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教育理念學習心得:做一名有信仰的教師
“三有”教育理念學習心得:做一名有信仰的教師
一輩子做教師,如果只是為了教學而教學,為了生活而教學,則生活的意義和動力不能說很好,而如果有了信仰,你的教學生活將日新一日,陽光一生。愿你做一名具有熱情、期望和可信任的有效教師,再研究有效教學。
一、做一個熱情的教師
教師的熱情隱含在教師的語音、語調和教師的身體語言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熱情”有兩層含義:一是對學生的“熱心”;二是對自己所教的專業有“求知興趣和求知信仰”。熱情的教師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在教學過程中把這種求知信仰傳達給學生,喚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信念。讓學生投入學習。喚起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與教師的這種熱情密切相關。
熱情的教師與學生建立了積極的、支持性的關系,學生在安全的、輕松的、令人滿意的人際環境中學習。教師教的輕松愜意,學生學得愉悅舒暢,教學中,精彩的情節,生動的描寫,美麗的語言和會心的微笑,那是教師與學生心靈的碰撞,他們好像走進了藝術的長廊,在漫步,在交談--和書本、和孩子,也在和社會、和自然......。
二、做一個對學生滿懷期望的教師
有效教師總是能夠積極期待每個學生,對自己和學生懷有很高的成功期望。相信所有的學生都掌握所教的內容,而他們有能力幫助所有的學生學會。以前,我學心理學時看過《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教師期望與學生智力發展》一書,正是教師的語調、臉部表情、接觸和姿勢表現出了對學生獲得成績的期望,導致了學生取得非凡進步。從這一點上看,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更需要為每個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讓學生能夠成功,有成功的體驗。這種成功的體驗將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看到自己的能力,倍加努力,取得更大成功。當孩子能力較差、自信心不足時要降低難度,創造機會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當他們變得自信、能力增加時,要保持適度的難度,有一定的挑戰性,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激勵幼兒獲得更大的成功。只有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學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其一生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做一個可信任的教師
“有效教師”總是讓學生感到“值得信賴”的教師。“可信任感”有助于創造一種輕松的、安全的心理環境,使學生相信教師能夠幫助他們獲得成功。教師通過坦率、誠實的師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師在學生心中“可信任感”主要取決于兩個重要因素:一是教師的學識;一是教師的人格。
我切實感受到,有效教學,首先需要有效教師。要作一名有效教師,除了具有以上三種品質外,還要有以下幾種能力:
第一,具有創新能力。
創造性是區分“研究者”與“教書匠”的重要標志。名教師要勇于開拓,對新思路、新模式抱有刨根問底的熱情,能把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融匯到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模式中,不盲從和迷信權威。
第二,具有信息處理能力。
作為名教師應視野開闊,思維敏銳,眼光獨到,對各種有用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夠適時地把這些信息轉化成自己的東西,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結為一體,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
第三,具有設疑能力。
教師應善于提出問題,能在人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情況下產生疑問,發現矛盾,并對此窮追不舍,有所發現,一個有效的教師,要有想法,要有追求的目標。善于觀察、善于反思,才能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用真心去感受情感,用真實去感悟研究。
學習給人以知識,感悟給人以思想,實踐給人已經驗,研究提升了人的職業境界。今后我將利用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成為一名有效教師,不斷超越自我,進行更多地有效教學。
篇2:三有教育理念學習心得:做有信仰的教育
“三有”教育理念學習心得:做有信仰的教育
我是零五調入十四中的,剛開始的那幾年,學校開始搞寄宿制辦學。開學后,住校學生經常半夜跳墻出去上網打游戲,曹校長每次都會督促領導班子們到網吧去找學生。記得有一次,學生又跳墻跑了,我和幾個班子成員一塊兒去找那個學生,當從網吧里面把那個學生找到時,那個學生正津津有味地在打游戲,下樓時,那個學生卻下不了樓,跳墻出來時把腳崴了,腳脖子腫得像發面包,我和幾個同事輪流把孩子背回了學校。
我這兒還有一個讓我們做教育人的感到特尷尬的一件事。那是一個冬天,大早起的我們班的一個學生在學校門口硬是不進門,爸爸在那兒對兒子吼,爺爺在那兒對孫子哄,孩子就是不進校。班主任尤銳老師仔細地詢問了一下孩子不上學的原因。
孩子不是特淘氣的那種孩子,孩子比較內向,開始站在辦公室里硬挺著脖子一聲不吭,被大家問急眼了,學生開口說話了,孩子說:“上學有啥用?上到最后還不是回家?!”爺爺趕忙舉例子,說:“小姑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孩子說:“考上大學又咋樣?還不是照樣回家給人家打工賣衣服?遲早都是一樣的,我還不如早點回家幫爹養豬呢!”
為什么學生腳都腫成那樣還要跳墻出去?原因只有一個,不愛這個學校!為什么那個學生那樣義無反顧地要輟學?學習沒有意思,沒有把學習當做自己的一種信仰,不崇拜學校。
什么是信仰?《辭源》里是這樣解釋的: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某人或某物極其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當學生對學校極其相信、對學校里的老師極其尊敬的時候,他們也就有了自己的信仰,當學生對學校、對老師產生了信仰以后,所以一切看似問題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
《學記》中說得很好,“親其師,信其道”。為什么學生砸我們的玻璃,為什么學生腳都腫成那樣還要跳墻出去?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對學校、對教師提出的教育要求或批評意見采取什么態度,往往不是由教育內容決定的,而是首先看學校、教師在他心目中是否具有威信,要看學生是否崇拜你。當學生對他的學校極其相信了,對他的老師極其崇拜了,學生還會不聽話嗎?學生還會對你教的內容不感興趣嗎?
