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在路上》觀后感
【《永遠在路上》觀后感】永遠在路上,反腐斗爭沒有終點
《永遠在路上》是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八級專題片。該片反映黨的**大以來,以為***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提升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高度,著力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反腐敗斗爭以壓倒性態勢正在形成。
為什么說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首先,該片深刻反映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內涵。*****屆六中全會明確了我黨進行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有立場,有目標,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老虎蒼蠅一起打,表明了執政黨的立場、態度。作為街道、社區基層黨組織要增強黨員的凝聚力必須要統一思想,認清形式,聯系實際、求真務實,把管黨治黨的政治責任體現到黨的為民服務建設的各個層面,要深入基層開展宣傳教育,讓黨的政治理論、具體行動深入人心。
其次,《永遠在路上》用真人真事案件印證了“四風”不除黨繼續為民執政的根基將會動搖。片中領導干部的腐敗問題,都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漸變到突變的過程。大量案例表明,領導干部蛻變為腐敗份子,很多有著共同人生歷程,在領導崗位之初,還能嚴格要求自己,廉潔自律,但隨著時間推移,便逐漸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在一些自認為是小節的事上放松自己,對別人的賄賂從心懷忐忑到半推半就,再到欣然接受,最終欲罷不能,滑入違法違紀的深淵。“打鐵還需自身硬”領導自身都不能約束自己,談何履行好主體責任。街道、社區黨委書記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放棄責任,不管不問,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就會成為一句空話;作為一般黨員,要以前者為鑒,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覺加強道德修養,加強廉潔自律,真正做到干干凈凈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第三,執政黨永遠會面臨與腐敗的斗爭。腐敗,自人類文明史以來就一直存在,任何公權力都面臨被腐敗侵蝕的風險,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黨的**大以來黨中央堅定不移改進工作作風、堅定不移懲治腐敗,黨風政風為之一新,黨心民心為之一振,“八項規定”點燃了人們的希望,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擁護不擁護、滿意不滿意就是我們工作的根本標準,方向明確了,就要保持定力,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堅持下去就是“人心向”,一旦反彈就會“人心背”。我們要用扎扎實實地成效取信于民,讓群眾不斷看到、感受到、享受到更多全面治黨的成果。
【《永遠在路上》觀后感】從嚴從實用好權力
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大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是一部觸及靈魂、發人深省的反腐之作。該片揭露一些腐敗分子犯罪始末及其給黨和人民帶來的嚴重危害,深刻剖析了落馬貪官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坍塌過程,剝去了貪官正人君子的偽裝,體現了腐敗必被懲、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客觀規律。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敢于直面拒腐防變的嚴峻挑戰,不斷提高執政的能力和水平,做到嚴于律己、廉潔從政、防微杜漸、警鐘長鳴,切實擔當起時代和歷史賦予黨員領導干部的重任。論語中“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道出了一個執政規律:一個政權的繁榮昌盛來自于執政者的清正廉明,清廉政治的最好榜樣,來自于執政者的表率作用。縱觀歷史和古今中外,領導干部帶頭都是最大的帶動力、貫徹力、效仿力和執行力。
權力是一把雙刃劍,用來為公,可以為民造福;用來為私,卻能使人陷入迷亂。結果的好與壞,全在于如何看待權力,如何使用權力。實踐表明,審慎對待手中的權力是廉潔從政的重要前提。黨員干部要遠離腐敗,必須樹立起對權力的敬畏之心,謹慎用權,規矩用權,讓權力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敬畏權力,應當發乎內心。真正做到這一點,殊非易事。從個人來講,黨員干部必須從提升黨性修養、強化廉潔自律意識著手。新修訂的廉潔自律準則、紀律處分條例,為廣大黨員干部設定了高標準,劃出了清晰的紅線。權力背后是沉甸甸的責任,更是殷切的期盼。黨員干部當時刻守住底線,朝著高標準努力,始終銘記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從嚴從實用好權力。
古語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知榮辱。郭伯雄、*、*等的墮落事實告訴我們:腐敗之路是死亡之路,要防止滑入這條死路,必須把握自己,善于運用國法章程管好自己,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堅持正確的人生追求,分得清黑白,辨得清真偽,看得清是非,克己自律,嚴于自律,永葆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
【《永遠在路上》觀后感】廉潔做人從我做起
