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故事:讓童心相遇美麗文字
小學教育故事:讓童心相遇美麗文字
一個孩子,就是一首詩。著名詩人馬爾夏克說:“孩子們是最愛詩的,七歲以前,他喜歡帶韻腳的詩;七至十一歲,愛有情節的故事詩;十一至十五歲則喜歡描寫英雄人物及抒情味的詩......”晨誦,在生命的黎明;晨誦,是一種儀式,是一種師生共同穿越詩歌,享受生命,開啟新的一天的洗禮儀式。如何讓晨誦成為孩子一天的享受?需要教師與孩子一起朗誦、一起感受、一起陶醉、一起激勵,讓教師、學生、詩歌三者交織在一起。下面談談由自己一次晨誦實踐所想到的:
一、選題·糾結
來到望湖小學即近一年,雖然我也有十余年的教齡,不再是所謂的年輕教師了,但是望湖還是讓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尤其是教育教學理念的新,胡冬梅校長將她的寶貴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授于我們,這是我最大的獲益。這次我們所有老師的圖畫書與教學研究相結合也是胡校長的大膽創新之一。其實原本我也想上40分鐘的課,因為40分鐘里能有足夠的緩沖時間,讓我的教學設想能有更深入的探究,其她兩位老師已經選了課題,那么我也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嘗試在15分鐘里充分挖掘《日有所誦》的魅力,抓住清晨8:00--8:15這記憶的黃金時段,因為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天當中,人通常有4個記憶的“黃金時段”,第一黃金時段:6-7點鐘。第二黃金時段:8-10點鐘,這段時間,人體完全進人興奮狀態,肝臟已將身體內的毒素排盡,大腦記憶力很強,此時是第二次最佳記憶時期。而且,這是學生一天學習生活的開始,也是學校對學生實施教育的第一次行為,因此,我想,我們不能看清這15分鐘,甚至比平時的正課還要重視。
其實原先我也以為,晨誦還不簡單嗎?讓學生自己讀一讀三字經,讀一讀兒歌,讀一讀語文課文、英語單詞,只要時間保證就行了。自己親自接觸后,突然發現,不是這么一回事?晨誦原來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出示一首帶拼音的兒歌,讓孩子們自己拼一拼,讀一讀,“老師,我會讀了,老師我來讀吧”不斷舉起的小手讓我喜笑顏開,如果把拼音的鞏固都放在讀卡片中、不斷地拼讀中進行,那將是一件多么枯燥的事情?可是看看小孩子不斷舉起的小手,他們在自己的努力之下一下子會讀兒歌了,那是多么激動的一件事。孩子開始朗誦了,不經意間,孩子的臉上充滿了笑容,表情隨著兒歌的內容而變化著,動作隨著兒歌的內容而變化著。在不斷地模仿中、贊揚中,學生的語感在提高,因為兒歌中不斷接觸輕聲、平翹舌音,這些平時孩子讀書中容易忽視的細節都在兒歌中得到糾正。
孩子們的耳朵可靈了,哪個孩子平翹舌音沒讀出來,鼻邊音分不清,前后鼻音讀錯了,輕聲沒注意,他們馬上舉手提醒了。簡單的兒歌讀了幾遍后,孩子就記住了。可能今天在我的課上,聽課的老師們會有疑問,怎么童詩剛出示,孩子們就能基本正確的讀出來呢?那是因為學生經過一年級上學期的訓練,讀的兒歌多了,練得多,自然就熟練,熟能生巧,自然朗讀技巧也就略知一二了,所以現在上課,對于讀音,老師基本不要花太多時間,同桌互讀時,就能解決字音問題。
由朱永新先生積極倡導,由一群熱愛教育的草根社團發起的“新教育實驗”認為,晨誦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記憶未來可能用到的知識,不是為了進行記憶力的強化訓練,而在于豐富兒童當下的生命,在于通過晨誦,既養成一種與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習誦、領略優美的母語,感受詩歌所傳達的感恩、優美及音樂感;晨誦是一種儀式,是一種師生共同穿越詩歌,享受生命,開啟新的一天的洗禮儀式。
我們學校的晨誦內容涵蓋面比較廣,有薛瑞萍老師主編的《日有所誦》,徐建順等一些老師編的《我愛吟誦》,還有《中華傳統文化啟蒙讀本》。《日有所誦》上學期一共背了80首,這學期至現在積累了30首。今天的晨誦就是以《日有所誦》為本,向各位老師呈現的初步探究。
二、課堂·興奮
《春天來了嗎》是一首問答式童詩,我把目標定位為:1、積累關于春天的兩首童詩,一首精讀,一首略讀。感受無處不在的春天,充滿活力的春天。2.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并在反復誦讀、感悟、記憶及嘗試創作等實踐活動中積累語言。3.培養學生學習兒童詩的興趣,初步感受兒童詩的藝術美。
