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蘋果的鼠小弟》綜合活動反思
《想吃蘋果的鼠小弟》綜合活動反思
每組織完一個活動多少都會讓我頗有感觸,而經過“千思萬慮”的活動感受自然會更不一樣。
一、成功中收獲經驗
1、取之捷徑、用之有道。接到開放活動任務的同時,教管部的領導為我提供了兩個現有教材(兩個教學活動碟片)供我選擇,雖然需要自己寫教案,但有了捷徑,就已經讓我少繞了許多彎路,因為一個成功的活動重要的第一步就是選材。在觀看了兩個活動后我選擇了以語言為主的綜合活動:《想吃蘋果的鼠小弟》。首先我“百度”了一下,目的是想進一步了解教材;而后我將碟片中的組織過程和本班孩子特點結合起來進行了分析,于是敲下了兩個版本的教案(原碟片過程和自己修改后的過程);接著我在它班進行試教(用的是原碟片過程那個版本的教案),試教后與賀老師一同討論了關于組織過程的調整,感覺對照自班孩子特點分析過的那個版本教案應該更合適(開放后的確如此)。在經歷了這個過程后,我覺得他人再好的教材,也要內化為自己的才會更合適--所謂“取之捷徑、用之有道”。
2、以人為本、有效回應。很多時候在組織活動時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預設問題或答案“背道而馳”,以前我可能會回避或是想方設法扭轉局面,但這樣問題的本質都未得到解決。在本次活動中談到大象有長鼻子能否吃到樹上的蘋果時,佳佳第一個舉手,我以為他會給我一個滿意的答案,沒想到結果不是我想要的,而且他固執的表示大象的長鼻子只能卷地上的青草吃,卷不到樹上的蘋果,當時家長們都開懷大笑(一是孩子的回答有意思、二來估計是看我怎么“收場”),我沒有否定佳佳的答案,立馬讓孩子們肯定他大膽積極、聲音響亮的發言,接著馬上問誰有不同的意見,這時有孩子終于為我解圍了,然后再請其他幼兒判斷,最后巧妙的以PPT圖片揭曉答案。這樣類似的問題在活動中有不少,我也感受到這樣的解決方式會更尊重孩子,不去回避孩子的問題,大家共同解決。
3、合理整合、提煉價值。在教材分析時,重點對教育價值做了提煉,充分考慮到教材整合的綜合性、完整性和融通性,因此盡管是整合了語言、社會、數學、科學等科目,但在組織過程中幾乎是“無痕”的,不刻意、自然的劃過。如:在讓幼兒感知數的遞減時,就是通過來一個動物吃掉一個蘋果的方式,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吃了一個蘋果,蘋果少了一個;*吃了一個蘋果,蘋果又少了一個?所以到老師出示第三個動物的時候,孩子們就能很自然的說出:*吃了一個蘋果,蘋果又少了一個,這既是語言的表達,又是數的感知,還有觀察。
二、不足中醞釀思考
1、若能“同中求異”會更具吸引力。在引導孩子理解故事時,五個動物的出場我采用的都是圖片和PPT相結合的方式,雖然能通過較生動的語言緊緊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但形式卻是一成不變的,沒有太多的新意,呵呵~~孩子和大人一樣也是有“審美疲勞”的。記得在一次周叢笑老師的培訓中聽到過這樣一個詞:“同中求異”(引用了應彩云老師的一段活動感受),很好的方式--多變,適合孩子的特點,可惜的是在活動設計時沒有充分考慮到。
2、“細節決定成敗”,再忙也要有條不紊。在向家長說完課后,急急忙忙地就想著趕快去領孩子們進活動室來上課,卻忘了將剛剛向家長介紹活動內容的PPT(與孩子上課要用的是同一PPT)回到首頁,相當于提前揭曉了故事答案(幸虧只有一個孩子關注到了),導致我提出最后一個動物時,還沒有出示海獅圖片朱朱就說是海獅來了。而且由于我的粗心大意,在組織完活動后一心忙著想家長和孩子一起去登岳麓山,竟然忘了請張主任點評活動,讓家長又丟失了一個獲得家教指導的機會。
篇2:綜合活動方案范文四篇
本文目錄綜合活動方案范文“野外植物”綜合實踐活動方案設計綜合實踐活動方案――我和綠色有個約會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一、活動名稱:我愛我家
二、活動背景:
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鮮明的社會責任性和健全的人格等是各學科的主要目標之一;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對于現在的中學生來說,在家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時時處處都以自我為中心。家長們也都心疼孩子,對他們的要求百依百順,導致很多孩子心中沒有愛和親情。本次活動旨在讓小皇帝或小公主們體會父母養育的艱辛,學會愛家長,愛同學,乃至我們美麗的大家庭,喚回那失去的童真。
三、活動內容: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小公主、小少爺自居者甚多,他們認為父母的關愛是應該的,作父母的理當為他們服務。從來就不體貼父母,關心父母,甚至于把父母的關愛當作一種負擔,厭煩、不在意者甚多。借此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家、愛父母,珍愛父母的叮嚀、父母的關愛等教育是十分有意的。
在師生共同的探討下產生的研究專題有“家庭成員小檔案”、“我家的變化”、“我為父母做件事”、“我對爸爸媽媽有多少了解”、“我來當一回爸爸媽媽”。
