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上好幼兒數學活動課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總結:淺談如何上好幼兒數學活動課
幼兒數學活動課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統屬科學領域,《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要實現上述核心目標,教師就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究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運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究的過程和結果,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問題。
教師在數學活動課中要努力達到核心要求,在設計活動前做到:
一、樹立正確的兒童觀
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正確的兒童觀認為:兒童就是兒童,他們好模仿,喜歡游戲;好提問,喜歡成功;好活動,喜歡稱贊;教師要尊重兒童特點,尊重兒童的人格,樹立正確兒童觀,保護幼兒、愛護幼兒,蹲下來和兒童平視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萬萬不能對孩子的好奇、好問、好動等表現出不耐煩或過多的管束,隨意數落孩子缺陷和缺點,不按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教育,要用愛去滋潤每個孩子的心田。
二、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正確的發展觀認為:“活動是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真正動力,沒有幼兒活動便沒有幼兒發展,活動是連接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橋梁和中介,兒童只有在活動過程中,外在的影響才能“內化”而形成幼兒某種能力和素質”,我們每一位幼兒教師要為幼兒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為幼兒提供充分的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真正做到“解放孩子的頭腦、眼睛、雙手、嘴巴、空間、時間”,讓孩子真正自主地活動起來。
如:學前班數學活動課“得數是7的加法”,教師用三個游戲活動交待知識,使幼兒在游戲活動中認知。游戲一:大屏幕打出:熊貓、蘑菇、燕子、讓幼兒認一認、數一數,使幼兒懂得7是多少;游戲二:分合積木:讓幼兒把自己桌上準備好的7塊積木分成二堆,7可以分成幾和幾,不會分的幼兒可以同別的小朋友共同完成,合作學習,可以問別的小朋友,幼兒分完后,發表自己的意見,幼兒很容易回答出老師的問題,然后再把二堆積木合起來,幼兒積極性高,思維踴躍,很快在動手玩中學習了知識。游戲三:玩氣球,鞏固所學知識。此例中教師能夠為幼兒提供充分的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讓幼兒真正的地動起來,互相合作,寓知識于各個游戲之中,努力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師在數學活動課中要努力達到要求,在活動過程中應該做到:
一、啟發、誘導――激發興趣
幼兒數學活動課是由活動內容、教師、幼兒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在這一整體中,幼兒是主體,活動內容是客體,教師則是將主體和客體連接起來的紐帶。因此,教師必須通過精心組織活動,設計游戲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為了開啟幼兒學習數學,感受事物數量關系,體驗學數學的重要性,教師應在“趣”字上下功夫,做到激發“趣”。
例:中班“6的分解”數學活動課(此活動課是在秋天講的),做律動手指操后,教師提問:“小朋友誰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看誰最聰明能回答出來?”幼兒紛紛舉手,回答――秋天。教師接著提問:“小朋友再觀察一下,秋天來到了樹葉有什么變化呢?”幼兒回答:“樹葉變黃了,也有的樹葉變紅了。”師小結:“小朋友答的非常好,大多數樹的葉子變黃了,象楊樹、柳樹的葉子都變黃了;有的樹的葉子變紅了,象楓樹的葉子就變紅了,樹的葉子變了顏色,隨著天氣的漸漸變冷,樹上的樹葉有什么變化呢?(教師做樹葉紛紛墜落的動作),一石激起千層浪,幼兒踴躍發言。”葉子從樹上落下來(放課件),教師緊接著問:“那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玩一個拾樹葉的游戲好不好?(幼兒齊回答:“好”),以上教師的提問設計和游戲安排激發了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為一節課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游戲討論――轉化興趣
幼兒園孩子最討厭枯燥乏味的“純上課”,因此,教師要掌握和應用幼兒心理學,在保證教學科學性前提下千方百計地追求趣味性、生動性、形象性和時效性,注意幼兒間接興趣向直接興趣的轉化過程,要通過競賽游戲、表演等多種形式培養幼兒興趣的持久性,為此,教師應改變過去“一張圖、一張嘴”的簡單說教方法,要利用區域和區角采用游戲練習、討論、演示、實物、電腦課件輔助手段進行數學活動課教學。
比如:大班數學活動課認識“>”和“<”的教學活動,在活動中教師為讓幼兒理解、掌握“>”“<”,用“動物王國趣事多”游戲,用電腦課件出示“動物王國”一些動物,讓幼兒比較哪種動物多,哪種動物少,幼兒喜聞樂見,容易理解;然后進行“摸口袋里的水果”游戲進行教學,老師同念:“奇妙的口袋游戲多,請你跟我摸一摸”;幼兒從口袋里摸出各種水果卡片,水果卡片上寫著各種數字,讓幼兒拿2個,進行比較,幼兒有興趣,學的積極,通過這樣幼兒的游戲活動把比較枯燥的知識借以生動有趣的游戲形式而具體化、形象化,進而不知不覺地培養了幼兒的各方面能力,掌握了數學知識,體驗了學數學的樂趣。
三、巧用多媒體――保持興趣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學改革的深入,信息技術飛速發展,電化教學和多媒體輔助教學進入課堂,教師的角色已從傳統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幼兒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和啟發者,在數學活動的活動課中教師更要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幼兒在整節活動課中保持興趣,學習情緒進入最佳狀態。
