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師在探索活動中的角色

教師在探索活動中的角色

2024-08-01 閱讀 7436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新綱要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這一理念明確告訴我們,孩子是主動學習者,探究者、研究者和發現者,是知識經驗的建構者。然而,在重視幼兒主體作用的同時,教師在活動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少的。在活動中教師的角色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積極的、和諧的師幼互動關系,那么在探索的活動中,教師應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

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是學習過程中的信賴的合作者,更是解決困難的引導者。《新綱要》第三部分第十條就明確了這一點。

但在具體的探索活動的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重視的是形式、結果,教師為了達到效果(特別是觀摩活動),略加引導一下后仍不見孩子有所領悟,便將結果告訴幼兒,沒有從真正意義上讓孩子體驗學習的過程。在工作中,我也曾遇到以下案例:

在一次中班觀摩活動中,教師組織幼兒“運玩具”的活動,老師為孩子準備了各種運輸工具,要求是一次運完。一開始,孩子們各自選擇了運輸工具運玩具,可到最后沒有一次運完,于是,教師便組織幼兒討論,怎樣才能保證一次運完?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也加進了孩子的討論之

中,一會兒走到這些幼兒面前說:“怎么才能保證一次都運完?”一會兒走到那些幼兒面前提問,但孩子討論出的結果都不理想,不是老師所預設的答案。于是這位教師為了達到活動的效果,沒有再加以引導,直接將自己所想的方法告訴了其中的幾位孩子“只要先把玩具都裝在每樣運輸工具上,然后看好玩具沒有了再運過去,這樣就可以保證一次運完了”,個別交流時便請那幾位孩子回答。

雖然活動的效果不錯,教師利用了孩子的完美答案順利地將活動繼續下去了,但孩子并沒有真正深入探索,其實只要老師運用恰當的語言去引導幼兒,孩子的探索欲望就會逐漸增強。

類似的案例在我們的工作中很普遍,在每一個探索活動中,教師的言行、角色、地位都會對幼兒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或許就是老師的一句話、一個舉動激發了幼兒探索的欲望、解決問題的靈感。那么教師在探索中應充當什么角色呢?

一、教師是探索活動中的觀察者

教師是觀察者,這是教師在探索活動中扮演的第一個角色,具有敏銳的觀察力也是幼兒教師應具備的必備能力,敏銳的觀察力使教師能更加細致深入地了解幼兒,每一個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教師對每一個孩子的觀察,只有觀察到孩子的反應,

教師才能有針對性地加以提問。在探索活動中更是如此。教師應追隨幼兒,依據自己對孩子的細致觀察,從他們的反應中敏感地捕捉其中蘊涵的教育價值,給予及時、適當的引導。《新綱要》指出: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反應,敏感地覺察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在孩子們的探究過程中,要放手讓孩子通過親身的經歷去體驗、去發現,教師不要作示范,不要直接告訴他們結果,不要老是在一個幼兒旁轉來轉去或問一些沒有建議性意義的問題以使幼兒受到干擾,而應該觀察關注每一位幼兒的表現與需求。如在探索活動《讓熱水快點變冷》中,當我提出一些操作要求后,孩子們都紛紛嘗試著自己的一些方法。通過觀察我發現,有的孩子雖然在不停地扇著扇子,可沒見溫度計上的溫度明顯下降,他們皺起了眉頭;有的孩子往熱水里放了幾塊冰,溫度計上的溫度很快就下降了,他們便高興地拍手叫好,還有的孩子試了一種方法后再另外施加其他方法,溫度計上的溫度同樣下降得很快,他們將自己的實驗結果高興的告訴給同伴。看了孩子在探索活動中的種種表現,我便設計了以下問題:1、有什么方法讓熱水快點變冷?2、為什么放入冰塊后熱水會很快變冷?另外,我還根據幼兒的表情給了幼兒提出疑難問題的機會,讓幼兒說一說在操作中有什么困難,并讓大家一起探討解決的辦法。

