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隨筆作業布置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隨筆作業布置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5786

臨近期末考試,我發現我和學生花的最多的時間還是放在了字詞等基礎知識的掌握上,而且部分學生還是掌握的不好。我想有的字詞從第一次學習到期末復習結束,有的學生能聽10遍往上,可是為什么他們掌握的還是不好呢?難道僅僅是因為遺忘規律使然嗎?我們能不能在作業方面下些功夫呢?

我平時布置的作業大致有兩種:一.生字篇。寫新學的生字,聽本課的詞語。生字的要求是寫4個生字,兩個拼音,兩個詞語,一個音序,簡稱4221。另外聽寫本課詞語表中的詞語。因為不會每天都講生字,第二天他們的詞語會再聽一遍。二。閱讀篇。閱讀是學生在家做的,學生讀書了沒有,不好檢查,于是我讓他們在作業本上寫上書名,四個好詞,以及兩個好句。寫生字詞語是為了鞏固他們對生字的掌握,閱讀是為了擴大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理解力。他們每天的作業我都會改,并針對易錯部分進行提醒和講解。3.書寫篇。三年級學生應該學會熟練規范的書寫鋼筆字。又為了不增加學生的作業負擔。我讓他們每天練字三行。

按理來說他們的生字和詞語應該掌握的很牢固了,可是到期末的時候還是有一部分同學不能很好的掌握。遺忘規律只是一部分原因。我想下學期的作業布置,我準備改變策略。1.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堂上準確的掌握生字詞,講解分享記憶小妙招。2.提高每天作業的質量。如果每天的作業書寫認真,聽寫正確??梢缘玫揭粋€優加。如果一周連續四天或者五天都可以得到優加,就可以免去學生周末的書寫作業。增強學生對作業認真的態度,提高作業效率。而這一點也是基于學生周末時比較貪玩,作業質量不高考慮的。3.雖然布置了練字的作業,我沒有每天檢查,學生寫的也不好。所以在下學期,我將仍然堅持把練鋼筆字融入作業。并且每天的課堂抽出10分鐘用來練字。4.閱讀應該成為一種習慣。下學期我仍然每天堅持讓學生每天讀書。通過開設讀書銀行的活動,激勵學生讀書。

此外,除了常規作業,還可以布置一些閱讀積累卡,我的好詞好句,課堂10分鐘小練筆等活動,增加學生作業的豐富性。

篇2:小學語文教學隨筆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

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

篇3:中學語文老師教學隨筆跟隨課文學寫作

任何學習都離不開模仿,正如學習書法從臨摹開始,初學寫作,模仿也必不可缺。與臨摹字帖不同,寫作的模仿不是照搬,更不是硬套。來自范本的思想、語言、技法等,總能發生神奇的化學反應,模仿的寫作自然是各自不同。模仿范本哪里尋?語文課本資源多。

語文課本不但題材內容豐富,而且寫作技法兼容。閱讀課上老師精講細評,寫作課上自然水到渠成。這樣讀寫結合的便利途徑,如不用足用好,簡直是浪費資源。

學生寫景,往往視角單一,語言蒼白。魯訊的《雪》,斑斕的雪野、明艷的雪羅漢、如火焰般奮飛的朔方的雪……不但描寫細膩,而且視角豐富,動態與靜態、直接描繪與側面襯托相得益彰。學完課文,布置隨筆:模仿文中寫雪的方法,以風霜雨雪雷電等自然氣象為描寫對象,寫一篇小文,最好能借景抒情或寓理于物。平時作文中很少對自然環境有描繪的同學們,居然寫的文筆細膩,情思豐富。

學生寫人,往往角度單一,形象單薄。《我的母親》則提供了多角度、多視角、多事件、寫人的范本。課前先布置“采訪自己母親”的準備活動,問題包括:母親生活中的興趣與愛好;母親工作中的快樂與憂愁;母親孝敬父母或公婆細節。整理成采訪稿。課后布置隨筆練習,要求從采訪稿中篩選材料,模仿《我的母親》為自己的母親寫一篇小傳。恰好臨近母親節,我讓學生認真謄寫,作為禮物在母親節的當天親手交給媽媽。事后家長反映,母親節收到孩子的特殊禮物,喜極而泣,不只是因為這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篇傳記,更是因為在真實豐富的材料中,在平實細膩的語言中,表現出了孩子對母親的細細體察和濃濃深情。

學生寫事,往往線索單一,平鋪直敘?!渡⒉健贰颁亯|一筆、直敘一筆、宕開一筆”的行文思路,可以幫助學生怎樣把一件事寫得波瀾有致;《走一步,再走一步》“畫龍點睛、篇末點題”的章法,可以幫助學生怎樣把一件事寫得有意義。

用《風雨》學側面烘托,用《阿長與<山海經>》學抑揚,用《海燕》學象征……課本就是一座學習寫作寶山,空講理論,而不模仿寫作,豈不是入寶山而空手歸?

學生對抽象的寫作指導大多不感興趣,模仿課文學寫作,更容易上手。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經過一個時段模仿學習,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大大消解,常常為自己文章的“大家風范”,收獲滿滿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當然,發現課文的寫作規律需要教師深入細膩的品讀文章,真正從寫作的角度挖掘文章的教學價值。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專業的閱讀,敏銳的眼光、豐富的積累,才能擁有一雙教學慧眼。

實踐中也有困惑:每次緊隨課文之后隨筆,不乏精彩紛呈的佳作,而到了作文課和考場上,學生作文就會有所反復,整體水平大不如平時的隨筆文。是因為模仿時日尚短,不能學以致用?還是因為模仿沒有內化吸收,不能活學化用?如果你有好的建議,歡迎留言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