活動專題確立后分四個步驟進行活動的開展(1)由學生根據自己確定的專題,自主設計活動方案,并在小組或全班相互交流,教師作適當的指導,這里包括具體內容、設計活動、開展形式、安排實施進程,選擇活動的方式等。(2)開展活動。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階段。學生根據自己的方案采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進行專題研究性學習。(3)在家體驗做父母,為父母做一件事(4)總結評價,逐步培養學生善于反思和總結的意識。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開展討論與評價,多種評價方式并存,重在評價研究活動展開得如何?是否能清楚地表達感受與體會?指導教師以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的積極性。
四、活動時間:四個月
五、活動目標:
1.培養孩子對親情的感悟力;喚醒孩子心中的愛。
2.鍛煉社會實踐能力,培養責任和奉獻意識。
3.美化自己的家,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培養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
4.培養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使學生會用真情實感作文
六、活動準備:
1、明確要求:
2、分工合作:
向學生提出活動的最終目標:出一本以“我愛我家”為主題的展版。
為了讓每個學生在活動中都有事做,根據需要可四人為一小組進行分工:搜集資料、美工美化、信息技術、統籌校對。
3、資料搜集:
每個同學可以把自己的習作、日記片段,對家的設計思路,家中的老照片及對家長的采訪記錄等。請家長幫助篩選,指點,經過自己的修改潤色后交給資料搜集的同學。
七、活動過程:
1、各小組制定法活動計劃
2、活動實施,分階段根據活動計劃個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活動。
3、成果展示
八、活動總結:
由小組長帶領,各組完成評議表。
九、活動總結
“野外植物”綜合實踐活動方案設計綜合活動方案范文(2)|返回目錄
一、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意義
課外社會綜合實踐活動是根據學生特點,利用當地資源,開展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它能夠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其求知興趣,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為學生發展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提供機會;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二、開展野外植物綜合實踐活動的作用
1、走進活動基地,了解家鄉的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以及發展經濟的資源優勢,增進熱愛家鄉的情感。
2、深化素質教育,實施以觀察和實驗為主的生物學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
3、讓學生從身邊的環境中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樹立關心生態環境的思想,培養可持續性發展的觀點。
三、開展野外植物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計劃和組織方式
1、課時安排以兩周宜。
2、把全班分成八個小組。
3、學生帶好采擷工具,帶上一到兩只照相機,拍些植物標本的照片。
四、開展野外植物綜合實踐活動的地點選擇
觀察地點選在校園、校園附近,有選擇地采摘植物的器官,讓學生有目的地觀察和認識植物。
五、開展野外植物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實施
1、采摘較為典型的花,觀察花的組成、花瓣的顏色、雄蕊和雌蕊。教師簡單介紹花的果實和種子的情況。
2、采摘較為典型的枝條,觀察枝條的組成,介紹枝條的芽和枝條的關系。
3、采摘直根系,觀察根的組成,指導學生觀察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點。
4、采取果實,指導學生觀察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5、總結植物營養與植物生長的關系,讓學生體會六大器官的相互作用,加深對植物體的整體認識和理解。
6、解答學生提出的有關問題,以提高學生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的積極性。
綜合實踐活動方案――我和綠色有個約會綜合活動方案范文(3)|返回目錄
一、指導思想
為了對全體學生進行勤儉節約的傳統教育,學校決定從“節約資源”切入,提出了以“讓綠色永恒”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其目的在于組織和引導少年兒童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從小培養學生了解社會和環境、與環境和諧相處的意識,增強促進環境保護、服務社會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形成正確的環境價值觀、態度和習性,樹立資源節約觀念,建設資源節約型社區,從而構建和諧校園。