《永遠在路上》是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八集反腐題材的專題片,采訪了70余位國內外專家學者、紀檢干部,采訪*、周本順、李春城等10余位因嚴重違紀違法而羅馬的省部級以上官員,剖析典型案例,講述鮮活的監督執紀故事,具有很強的警示和教育意義,也反映了黨的**大以來,*****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提升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高度,正風肅紀,鍥而不舍糾“四風”,贏得黨心民心。
觀看后,自己感觸頗深。自從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我們每一個人都深深感受到了黨中央反腐懲惡的堅定決心,反腐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看到了“老虎”“蒼蠅”一起打,黨紀國法面前沒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誰,都一查到底,正是這樣的決心和有力行動,促進了黨風政風好轉,帶動了民風社風的轉變。看到這樣的形勢,我們有了很強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因為我們的政黨在進步,我們的國家在前進,我們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中國夢”總有一天會實現。然而,反腐之路,任重而道遠,正如影片片名所含的深意一樣,反腐永遠在路上。那么,誰應該拿起“反腐”這把利劍,為中國的奮起披荊斬棘,為中國的前進清掃障礙?難道這僅僅只是那些工作在紀檢監察戰線上的工作人員么?我卻認為,反腐倡廉,人人有責,廉潔做人,從我做起。不管你是一名政府官員,是一名基層公務員,是一名企業家,還是一名普通的人民群眾,都應該肩負起反腐的責任,或者是約束自己廉潔從政,或者是剛正不阿,又或者是發揮監督。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自身的角色出發,發揮小小的作用,積小勝為大勝,積硅步至千里,促進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態和社會氛圍呈現風清氣正的態勢。
作為一名工作在基層的稅務干部,我堅持把“為民服務,清正廉潔”八個字作為目標和追求。思想上,我始終抓好學習教育,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第一位,結合當前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學黨紀黨規,學***系列講話精神,加強警示教育和預防職務犯罪教育,進一步樹立廉潔意識,從思想上筑牢拒腐防變思想防線。言行上,牢記為民服務宗旨,認真刻苦學習稅收知識,不斷提高納稅服務水平。嚴格遵守黨紀黨規,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真正做到集干凈與干事于一身,勤奮與廉潔為一體。很喜歡一句話:“有一種品格叫廉潔,有一種精神叫奉公,有一種態度叫責任,有一種境界叫淡泊。”在此共勉。
【《永遠在路上》觀后感】“趕考”未有窮期
觀看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八集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感觸很深。
《永遠在路上》帶給我們是心靈上的觸動、思想上的教育、行動上的推進,我們應該回過頭來認真審視自己、檢討自己、改造自己。觀看之后心中有一個強烈的觸動:那就是中央反腐敗的決心!是*****的黨中央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掃清前進道路上腐敗分子的決心!再大的老虎,只要違紀違法,都沒有護身符,都只有一個結局:落馬!
該片通過剖析典型案例,講述鮮活的監督執紀故事,深刻反映了黨的**大以來*****的黨中央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正風肅紀,鍥而不舍糾“四風”,反腐懲惡,整治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使不敢腐的震懾作用得到發揮,不能腐、不想腐的效應初步顯現,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正在形成,具有很強的警示和教育意義。把紀律挺在前面,越往后執紀越嚴。全面從嚴治黨不光是讓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還需要立規矩,推動反腐法治化。正向勃發,吹響號角。
在大眾媒體上展示巨貪們的丑事惡行,這是一種痛,也是一種自信。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反腐是一場必須贏不能輸的斗爭。**大以來,中央作出“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莊嚴承諾,以“八項規定改變中國”,反腐敗“老虎”“蒼蠅”一起打。四年來,中央以實際行動,讓人民群眾看見并享受到“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的成果。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從這個角度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是一份反腐斗爭的成績單,是一份階段性的答卷。
如今,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新征程中,更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久久為功地聚起全面從嚴治黨的強大能量。“趕考”未有窮期,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
篇2:3.15消費者權益日策劃觀后感
我是一個喜歡關注新聞,關注社會熱點熱血青年,昨晚的315晚上觀后感受頗深!詳細內容請看下文3.15消費者權益日策劃。
首先是蘋果公司對待中國用戶的所謂“歧視”,蘋果在國外的售后是保2年,在中國就只保1年,手機壞了國外是整機換,在中國后蓋不換,換過的機器在國外是重新計算延保時期,在中國他××只延保90天。
本來還打算買個蘋果的,幸好沒買,你他媽也太不是個東西了,中國用戶好欺負啊!在這里希望中國人支持下本土的產品,為什么我們中國人就沒有韓國人那樣抵制外貨的決心呢?