第一個環節是師生問好,不同于平時上課,配上巴赫的樂曲,類似于西方神圣的祈禱祝福儀式,這是晨誦的重要儀式。然后是誦讀開啟詩。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這種莊重而又活潑有趣的儀式讓學生感受到晨誦這一時刻的重要,讓晨誦成為一天的享受。我同時觀察到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在我輕柔的問候聲中,他們的臉上現出平和、幸福的表情,聲音也變得柔和,心也就沉靜下來,這對于下面的學習是良好的開始。
第二個環節是直接導入新課,在備課時開始,我是想板書“春天”,問學生由此想到了什么,拓展想象,因為時間有限,不能在創設情境上浪費時間了,于是開門見山,板書“來了嗎”,直接學習新詩,這是這節課的重點,我讓學生充分地讀,一遍遍讀,同時采用靈活多樣的誦讀形式:學生自由讀、同桌互讀、個別讀、接力讀、男女對讀、表演讀,各有各的動作,各有各的表情,個個沉醉其中。在充分的朗讀中讓詩歌的意韻、情感慢慢地滲透、浸潤孩子的心田。《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1~2年級)目標中明確提出,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要“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今天的課上,我即興加了一個環節,問:“你們覺得這首詩怎樣讀比較好玩,你想怎么讀?”楊君說,一段一段讀。我糾正她,詩歌不說一段一段,是一節一節。讓小組開火車,一組讀一節,因為平時語文課上,我也經常這樣訓練,所以小組接力讀時,既整齊,銜接也很好。冷錦晨是個很好玩的小姑娘,她說,把四句全部問完再回答,讓我感到很意外,因為這首詩共四節,每節都是一問一答,這樣完全打亂詩歌內容的讀,我們從沒嘗試過,什么效果就更猜想不到了,但既然她提出建議,那我們也不妨試一試,我請冷錦晨所在的一組同學讀問句,其余兩組讀回答,結果出乎意料,孩子們把“春天來了嗎?”連聲問四遍,一邊微笑一邊疑問,一遍比一遍感情豐富,這其實就是連聲質疑啊!似乎在問:“春天真的來了嗎?”另外兩組同學連聲回答:去問哎呀,真有意思,一首詩歌在不知不覺中居然被孩子們改了,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見,孩子們就是天生的詩人!我的女兒兩歲半,中午吃了餃子,午睡時,她模著自己的耳朵說:“媽媽,耳朵是餃子!”天才!千萬要呵護孩子們天生的想象力!兒童作家樊發稼說:“詩歌天然地和兒童有著契合關系,他們的想象方式、表達習慣和認知渠道,都有著詩的品質,所以,這樣的詩句肯定可以成為兒童內心的容器,可以成為兒童認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張地說,一首契合兒童心性的好的兒童詩,可以為一個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重烙印,帶來一種節奏。”
第三個環節是拓展積累、嘗試創作。《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寫作的“教學建議”中指出,“在寫作中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針對這一建議,我個人認為在低年級的寫話教學中可以嘗試兒歌,兒童詩的寫作。孩子從咿呀學語、蹣跚地邁出人生的第一步開始,他們就開始了模仿。邁出學寫童詩的第一步也應該是仿寫。童詩仿寫讓學生減少了習作起步階段的畏懼感,從趣味當中著手,既能開啟學生“異想天開”的想象力,又可以憑借童詩作品中的語言框架寫話、寫詩,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這節課上,師問:“要問春天來了沒有,還可以問?”孩子們妙語連珠,去問勤勞的小蜜蜂,去問池塘邊的小青蛙,去問小朋友脫下的棉襖......師問生答,生問生答,很遺憾今天沒時間當堂寫,其實把大家的回答串起來,美妙的詩也就在孩子們不經意間流淌出來了。
第四個環節是誦讀《春天來了》,和上一首詩一問一答、一唱一和,這首詩作為補充,積累,略讀。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兒童詩的興趣,感受兒童詩的藝術美,原來春天還可以這樣去寫。雖然只讀兩遍,但孩子們讀得投入、開心
晨誦結束前給孩子配上班得瑞的《清晨》,在美妙的樂曲中美讀兩首詩,讓他們入情入境地朗讀,對于聽者也好,讀者也好,都是一種享受,也都是一種提高。這節課,孩子們就是讀詩、賞詩、改詩、作詩。15分鐘轉瞬即逝,但我想我們真的做到珍惜這15分鐘時間有如珍惜黃金,甚至如珍惜生命一般,15分鐘的課堂,密度大,效果顯著,正如臺灣詩人林武憲的詩《一天只有一次清晨》......