二、課程目標
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
1、親身參與實踐,注重親歷、自主學習和實踐,在開放的學習情景中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
2、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之間的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形成親近自然、關愛自然、關心社會以及自我發展的責任感。
3、發展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認知、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態度和習慣。
4、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整理與歸納信息,并恰當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獨立思考,標新立異,大膽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并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激發他們探究和創新的欲望,培養創新能力。
6、養成合作意識、民主意識、科學意識、環境意識、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善于交往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三.具體實施措施:
主題一:水
1、活動目的
(1)增加學生對水的了解,知道水資源情況。
(2)使學生感受水對于我們的重要性。
(3)使學生養成對自然負責任的的態度和行為習慣,發展初步的探索能力。
2、活動內容、進程
1、無水的體驗
2、水資源情況調查與分析
3、組織、參與主題隊會和社區宣傳活動
主題二:美化校園
1、活動目的
(1)了解校園環境。
(2)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3)培養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分析、交流等方法研究問題的能力。
2、活動內容、進程
1、了解校園環境
2、設計方案
3、制定方案
主題三:樹
1、資料收集組:
(1)樹木生長的環境。
(2)樹木對人類的好處。
(3)破壞綠化帶來不良后果的事例。
(4)世界上一些國家、城市的綠化數據。
2、調查統計組:
(1)查學校種植的樹木的情況。
(2)測量校園綠化面積,并計算出學校人均綠化面積。
3、倡議宣傳組:
(1)開展“我為校園添一份綠色”活動。
(2)撰寫“愛綠護綠”的倡議書。
(3)開展家庭陽臺綠化設計展評活動。
(4)走進社區進行綠色環保宣傳。
4、發放“創建綠色校園”活動倡議書。
號召全體師生行動起來,切實做好節約資源活動。(以實際行動,珍惜能源,杜絕浪費,養成節電習慣。在學校里,要少點一盞燈,合理使用多媒體,設立班級節電管理員,做到白天必關燈,人走必熄燈;在家里,不使家電常時間處于待機狀態,盡量避開用電高峰;人人要爭做節電宣傳員,向家長、社區居民廣泛宣傳節電的意義,讓節電意識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同時要求各中隊充分利用班隊時間宣講開展節約資源活動的意義,組織全體少先隊員討論在這次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可以怎樣做,為什么要這樣做。充分發揮少先隊員“小宣傳員”、“小監督員”的作用,廣泛帶動家庭、社區的積極參與,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局服務。廣而告之,掀起全體師生積極參與節約與環保的熱潮
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方案綜合活動方案范文(4)|返回目錄
一、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我國當前課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該課程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索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而這種教育功能的實現要求該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必須有正確的目標定位,先進的教育理念,適宜的實踐主題,良構的實施環境和發展性的學習評價。
二、活動目標
1、在情感態度方面:
重點培養學生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生態環境、關心地球、關心可持續發展,積極參與社會,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的態度,培養合作精神和自我發展意識;培養學生珍視生活、陶冶性情、熱愛生活。
2、在能力方面:
