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心得體會:民法總則彰顯人文關懷
**兩會心得體會:民法總則彰顯人文關懷
作為中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15日獲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自**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國民事法律制度從此開啟“民法典時代”。民法總則不僅充分構建了我國民商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還詳細規定了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為民法典后續的各分編內容提供了基本的體系和框架。因此,民法總則的頒布在我國法治進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
民法總則構建了內涵豐富的權利體系。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保護自然人的個人信息權;對知識產權作出保護規定;在傳統財產權利基礎上將投資性權利納入保護范圍......民法總則不僅保護了公民的人格尊嚴、使公民免受非法侵擾,維護了社會秩序,還反映了互聯網時代下法律的與時俱進。
民法總則強調了對弱勢群體的傾斜保護。民法總則通過擴大被監護人范圍、調整監護人范圍、強化國家監護職能、完善撤銷監護相關規定、降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最低年齡、延長訴訟時效等一系列措施,強調對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消費者等弱勢群體的保護,為后續各分編擬定具體傾斜保護措施奠定了基礎。
民法總則更注重人的精神生活保障。人類面對的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也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民事主體在行使各種權利時,不僅以尊重他人權利為必要,也有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因此,民法總則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綠色原則”也被確立為民法總則的基本規定,促進可持續發展。
民法總則對社會個體權利的充分確認與保障,對弱勢群體的充分尊重與特殊關愛,對社會個體追求幸福生活各種努力的肯定與支持,彰顯人文關懷,是一部“溫情脈脈”的法律。相信作為編纂民法典的堅實基礎,民法總則蘊含的人文關懷意識將為后續各分編所繼承與發揚,從而提升整個民法典的質量與活力。
篇2:兩會心得體會:民法總則完善
3月8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了第二次全體會議,其中一項議程是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此次提請大會審議民法總則(草案)共有11章,涉及民事基本原則、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責任等主要內容。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民法在本質上是權利保護法,規定并保護著人們的各項民事權利,使得民事主體能夠在法律呵護下,通過自由意識,以自己財產與行為,進行生產生活。為了契合社會發展,更好滿足人們對權利的訴求,就要通過不斷豐富法定權利的外延,實現法律的良性變遷。在這些方面,民法總則草案亮點多多。
調整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標準。當前,未成年人生活環境、身心發育水平較立法之初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如今未成年人處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接受著現代教育與信息洗禮,他們所擁有的社會經驗與當年的同齡人不可同日而語。現行法律規定,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而民法總則草案將這一標準降低至六周歲,規定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這改變了當前該年齡段孩子民事行為幾乎一律無效的法律現狀,也將減少市場主體因難以分辨孩子真實年齡而導致交易無效的可能。
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現行的民法通則對“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監護進行了規定,而民法總則草案將此擴大至“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這意味著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或將被納入監護體系。
明確了如何界定和保護胎兒的利益。民法總則草案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這將對胎兒民事權益保護起到實實在在的作用。
在權利范圍的擴展上,民法總則草案的規定也可圈可點。如,將訴訟時效從兩年延長至三年;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正式界定為民事權利等。
總體而言,民法總則草案堅持了民法體系所必須具備的權利保護取向。相信草案將使我國民法體系更加完善,為我們描繪出更為多彩的權利畫卷。
篇3:兩會心得體會:持續釋放雙創紅利
**兩會心得體會:持續釋放“雙創”紅利
3月15日,國務院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與中外記者見面,并回答記者提問。談到“雙創”問題,*說,“雙創”可以說是應運而生,在全球化、“互聯網+”的時代,我們推動“放管服”改革,促進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3年多來,每天平均有4萬個以上市場主體注冊登記,相當于每年新增1000多萬個。
“雙創”不僅讓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帶動了大量就業,也充分激發了人們的創造力。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發展,并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催生更多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引領傳統優勢產業調整優化結構,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是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引擎,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力與抓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也需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雙創”不僅是中小微企業的事,也是大企業的事。在很多人眼中,小微企業“船小好調頭”,更容易開展“雙創”。實際上,大企業往往具備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充裕的資金支持,是推動產業技術進步和科研成果轉化的主體,可以更好地適應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的要求,在“雙創”方面優勢明顯。因而,我們要鼓勵中小微企業和大企業“雙創”,使各類主體各展其長、線上線下良性互動,使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競相迸發。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靠腳踏實地的埋頭苦干。中國有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高技能的人才,與近8億的勞動力結合起來,能創造的財富,激發的能量是難以估算的,也會給市場,包括世界市場帶來巨大的機遇。眾多的勞動力資源,蘊藏著巨大的創業創新潛能。只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雙創”之花就能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需要各級政府進一步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為“雙創”人員提供平等競爭和參與的機會,創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使創業創新者更加心無旁騖。
“雙創”和許多新事物一樣,發展過程當中一些方面、一些企業會遇到曲折,但是大方向是正確的。扭住這個大方向,持續釋放“雙創”紅利,為培育壯大新動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