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老師我是故意氣你的!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教育故事:老師,我是故意氣你的!
一天,班級的一個女生在我的輔導課時拿出了數(shù)學作業(yè)做了起來。我本想阻止她,可是考慮到她平時數(shù)學不好,難得這么下功夫,作為班主任的我應該有一點犧牲精神,從全局出發(fā),讓學生得到均衡發(fā)展,所以我就沒有阻止。事后,她實在憋不住,就打電話給我說:“老師,您從來不關心我,我犯錯誤您為什么不阻止我。我在您的輔導課上做數(shù)學作業(yè),那樣做是故意氣您的!其實我很想學習語文,可是您為什么不關心我,那節(jié)課我一道數(shù)學題都沒有做出來!”
學生的話讓我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老師,我是故意氣你的!”是啊,那個女生平時成績一般,從來沒犯過錯誤,但是她多么渴望像“學優(yōu)生”那樣被我關注,渴望從我這兒得到表揚與鼓勵,渴望和我溝通,只不過苦于不怎么開口,就采取了故意犯錯這種方式,以此來引起我的注意。而我當時卻不能了解她的內(nèi)心需求,及時地給她思想上“供乳”。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自己上初三時的情形:
初三那年的一天下午,外面下著毛毛細雨,教室里比平時暗極了。化學老師張斌為了使我們更能好地完成學業(yè),抽自習課在給我們補充習題。我由于近視,一到陰天黑板上便什么東西也看不見,可是我又非常想學習,不想被別人落下很多,就故意在下面做小動作,把桌子弄得“吱吱”作響,不想讓張斌老師講下去。我這種無聲的抗議沒有得到任何回應,但那時的我渴求上進的心里卻至今盈懷。
在這里我不想對過去的事情爭論個孰是孰非,讓我們來看看現(xiàn)在的教育教學。現(xiàn)在的素質(zhì)教育并沒有完全脫離應試教育的陰影,在教育教學中,最盛行的教育方式還是“抓兩頭,帶中間”。所謂的“抓兩頭”,就是抓“學優(yōu)生”和“學困生”。“學優(yōu)生”要抓,因為這是關系到升學任務的問題,關系到教學質(zhì)量高下;“學困生”要抓,那是因為不抓,班級容易渙散,形成不良的班風,又會影響整體成績的評估。所以在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是找“學優(yōu)生”、“學困生”談心,端正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糾正他們的學習方法,為他們另起“爐灶”,使他們能更好地成長。而所謂的“帶中間”,根本就是忽略了“中間生”,因為這部分學生成績平平,又能較好完成各項任務,又能遵守紀律不調(diào)皮搗蛋,在班級中默默無聞,不為人所注意,不會引起教師的重視。長期如此,這部分學生很容易出現(xiàn)思想上的“斷乳”,變成被遺忘的“嬰兒”。他們的故意犯錯,是為了引起教師、同學的注意,是為了借機能夠得到教師的關愛。這部分學生如果重視或處理不當,很容易墜入“差生”之列。
現(xiàn)在班級女生用“故意犯錯”方式希望得到我的重視和關愛,我決定抽個時間好好找她談談。但我又擔心有類似的學生存在,于是就把班級當中平時默默無聞、學習成績居中游的學生名單一一地梳理了一下。仔細地分析他們每個人的平時表現(xiàn)和個性特點,結(jié)果研究發(fā)現(xiàn)他們有著共同的性格:一、消極心理。他們一般性格內(nèi)向,不善言談,不愛交往,不愛表現(xiàn)。二、有較強的自卑感。這部分學生總是認為無論怎么努力,都趕不上“學優(yōu)生”,又不如那些調(diào)皮搗蛋的“學困生”頭腦靈活,沒有任何長人之處,自暴自棄地認為自己的腦子笨。三、又具有較強的上進心。這部分學生渴望得到教師的關注,渴望等到教師的鼓勵與表揚,渴望有朝一日能像“學優(yōu)生”那樣出色,這樣他們又恥于落后,不希望受到冷落。
掌握了這部分學生的心理以后,我首先找來了故意犯錯的那個女生,告訴她:老師一直都在關注她。當時老師之所以沒有阻止她,就是為了讓她各科得到均衡發(fā)展。我還舉了她平時表現(xiàn)的例子,如“讀書聲音很甜潤,吐字很清晰流暢”、“熱衷于班級事務,尤其是有繪畫功底,每期黑板報的題圖,老師都非常欣賞”等等。同時還給她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借此表明她在老師心目中的地位。那個女生聽后,臉色緋紅,不好意思地說:“老師,下次我再也不用故意犯錯的方式給您添亂了。如果我有心里話,一定當面找您談!”從那以后,這個女生明顯開朗得多了,自信得多了,不在偏科,成績也提高了許多。