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語文教學札記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語文教學札記

2024-08-01 閱讀 3957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語文教學札記

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我采取反饋互動的備課思路,采取分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擴大學生的參與面,提高學生的課堂活動的密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合作學習的信息大容量,高頻率地在課內互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思維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補互促*同提高。

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以下兩個部分:

第一課時:介紹魯迅的生平。初讀課文,理清層次。學習語文的一、二段,感受人民對魯迅的愛戴和魯迅先生對青少年的關心。

第二課時:繼續學習課文,進一步體會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訓練。

本課教學以第二課時為主,內容是學習“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三個故事,總結全文,概括中心。在教學中,我力求通過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增加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創造一個互動反饋的交流環境,培養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協作精神,提高學習效率。

⒈組內成員的互相合作。為了避免合作學習中的雜亂無序,課前,我本著“條件均衡、優勢互補”的原則,將班級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一個小組配備小組長,組織協調討論,使說的有次序,說的內容有小結,集體反饋、交流時,有代表承擔匯報小組討論的成果。

第二課時的教學,我由復習舊知引出全文總領句:“為什么伯父會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并總結上節課的學習方法“讀書找疑--互相質疑--合作解疑”作為本課教學的主線。然后讓學生輕聲讀“談碰壁”的故事,找出疑難,做出標記。再將不懂的問題在小組中提出來,向其他同學請教,經小組討論篩選有價值的問題。最后,小組內合作解疑,各抒已見,有否定,有補充,最終達到共識。

⒉小組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小組里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請其他小組幫助。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擴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內涵。

在學習第三個故事“救助車夫”時,第一小組和第四小組的同學都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不明白魯迅先生救助車夫之后,為什么變得那么嚴肅,還嘆氣。”

學生提的這個問題是課文的難點之一。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呢?我鼓勵學生以競爭的方式展開討論,激活學生思維,使后進生也有機會參與,得到收獲。通過激烈的討論之后,學生紛紛舉手發言:

生甲(第一組):在當時的社會中,有錢人看不起拉車的人,把他們當牛當馬,魯迅先生對此非常憤慨。

生乙(第四組):魯迅先生從這個車夫的遭遇,似乎看到了全中國受苦受難的人,他救得了一人,救不了全中國受壓迫的勞苦大眾。......

多么深刻的感悟啊!正是由于競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正是由于合作挖掘了學生中蘊藏的巨大潛力。

⒊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在各小組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也是學習的一員,深入各組,了解學情、參與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充當參謀和指導者,將學生的討論引向深入,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自主探索,自主發展。

在學習“談碰壁”的故事時,由于魯迅先生所處的年代離現在學生的生活環境相距很遠,學生難以理解“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個含義深刻的句子。老師講解會是“一言堂”,繼續討論也只是“費時低效”。于是我先讓學生“讀--思--議”,使學生了解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然后發給學生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的小資料,了解了魯迅先生當時的處境之后,“再讀--再思--再議”,深刻地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使每個學生都有收獲。在不著痕跡地落實了語文教學中的一個主重要內容--語言文字的訓練的同時,在孩子們心目中樹立起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形象。

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的豐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詞語。嘗試在合作學習的氛圍下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之后,重溫比語,個中滋味,更覺綿長。

篇2:五年級語文《竊讀記》教學札記

五年級語文《竊讀記》教學札記

抓中心品滋味

《竊讀記》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文章通過自語式的獨白,將自己竊讀時的快樂于懼怕描寫的淋漓盡致。

教學中,我采取了抓中心,品滋味的教學方法。

文章的中心句------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這句話集中概括了竊讀時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體現。

1、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在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有的學生找的是最后一句,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課題中再次體會,“竊讀記”作者的感受是什么?這是本課的重點。

2、自己畫一畫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能體現出我很快樂,哪些地方能體現出我很懼怕?

3、分小組讀一讀,說一說,作者即文章中的“我”為什么快樂,又為什么會懼怕?

4、教師進行示范讀,并引導學生繪聲繪色的朗讀。先讓學生畫一畫描寫“我”動作和心理活動的句子或關鍵詞。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讀出作者與書相逢的驚喜,匆忙竊讀時的懼怕與快樂-------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作者內心因竊讀而波瀾起伏。

5、讓學生感受到竊讀的苦樂交織,憂喜并存,三是樂大于苦,喜大于懼,知識的豐收彌補了身體的勞累。組織學生分成小組坐一期“我愛讀書”的手抄報,讓學生再次體會讀書的快樂。

教學環節的環環相扣,與抓中心、品滋味的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授課方式,讓學生緊緊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并隨作者亦喜亦憂,從中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力爭在學生的心中引起共鳴,讓他們也做一位愛讀書的孩子。

篇3:《在家里》語文教學札記

《在家里》語文教學札記

所有的文字都來自生活,并且回歸到生活,那么我們的教學呢?他自然不能違背規律性的法則。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無非擁有了這樣兩三個優點,就有了收獲了很多精彩。

一、創生活情境,激學習興趣。

所有的教學設計都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本著這樣的理念,我把理性的傳授與聲、色、形融為一體,使機械、呆板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活潑。課的一開始,

我就出示了一個有著美麗陳設、生活用品的家庭畫面,創設了情境,貼近了學生生活,使學生學習積極性驟然高漲。然后老師把配有彩色圖形的詞語卡片出示給學生,使抽象的生字與具體的形象結合起來,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初步地使學生認識了生字所代表的事物形象。借助實物認識生字,學生感興趣,也容易記住,學得自然輕松。在鞏固生字,訓練說話的過程中,通過播放小明一家人生活的畫面,也是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再現生活情境的有效手段。

二、導學生思維,重自主學習。

識字伴隨著思維活動,特別是學生自主參與的學習活動,對學習生字更有好處。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集中,所以在教學中勢必要松弛結合。為盡量讓學生保持最佳學習狀態,引導學生思維,并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那些生字后,我又要求學生給生字找朋友。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物品音節卡,老師讀“沙發”學生找“shāfā”,老師讀“茶幾”,學生找“chájī”......同時,讓一同學貼在生字卡片上,齊讀三遍,直到找完為止。這樣設計,重視了學生參與,引導了學生思維,學生興趣大增,學習效果就會更好。在復習生字時,學生上臺當小老師,大聲帶領同學們讀,讓臺上臺下互動,氣氛格外熱烈。

三、強化口語訓練,寓德于說。

所有字詞都是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字詞。識字必須多讀,也必須多說,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高頻率接觸生字,既鞏固了生字詞,又很好地進行口語訓練,對積累語言發展語言大有裨益。讓學生任選一個物品說一句完整的話,既尊重了學生,又體現了在生活中學生字,在生活中用生字的思想。“學以致用”是一切學科的最終目的,認識了生字就要會用,運用生字進行說話,正好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征。同時,在教學中,以教材為載體,適時地進行人文教育。通過分析家人的表情說話,培養學生熱愛家庭,熱愛勞動,尊敬長輩的思想,注重了對小學生從小進行情感和價值觀的正確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