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quot;生活中的數學quot;教學反思

quot;生活中的數學quot;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3923

"生活中的數學"教學反思

(一)、小學數學與學生生活具有密切的聯系

數學源于生活,又廣泛地用于生活。數學同樣也應該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唯有此,數學才會被孩子所接受,數學才會受孩子的歡迎。因此,數學教學應注意把"生活中的數學"引入課堂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學會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世界,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向科學的思維方式發展。要讓學生不怕數學,不厭煩數學,把它當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生活中的數學"要求數學學習內容應當具備小學生所感興趣的實際背景--他們熟悉的生活背景;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等,積極創造機會讓學生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并且讓小學生在實際的背景中,從事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交流與問題的解決等活動。

那怎樣把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入課堂,又怎樣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呢?

1、從現實生活中引出數學問題。

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數學問題,我們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將其引入課堂,用于教學中的引入、新授、練習的各階段。如:在這堂課中,創設小朋友整理珠子的情境和闖關游戲。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的,由此引出數學問題,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身邊,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

2、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探究數學規律。

很多數學規律、數學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他的原型,我們要善于捕捉,使學生能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主動探究數學規律。如:這節課中的猜珠子顏色,學生通過已有知識用各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然后通過交流得到最佳答案。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體會到了數學知識的來源,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的意識。

3、通過模擬實踐活動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我們可以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接近實際情境的實踐活動中去應用數學,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如:今天的闖關游戲及最后的挑戰題。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數學的優越性與生活的關系,懂得數學的真正價值。4、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收集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

要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不僅教師能夠提供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創設接近實際生活的實踐情境,還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收集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使學生能主動地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篇2:小學數學老師經驗交流課堂教學評價語反思

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變活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和主動精神,但在“參與”和“活動”中,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并沒有真正被激活,原因是很多學生的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性語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培育良好的情感。但在我的實際教學中,卻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大致情況如下:

一.評價語性語言單調,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的課堂使用的評價語過于格式化,用得最多的就是:“你回答的真好”、“老師真為你高興”、“你回答錯了”、“你太棒了”等幾個簡單的詞匯,就像在套用統一的格式范本復制評語。至于為什么回答的好,為什么老師真為你高興,好,好在哪兒,不去解釋,只有靠學生自己去揣摩。

二.對學困生,沒有誠摯地欣賞。

我在新授課時,討論問題或回答問題時,叫優生或中等生回答問題的機會較多,叫學困生回答問題的現象較少,當學困生回答不上來時,我對用激勵性語言啟發和鼓勵學困生的評價語使用的太少,或過于太簡單。沒有給學困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也沒有對學困生誠摯地欣賞,造成學困生厭學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學習的主動調動不起來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差。

三.不善于創造即興評價語言,激發學生興趣

評價語言一般都是在課堂生成過程中生成的,它可能是教師預先設想的,但也可能是課堂上出現預設外的問題時所產生的即興評價。這就考驗教師課堂機智和隨機應變能力,但也是一節課的關鍵點。有的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真是回答的天衣無縫,可有時候我只會說一句:“你回答的真好”,這位學生當時肯定沒有感到喜悅。如果是這樣表揚的話:“你回答的真完整,和老師想的一樣,老師真為你感到高興。”這位學生一定會特別的高興,而且學習的興趣又一次的被調動起來。這就充分的說明我不善于創造即興評價語言,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于提高。

總之,我會通過改進自己的教學評價用語,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使絕學生喜歡上我的課,喜歡學數學。

篇3:小學數學公開課除法驗算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習的是除法的驗算,除法的驗算是在學習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不僅要讓學生經歷除法驗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而且通過情景的創設及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意識和習慣。

對于學生的驗算意識和習慣的培養,我在以往的教學中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動方式,學生往往產生不了驗算的心理需要,體驗不到驗算所帶來的意義,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圖,進一步讓學生體驗驗算的意義和功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學會驗算,體會驗算的實際意義,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驗算。

由于除法計算的結果可能有余數,也可能沒有余數,所以除法的驗算相應地也有兩種情況。本課教材分兩段:第一段教學沒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第二段教學有余數除法的驗算。而由于叔叔的除法的驗算是教學的難點。

在教學除法驗算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看情境圖,引導學生根據情境圖提出“用100元買7元的筆記本可以買多少本?買5元的筆記本可以買多少本?”的問題,然后讓學生自己列算式解決。學生算出得數后,我接著以:“你怎樣才能知道你算的結果對不對呢?有什么辦法驗證?”的話題引起學生探究驗算方法的欲望。驗算的方法,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但學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數這一方法進行驗算,因為學生對乘除法的關系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能將新舊知識相聯系。但是對有余數的除法該如何驗算呢?對學生來書有點困難,我給了學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的時間,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然后讓學生通過探索、交流、匯報、質疑,明白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出現了多種驗算有余數除法的方法,個別學生能進行口頭檢驗,但用豎式進行驗算很不夠理解,對驗算的意義和方法還不明確,總忘了加上余數,雖然商乘除數的結果非常明顯與被除數不一致,但他們也認為自己進行了驗算,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務的進行除法的驗算。我讓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過程中明確:驗算沒有余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等于被除數;驗算有余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還要加上余數才等于被除數。這一結論的得出是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