我又同樣的方法,把梳理過的學生找過來一一談話,給他們以關愛、鼓勵,使他們都能夠健康地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只有在自己整個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學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學知識,才能夠成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所以,當學生犯了錯誤的時候,教師不能簡單地認為他們在走滑坡路,就用尖刻的語言打擊他們,用粗暴的方式處罰他們。或許他們正是在用這種“故意犯錯的方式”來引起你的注意,渴望得到你的關愛和幫助。
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吧,讓“老師,我是故意氣你的”的故事不再上演!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我為平凡教育喝彩:我與我學生們故事
我為平凡的教育喝彩――――我與我的學生們的故事
湖北省安陸市實驗初中熊純
光陰似箭,轉(zhuǎn)瞬間在教育戰(zhàn)線上我已快度過二十個春秋。回首這幾千個日日夜夜,酸甜苦辣各顯其間。每每回想我跟我的學生們的故事,幸福便溢滿心頭。
一根甜玉米棒子
我有一個飲食習慣,每天的早點吃玉米棒子。現(xiàn)在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每當啃玉米的時候,我就會想起跟我的學生之間有關玉米棒子的故事。
那是發(fā)生在**年的事,當時我正是初三班主任,在二統(tǒng)后的一個晚自習前,我根據(jù)學生考試的具體狀況,調(diào)動了幾個學生的座位,目的是想讓學生們互補一下,沒想到座位調(diào)完后,有一個男同學一個晚自習都趴在了座位上不聽講,我明白了他肯定是因為座位的事有想法,當時沒有點名提醒,只是用眼神提醒了他幾次,想下課后再做思想工作。
我沒想到的事發(fā)生了,第一個晚自習鈴聲一響,他背起書包就沖出了教室。當時的情景確實出乎我意料之外,我也特別生氣,但我當時沒有發(fā)火,也沒有叫住他,只是給他家長打了電話,告訴家長說他病了,叫家長提前到校門口接。我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下,叫住他只會引起他更大的反感。因為這學生平時表現(xiàn)一向不錯,除了有點倔強,其實是很懂事的一個孩子,所以我壓住了火氣,打算給他自己思考的時間。
第二天早自習,他還是準時來上學了,我想他應該是想通了。下早自習后,我把他叫到了辦公室,還沒等我開口,他就向我承認錯誤:“昨天我想了一晚上,知道自己錯了,不該這么任性,我以為老師調(diào)我座位是不關心我了,放棄我不管了,后來我仔細想想,老師您要是放棄我不管,平時也不會花那么多時間給我單獨輔導;您要是放棄我了,您就不會在體育考試時那樣為我著急;您要是放棄我了,在我跟數(shù)學老師斗氣時,您也不會幫我解開思想上的疙瘩。”我看著他一臉的誠懇,笑著說:“老師根本沒生你氣,你能自己解開了思想上的疙瘩,說明你又成長了一步,老師為你的又一次成長而高興。”這時,他把一直背在后面的手拿出來,一個玉米棒子呈現(xiàn)在我眼前,他不好意思的說:“老師,為了表達我的歉意,我請你吃你最愛吃的玉米棒子。”我接過了玉米棒子,內(nèi)心真的很感動,為自己昨天沒有發(fā)火而欣慰,我的寬容換來的是學生自我的成熟與愛的回報,那天吃的玉米,可以說是我今生吃到的最甜的玉米。
站在倒數(shù)第二排
我有一個教學習慣,上課很少站在講臺上,基本站在倒數(shù)第二排講課。去年冬天,我因為腰疼,說話稍稍聲音大一點都會疼得冒汗,更別說講課了。可是九年級的學生時間實在寶貴,怕耽擱學生的課程,我也沒敢請假。那天我上課時,若在講臺上用手支撐講臺講課肯定要輕松很多,可是我還是跟平時一樣站在了教室的倒數(shù)第二排,忍著腰疼講著課,雖是嚴冬季節(jié),我額上的汗珠卻如雨下,這時,坐在倒數(shù)第二排的一個學著站起來,把凳子讓給了我,說:“老師,你坐下吧,看您疼的。我們知道您為什么總是站在我們旁邊講課,您是怕我們聽不清楚你的講課。”我坐在了這孩子的凳子上,腰是仍然疼著,可我的心確是暖暖的,為了這些孩子們懂了我的良苦用心。其實,這些微小的舉動,因為被懂得而有了更深遠的意義,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是我一直的追求。
謝謝您,純純的愛