最后,我還有一個想法和大家探討,晨誦,不是讓學生去死記硬背詩歌,而是把每一首詩融入孩子的生命體驗中,讓他們與詩歌產生共鳴,從而喚醒其沉睡的心靈,與黎明共舞,用一種飽滿的激情和精神面貌投入到每一天的學習中。我想:只要學生能走進詩歌的意境中去就行,晨誦的目的也達到了。不知我的這種看法是否有點偏頗?
三、今后·探索
剛入學的孩子處于一個語言發展的黃金階段,如果用常用的句子或描述日常生活的文章來進行閱讀訓練可能很難引起孩子們的興趣,這樣的句子除了幫助孩子多認識幾個字和標點符號以外,對孩子的思維發展、人格健全等沒有多大的用處。《課程標準》提出:應重視語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那么,教師就可以借助內涵豐富但內容簡單的兒童詩來實現這些目標。而且這些詩既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容易理解、接受,又短小且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孩子們在學習時非常喜歡,自然而然地就能學以致用。
如和孩子們讀林良的《你幾歲》。
你幾歲?不知道。
你姓什么?不知道。
你住哪里?不知道。
你的名字叫什么?媽媽叫我乖寶寶。
現在,我來問,你來答:
你幾歲?--不知道。
你姓什么?--不知道。
你住哪里?--不知道。
你的名字叫什么?--媽媽叫我乖寶寶。
就這么讀起來,我問孩子答。好玩的是,孩子不好好答,故意答成小寶寶的聲音,那腔調,那神情,惹得我也不好好問了,聲音也變得拿腔作調裝幼稚,孩子們直樂,我快樂得直跳。
你家住幾樓?住七樓。
怎么上去?坐電梯。
怎么下來?坐電梯。
怎么找你?請按電鈴滴滴滴。
你家的人口多不多?很多。
一共有幾個?七個。
哪七個?
