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不變的性質教學反思
商不變的性質教學反思
一、談話引入,揭題提問
在學習“積隨因數的變化規律”時,我們是在這里上的,當時我們班有些同學表現特棒,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再次來到這里上課,咱們來看看:又有哪些同學會給聽課的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行嗎?
通過那節課的學習,我們理解了“擴大”和“縮小”(板書)兩個詞的意思(舉例)。另外,我們還學到了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舉例法(板書)。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研究數學上的另一條重要的規律:商不變的性質(板書)。
師: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研究。(課件1)先找兩個人讀,再全班讀。
二、新課探究
1、大膽猜想。
師: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誰能大膽地猜想一下,被除數和除數怎樣變,商才不變呢?
師: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請大家分別在練習本上驗證以上幾種情況,看究竟在什么情況下商不變?
2、驗證猜想。
師:(多找一些人敘說)通過用舉例法驗證,你有什么收獲?
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它們的商不變(板書)。
師:現在誰能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師:講得太棒了,這就是今天我們共同探究出的--商不變的性質。
3.明理內化
師:請大家輕聲朗讀一遍,再一次體會并理解商不變的性質。
師:你在體會的同時,認為哪幾個詞語特別重要?(同時、相同、零除外)
三、隨堂鞏固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成有關練習,看你掌握的怎么樣(課件2)。
基本練習
判斷:怎么改就對了?
1、40÷8=(40×2)÷(8÷2)()
2、160÷80=(160÷4)÷(80×4)()
3、540÷90=(540×100)÷(90×10)()
4、600÷200=(600÷10)÷(200÷100)()
四、組織第二次探究活動
師:剛才我們一下子解決了兩個問題,下面我們來繼續研究第三個問題。
師:請你回憶一下,我們在前面哪個地方用到過商不變的性質?你能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嗎?(做除數是整十、整百的除法口算時用到)
五、發展練習。(課件)
選擇題:
1)兩個數相除的商是20,如果被除數和除數都乘以8,那么商是()。
A160B20C16D200
2)被除數縮小5倍,要使商仍是80,除數應是()
A縮小5倍B乘以5C擴大5倍D減少5
3)a÷c=()
A(a÷b)÷(c÷d)
B(a×b)÷(c÷b)
C(a×b)÷(c×b)(b≠0)
六、談收獲
師:今天你有些什么收獲。
師:其實數學中有許多有趣的規律,都可以用此法來驗證。請大家回去后自己研究,咱看到底那些同學真正掌握了此法。
課后作業: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它們的商不變,余數有什么變化呢?
板書設計
商不變的性質
舉例法擴大、縮小
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它們的商不變,余數呢?
教后反思:
1、商不變的性質教學已經結束了,感覺現在自己的教學設計有所進步,但是在課堂的實施方面還缺了一點東西。如作為數學老師,我的數學語言并不精練,盡管也精心地備課,但講課中卻出現了羅嗦,重復的現象;再有缺乏教育機智,在處理數學信息的時候,還是很遲鈍,面對學生的疑惑點不能及時地點撥,或是知識點處理不到位導致糊涂的局面。
2、課堂上我把更多的空間留給學生,直接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形成猜測、自己設計方案去驗證、自己總結規律,真正落實自主學習的新課程理念。
篇2:小學數學老師經驗交流課堂教學評價語反思
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變活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和主動精神,但在“參與”和“活動”中,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并沒有真正被激活,原因是很多學生的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性語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培育良好的情感。但在我的實際教學中,卻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大致情況如下:
一.評價語性語言單調,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的課堂使用的評價語過于格式化,用得最多的就是:“你回答的真好”、“老師真為你高興”、“你回答錯了”、“你太棒了”等幾個簡單的詞匯,就像在套用統一的格式范本復制評語。至于為什么回答的好,為什么老師真為你高興,好,好在哪兒,不去解釋,只有靠學生自己去揣摩。
二.對學困生,沒有誠摯地欣賞。
我在新授課時,討論問題或回答問題時,叫優生或中等生回答問題的機會較多,叫學困生回答問題的現象較少,當學困生回答不上來時,我對用激勵性語言啟發和鼓勵學困生的評價語使用的太少,或過于太簡單。沒有給學困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也沒有對學困生誠摯地欣賞,造成學困生厭學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學習的主動調動不起來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差。
三.不善于創造即興評價語言,激發學生興趣
評價語言一般都是在課堂生成過程中生成的,它可能是教師預先設想的,但也可能是課堂上出現預設外的問題時所產生的即興評價。這就考驗教師課堂機智和隨機應變能力,但也是一節課的關鍵點。有的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真是回答的天衣無縫,可有時候我只會說一句:“你回答的真好”,這位學生當時肯定沒有感到喜悅。如果是這樣表揚的話:“你回答的真完整,和老師想的一樣,老師真為你感到高興?!边@位學生一定會特別的高興,而且學習的興趣又一次的被調動起來。這就充分的說明我不善于創造即興評價語言,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于提高。
總之,我會通過改進自己的教學評價用語,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使絕學生喜歡上我的課,喜歡學數學。
篇3:小學數學公開課除法驗算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習的是除法的驗算,除法的驗算是在學習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不僅要讓學生經歷除法驗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而且通過情景的創設及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意識和習慣。
對于學生的驗算意識和習慣的培養,我在以往的教學中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動方式,學生往往產生不了驗算的心理需要,體驗不到驗算所帶來的意義,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圖,進一步讓學生體驗驗算的意義和功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學會驗算,體會驗算的實際意義,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驗算。
由于除法計算的結果可能有余數,也可能沒有余數,所以除法的驗算相應地也有兩種情況。本課教材分兩段:第一段教學沒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第二段教學有余數除法的驗算。而由于叔叔的除法的驗算是教學的難點。
在教學除法驗算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看情境圖,引導學生根據情境圖提出“用100元買7元的筆記本可以買多少本?買5元的筆記本可以買多少本?”的問題,然后讓學生自己列算式解決。學生算出得數后,我接著以:“你怎樣才能知道你算的結果對不對呢?有什么辦法驗證?”的話題引起學生探究驗算方法的欲望。驗算的方法,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但學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數這一方法進行驗算,因為學生對乘除法的關系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能將新舊知識相聯系。但是對有余數的除法該如何驗算呢?對學生來書有點困難,我給了學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的時間,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然后讓學生通過探索、交流、匯報、質疑,明白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出現了多種驗算有余數除法的方法,個別學生能進行口頭檢驗,但用豎式進行驗算很不夠理解,對驗算的意義和方法還不明確,總忘了加上余數,雖然商乘除數的結果非常明顯與被除數不一致,但他們也認為自己進行了驗算,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務的進行除法的驗算。我讓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過程中明確:驗算沒有余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等于被除數;驗算有余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還要加上余數才等于被除數。這一結論的得出是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