去年我接手了一個年級中最差的班的語文課,這班學生因為多方面的原因,各方面習慣都很差。剛接手,看著課堂上東倒西歪的學生,內(nèi)心的那股火啊,真的莫名的大,但我還是冷靜下來一想,這也不能全怪這些孩子。于是我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訓練學生課堂習慣,花了一個月訓練怎么聽語文課。這班學生語文底子太薄,在備課上課時,我是費勁心機,終于花了半學期的時間,把學生引上了路,在期中考試時,全班學生成績由全年級倒數(shù)第一,躍居年級第二。曾經(jīng)談語文色變的學生,在一篇以“感謝”的為話題的作文中寫到了,因為我的引導,讓她由對語文的懼怕變成了對語文學習的熱愛,這學生在作文的結(jié)尾還深情的寫到:謝謝您,純純的愛!看到學生們的改變,看到學生們的進步,看到學生們對語文的愛,我才深深感覺到我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的驕傲,我用我對語文的愛影響了我的學生們。
我和我的學生們的故事太多太多:一根玉米棒子,一個站起讓我坐下的凳子,一句簡單的謝謝您,純純的愛,構(gòu)成了我平凡的教學生活,我的生活中因為這些平凡而精彩。
篇3:作家莫言母親八個教育故事給我們啟示
資料整理當我們把“教育家”的光環(huán)套到優(yōu)秀教師、杰出校長頭上的時候,其實不然,每個人的母親才是天生的、永遠的“教育家”。
請研究一下每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從草民百姓、政治巨人到文學巨子莫不如此,莫言先生在瑞典學院領取諾貝爾獎的演講,講了關于自己母親的八個故事,再次證明:凡屬優(yōu)秀的成功人士,背后無一不是母親教育的結(jié)果。
莫言講了母親的第一個故事:
我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著家里唯一的一把熱水壺去公共食堂打開水。因為饑餓無力,失手將熱水瓶打碎,我嚇得要命,鉆進草垛,一天沒敢出來。傍晚的時候我聽到母親呼喚我的乳名,我從草垛里鉆出來,以為會受到打罵,但母親沒有打我也沒有罵我,只是撫摸著我的頭,口中發(fā)出長長的嘆息。
啟示一:母親教會了兒子什么是大愛和親情。
莫言講了母親的第二個故事:
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集體的地里揀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揀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個耳光,她搖晃著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揀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我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臉上那種絕望的神情我終生難忘。多年之后,當那個看守麥田的人成為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在集市上與我相逢,我沖上去想找他報仇,母親拉住了我,平靜的對我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并不是一個人。”
啟示二:母親教會了兒子什么是寬容和理解。
莫言講了母親的第三個故事:
我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個中秋節(jié)的中午,我們家難得的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正當我們吃餃子時,一個乞討的老人來到了我們家門口,我端起半碗紅薯干打發(fā)他,他卻憤憤不平地說:“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干。你們的心是怎么長的?”我氣急敗壞的說:“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給你紅薯干就不錯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滾!”母親訓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了老人碗里。
啟示三:母親教會了兒子什么是憐憫和同情。
莫言講了母親的第四個故事: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賣白菜,有意無意的多算了一位買白菜的老人一毛錢。算完錢我就去了學校。當我放學回家時,看到很少流淚的母親淚流滿面。母親并沒有罵我,只是輕輕的說:“兒子,你讓娘丟了臉。”
啟示四:母親教會了兒子什么是誠實和恥辱。
莫言講了母親的第五個故事:
