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語文評價改革閱讀理解與寫話過程性評價方案

小學語文評價改革閱讀理解與寫話過程性評價方案

2024-08-01 閱讀 2189

課標要求

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4.能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6.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7.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8.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9.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

10.喜愛圖書,愛護圖書。

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評價內容:

閱讀理解

1.閱讀方式評價:包括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2.閱讀策略評價:包括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誦讀兒歌、童謠,展開想像。

3.閱讀興趣評價:包括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4.閱讀習慣評價:包括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

5.課外閱讀評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

評價標準:

閱讀方式:

(1)閱讀時,我一般不會讀出聲。

(2)閱讀古詩或兒歌時,我常常會高聲朗讀。

(3)閱讀時,我不會用手指或筆指著讀。

(4)我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我在閱讀時從不一個字一個字的嘣讀。

閱讀策略:

(1)我經常能猜測出文章中生詞的意思。

(2)當我讀有圖畫的文章時,我會看著圖畫進行閱讀。

(3)書中有比較難的句子時,我總是要看看它前后的幾個句子。

(4)我在讀書時,經常想想自己看到了一幅畫或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翁。

(5)閱讀是我能注意到標點符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閱讀興趣:

(1)我經常在閱讀時感到高興、興奮,但有時又感到傷心、痛苦。

(2)我喜歡閱讀、觀察我見到的各種文字(比如廣告、招牌、海報、電視字幕等)。

(3)我愛看書,我讀的書很雜,兒歌、童謠、漫畫、童話、寓言、故事、連環畫、畫報……我都喜歡。

(4)讀到喜歡的文章、段落、古詩,會能感覺到語言文字的美,會感到高興,想告訴其他人。

閱讀習慣:

(1)我很喜歡在書中遇到的好詞好句,有時會抄下來。

(2)我喜歡給別人講我讀過的故事。

(3)我每天都會記得看一會兒書。

(4)閱讀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我會想父母請教。

(5)我的書總是很干凈,擺放整齊。

評價形式:《閱讀計劃表》裝訂成冊、每天練寫一句話寫在書寫本上、看圖口語交際表演以A4紙呈現出來。如果在校訊通開通個人博客,每周固定上傳博文,可考慮到加分或提高閱讀層面的等級。

評價時間:計劃表和練說一句話從學期開始貫穿到學期結束,口語交際一周一次。

篇2:小學語文作文評價課改進

小學語文作文評價課的改進

海口市濱海第九小學劉盈利

摘要:傳統的作文學習評價,僅僅只是對學生所掌握的語言文字的表達和交流能力進行書面的比較狹窄的測量與評價(通常僅用一個考題就決定學生的作文成績),這種評價可以從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中找到依據,注重的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量與質的一次性的終極性的考核,不符合新課程根據各學段目標達成的要求,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進行全面、綜合評價的要求。我們在新課程中希望把學生的被動寫作為主動寫作,把作文教學變成師生共同參與的多元互動的教學活動,并進而使寫作成為語文學習的主要動力,使作文教學成為素質培養的重要方式。

關鍵詞:作文評價多元互助互動

《語文課程基礎》中的評價建議是這樣說的:“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從建議中看出語文評價是學生發展的資源,其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那么寫作評價就要體現評價的發展性,力圖讓每一次評價成為本次寫作的延續和下次寫作的起點,讓學生在每一次評價中提高寫作能力。于是我嘗試在小學作文評價課堂中進行三次改進。

第一次嘗試:讓學生掌握作文講評四步驟。

布置作文,寫作前的指導雖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作文評改更為重要。既然作文本上的評語作用不大,那么就干脆把“權利下放”,把作文評改放進到課堂中,設法讓學生們對修改作文產生興趣。因此,我設計了作文講評課的四個步驟:(1)首先,復習寫作的基礎知識,回憶作文的要求及指導的重點;(2)習作展示;(3)學生討論,指出優點,并提出修改的意見;(4)作文修改。

第二次嘗試:讓學生書面記錄修改的意見。

嘗試的結果,學生的討論很熱烈。他們在討論中發現了不少的優缺點,并能針對作品中的不足提出許多較有價值的修改意見。被展示的習作通過修改,作文出色了許多。但是經過幾次的作文評改課后。我發現:多數的孩子都能積極參與討論,但是對自己的作文,除了修改和訂正錯別字之外,基本上文章不會做大的改動。

其中主要的原因是,除了被展示習作之外大多數同學都沒有做書面的記錄,讓他們修改,有許多同學都忘了。為此,我調整了作文講評課的操作要求,讓學生把展示習作的意見用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并對照自己的作文,及時記錄課堂上提出的可供自己修改作文時參考意見。被展示作文的習作者針對別人的評判,可以作自我辯護或說民為什么這樣寫作。讓學生們在辯論中明確寫作的要領。

第三次嘗試:讓學生學會編寫作文提綱。

指導策略的調整,在一些學生身上是奏效的,但是對于不少同學的作文修改只是作了稍稍的改動,改觀不大。究其原因,是學生對照寫作要求,覺得相距甚遠,修改就等于重寫,太麻煩。的確,對于寫作基礎不太好的同學頭痛。寫一次已經是很不容易,重寫更是頭痛。為此,我開始強調寫作前要靜思和精思,編寫作文提綱。