如:學前班數學活動課“10加幾”的教學活動,教學過程中,教師巧用電腦課件,在幼兒律動過后,大屏幕上打出數學王國圖案。師問:“小朋友,老師帶你們去‘數學王國’游玩,好不好”?師生同去“數學王國”,這時教師用電腦課件逐步打出,“王國中的鮮花,果子、動物”等,激發保持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利用“數學王國里的鮮花、果子、動物”的數量在10的基礎上增多,使幼兒逐漸理解10加幾的加法問題,邊游玩邊學習了知識。最后,幼兒動手鞏固延伸,教師再利用電腦課件輔助教學,進行“摘桃子”游戲,這樣電腦課件輔助教學貫穿于數學教學活動的始終,使幼兒體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綜上所述,教師要上好幼兒數學活動課,必須要先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學習教育理論并付諸于實踐,在教學活動中轉變自身角色,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設計各種游戲活動讓幼兒參與,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做到課開始,趣已生;課進行,趣正濃;課結束,趣猶存。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小學數學活動課實施課題結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和意義數學活動課是小學數學課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局部,它以數學學科課一樣以社會發展需要為依據,以提高同學的數學素質為核心。它以同學發展為基點,考慮到數學學科知識基礎的要求,充沛發揮同學個性特長,強調同學的個性發展。通過數學活動,手腦并用,獲得直接經驗,擴大視野,增加才干,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同學的思維品質,提高同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長期以來,小學數學課程基本上是學科本位主義課程,以致于給人一種錯覺,認為唯有數學學科課程才是最科學的趨向,不少教師對數學活動課感到茫然,存在著認識上的“盲區”,實踐中感到棘手的問題很多。為此,我們選擇了“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實施”這一課題,試圖通過不時地實踐、探索,上好數學活動課,提高同學素質。二、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課題組把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內容劃分五個方面:⑴生活中的數學;⑵生產中的數學;⑶科學技術中的數學;⑷與各學科相關的數學;⑸智力活動中的數學。課題組在確定小學數學活動課內容時,除了圍繞目標考慮知識性、科學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還著重注意以下三個“性”:1、趣味性。小同學好奇、好動、好問,求知欲強,根據小同學的心理特點,盡可能使活動題材新、奇、趣,為同學所喜聞樂見。在活動過程中做到“五個化”:⑴活動形式游戲化;⑵列舉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難故事化;⑷數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紹人物傳奇化。例如,根據街頭現象設計的“轉轉糖游戲”和“一元錢摸球中大獎”為題材的數學活動課,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擬的轉糖,摸球開始,引導同學用數學知識去揭密,明白了這些都是騙局,使同學不只學習和運用了數學知識,還受到了深刻的教育。2、考慮性。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數學活動的開展,必需讓同學通過活動,明白一個道理,悟出一種思想,掌握一種方法,以而發展同學的思維能力。例如,在五年級“丈量的學問”一節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啟發同學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較準確、簡單地量出一張紙的厚度,一個呼啦圈的周長和一捆亂鐵絲的長度等。通過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同學總結出“聚少為多,化曲為直,變長度為重量”的方法。一下課,同學們高興地說:“我們一下子聰明了許多!”3、實踐性。在學科課程的知識教學中,小同學往往感到數學知識籠統,學起來很枯燥。數學活動課則測重于指導同學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同學理論聯系實際的積極性。這種活動應盡可能反映實際的需要,使其成為日常生活中具體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的一種嘗試或模擬。例如,在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帶領同學走出校門,組織“小交警”活動,不只在繁華地段協商交通,同時還進行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流量統計,回校制成統計圖,小朋友們的聰明才智和綜合能力得到發揮,同時對學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習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三、課題研究的主要效果1、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同學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初步形成了開展數學活動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設置活動課程的第一手資料,為學校全面推行活動課程和進行規范化管理提供了經驗。通過研究,課題組總結了開展數學活動的基本做法,可以歸納為兩個點:設計活動內容和形式時要根據小同學的年齡“特點”以和同學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作為對活動內容的“支撐點”;“圍繞三個字”活動的組織和展開時要突出一個“動”字,貫穿于一個“趣”字,體現一個“能”字。做到同學寓學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學,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識趣味化,書本知識實踐化,從而加深和拓寬同學的知識面。3、數學活動課程教學流程的探索,為學科課程課堂教學改革打開了思路。通過幾年的實踐,已基本形成了比較幼稚的教師為主導,以同學為主體的活動課程的教學“流程”。這一在教師主導下同學自主學習的“流程”,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符合終身學習理論,是在培養適應未來知識經濟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4、使教師的教育觀念逐步更新,教學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學效果亦有明顯的提高。四、問題研討小學數學活動課程存在著許多問題,如:1、缺乏完整、科學的教學內容序列;2、缺乏對活動課程的有效評價等。
