這樣,才能架起一座溝通與成功的橋梁。
篇3:低年級計算教學心得
低年級計算教學心得
低年級學習計算的主要內容是口算,口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低年級口算教學能否達到大綱規定的要求,將直接關系到中高年級的數學計算能力的形成。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能力,是每一個數學老師應盡的責任。
一、注重操作,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通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畫一畫等,幫助學生通過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對計算關系有了明確的認識,其實也是培養質疑、批判和創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先通過實物操作,再經歷圖畫表征,有利于把解決問題從操作水平引向表向水平。從而促進學生的認知水平的發展。
從直接感知實物過渡到表象的運算,是低年級口算的重要形式。因此,我從學生認識10以內數開始,就始終注重直觀教學。課前師生共同準備大量學生喜愛的實物圖片、小棒等。課堂上讓學生數一數圖片、小棒,再數一數自己的小手指,強化數感訓練。再通過分一分、并一并的直觀操作活動建立表象,掌握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熟練地口算10以內加減法,掌握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以及數的組成。
二、加強基本口算,建立鞏固基礎
10以內加減法,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及表內乘除法是小學計算的基礎,這三方面的計算內容也基本是低年級計算的全部內容。因此,這三類計算必須讓學生鞏固掌握。在學生理解算理、掌握一定的計算方法后,十分有必要讓學生熟練地記憶下來。當然,引導學生運用一定的記憶方法來進行記憶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9加幾的結果是減一加十,如9+6=6-1+10=15,8加緊幾的結果是減二加十,依此類推。對于表內乘除法,讓學生熟練背誦乘法口訣是關鍵,在引導學生背誦時,一是不能讓學生順口念,二是要讓學生對口訣中三個數進行記憶,如“四六二十四”這一句,要為斷變換形式來問“幾六二十四”“四幾二十四”或“四六多少”這樣學生在學習除法時就不會產生太大困難。
三、我在計算教學中遇到的困惑
1、口算的問題就是快的很快,慢的很慢。
2、有的學生在計算20以內加減法和列豎式時忘記退位和進位。
3、有的學生在計算時看錯數或者看錯加減符號。
四、提高計算能力的措施
1、提高學生的基本功,如20以內的加減口算,背熟九九表等。2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是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有些孩子計算速度慢,就是20以內的加減口算不熟。
2、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做題時不分心,不左顧右盼,不慌不忙,耐心細致。
3、培養口頭檢查的習慣。先檢查有沒有漏題;再蓋住得數,重新計算一遍。
4、口算練習形式,對于人數較多的班級來說想達到較高的參與率,是有相當難度的。定時出示口算題(口算卡片或電腦定時顯示)可以讓全體學生參與。
5、持之以恒、打好基礎,堅持天天練習。
總之,計算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只有計算能力提高了,學生才會越學越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