爸爸媽媽小弟弟,一個我,一個九宮鳥,還有兩條大金魚。
有位詩人曾由衷地說過一句話:“孩子們是我的老師。他們那份純情,那份心無掛礙,能讓我一生享用不盡。”
語文課是兒童詩教學的主要陣地,用各種形式和途徑把兒童詩引入到語文課堂中,通過對兒童詩的閱讀、欣賞、創作的指導,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語言表達能力,想象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以詩的形式學習語文,以詩的語言描述知識,讓學生在語文中學詩,在學詩時得到語文學科的聽、讀、賞、說、寫的練習。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既學到知識,又受到詩歌的熏陶,讓語文課堂里的詩進入孩子們的心里。如學完《雨點》,春天的雨點還會落在哪些地方,給大自然帶來哪些變化呢?學《鮮花和星星》,安排了一個遷移練習,給學生提供幾個大自然的畫面,如:秋天滿地的落葉、花叢中勤勞的蜜蜂、翩翩起舞的蝴蝶。
引導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句式,創編詩歌。孩子們說的還真不錯,如“我真喜歡那歡樂的羊群,這里一群,那里一群,真比天上的白云還多。我真喜歡天空中潔白的云彩,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地上的羊群還多。”《一株紫丁香》讓學生想象“綠葉兒在風里沙沙地響”是怎樣的動聽,假如那是小朋友會唱些什么?“滿樹盛開小花是怎樣的美麗,假如那是小朋友圍在老師身邊微笑著說話,會說些什么?讓兒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開想象的翅膀,感悟詩的題旨。
引導孩子讀詩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把詩性植進孩子幼小的心靈,讓詩走出象牙塔,融進生活的土壤,開出美麗的花朵,為生命奠基。有理由相信,將來這些孩子們會很愛詩,也許他們長大后不會成為詩人,但有了詩的根,有了詩的性,他們一定會擁有詩意人生。
篇2:小學教育故事:那雙眼睛
那雙眼睛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實驗小學王海燕
記得剛入學時,輝輝同學因為個子高,而排在了教室的最后面。看他那虎頭虎腦的樣,一看就是調皮的學生,果不然,上課聽講不認真,還擾亂其他的同學。叫他起來回答問題,都不知道說什么,而且身子搖晃,做事慢慢騰騰的,沒有小學生積極活潑的樣,告訴他千百遍也無濟于事。哎!!!!更可氣的是其他的任課老師也找我:“你們班的輝輝同學上課聽講很不認真,搗亂,惹的周圍其他同學都無法聽講。”我找他到辦公室大為惱火的訓斥他一頓,并且嚴厲警告他,如果在這樣的話,就不許在我班里。時間就這樣流逝了,可輝輝呢?依舊是我行我素,根本就把我的話當耳旁風。漸漸的我把他當作了差生,很少去理他,心里真煩他。輝輝留給我的是更多的無奈:字寫的潦草,還經常不完成作業,上課搗亂。輝輝啊輝輝,為什么會分到我班呢?不去理他,不去想他,我千百次的提醒自己。
新的一學期又開始了,班里要選舉誰拿鑰匙。我在班里說:“拿鑰匙就是要為大家服務,在學習能夠獨立完成的情況下,大家都可以報名參加的。”舉手的同學很多,咦,輝輝竟然也把手舉起來了,真令我想不到。為了不駁他的面子,我說:“既然你這么積極,也可以讓你拿,你先說說拿鑰匙具備的條件是什么?“上課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不擾亂別人,我想我能做到。”“呵,竟然說大話!”我心里想。“那老師希望你能說到做到,鑰匙暫時有你拿著。”我說。因為我知道他是做不好的。誰知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輝輝居然變了,上課能安靜下來了,雖然偶爾也說幾句話。作業能完成了,雖然寫的不是很好,但地下不再有撕的一片片的碎紙……難道是因為拿了一把小小鑰匙的原因嗎?我在想。最近幾天他總在我面前說:“老師我完成作業了,我媽媽給我簽名了,我今天讀書了,你看我寫的作業……”我也只是“嗯,很好。”因為我知道他堅持不了多長時間。臨近考試時,我把他調到了最前排,誰知情況起了更大的變化:他上課認真聽講了,字也寫的很認真了,每次錯了的題,都回家讓他媽媽給他抄一遍,自己再重做一遍。有一次輝輝拿著作業本去給我看作業,看完作業我跟他說:“輝輝同學,雖然你最近進步了不少,而且還為同學們做好事,很早來為大家開門,最后一個離開學校,老師和同學們都很感激你,希望你能再接再厲,在學習上還要在加把勁。”我的語氣也不在是以前的冷漠,就在這時我忽然發現他眼里閃出的是晶瑩的目光,是一種被認可的目光,是一種感到很自豪的目光,終于使勁地點了點頭。我的眼里竟然也有一種晶瑩的淚珠,是一種羞愧的淚珠,作為老師我的做法對嗎?