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市首屆小學語文教師素養大賽觀摩體會

市首屆小學語文教師素養大賽觀摩體會

2024-08-01 閱讀 9619

市首屆小學語文教師素養大賽觀摩體會

作為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我有幸觀摩了市首屆小學語文教師素養大賽。賽場上,我聆聽了選手們純正標準、如情入境的普通話朗讀;欣賞了他們規范美觀、頗見功底的粉筆字展示;領略了他們各具特色、美輪美奐的個人才藝展示和風格迥異、技藝精湛的課堂教學。每一輪比賽都讓我心靈受到強烈的沖擊和震撼,每一場比賽都展示出語文教師扎實的業務能力、過硬的語文基本功。這是一場具有高水平的小學語文盛會,這是一場實力的較量,這是一次智慧的交鋒!短短一天的時間里,我仿佛走進了課堂教學藝術的殿堂,欣賞著,感動著,思考著,我該有怎樣的一桶水呢?

第一輪是粉筆字書寫展示,參賽選手的粉筆字剛勁有力,或端莊清秀都表現出選手們得深厚的寫字功底。他們共聽寫了10個字詞,有全正確的,也有錯別字。我想,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書寫漢字,正確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美觀、流暢,要注意結構的穿插,在不平衡中顯示了平衡,顯示了美,同時還要注意布局的合理。

第二輪是語文知識問答,有關于新課程標準的,有語文書上的必背古詩,也有對老師讀書的檢測,讓我感受最深的是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語文老師,不僅要具備理論上教育教學的知識,還要不斷充實自己在實際中的教育教學知識。

第三輪是才藝表演是全方位展示了彰顯參賽教師個人風采的環節。激情的朗誦、靈動的舞姿、動聽的歌聲、精妙的書法、悠揚的笛聲將每一位聽課教師帶近一個個多彩的生命。令人贊嘆的是本次大賽有很多教師進行了書法展示,有的柔潤含剛,有的自成章法,場上縈繞著書卷墨香,中華國粹在傳承。莒縣街道的一位老師展示的剪紙才藝,全場掌聲雷動。我的收獲是:教師,你的座右銘不可以再局限于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你也可以有張揚的個性和怒放的生命,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你必須是一個雜家,你還得學有所長,個人魅力同樣會使你的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

第四環節是課堂展示,由于時間問題我只聽了兩節,參賽選手上課教態自然親切,環節流暢,充滿智慧,那么真實樸素的課堂教學給我是洗禮。第一節課《清平樂。村居》,老師在引導孩子認識間隔號,解釋詞牌名時一步一步的引申,講解生動的形象,給學生留下深刻的映像,很容易理解題目。

通過參加這次活動,我認識教師素養提升的重要性:小學是孩子母語教育的啟蒙期,是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一個小學語文教師個人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孩子的一生的成長。因此語文教師要力求做到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漢字書寫的規范、美觀,會對學生產生定勢的影響;流利、標準的普通話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手段,也能展現中國語言文字的多彩內涵;一個充滿魅力的語文教師,不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具有包羅萬象的綜合素養,也應具有至少一項才藝。在本次大賽中,老師們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唱歌、跳舞、樂器、繪畫、書法、課本劇等表演,盡顯其才,有些還有多項才能同時展示,讓我大飽眼福。如此之技,怎么不讓學生敬之、愛之,從中受到美的熏陶,知識與素養的提升。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參加素養大賽的每位選手都是身懷絕技,個個不凡。我們知道,作為教師,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其他技能,都非一朝一夕之功”。能夠一路領先,屢獲第一選手,并非臨陣磨槍,而是平時的日積月累所得。“功在課外,利在課堂”。其實很多名師都是這樣的。我想:教師不應日復一日的行走在課堂中,而應有意的進行自我修煉。如果把平時的每次板書都當成競賽展示,讓每一次范讀都做到震撼學生的心靈,那么,我們的書就會越教越薄,我們的知識儲備就會越來越厚實。

教師應努力創造教學的精彩。我們不能只羨慕別人,而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潛心鉆研上,尋找各種機會錘煉自己的基本功,努力做一名有特長、有個性、充滿文學修養和文化素養的教師。只有像蜜蜂那樣“博采眾花”,釀出的蜜才能“又香又甜”,只有多讀多看,擁有深厚的知識素養,使知識源頭的活水源源不斷,才能讓自己的課堂教學煥發無限生機。

孔子云: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還是越來越消極?學生對學科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這一切都需要我們老師提升自身的技能素養與情感素養,還有其他諸多方面的素養,用“情”施教,向學生傳達教師對本職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關切。教師做到這些學生才會笑意盈盈地愛學習、愛生活、愛老師、愛每個人!才能實現語文是生活中的語文的目標!

