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級上《觀察和飼養蚯蚓》教學設計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
人教版生物八年級上冊《觀察和飼養蚯蚓》教學設計
一、教學背景:
蚯蚓是學生比較熟悉又陌生的小動物,在分類學上屬于無脊椎動物環節動物門寡毛綱,整個身體柔軟,由許多相似的體節構成,沒有眼,但有感光細胞,運動方式為蠕動,主要靠身體內的環肌和縱肌交替收縮及剛毛的配合完成。
二、設計思想:
飼養和觀察蚯蚓,實際上是一個連續過程,要做好這個實驗,關鍵在于學生飼養好蚯蚓,并做好觀察記錄,因為教材旨在通過通過學生平時熟悉兩種陸生動物(蚯蚓和家兔)為代表的觀察和研究,來說明陸生動物是如何適應陸地生活的環境的,因此,我們必須挖掘教材所蘊藏內涵和外延,以利于教學。所以,本探究實驗應該是從提前安排學生在校外采挖蚯蚓開始。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對蚯蚓的飼養和觀察,了解陸生動物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特征;
2、概述環節動物特征;
3、通過學生采集和飼養蚯蚓,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理解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性相適應的生物學概念;
4、通過飼養蚯蚓,培養學生關愛生命的意識及愛護動物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1、重點:蚯蚓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運動、呼吸)
2、難點:蚯蚓運動快慢比較實驗、剛毛及粘液的作用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設計:
1、提前一周布置學生采集蚯蚓(強調學生外出采集蚯蚓時必須注意安全,以防事故發生);
2、并要求給蚯蚓一個舒適安靜的家,教師向學生介紹觀蟲器的制作方法(①取大小礦泉水瓶各一個,用剪刀剪去上半截;②將小礦泉水瓶置于大礦泉水瓶之中;③在礦泉水瓶內加一些土壤,注意土壤濕度)要求學生自制觀蟲器,寫好觀察筆記,(學生在家飼養蚯蚓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仔細觀察的過程,但學生觀察可能無序,作為教師就要提示學生注意觀察順序,并提醒學生真實填寫好觀察日記)
3、觀察內容由老師提示在觀察飼養蚯蚓時注意以下問題:①你在什么地方采集到蚯蚓的?②土壤的水分、土質情況如何?③根據采集地點分析蚯蚓生活的環境怎樣?④你觀察到蚯蚓的活動時間如何?⑤蚯蚓吃的是什么?學生自我完成,回校上課進行交流。
4、上課時學生展示①自制的觀蟲器;②學生交流觀察筆記。(教師注意及時評價和表彰)
5、教師提問:
①根據你飼養蚯蚓的過程請回答蚯蚓適合生活在什么環境中,你的依據是什么?
②你在飼養蚯蚓的過程中,對蚯蚓進行觀察時一般是在什么時間進行觀察的?之所以在這個時間觀察,主要是因為蚯蚓的生活習性是什么?
③你是用什么喂養蚯蚓的?你發現蚯蚓最喜歡的食物是什么?
④你在飼養蚯蚓的過程中還有什么體會和心得要以大家分享?
⑤有沒有在飼養蚯蚓的過程中,蚯蚓死亡的?如果有,你可以分析蚯蚓死亡的原因嗎?
6、各小組檢查實驗桌上實驗器材:活蚯蚓、棉球、放大鏡、玻璃板、粗糙的紙、秒表、直尺、自制飼養蚯蚓的實驗裝置的材料和用具等
7、下面我們繼續研究蚯蚓的外部形態和運動方式觀察
老師講明要求后然后各小組進行觀察實驗。
第一是觀察順序,閱讀觀察提綱;
第二是操作注意事項;
第三是小組成員相互合作,做好記錄;
第四是注意操作步驟。
(1)外形觀察:
下面是觀察提綱(每小組有一份)
①如何區別蚯蚓的前、后端?如何區別蚯蚓的背、腹面?
②組成蚯蚓的身體結構:外形如何?請用幾何語言描述。整個身體是如何構成的?觀察它的身體是否分節的?
③蚯蚓的環帶在什么地方?請描述其特征。數數從蚯蚓前端到環帶共有多少節?
④用手輕輕觸摸蚯蚓的身體的體壁和體表,體會是否有黏滑的感覺?想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些粘液對蚯蚓生存有什么意義?
⑤把蚯蚓放在手心或者手背上,體會蚯蚓在上面蠕動時自己的感覺?仔細觀察蚯蚓是如何運動的?
⑥用手指來回觸摸蚯蚓近前端腹面體節,是否有粗糙不平的感覺?為什么有這種感覺?
⑦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腹面,是否看到一些小突起?(剛毛)猜想這些剛毛的作用可能有什么作用?
(2)運動觀察:
①將蚯蚓放在光滑的玻璃板上,觀察其蠕動狀況,并記錄蚯蚓前進一定距離所用時間,同時注意觀察蚯蚓身體是如何交替收縮的?
②將蚯蚓放在粗糙的紙上觀察其蠕動狀況?并同時記錄在相同的時間內蚯蚓前進的距離。
③比較二者運動的快慢,思考為什么?
注意事項:
在實驗過程中,要提示學生經常用浸水的棉球輕輕擦拭蚯蚓體表,保持其體表濕潤。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做?
