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語文教學心得:語文教學中的煉字術

語文教學心得:語文教學中的煉字術

2024-08-01 閱讀 4801

語文教學心得:語文教學中的“煉字術”

所謂“煉字”,即錘煉、琢磨文字,“煉字”的本質在于“煉意”。清代詩人沈德潛說:“古人不廢煉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語文教材中,有時不甚起眼一個字,往往意蘊深遠,情感豐富。教學中若能扣住這些看似平常的字眼,加以錘煉琢磨,往往就能“見奇、見險、見新、見色”的效果。

一、繪字入文,巧妙引導。

新課的導入方法有很多種,而僅僅是借助于一個字導入的卻不多。特級教師薛法根在教學《臥薪嘗膽》一課就獨辟蹊徑,“王”字當先,帶領學生饒有興趣地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師:要學好語文,就要會觀察,會傾聽,會思考,會想象。請你仔細看!(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王”字的象形圖案。)

師:這是一個象形字,大家看它像什么?

生:像一只鐵錨。

生:像一只帆船。

生:像一把斧頭。

生:像倒放的一把傘。

生:像一個“王”字,就是老虎頭上的那個“王”字。

師:同學們的想象真豐富!這個圖在古代表示一件兵器,叫“鉞”。戰場上誰拿著“鉞”,誰就是指揮官。后來這個圖就象征著權力,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國君就稱為“王”。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臥薪嘗膽》中有兩個“王”,一個是?

生:吳王夫差(師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師:另一個是?

生:越王勾踐。(師板書“勾踐”,并提示“勾”字的寫法。)

師:他們原來是什么關系?后來又成了什么關系?請同學們認真讀讀課文,邊讀邊想,注意關鍵的詞語和句子。

一個普普通通的“王”字,在教學《臥薪嘗膽》一課時也許很少有老師會關注它。但是薛老師卻“慧眼識字”,借助“王”字的象形圖案,激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引出文中的兩位主人公--吳王與越王,并以他們之間的關系變化為主線來理解感悟文本內容。另外,對“王”字象形圖案的繪寫與解讀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體會到了漢字的奇妙無窮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了學生對漢字的興趣及對漢字的喜愛之情。薛老師正是因為善于琢磨文字,善于錘煉文字,所以才會造就出這樣的精彩。

二、換字品文,反復體會。

“一枝一葉總關情”,文本中的一字一詞,往往飽含濃情,蘊藏深意。抓住文中的關鍵字詞是體會文本的有效手段之一。特級教師孫建峰教學《白鷺》一文第七小節時,是這樣組織學生揣摩文意的。

師:我認為這里的“釣”可以改成“捉”,時常有一只兩只白鷺站著捉魚。同學們覺得可以嗎?

生:我認為不夠準確。因為“釣”是在那里等待著魚過來,而“捉”是主動去捉魚。

師:你的意思是說“釣”是等待,“捉”是主動出擊。

生:是這樣的。

師:請說說原因。

生:因為“釣”是等待魚上鉤,而“捉”是主動出擊去捉魚。

師:怎么沒有掌聲?(生鼓掌)還有--

生:我覺得“捉”是一種動態的美,“釣”是一種靜態的美。

生:我覺得靜態的美更好一點。

師:白鷺在那里釣魚,表面是等待著魚,實際呢?

生:希望魚盡快上鉤。

師:難怪你說靜態的好,“捉”比較忙亂。

生:我覺得白鷺釣魚比較閑靜,像人一樣。這是擬人化的寫法。

生:我覺得用“釣”,顯得白鷺很悠然。

師:無憂無慮,等著魚兒上鉤。姜太公還要一個魚竿,可白鷺不要竿和鉤,只要悠然地等著魚上來。我改的“捉”遠遠不如這個“釣”字。

“換字”是體會文章的有效方法,教學中孫老師和學生一起探討用“釣”字好還是“捉”字好,巧妙地激發學生對教材進行探究,使學生體會自鷺的“悠然”。孫老師傾聽學生的回答,敞開心扉與學生進行交流,使學生思維活躍,盡顯個性,形成了濃郁的學習氣氛。通過對“釣”與“捉”這兩個字琢磨與推敲,白鷺悠然自在的靜態美在學生的眼前漸漸地清晰起來。這樣的“煉字”教學方法洋溢著自由、平等、親和的對話氛圍,使課堂充滿了靈性,涌動著真情。

三、扣字悟文,深入探究。

閱讀教學中感悟訓練的關鍵是了解字詞的意義和情味,只有抓住重點詞、關鍵字仔細咀嚼、深入探究,才能更好觸摸作者的心弦,感悟出句中的意韻,品味文本的情感。特級教師王崧舟在教學《慈母情深》一課的做法就是最好的例證。

師:“母親卻已經將錢塞在我手心里了,大聲對那個女人說,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同學們這句話中有個細節,王老師相信你特別有感觸。

生:塞在我手心里。(師要求學生圈出“塞”字)

師:請大家認真讀一讀,母親的“塞”是怎樣的“塞”?

生:迅速地塞。

師:完完整整地再讀這句話。

師:這還是怎樣的一塞?