篇2:學習心得核心素養要落地教師素養需提升

中國教育報(**-9-14)發表尹后慶《核心素養要落地,學習方式必須變》的文章,細細品讀,值得的研究學習。文章中提到:“我們要重新認識學科活動的真正價值。在教學中,要大力倡導和精心設計學科活動。學生的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是在相應的學科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學科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習者的親身經歷與學科知識建立聯系。學科活動要體現經驗性,讓學生通過經驗的獲得來重構知識;要體現主體性,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而不是“被活動”;要體現校本性,應該結合不同區域和環境的特點選擇資源和組織活動;要精心設計活動,充分體現活動的教育性,在核心素養的目標下,結合學科內容和特點設計活動。”提出政治學科既要有社會實踐,又要有“活動課程”,知識性內容的教學可以設計成活動來實施,通過社會調查和訪談、問題探究和辯論等,在活動中學習和思索、認知和行動。這就給政治教師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我們重視審視核心素養問題。

要落實“核心素養”理念我認為,政治教師要自覺提高自身素養。“打鐵先要自身硬”,實施素質教育,教師要有較高的素養。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扎實,更新,業務能力的提高;二是教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以德服人。要提高教師素養素質,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立德樹人,為人師表

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個重要舉措,而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就是要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育人模式。核心素養非常明確地回答了“樹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即規定了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不僅如此,核心素養的內涵中,非常明確地將人的道德素養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等。***對核心價值觀作了精辟的解釋:核心價值觀就是德,既是個人之小德,又是社會、國家之大德。而倫理道德正是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底色和本色,立德樹人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又具有時代特點的育人模式。因此,正人先正已,教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作為政治教師必須做到,在言論上,要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負責,不能在學生中亂發言論,誤導學生;在舉止上,要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處處做學生的表率。

二、堅持學習,與時俱進

教師要不斷讀書學習,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豐富其他學科知識。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政治理論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作為政治教師不能滿足于學歷達標和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加強繼續教育,真正做到與時俱進,掌握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手段,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的需要。老師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汲取新知識,豐富其他學科知識,合上時代的節拍。

三、勇于反思,善于創新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凡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研究者的教師,則最有可能變成教育工作的能手。”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有深厚的學科知識,還需勇于反思,善于創新。這就需要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于實踐、善于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思品學科教學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不斷進行教育反思,記取和總結自己的教育經驗,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少走彎路,讓學生樂意接受。

目前一些教育工作者存在著職業倦怠感,其實就在于對于自己的教育教學缺乏研究,長年累月充當著教科書與專家的傳聲筒,缺乏自己對于教育教學的個人獨到見解,做了一輩子的教書匠,已經失去了最初從事教育事業的激情與勇氣。要消除這種現象,教師就要多方面進行教育教學研究,不畏艱難,堅持不懈,這樣才能找到教學的樂趣,提高自己的教學積極性。

四、尊重學生,回歸本真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身份雖然不同,但在人格上卻是完全平等的。陶行知先生說:“唯有平等,才能將‘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完全消除,才會發生人格的互相感化。’”教師和學生既是師生,也是合作伙伴。因此,教師應該放下師道尊嚴,拋棄權威和“金口玉言”,承認當今學生的個性特征及其每一個學生的內在潛能,重視與學生的交流以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權利,尊重學生的特長、個性和人格。有的教師總是一廂情愿替學生“著想”,常常因此忽略學生的權利,認為自己為學生好,而學生的權利微不足道。于是,上課經常拖堂,擠占學生的課間活動時間,隨便把學生的其他課程挪用,作業沒完沒了,久而久之難免學生厭倦、反感。

核心素養的培養應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應該讓課堂回歸生活的本真。只有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本真,用學生身邊的人和事感染、影響學生,才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也是學生自身知識增長、能力提高、情感升華、全面發展的主體。就像每個人要靠自己吃飯,靠自己消化一樣,只有通過自身在學習和活動中的觀察、思考、參與、運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已成為核心素養培養的共識。政治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將觸角伸向廣闊的社會大課堂,進一步拓展生活,從中汲取生活的養料,從正在發生的、活生生的實際中檢驗和豐富所學知識,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充滿創造力的群體,要把他們的創造力作為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加以珍惜和利用,相信學生的能力,寬容學生的行為,鼓勵學生的進取。核心素養任重而道遠,讓我們不斷地反思、總結、學習、提高。

篇3:新課改浪潮中小學語文教師素養

新課改浪潮中小學語文教師素養

素養,何為素養?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到底應該具備哪些素養?特別是在今天提倡新課改的浪潮中,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都可以回顧自己的教學歷程來反思一下,我們是否具備了應該具備的素養。自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還是???是得過且過,還是???起碼要對得起每天面對我們的那幾十雙明亮而又渴望的眼睛。

