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2024-08-01 閱讀 2453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它是聯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僅是重要的教學手段,更是一種精彩的教學藝術,設計得好,應用得當,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都有積極的作用。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及教研活動中我們經常發現:部分教師課堂提問具有較大的隨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問時機;提出的問題不夠精準;缺乏提問的藝術、和技巧;或者提出的問題價值不高;缺乏對生成性問題的預設;導致課堂“低效提問”的現象時常出現。針對以上現象,我參加了南京市規劃個人課題《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策略研究》,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實踐與研究,筆者認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準確把握課堂提問的時機和學生思考的時間

研究表明:雖然一節課中提問次數沒有確定,但準確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卻非常重要。何時提問,提問什么內容,教師課前一定要設計好。若能在恰當的時機和火候提問,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等。研究中還發現,課堂提問的時機通常產生于下列情況:一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達交流時;二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發問質疑時;三是學生學習情緒需激發、需調節、意欲表達傾訴時;四是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評價、信心倍增時。教師若能準確把握好以上的提問時機,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將會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問后教師應注意停頓一會兒,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我們在聽課中經常看到:教師在提問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總希望學生能對答如流,如果學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師就會重復這個問題,或重新加以解釋,或立即降低難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學來“幫忙”,根本不考慮學生是否要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應。實驗表明,如果教師提問后能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那么他們的課堂將出現許多有意義的變化:學生的應答興趣就會加大,隨意回答的情況就會減少,回答會更完整、更準確、更精彩,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顯增強。

如:教師在教學《平行線》時,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三個問題:在創設了“學生在紙上任意畫出兩條直線”的情境以后,教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能根據兩條直線的關系把自己畫出來的圖形分類嗎?”稍作停頓,在學生分類之后引出平行線,教師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你們能用哪些方法來說明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在多數學生得出平行線概念之后,教師又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線?”......課堂教學中教師較好地把握了提問的時機,緊緊圍繞著這三個問題,組織了相應的活動,且保證每個環節的活動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進了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及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二、要注意課堂提問的“精”與“準”

所謂課堂提問的“精”“準”是指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求精確、正確、準確,力求精巧、精致、不隨意。研究表明,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必須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多做提問設計的思考,并以此作為問題設計的依據,使設計的問題既簡明準確,又能突出重難點。在關鍵性的問題和小結性的問題設計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復推敲。另外,課堂提問還必須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找準問題的切入點,要問到關鍵處,問到點子上,問出精彩來,問出實效來。為此,要實現課堂提問的“精”“準”,教師還要把握好提問的“三度”:即難(易)度、精(準)度、適(量)度。

1、要把握問題的難易,做到適合適中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問題既不能太難又不能太易,盡量設計讓學生“跳一跳能夠著”的問題。因為問題太易會使學生提不起數學的興趣,問題太難又會使學生失去信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久而久之,還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要注意提問的語言,做到精確準確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要求教師:課堂提問語言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和準確性。教師要善于精心設計和提煉富有啟發性、準確性、挑戰性的數學語言,提問語言要嚴謹、簡潔、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如: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加法口算》時,教師在出示了“小卡車、小轎車、大客車”及各有多少輛之后,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根據這些條件,你能提出什么問題?”這時第一個發言的學生提出“誰比誰多多少輛?”,緊接著,其他同學受到啟發也提出了“還有誰比誰多多少輛?”、“誰比誰少多少輛?”等一大串問題。顯然學生的回答不是老師所期望的,但根本問題卻是教師的提問不夠精確和準確所造成的。

3、要注意提問的“數量”,做到精問巧問

實驗中我們經常看到:教師的提問如連珠炮似地射向學生,問題的量多而散,盡管有的問題設計的還比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頻繁,學生不能靜下心來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當然不佳。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抓住數學知識的關鍵(重點、難點)與本質,運用歸納和綜合方法,盡可能設計容量大、定位準的問題,避免問題過于繁瑣、直白、密集,以提高學生思維的密度與效度,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的目的。

如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兩位教師設計的問題如下:

甲教師: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關系?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原梯形面積有什么關系?怎樣求梯形面積?

乙教師: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什么樣的圖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原梯形面積的幾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梯形面積又怎樣計算?梯形面積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還要除以2?

比較之下,前者的問題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較大,突出了“平行四邊形與梯形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與聯系”這個重點和難點,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邏輯性,達到了教師問得精、問得巧,學生想得深、想得準的效果。而后者的問題設計顯得雜亂、瑣碎、過于直白,沒有太大的思考價值,缺乏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不利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進行分析、推理、概括和總結。

三、要處理好“預設問題”與“生成問題”之間的關系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的“預設問題”和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問題”,對學生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作用。“預設問題”的設計,既要考慮對教學活動的引領作用,又要考慮到能否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同時還要注意“預設問題”會誘發“生成新問題”的出現,而這些新的“生成問題”會因學習主體的特點、思維方式及個體差異而很難預料;針對課堂呈現出的豐富、多變和復雜的“生成問題”,教師應當首先不拘泥于課前的預設,應該靈活調整、整合乃至放棄預設的問題,機智生成新的問題方案,伺機而動,隨機應變。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生成的新問題,多做預設;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這既是教師教學經驗的體現,也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顯現。