由此可見,只有教師先充當好一位稱職的觀察者,才能為探索活動的順利進行打好基礎。

二、教師是探索活動中的參與者。

教師是參與者,這是教師在探索

活動中扮演的第二個角色。對孩子進行細致觀察后,教師的角色應從觀察者轉換成參與者教師是孩子心中的偶像,他們渴望老師的關愛、幫助,渴望老師的支持、合作,這樣使他們在活動中興趣高漲、心情愉悅,并產生一種自豪感和安全感。在探索活動中,孩子隨時都會遇到困難,這時就需要教師即使適當的介入,與幼兒共同參與探索活動。在師幼合作探究過程中迸出智慧的火花,同時促進師生情感的交流,使彼此感受到對方的求知熱情。作為這樣的參與者,給予幼兒的是一種滋潤式的哺育,而不是傾瀉式的灌入。

三、教師是探索活動中的促進者。

教師是促進者,這是教師在探索活動中扮演的第三個角色。教師介入的目的無疑就是讓幼兒的探索活動在原有基礎上有進一步的發展,讓幼兒探索了解更多的“為什么”,總結出更多的經驗、結果。這就需要教師設計出對孩子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提出引導性的要求,而教師的引導也應該是循序漸進、逐層深入的,以達到促進的效果。在一次活動區活動中,我發現科學區只有朱金杰一個人在玩,我觀察了他五分鐘。發現他想把兩節電池連接在一起使燈泡變亮,可總不成功。就在他即將放棄的時候,我輕輕的走過去,試探性的問:“你是想把兩節電池連起來嗎?”他點了點頭。忽然,他想出了一個辦法,“老師,您幫我扶著電池好嗎?”我爽快的答應了,幫他扶著電池,他把電線、燈泡連在電池的兩端,可是燈泡沒亮。這時候我沒有打擾他,一會兒,他又想出了第二個辦法,把上面的那節電池翻了個個兒,

燈泡一下子就亮了。他高興極了,一拍手,電池倒在了桌子上,把我們倆都逗笑了。由于獲得了成功,他又建議我和他一起繼續玩,直到把四節電池連起來接亮,他告訴我,電池越多燈泡越亮,話語中充滿了自信。為了使他能積累更多的經驗,我又問他,“你還發現了什么?為什么一開始燈泡不亮呢?”他想了想說:“電池放反了,兩個小頭對到一起就不亮了。”“對呀,你說的真好,你有那么多的新發現,真為你高興!”聽到我的表揚,他驕傲地笑了。笑中流露出探索成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

幾年的工作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只有扮演好觀察者、參與者、促進者,幼兒才能在探索活動中自主地來獲得知識經驗,并學會如何去學習,使每一個孩子都得到應有水平的發展,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師在探索活動中的角色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篇2:教師角色重塑教師角色視域下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

教師角色重塑教師角色視域下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

摘要:

學習適應性(即指克服種種困難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一種傾向)是小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保障。通過問卷調查和SPSS數據統計發現,天津市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存在一定程度的適應不良,并通過SPSS教育技術軟件進行數據的相關分析,當下小學生學習適應性不良與教師角色定位不準確與相關,教師的觀念、能力等對小學生的學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此,從教師角色重塑的角度來分析小學生學習適應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生學習適應性;教師角色重塑;學習適應不良

新時代呼喚教師角色的重塑。隨著時代發展,教師的角色也在不斷地更新和變化,申繼亮將新時期教師角色概括為以下方面: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引導者;心理教育者;教育教學實踐的行動研究者以及教育教學工作的創新者。但從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的調查中發現,當下教師并未真正承擔起新時期的教師角色。

一、洞察現實中的問題---小學生學習適應性不良

小學是學生接受正規學習的初始階段,良好的學習適應性可以為兒童減輕學習負擔,增強學習熱情和提高兒童學習興趣,為適應終身學習和未來生活做好準備。為此筆者采用學習適應性問卷(周步成編寫)在天津市某所小學做調查,結果發現天津市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水平令人擔憂:學習適應性處于較差水平(44分以下)的小學生比例有29%。從內容量表來看,在學習態度、身心健康、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獨立與毅力、聽課方法、學習技術七項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心理健康方面有34.2%較差;家庭環境有30%較差,所占比例都超過30%,占人數的1/3。同時說明兒童學習適應不良主要集中在學校環境、身心健康和家庭環境三個方面:

項目

等級學習態度聽課方法學習技術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獨立毅力心理健康

人數%人數%人數%人數%人數%人數%人數%

良好10739.810739.813349.45620.86524.210739.79435

一般7730.66433.87427.612043.69936.886328029.8

不良8529.69826.462239335.6105397628.39535.2

(一)學校環境的適應問題

學校是小學生進行學習的最重要的場所,老師和同學是小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伙伴。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是小學生能否快樂學習心態的關鍵。以下是筆者在課堂上見到的一幕:

師:于**,你起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There___asofainthelivingroom.

生:(慢慢地站起來,低著頭):in,on……

(頓時下面其他學生發出一陣不耐煩的埋怨聲和嘲笑聲)

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

大傻瓜!……

篇3:新課標下語文教師角色定位

新課標下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

內容提要:

新課標下,語文教師又要怎樣扮演自己的角色呢?首先,語文教師應在學生與教材之間起著“橋”的作用,讓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教師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在閱讀上教師應做打開學生閱讀視野的大門的鑰匙,要求我們不能整天圍著教材轉,要給學生創設良好的課外閱讀環境,讓學生從課堂學習中走向課外學習。在學生人文精神的滲透上教師要做藝術感染的天使,引導學生發現教材、生活中的美,從而感受、創造美。在創新精神上做學生的開路先鋒,教師要超越自我,敢讓學生向自己挑戰,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

隨著語文教學的發展,我們語文教師對自己的角色要不斷有新的認識,不管我們扮演什么角色,都是為了學生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新課標語文教師角色定位

語文教學是一臺戲,教師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這臺戲的質量,然而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學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論,這不是語文教師應扮演的角色,下面我談談對語文教師應扮演角色的幾點認識:

一、語文教師應在學生與教材之間扮演“橋”的角色。

教材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如何能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教師這座橋就是讓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我們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怎樣更好理解教材。我們不能把我們對教材的認識強加給學生,同時要承認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的差異性,總之,教師要扮演好橋的角色,就是讓教師不要越權代替學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論。要讓學生充分與教材交流。

教師如何能扮演好橋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學生對教材的興趣,否則就是橋搭了學生也不愿意通過。這一點我認為應從減輕學生閱讀時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感悟上入手,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教學時不讓學生感到閱讀就是為了回答問題和做“條塊”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閱讀是為了感受一種美。其次,我們要設計好教材這個誘餌,充分挖掘教材中學生發現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藝術美和思想美,使學生感到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是藝術,思想的結晶,要讓學生萌發從教材中感受到這些東西的欲望,最后我們在教學中重點教給學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獲取知識。

二、在閱讀上教師應做打開學生閱讀視野的大門的鑰匙。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提高學生的素質,健全學生心靈人格有重要作用,社會各方面已形成共識,但現實中許多做法,仍值得各界的探討。下面,再就閱讀的視角、角色、空間作個探討。

1、閱讀活動中的視角定位

多年來,語文教育習慣于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總試圖“通過少數經典范文的反復嚼爛,讓學生舉一反三,讀懂天下所有文章”。對于語文教育的弊端,一位特級教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的語文課正逐漸變成一門純粹的技術課,語文教育正在異變為一項純粹的技能培訓和手藝磨練課。抽象意義上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在文山題海中跋涉,使閱讀一直難走出惡性循環的怪圈。

語文學習與做其他事情一樣都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閱讀教學不應是“深挖洞”,更應是“廣積糧”,閱讀量不夠,感性認識不足,哪來理性的飛躍。閱讀本質不是技能訓練,而是通過在大量的以了解內容或獲取信息為中心的閱讀中提高閱讀能力和語言水平,“點燃學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創造,照亮學生的心靈、釋放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