這是一個多么好的孩子啊,而我竟差點扼殺了他的心靈,使他淪為差生,他同樣渴望著被老師關注、被老師的認可,而我呢?整天嚴肅的臉上沒有一絲的和藹,走進孩子的心靈了嗎?其他象輝輝一樣的同學,難道不同樣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嗎?這時我的心,一下子緊縮了起來,我了解孩子了嗎?我以前做了些什么呢?我仿佛看到了無數只輝輝同學的眼睛在望著我,我羞愧了。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特別是那些學習不是很好的同學,他們的作業我總是面批,一邊批,一邊跟他們談心。我不想再看到他們的失望的眼睛,以往我和藹的目光整天屬于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其實象輝輝這樣的孩子也想有老師和藹的目光啊。有一天,我在輝輝的作業本上寫道:輝輝同學你是一個非常熱愛上進的同學,最近你進步了很多,老師為你感到高興,要嚴格要求自己,老師希望看到你更大的進步。”發下作業本時,只見他看了一遍又一遍,很是激動的樣子,拍拍同桌的胳膊,讓同桌也欣賞他被老師夸獎的語句,臉上充滿了幸福的表情。
看到輝輝如此的激動,作為老師的我沉思了:我以往可曾去注意過他們的感受?有多少差生是因老師的冷漠造成的呢?老師一次次的傷害就讓這些孩子一次次地走到另一面,其實他們多么渴望得到老師的承認啊!成績或者表現上的差讓老師把他們看作了差生,給他們的心靈上造成了如此強烈的傷害。作為教師應該去熱愛每一個孩子,蹲下來跟孩子說話,要特別關注那些弱勢群體,在平時的生活中隨時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抓住教育的契機,用教師的愛感動他們,使他們不在無助,更不能讓他們去自我放縱。要知道,教師一次溫暖的話語、一個燦爛的笑容會讓學生感動一天甚至一輩子,我希望能看到很多雙充滿陽光的眼睛,我相信我能看到很多雙充滿陽光的眼睛的!
篇3:小學教育故事:信任教育之良藥
信任,教育之良藥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雙語實驗小學許寶紅
**年暑假開學后,我任六年級二班語文教學。我班一名學生叫王曉利,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是一個非常聽話,學習十分主動的孩子,作業總是能及時認真完成。元旦放假,我布置了一定的作業,回校后我進行了逐個檢查,發現她只寫了幾個字,我感到很氣憤,但我調整一下自己的情緒單獨與她交談:“你沒完成作業老師十分生氣,假如你家長知道這件事后更生氣,對嗎?”她什么也沒說,只是低著頭眼皮垂下來。我繼續說:“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你會這樣做。要知道,你失去的不僅僅是寶貴的時間,而且是誠實。我感到痛心。希望不在出現第二次,好嗎?”她聽后“哇”地一聲哭了,我輕輕地拍了拍她的肩膀說:“別哭,請說說你的原因吧!老師相信你是一個誠實的孩子。”她聽后用手揉了揉眼睛說:“老師是我錯了,這幾天爸媽上班去了,只有我自己在家。我每天迷于電視把作業的事忘了,老師請您不要告訴我爸媽好嗎?我一定把作業重新補上。只有這一次,下一次我一定按時完成。求求您了,老師?千萬別告訴我爸媽,好嗎?我點了點頭說:“好!我替你保密,但是以后這樣類似的事一定不要發生,好嗎?”王小花哭哭啼啼地說:“老師,請您相信我,我一定能做到。”我說:“好!老師相信你,請你擦干眼淚回教室吧!”她很有禮貌地向我行個隊禮回去了。
從此以后,她再也沒有偷懶的現象,學習更加勤奮了,在課堂上總能聽到她精彩的發言,課下能夠積極的完成作業并主動與我談話。在每次考試中“積累運用”部分始終一分不扣,而且她的閱讀與寫作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最后以優異的成績小學畢業了。至今想想,如果當時的我失去對她的信任,狠狠批評一頓,甚至通知家長,也能顯示老師的尊嚴。但孩子結果會是怎樣呢?猜想一下,也許孩子能該掉暫時不完成作業的壞習慣,也許會破罐破摔,也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也許……
可見,信任是一種有生命的感覺,信任也是一種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種連接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信任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我們對學生的信任,才讓學生更加有自信,更加有獨立性,更加有創造性;正是我們的信任使教育之花盛開奇葩。
信任,教育之良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