篇3:上好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
怎樣上好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與過去的教材相比,增加了“實踐活動課”的內容,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使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應用于生活。經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決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從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活動課用來解決數學中具有特殊性的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它不同于小學數學知識傳授課,也不是一般的數學課外活動。那么,如何上好數學實踐課呢?
1認真鉆研教材,明確活動目標
實踐活動課在總體目標上非常強調聯系和綜合。具體到一節課,筆者在備課時,首先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明確教學中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拓展的范圍,除了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外,還注重分析活動的落腳點,考慮到數學活動以什么數學知識為依據,保持其應有的“數學”味,在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再確定教學目標。
例如,青島版三年級數學上冊中的“實踐活動”“點擊雙休日”,本節課中既有統計知識和長方形、正方形知識,又滲透了家校之間的聯系。鼻子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定位在兒童的心理需求:雙休日我該干什么?什么事情是我雙休日最愿意做的?其他小朋友們雙休日都在干什么?這可能是三年級小朋友經常會思考的問題。正確引導兒童校外活動,使學生在校外特別是在雙休日中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使學生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給他們的童年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是學校教育的責任,同時也是社會的責任與義務。
2創設情景激發情感,優化活動課的課堂效果
誘發、培養、發展每個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是活動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同時,在設計上更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發展個性,使每個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知識、能力都有所增強,思維水平有所提高,更使一部分對數學有特別興趣的學生的數學才能得到充分發展。
數學對于學生來說是枯燥乏味的,要想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樂于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就必須在教學中有創新、有新意,對于一堂實踐活動課來說更是如此。創設一個有趣的情境,會讓學生眼前一亮,注意力馬上就被吸引來,為后面的活動打下一個好的基礎,從而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愉快和諧氣氛中進行的教學,不但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有利于讓學生的好勝心理向正確的方向發展,使其思維活動得到充分的表現。
3在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自主參與
素質教育觀念的主要標志之一,是強調給學生自主參與的機會,是給學生一個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間,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踐體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數學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的生活和現實問題為載體和背景,著眼于促進學生個體自主和諧發展。可以說,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活動,發揮主動性、創造性,獨立或與同伴一起參與完成活動的目標,是衡量一節數學實踐活動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因此,教師在設計實踐活動內容時,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及數學活動自身的特點,精心創設和諧的學習情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求欲望,使之形成渴望學習的內部動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例如,青島版教材三年級上冊中有一個實踐活動“變化的影子”,看到這則內容,筆者心底那一股兒時的思緒不由地涌現在眼前。小時候,每當和媽媽手牽手走在陽光下,總會這樣說:“媽媽,你看我的影子有多高呀!”有的時候也會這樣不高興地說:“媽媽,我怎么變矮了呢?”當時媽媽總是急于去干活,而無心給筆者說個明白。今天面對這個實踐活動內容,那股急于讓學生弄清影子的知識,讓學生參與的激情蕩漾滿懷,于是這個星期天,便給學生留下這份具有探索意義的作業:“陽光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