由此可見,課堂“預設問題”和“生成問題”不是截然分割的兩個部分,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啟發、相輔相成的矛盾統一體。我們應正確理解“預設問題”與“生成問題”的不同作用,恰當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并善于抓住課堂中生成的新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實現課堂“生成問題”對加深知識理解的積極作用,真正發揮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活性。我們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對課堂提問的價值與作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勤思考、多分析、勤學習、多鉆研,努力優化課堂提問,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課堂提問,才能更好地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問”活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造。

篇2:數學課堂探討在數學教學中提問

在數學教學中的提問

湖北省老河口市紀洪小學杜秀枝

提問在課堂教學中起著情趣、導思等重要作用。善教者,必善問。教師何時何處問什么,會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那么,如何使課堂提問更有效呢?

一、在無意處追問

日常教學中,常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順利地進行一些數學活動,教師很滿足這種“無疑”的狀態,便很快進入下一個預設的環節。但在一次“有效教學”研討活動中,一位教師在講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她沒有照本宣科,作簡單的比較和推導,而是追問了兩個問題:①為什么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呢?②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能剪拼成長方形嗎?問題一提出,學生們有的在比劃,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許多教師認為將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對于學生來說雖然“無疑”,但操作后的追問更有意義。傳統的教法是目標直指公式的推導和應用,極少有人去想為什么這樣做,對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公式理解得必然膚淺。而這兩問促使學生將外在操作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更為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還滲透了一個重要的數學思想

篇3:運用優美實效課堂語言藝術提升高效課堂提問藝術表達能力

運用優美、實效的課堂語言藝術,提升高效課堂提問藝術的表達能力

臨澤四中賀正福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效課堂是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發展平臺,開展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實現課堂高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之一。高效課堂要實施有效提問,必須使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全程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這其中教師要不斷研究和合理運用優美、實效的課堂語言藝術,提升高效課堂提問藝術的表達能力,并恰當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語言,增強高效課堂的語言藝術感染力。

但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一些教師的觀念還沒有轉變過來,以課堂上學生“聽懂”為目標,課堂上的提問往往是“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淺層次判斷式的提問,或者是“對”還是“錯”的選擇性的提問。這樣的課堂提問往往隨意、無序,甚至不分主次,會使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的狀態,學生只是機械式的接受,毫無生氣,學生的學無效果,教師的教無效率,這樣的課堂根本談不上高效。

要實現高效課堂就離不開有效的提問,有效的提問應注意以下幾個面:

一、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進行有效的提問。

課堂提問要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即教師首先應對教材進行分析,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并以此作為設計問題的依據,使設計的問題既明確易懂無歧義,又能突出知識的重難點。

二、課堂提問要有一定的開放性。

課堂提問應該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封閉式或簡單的提問,使學生回答時會不假思索或帶有猜測的成分。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使問題具有開放性,這里的開放性有兩層含義:一是問題答案不要太唯一,二是問題答案不要太小,上述無論哪一種肯定情況,都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課堂提問要有會對性。課堂提問要針對不同學生,因人而宜有層次性。對于學習稍有困難的學生,提問時主要以基礎知識為主,而對于學習比較好的學生,提問時要稍有難度,有綜合性。這樣,就能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

四、課堂提問要難易適度。課堂提問必須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找準問題的切入點,即不能太難或太易,問題太易會使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問題太難會使學生失去信心,久而久之,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課堂提問的問題要有坡度。做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引入求知的高度。

五、提問要注意提問的語言、態度。老師要為學生創造多種課堂提問、師生對話的鍛煉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會敢說愛說,真實獲取學生在語言方面的深層發展機遇。當面對心理素質差、課堂上不敢大膽表達,這時教師也不能著急,應該用商討的語氣輕松消除他們的緊張心理。課堂提問還要善于誘導,教師要運用輕松的鼓勵語言,“你再想一想,這個問題解決方法應該還有哪幾種”,“坐下來與你的同桌、小組成員再次交流一下,接著再發言好嗎”。教師用真誠的微笑,友善的目光,親切的贊譽,營造出和諧、開放的課堂語言交流氛圍,使提出的問題能得到預期的效果,從而達到提問的有效性。

六、提問需要有效的評價。教師提問之后一定要對學生的回答作出適當的評價。教師的評價極為重要,它能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到新一輪的學習中去。對回答正確又有獨到見解的學生,教師應該充分肯定,還應給予必要的贊揚。而對于回答不夠全面的同學,師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并進一步啟發學生全面考慮問題。而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師在不傷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應明確指出其不正確,并進一步啟發這些學生的思維,給他們再一次站起來回答的勇氣,而不能摸棱兩可,一味地表揚和遷就學生,對學生出現的錯誤,不敢面對、不敢批評。教師應注意將激勵性評價和否定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注意方法和方式,以關心、愛護和理解學生為出發點,達到有效提問后的有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