生:充滿企盼的一塞。

師:把充滿企盼放到句子中讀。

生:慈愛的一塞。

師:這還是怎樣的一塞。

生:緊緊地一塞。

師:這是毫不猶豫,慷慨地......一塞,我們一起來讀。

師:母親塞到我手里地僅是錢嗎?

生:是愛,是企盼。

生:母親對我的希望。

生:是辛勤勞動的汗水。

師:塞進我手里的不緊緊是一元五角錢,那更是母親對我的愛,企盼和母親辛勤的汗水。回想母親掙錢的畫面,再看母親給錢的那個細節,我們感受到的是......(生讀課題)

師:這是多么深厚的慈母情啊。板書--深厚。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認真揣摩、品味文中的重點詞句,讓文字靈動起來、飛揚起來,讓其在整個文本中尋求到更佳的落腳點。教學中王老師正是有了對文本內容的敏銳把握,緊扣住了一個“塞”字,并讓學生深入探究這是怎樣的一塞,從而讓學生感悟到了深厚的慈母情。這既是對文本主題的深入感悟,又是對文本情感的高度升華,可謂“點晴之筆,妙在一字。”

葉圣陶先生曾說:“閱讀教學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這樣學生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理解。”看來,語文教學中的“煉字術”不僅一項高超的課堂教學技巧,更是一種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

篇2:聽特級教師王愛華講座《語文教學三味》心得

5月21日,我校組織部分人員前往如東縣賓山小學參觀學習。在**年度省教育廳組織的結隊幫扶活動中,如東縣賓山小學是幫扶我校的結隊名校。今年1月份,他們學校曾組織了8位老師到我校送教,8位教師的課都相當出色。這次學習,首先聽取了南通市小學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王愛華執教的小古文《世無良貓》,以及她所作的講座。

我認為,著名特級教師的標志性特征在于能有自己的主打研究課題。

特級教師王愛華的省級精品課題《三味課堂》,指的是語文味、兒童味、家常味。與情智語文、文化語文、生命語文、詩意語文等等相比,三味課堂顯得不夠大氣,不夠個性,卻又很接地氣,具有普適性,我是這樣認為的。

王愛華老師指出,語文味是指向語文科課程性質,即語文課應該遵循語文課程的教學規律與習得。許多名師,很會討巧,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刮哪邊風向哪邊倒,發表了很多文章,卻很少有自己的主見。在語文教學又傾向于語文主體性知識:語、修、邏、文的時候,王老師依然堅持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王老師提出的兒童味,是指語文教學應以尊重、理解、發展兒童為要義,根植于兒童的靈性之根,喚醒兒童的發展潛能,發展兒童蝗言語智慧,在實踐中享受精神生活,提升言語品質,具有兒童的情味。她認為兒童的特征是真,兒童不完全追求美。王老師講了個真實的故事:孩子隨母親去參觀解放軍叔叔疊被子,看到他們的被子疊得有棱有角,像豆腐塊。回家后,媽媽要孩子像解放軍叔叔學習疊被子,孩子實話實說做不到。孩子是真實的。教學中,為什么要讓孩子接受成人的言語范式?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王老師提出的家常味,指向語文課堂的情態方式。公開課示范課畢竟很少,而且也無法像公開課示范課那樣去上每一節語文課。忽視了家常味,我們的課堂就失去了自身,找不到語文教學的真了。

王老師不僅找出了語文教學中三味缺失的困惑,更重要的是給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她所提出的順應策略、催發策略、主感策略,是基于自己的實踐研究發現,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聽了她的講座,我深刻地感受到特級老師要是不能立足實地發展自己,只靠吃老本遲早會坐吃山空。那么,我們普通教師,要是不能讀書學習與時俱進,只想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只能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篇3:小學語文教學心得指導中年級學生課前預習

中年級的學生有利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前預習不僅僅停留在新字的字形、結構上;詞語的意思上,還要要求學生嘗試著理解詞語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要表達的意思也是不同的,詞語的意思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其次,要求學生能把課文分為幾段,概括每段的大意,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第三、能根據自己預習的課文內容,在網上或者其他途徑查到相關或者類似的知識。

比如,我在指導學生預習《人類的“老師”》這一課,我是這樣做的:先讓學生自己說說,你打算如何預習《人類的“老師”》?學生的回答大體就是掌握生字的音、形、義;標出自然段的序號,把課文分段等等,有一個學生的回答很令我滿意,她說:“老師,我覺得我們還可以上網或者查資料,了解一下人類還有哪些發明創造與自然界的生物有關。”正所謂“一語驚醒夢中人”,很多學生連連點頭表示贊同。我順勢引導學生,預習課文時我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我們課堂上在進行交流,也可以把你自己找到的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寫在書上,課堂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你的收獲。

事實證明孩子的預習能力是很強的,課堂上經常有我出乎預料的情況發生,孩子們的身上有太多的閃光點值得我們老師去發現、去引導。現在的網絡、科技這么發達,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查閱相關的資料,這樣的課堂內容的理解就更深一步,也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不要再像以前那樣“填鴨式”的教學,老師直接在課堂把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展示給學生,這樣,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長此以往,很多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失去了自己學習、提問、創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