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崇拜你呢?如何讓學校、讓我們的教師成為學生心目中的信仰呢?我個人認為教師必須做到下面兩點:
陶行知先生教導我們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想讓學生敬重你,這兩點是很重要的。在言談舉止上,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學生當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在學生中樹立積極的形象,贏得學生的好感。在贏得學生好感的同時,還必須要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一個知識淵博的老師,才是學生真正從內心敬佩的老師。
在學校里,我特別崇拜楊志勇老師,凡是他教過的學生,學生們都特喜歡他,細問學生,學生都會告訴你,學生們一定會如數家珍般的告訴你楊老師的優點:講課激情四溢、談吐幽默風趣、教法通俗易懂、板書漂亮瀟灑、球技飄逸華麗......你說,這樣的老師,誰不喜歡?學生們喜歡這樣的老師,還會不喜歡他的學校?
在學校教育工作中,教師只有用對學生真摯、深沉、無私的愛,善于運用自己的智慧、崇高的品質、淵博的學識、高超的育人藝術,才能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真正的威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篇3:三有教育理念學習心得:做有教育信仰的教師
“三有”教育理念學習心得:做有教育信仰的教師
學過“三有”教育理論后,我覺得作為教師,一定要有教育信仰。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業,它也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師。有教育信仰的教師才能從他所從事的職業中體驗到人之為人的意義和價值,體驗到人生最大的幸福。信仰教育并選擇教育而且把它作為一種事業來追求,將使人在這一追求的過程中體驗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陶行知曾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教師是要教人成人。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教人成人他必須自我成人,進而才能引導學生成人,而教人成人不能沒有教育信仰。因為“信仰是知識和實踐行為之間的一定的中間環節,它不單純是知識,充滿人的意志、感情和愿望”,信仰“是一個人的基本態度,是滲透在他全部體驗中的性格特征,信仰能使人毫無幻想地面對現實,并依靠信仰而生活”。
教育信仰作為一種內在精神然引導我們去追求人生幸福。對職業信仰才有職業的樂趣,對人生信仰才有人生的幸福。正是有著對教育的信仰,特級教師霍懋征才會以一個大學本科畢業生的身份在小學教師的崗位上一干就是60年,而她一生從教的體會就是那六個字“光榮,艱巨,幸福”;正是有著對教育的信仰,鄒有云、盤振玉這樣的教師才會在偏僻的教學點、在大瑤山使自己與教書育人融為一體,使自己與學生的成長融為一體。之所以有這樣的教育信仰是因為“我們深信教育是國家萬年根本大計......我們深信教育應當培植生活力,使學生向上長。所以有教育信仰的教師,才是我們真正學習的榜樣,我們也才能從他們身上汲取到精神的營養。
如何做到有教育信仰呢?
教師的教育信仰首先是對人自身的信仰。我們倡導“以人為本”,就是一切從人出發,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育要以學生為本,教師是“人師”而非“經師”。教育就是要使人成為人,使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充分實現,使人的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協調、全面發展,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使人成為自由之人。這是一種“完美的人”,也是永遠無法完成的人。正因為無法完成,我們才會不斷追求使其完善,而這才是教育所信仰的人。信仰這樣的人就意味著如教育家蔡元培說的那樣: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就意味著教育不是實現預定目標的過程,而是與人一樣不斷成長的過程,從而使教育由“階段性教育”走向“終身教育”,成為終生解放人自由本性的教育。
教師信仰人自身,一切從人出發。那么怎樣使人成為人?我們相信教育的過程就是愛的過程,真正有效的教育只能是愛的教育。凡是從教者只有具有無私的愛才能為教育殫精竭慮,為學生嘔心瀝血。因為愛包含了給予、責任、關心、尊敬、了解等積極的人性因素;愛引導“我”進入存在的深處并形成個體人格;愛建構我和他人與自然的人性化聯系。“深刻的愛存在于從‘生存’到‘生存’的關系中,對于愛者來說,一切‘實存’都變得人化了。
故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精神空虛、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無知等絕不會煥發和孕育出真正的愛”。陶行知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信仰愛就是信仰生命本身,相信每個生命的希望和珍貴,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聰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費心血去培養。
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有教育信仰的教師他成為愛別人孩子的神。他全身心地愛學生、給予學生,這種富于熱情和智慧的給予使他從學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以及直接來自學生的積極反饋,從而體會到付出和給予的幸福。霍懋征老師從教60年,從沒有對學生發過一次火,從沒有懲罰過一個學生,從沒有向一個學生家長告過狀,從沒有讓一個學生掉隊。這就是對愛的信仰!有愛的信仰才能始終平等面對每個學生,并熱情地關注他們的成長。信仰愛就是無私地、孜孜不倦地為學生創造和給予,使自我與學生成長為一個“人”。或許我們缺少的就是霍老師身上的這種愛的精髓。
教育是靈魂的教育,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霍懋征老師的學生說:霍老師教我們做人,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有教育信仰的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形成學生的人格,他用愛使學生形成愛,他使自己與學生一起成長。我們作為教師,要像霍懋征、鄒有云、盤振玉、黃靜華老師那樣,像林崇德教授那樣,有教育信仰,如此才能使我們人生的意義得以體現,才能使我們的人生得以升華,也才能使我們作為教師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
我們在做有信仰的教師的同時才會體會到職業的幸福,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