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各種形式的表達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等。
3、在知識方面:
主要是通過學生探究學習,發現和獲得知識。即不再是以間接經驗為主,而是直接經驗為主。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社會生活、探究活動的一些常識。
三、學生分析
四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實踐能力,但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卻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養學生一些探究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從生活和學習中挖掘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主題,能夠試著和同學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在有效的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的潛能。
四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培養學生對生活、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具備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要讓他們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的方法,信息資料的搜集、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學生形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成為創新生活的小主人。
四、具體措施
1、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活動過程,對整個活動操作做到心中有數。
2、努力創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時有所創造,有所收獲。
3、利用現代化媒體,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
4、善于組織小組活動,讓每個學生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機會。
五、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
綜合實踐活動反對通過量化手段對學生進行分等劃類的評價方式。在評價時應重過程輕結果,特別要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應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要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走近印刷》活動方案
“輕叩詩歌大門”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我與經典》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小學寒假“過快樂文化年”主題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海濱三小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20**年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案
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方案
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民間傳統冬至節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關于綜合實踐活動方案報告詞
篇3:大班綜合活動方案
大班綜合活動方案:家鄉的芋艿
設計意圖:
八月中秋以后,家里的餐桌上便有了芋艿的香味,芋艿香糯可口,是家鄉海門的特產,孩子對它既有幾分熟悉,又有許多的疑問,既親近熟悉,又感到新奇獨特?!毒V要》指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焙⒆訉τ筌党錆M了興趣和疑惑,于是順應孩子的需求,和孩子一起走近芋艿、探究芋艿的秘密、發現芋艿的獨特。本次系列活動以《新綱要》為指導,借鑒建構主義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及做中學思想。從采訪調查,到經驗回顧、采訪結果的共享、菜肴的分享、芋艿介紹短片的欣賞,以及按照自己興趣進行小組研究,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從感知到體驗到創造,使原有的經驗與新經驗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從中發展幼兒的觀察、合作、想像、創造等綜合能力。