一、豐厚全面的文化

我覺得一個語文教師首先要有文化品位,那么文化從哪里來?那就是從閱讀中來。一個勤奮的教師,不僅讀教材,讀參考,更重要的是博覽群書。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現在的教師不是不想讀書,而是沒有時間去讀書,大部分是靠以前的積累,也就是在吃老本,倘若以前積累的多,還好一些,可是,很多教師不是這樣,這可能與自身的成長有關。語文無論怎么定位,始終是母語教學,語文始終離不開文化。那么,一個教師缺少了文化內涵,是不會把語文教好的。小學生雖小,但是他們在課堂中,問題多,他們什么都問,什么都敢問,一個教師總是支支吾吾的,或者和學生玩“踢球”,也有失教師的職責。古語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個功能什么時候也不能丟失。轉變教師角色與教學方法,不是把教師的文化也一起扔掉了。所以,一個語文教師要始終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的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不斷地從閱讀中汲取營養,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這也是我們說的繼續教育。

二、精美流暢的語言

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一個語文教師不能正確運用祖國語言與學生交流是不可原諒的,一個語文教師的語言不僅要用詞豐富、嚴密,而且要流暢、純正。我見到許多語文教師說話很隨意,想什么就說什么,一句話重復幾遍,且時常帶著口頭語,一聽到這樣的教師上課,就感到不舒服。還有的教師方言很重,語氣平淡無味,在范讀課文時,還不如一個學生。這樣的語文教師怎么能有語文感染力。相反,一個非常有語言修養的教師,往講臺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說起話來,鏗鏘有力,抑揚頓挫,聲聲悅耳,從語氣和音質上就技高一籌。一個非常有語言修養的教師,應該是語言簡練、準確,字字句句條理嚴密,并且有很強的邏輯性。一個非常有修養的語文教師,不僅注意自己的語言,也非常注意學生的語言,他總是認真地傾聽學生的語言,抓住時機規范或矯正學生的語言。如果學生在這樣教師的影響下,那么他們的語文能力一定能提高。語文教師的語言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是決定語文課成敗的關鍵之一。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師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學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況且小學生正處于發育時期,他們有極強的模仿傾向。可見,教師的語言素養是非常重要的。

三、燃燒的激情

語文是情感的語文,因為語文不僅學語文知識,還承載著傳承文化,文化具有豐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詩,一句名言,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要想教好語文,教師首先要有情感,這種情感來自于對文本的解讀,來自于對生活的感悟,來自于對學生的熱愛。有人批評說,教師的激情是一種造作,我認為這樣的認識是不正確的。教師是教書育人的,教師雖然不是演員,但必須能做到以情激情。如,即使你有很多不愉快的事,那么,你面對學生,也不能把你內心的傷感留給學生,虛偽的也是善良的。一個有激情的教師始終是想著孩子所想,始終和孩子一起共享著生活的快樂與幸福。激情需要點燃,需要走進文本與讀者的內心。

四、專業的知識

對學生來說,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那么對于教師來說,現在有一種傾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不講究系統的知識體系了,教師也無需具備那么多知識了,要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教學觀念的轉變上,用在教學方法的研究上,有道是:“教師一碗水,就能引出源源不斷的江河。”此話完全是教師在自我推卸責任,是對新課程的曲解。的確,在當今時代,一個人不可能掌握全面的知識,況且信息時代的來臨,知識可以儲存在電腦里,但是電腦永遠也無法替代人腦。知識是人腦創新的基礎。語文不講究完整的知識體系,但不等于不教知識了。所以說,一個教師要是死啃教材,不注重補充鮮活的血液,連自己也變得陳舊了。一個教師始終要有知識的緊迫感,無論教材怎么編,課程怎么變,你必須是一個知識的擁有者,這樣你才無愧于自己,無愧于學生。“書到用時方恨少”,這是不變的真理。

五、敏捷的思維

一個語文教師,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師,只有閱讀積累、專業知識、豐富情感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敏捷的思維能力。所謂思維能力,就是指判斷、推理、概括、頓悟、應變等能力。思維也就是智慧。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所不同的是,它有很大的生成性。教學有預測,但又不能完全預測,尤其我們主張“以學論教”,“順學而教”,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挑戰。閱讀是“教師、文本、學生的對話”,“閱讀是個性化的過程”。閱讀中,教師要參與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如果教師沒有敏捷的思維能力,是很難駕馭課堂的。比如,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開始讀書,而問題可能是千奇百怪的,那么教師就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判斷,哪些是值得探究的,哪些是沒有必要的。有問題還要優化問題,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再如,教師與學生對話,教師不僅要注意傾聽,同時要迅速的分析學生的語言,要敏捷的判斷出學生發言的價值所在,然后是有針對的點撥或概括。有的教師,不能機敏的反應學生的問題,學生發言就點頭,說什么都挺好,或者一味的要求學生自己評價,教師是十足的指揮官。我覺得這樣的教師不是非得要那樣做,而是自己的思維節奏跟不上,也就是說不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當然,教師也就跟著學生一跑到底了。有敏捷思維能力的教師,不僅表現在對話中,還表現在教學方法的運用和突發事件的處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