還有一個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幾乎“透明”的世界,個人隱私和信息被一些商家作為賺錢的資源。我們的手機和電腦都把我們的個人信息傳給了開發這些產品商家手上,電腦的cookie讓我們的信息全部暴露出去了。那些商家現在在鉆國家法律上的空子,幾乎所有的網頁都安裝有不法代碼,把我們的瀏覽信息全部掌握了。
篇3:教師心得《跑吧孩子》觀后感
影片《跑吧孩子》描寫了一對兄妹與鞋的故事。他們家境貧寒,哥哥不慎弄丟了妹妹的上鞋子,這是妹妹唯一的一雙鞋子。兄妹倆不忍心給辛勞的父母再增添負擔,決定隱藏這個秘密。于是他們每天共用一雙哥哥的爛鞋,也是哥哥唯一的鞋子。妹妹因此遭到同學們的譏笑,哥哥遭到校長的責難。但他們始終對尋回鞋子報有希望。
為了練習踢球,哥哥與伙伴們同樣為了鞋子與富人子弟談判,用寫作業換得借用鞋子的機會。這些真誠友善的孩子,給電影增添許多的笑聲。當哥哥為了給妹妹贏得一雙上學鞋參加全國越野賽跑比賽時,妹妹為了即將生產的媽媽而光腳跑在路上接受挑戰。影片絕對不缺乏使觀眾落淚的機會,影片時時處處為觀眾展示了至情至愛,深為悲壯而感動。
然而,導演并沒有處理得那么悲慘,看的出導演并不希望更多人給他們的是同情。而希望告訴人們“有了愛,不管在哪里或跟什么人生活在一起,任何一個角落都會充滿溫情和溫馨”。有了愛,兄妹倆就有了簡單的目標,潛生了為實現目標而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在不懈地努力奮斗下,最終他們都有了屬于自己的嶄新的鞋子。
沒有鞋子的時候,做夢都是鞋子,那么有了鞋子之后呢?影片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哲理,每一次的勝利和失敗都不是最后的結局,它只不過是另一次比賽的開始,關鍵在于為所做的事作出的努力奮斗的經過。所以“跑吧!孩子,永不停歇也沒有輕易的低頭,我們什么都沒有,也沒有放棄的念頭,不管路要怎么走,不管是誰牽著誰的手,只要我們的心緊緊相扣,我們就什么都擁有。”這是電影《跑吧孩子》里主題歌詞,歌詞所體現的就是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是一種“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亮劍精神”。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目標,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有“永不放棄的精神”,“亮劍精神”。所以有的人實現了,有的沒有實現;有的人實現了原先的目標,又有了新的目標,有的人實現了目標后就沾沾自喜,停留在實現后的目標上不再思索進取。對于家庭是這樣,對朋友之間也是這樣,對于教師來說更應該是這樣,教師首先自己要有一顆愛心,全身心地去愛自己的事業,去愛自己的學生,要有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并且教育學生也要有“永不放棄的精神”,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更重要的是,我們不應該互相抱怨。哪怕為了學生付出再多艱辛,也不要輕易低頭,更不要放棄。若是每一位“四小”都能有“永不放棄的精神”,那么我們“四小”的教學質量一定會像“國際跳棋”項目一樣,成為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