因為,大部分學生作文前都沒有計劃,提筆就寫,一氣呵成,寫到哪里算哪里。憑感覺寫出來的左恩,只能是勉強湊足字數,很難符合作文的要求。

起初,學生雖然也編寫了寫作提綱,但作文的隨意性還是很強。原因是多數學生都是為了應付老師。為此,我把提綱講評與修改講評一起引入了課堂。要求學生在課堂內修改作文提綱,檢查提綱與題目是否吻合,并把提綱寫具體。教師巡視,挑出較好的提綱做示范。經過幾次訓練,學生作文偏題情況大大減少,作文講評討論后的“修改工程”大為減輕。學生也樂于動手修改作文了。

所以我們要適應課程改革和社會發展、人材成長的需要,運用新的評價方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作文學習氣氛,以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為核心,調控學生主觀因素,多角度,多層次,多方法的來評價學生,使學生通過評價取得自身學習受到肯定的快樂,把少數人的作文學習,變為人人都能獲得進步的作文學習。

篇3: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評價語言之我見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評價語言之我見

海口市秀英區農場小學王玲

在新課程理念中,評價是課程教學的一個有機構成環節,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教育手段。課堂上教學評價語言是指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思維水平、道德行為、認知水平等方面進行評定、啟發、激勵、引導的一種表達方式,這種貫穿于教學中的即時的、情景性的評價,對教學活動起著重要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使教學過程更趨完善,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恰當地運用課堂評價語言是一種能力,也是一門藝術。現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課堂教學中評價語言的點滴體會:

一、教師課堂評價語言應該簡潔、準確,讓學生聽得明白

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應該客觀地指出學生回答問題的長處和存在的缺點,語言要簡潔,不模糊,具有針對性,對于要特別強調的地方要講得明白,讓學生聽得清楚.除了語言的簡潔,準確性是評價語言的靈魂.沒有靈魂”,教師的評價語言就沒有了生命力,無論你說得如何生動,如何有吸引力,都是蒼白無力的,所以教師評價語言的準確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既不能一味地肯定評價,也不能一味地批評,要讓學生知道好在何處.而傳統的教師課堂評價語言懂得模糊性和浮夸性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一欠缺準確.準確性的評價語言針對性強,能夠提醒學生,及時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提高思維與回答的質量.因此,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要自然而然地運用好針對性、客觀性的原則,首先就要力求做到準確。

二、教師課堂評價語言應該生動、幽默,富有情感性

幽默的語言是一種才華,更是一種力量。他是現代課堂教學中難能可貴的品質。他打破了課堂內死水般的枯燥局面,使整個教學過程達到師生和諧、充滿情趣的美好境界。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在恰當的場合、恰當的時機,巧妙地運用風趣的語言評價學生。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學語言的品位,而且優化了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要注意融注情感教育,做到心誠意切,對學生高度負責。評價語言真誠,不但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支持,也可獲得情感上的滿足,這就要求教師要了解學生、傾聽學生,用實事求是的評價語言去肯定學生回答問題的愜意,才能喚起他們的學習激情,從而產生莫大興趣和動力,教師決不能隨意否定學生,因為氣可鼓而不可泄。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教師的評價語言應該象溫暖的陽光,和煦的春風,去催開學生的心靈之花,去撫平學生的心靈創傷。并注意評價語言對學生的愛護和尊敬,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與感情體驗,讓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煥發出生命的魅力。

三、教師課堂評價語言應該適時、適當,富有人文性

《語文課堂標準》中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最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中:承認個性差異,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評價語言要靈活地運用延緩性和適時性原則,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個人感受,為每一個學生富有個性的思維創造空間,給他們以展示自我的機會。教師切忌用急切性的評價語言,抑制學生積極思維的空間,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應多給學生提供創新思維,展示自己的機會。冷淡、責怪、不適當的評價語言往往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苛求學生,不如用一點心力去發現其優點,并以此鼓勵他,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滋味。在表揚激勵的同時,用其可接受的方式指出他的不足,而又不挫傷他的自尊心。學生在發現自身不足的同時,感受到了濃濃的師愛,更得到了向上的力量。讓我們用恰如其分的表揚、充滿關懷的批評、滿懷希望的鼓勵,為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創造一方和諧、融洽的真情空間。

關注細節的教學,必定是成功的教學;關注評價細節的教師,必定是成功的教師。教師精彩而恰當的評價語言就好比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對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課堂評價語言的魅力是無窮的,充滿魅力的語言雖主生于既興,卻植與深厚的教學功底,良好的口語素養和正確的教學理念。科學、簡潔、文明、高雅的語言風格是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而不是刻意營造的結果。我們要具有敬業、好學、摯愛、寬容的精神,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探索,豐富自己的語言,努力提高品語素養,為教育教學創造一方和諧、融洽的真情空間。

學習方法,回答問題,表達方式,海口市,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