活動一:走近芋艿
活動目標:1.能尋找合適的工具來挖芋艿。
2.能主動大膽地去采訪、和同伴進行交流、討論,并記錄采訪結果。
活動準備:
1.挖芋艿工具(鏟子、棍子、鋤頭、)
2.人手一只塑料袋
3.幼兒采訪表格(幼兒在活動前已把自己的問題畫在采訪表格上)
4.聯系一位農技員接受采訪
5.聯系一大片芋艿地
活動過程:
一、走進芋艿地,提出關于芋艿的問題,并用自己的方式記錄
1.帶領幼兒走進已聯系好的芋艿地,一起觀察芋艿的葉子,猜想芋艿長在哪里。
2.幼兒自由結合,四人為一采訪小組,提出有關芋艿的問題和猜想,并在采訪表中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
3.幼兒分采訪小組分別采訪農技員叔叔,并把獲得的知識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在表格上。
二、親歷挖芋艿,了解挖芋艿的基本常識。體驗勞動與收獲的快樂
1.幼兒討論用什么樣的工具挖最合適。
2.觀察農技員叔叔挖芋艿,了解挖芋艿的注意點。(離芋艿荷較遠的地方漸漸深挖,當心別碰到芋艿上)。
3.幼兒以采訪組為單位,選擇好工具嘗試挖芋艿(教師準備較多的工具以備幼兒選擇和調換)
4.幼兒交流挖芋艿的經驗,發現問題,討論并解決挖芋艿時遇到的問題,如:使用了什么工具,怎樣才能挖到芋艿。
5.再次挖芋艿,尋找更合適的工具和更好的挖芋艿方法。并把自己挖的芋艿裝進自己的塑料袋到農民伯伯處稱重,看看誰挖的多。體驗勞動的快樂。
三、收拾整理芋艿地,和農民伯伯告別
1.幼兒集體整理芋艿地,把芋艿葉放成堆,把挖出來的泥土填進洞里。
2.和農民伯伯再見。
活動反思:實踐操作、親身參與的活動最能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因此,組織孩子來到農村,開展實地采訪、小組合作挖芋艿活動。在實踐中,孩子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的問題也是出乎意料又貼近生活。通過一番觀察、訪問,心里的一個個疑問都得到了解決,當用小小的鋤刀在深深的泥土里挖出芋艿時,孩子們滿心歡喜。
活動二:認識芋艿
活動目標:
1.了解芋艿的秘密,知道有關芋艿的知識。
2.樂于探索,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幼兒參觀過芋艿種植地,親歷挖芋艿活動,并分組進行了有關問題的采訪。
2.幼兒實踐采訪、芋艿介紹短片。
3.每組一份采訪表
4.幼兒和父母共同制作的芋艿的菜肴
活動過程
一、觀看錄像,引發記憶
前段時間我們來到了芋艿地里,當了回小記者,采訪了農技員叔叔,了解了有關芋艿的問題,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吧。
二、講述調查表,分享經驗
1.農技員叔叔給我們的小記者做了詳細的回答,現在一起說說你們了解到的芋艿的秘密。
(幼:1.芋艿生活在哪里?2.芋艿為什么有的長得大,有的長得???3.怎樣的芋艿長得又大又好吃?4.芋艿施什么肥料?5.芋艿的種子是什么樣的?)
2.交換看各組的采訪記錄,說說哪些問題是自己原來不知道的,現在清楚了。
三、觀看短片,提升經驗
通過采訪,我們對芋艿的許多疑問得到了解答,其實芋艿還有許多的秘密,我們一起再來了解一下。(看芋艿介紹短片)
四、品嘗芋艿,享受芋艿的美味
1.幼兒介紹各自的菜名
2.教師介紹教師制作的特色菜肴
椒鹽芋艿條、芋艿餅、蛋黃芋艿、芋艿扣肉
3.幼兒自由品嘗芋艿
幼兒人手一盤子、一勺子,象吃自助餐那樣在桌子前慢慢品嘗,輕輕評論。
活動反思:觀看錄像,探究香沙芋秘密。第一段錄像片中的內容是孩子親身經歷的活動,熟悉的影像會把孩子帶入到愉快的回憶中,再讓孩子講述采訪的內容,達到一個經驗分享的效果。第二段短片在幼兒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展示,孩子的經驗得到了很好的提升?;顒又杏變悍窒碛H子制作、老師提供的菜肴,尤其這個芋艿是自己親自挖回來的,孩子的心中充滿了自豪感,同時以色、香、味誘導孩子積極、主動參與,在吃吃、講講、品品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增進友情,品味到家鄉芋艿的獨特魅力,孩子的自主性、自信心也被成功激發。
活動三、小組學習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調查等活動,繼續探究芋艿的秘密。
2.培養幼兒做事的堅持性和目的性。
活動準備:各個實驗所需要的材料
活動過程:
一、領取自己感興趣的任務,合作進行嘗試
1.根據幼兒興趣,設立相關實驗,幼兒自己報名領取
a芋艿發芽實驗(了解芋艿在什么樣的環境下可以發芽,溫度、濕度等)
b芋艿的儲存方法(了解芋艿的存儲方法)
c芋艿的造型設計(觀察芋艿的外型特征,進行想象、創作)
d芋艿的用處(用調查、查詢的方法,了解芋艿除了食用以外,它還有什么其它的作用)
二、展示探究結果,共享信息
幼兒合作探究,并把探究結果布置在主題墻上,共享有關芋艿的信息。
活動反思:
一個活動結束了,有的孩子的興趣點轉移了,有的孩子還保持著很強的興趣,根據孩子的興趣進行小組學習,繼續探究,自主學習,孩子會獲得更多?!毒V要》中說:“幼兒同伴群體及幼兒園教師集體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應充分發揮這一資源的作用”。同伴間相互影響,共享信息,使得活動開展得更為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