我十幾歲時,母親患了嚴重的肺病,饑餓,病痛,勞累,使我們這個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產(chǎn)生了一種強烈的不祥之兆,以為母親隨時都會自己尋短見。每當我勞動歸來,一進大門就高喊母親,聽到她的回應,心中才感到一塊石頭落了地。如果一時聽不到她的回應,我就心驚膽戰(zhàn),跑到廚房和磨坊里尋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間也沒有見到母親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這時母親背著一捆柴草從外面走進來。她對我的哭很不滿,但我又不能對她說出我的擔憂。母親看到我的心思,她說:“孩子你放心,盡管我活著沒有一點樂趣,但只要閻王爺不叫我,我是不會去的。”
啟示五:母親教會了兒子什么是堅強和不屈。
莫言講了母親的第六個故事:
我生來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當面嘲笑我,學校里有幾個性格霸蠻的同學甚至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親對我說:“兒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變美。”后來我進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當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親的話,便心平氣和地向他們道歉。
啟示六:母親教會了兒子什么是人生和處世。
莫言講了母親的第七個故事:
我母親不識字,但對識字的人十分敬重。我們家生活困難,經(jīng)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但只要我對她提出買書買文具的要求,她總是會滿足我。她是個勤勞的人,討厭懶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為看書耽誤了干活,她從來沒批評過我。
有一段時間,集市上來了一個說書人。我偷偷地跑去聽書,忘記了她分配給我的活兒。為此,母親批評了我,晚上當她就著一盞小油燈為家人趕制棉衣時,我忍不住把白天從說書人聽來的故事復述給她聽,起初她有些不耐煩,因為在她心目中說書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務正業(yè)的人,從他們嘴里冒不出好話來。但我復述的故事漸漸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給我排活,默許我去集上聽書。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也為了向她炫耀我的記憶力,我會把白天聽到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她聽。
啟示七:母親教會了兒子什么是學習和生活。
莫言講了母親的第八個故事:
我在故鄉(xiāng)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間離家最遠的是乘火車去了一次青島,還差點迷失在木材廠的巨大木材之間,以至于我母親問我去青島看到了什么風景時,我沮喪地告訴她:什么都沒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頭。但也就是這次青島之行,使我產(chǎn)生了想離開故鄉(xiāng)到外邊去看世界的強烈愿望。
1976年2月,我應征入伍,背著我母親賣掉結(jié)婚時的首飾幫我購買的四本《中國通史簡編》,走出了高密東北鄉(xiāng)這個既讓我愛又讓我恨的地方,開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時期。
啟示八:母親教會了兒子什么是夢想和志遠。
莫言的母親,正像全中國千千萬萬個母親一樣,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過《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甚至連教材上的字都不認識,但這不妨讓母親成為我們的“教育家”。
因為,當這個人教會我們什么是夢想和志遠、學習和生活、人生和處世、堅強和不屈、誠實和恥辱、憐憫和同情、寬容和理解、大愛和親情的時候,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成功、不去瑞典領取諾貝爾獎呢?
母親,我們天生的、永遠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