實驗完畢,將蚯蚓帶回家繼續飼養和觀察或者放回自然環境之中,愛護我們人類的好朋友。
結果分析:
老師引導,學生總結:
(1)蚯蚓的生活環境:富含腐殖質的濕潤的土壤之中;
(2)生活習性:晝伏夜出
(3)主要食物:植物枯葉、朽根和其他有機物
(4)運動方式:通過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使身體蠕動。
(5)身體結構:由許多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所以叫做環節動物;身體分節可以使動物軀體運動更加靈活
(6)蚯蚓的呼吸:濕潤的體壁來完成。
(7)蚯蚓穴居的原因:動物生活都需要一定的溫度,由于蚯蚓不能保持恒溫,所以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大的土壤深層;
探究結論:
蚯蚓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
七、課后反思
蚯蚓是學生比較熟知的一種小型陸生動物,但其實很多學生對其了解還不是很深透,通過指導學生對蚯蚓的探究,使學生了解觀察,特別是仔細觀察是生物科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些重要的科學事實就是通過觀察得到的。觀察也是一種探究。所以,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觀察能力培養,因為學生觀察動物行為特征時的方法暫時還不十分仔細和專業,往往不知如何下手,為了避免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主觀臆測和出現觀察偏頗,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之前就要強調以下幾點,第一就是每次只觀察一種行為,第二所觀察的行為特征應事先有明確的說明,第三就是觀察時要善于捕捉和記錄,第四就是采取時間取樣的方式進行。
本試驗存在的問題:(1)實驗結果與預期結果相反,蚯蚓在糙紙上的運動比在玻璃上慢,(糙紙較干,蚯蚓被粘在了紙上)。實驗步驟讓學生產生是不是蚯蚓在糙紙上運動累了,所以才比玻璃板上運動慢。(2)實驗中所用玻璃板干燥時,蚯蚓也可以在玻璃板上較快運動。3、實驗過程中的兩次運動是分開來做,學生缺少對照,很難進行比較。從以上情況來看,教材中的實驗設計簡單、步驟不夠嚴謹、實驗效果不好,甚至得出相反的結論。
改進方法:用玻璃條做兩個玻璃槽(可保證蚯蚓基本沿直線運動),在玻璃槽的一個外側面貼上自制標尺,一個玻璃槽的玻璃板上撒一層水,讓玻璃板表面形成一層水膜,才能保證玻璃板的光滑。讓蚯蚓先在撒水的玻璃內運動,通過標尺觀察并記錄一定時間內蚯蚓運動的路程,再在另一個玻璃槽內鋪上一層糙紙,用水把紙充分打濕,讓蚯蚓在紙上運動,觀察并記錄其在相同的時間內運動的路程,與在玻璃板的運動情況進行比較既可得出結論。改進之后,保證實驗中只有一個變量。玻璃槽上貼的標尺則有助于觀察比較蚯蚓的運動。同時改進后的實驗避免了實驗條件不統一,步驟不夠嚴謹,缺少對照等不足,使實驗更具可行性。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
篇2:八年級生物上教學工作總結
20**年八年級生物上教學工作總結
日子過得真快,轉眼間,一個學期就要過去了。在校領導和同事們的幫助下,我順利的完成了本學期的工作。回顧這一學期,既忙碌,又充實,有許多值得總結和反思的地方。現將本學期的工作做一個小結,借以促進提高。
一、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思想業務素質。
“學海無涯,教無止境”,只有不斷充電,才能維持教學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來我都積極學習。本學期,結合第八次課程改革,確立的學習重點是新課程標準及相關理論。一學期來,我認真參加學校組織的新課程培訓及各類學習講座。另外,我還利用書籍、網絡認真學習了生物新課程標準、以及相關的文章如《教育的轉型與教師角色的轉換》、《教師怎樣與新課程同行》等。通過學習新課程標準讓自己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也明確了今后教學努力的方向。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的更新,也催促著我不斷學習。平時有機會還通過技能培訓、網上聽課、公開課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學方面不斷進步。通過這些學習活動,不斷充實了自己、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和見識、為自己更好的教學實踐作好了準備。
二、求實創新,認真開展教學、教研工作
教育教學是我們教師工作的首要任務。本學期,我努力將所學的新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實踐新理念。”力求讓我的生物教學更具特色,形成獨具風格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我任教八年級的生物課,在日常教學中,我堅持切實做好課堂教學“五認真”。課前認真作好充分準備,精心設計教案,并結合各班的實際,靈活上好每一堂課,盡可能做到堂內容當堂完成,課后仔細批改學生作業,不同類型的課,不同年級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學生對生物更有興趣,同時提高學生的生物水平。另外,授課后根據得失及時寫些教后感、教學反思,從短短幾句到長長一篇不等,目的是為以后的教學積累經驗。同時,我還積極和班主任進行溝通,了解學生,改進教法,突破學法。針對舊教材內容陳舊、(編輯:制度大全)單一、脫離學生實際問題,我積極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設計,設計了“遠離煙酒(調查活動課)“人的性別決定(游戲課)”、“蚯蚓在哪兒爬得快(實驗探究)”等課,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對于生物課的教學,我采用系統性、階段性相結合的原則,做到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使每堂課都能讓學生有收獲。總之,不管在課堂教學,還是在課外活動中,我都以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目標,力求讓生物教學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加強反思,及時總結教學得失。
反思本學年來的工作,在喜看成績的同時,也在思量著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幾點:
1、對于生物新課程標準的學習還不夠深入,在新課程的實踐中思考得還不夠多,不能及時將一些教學想法和問題記錄下來,進行反思;
2、教科研方面本學年加大了學習的力度,認真研讀了一些有關教科研方面的理論書籍,但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還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夠細和實,沒達到自己心中的目標;
3、生物教學中有特色、有創意的東西還不夠多,本來想設置生物興趣小組,但由于種種原因也沒能實現,今后還要努力找出一些生物教學的特色點,為生物教學的新天地作出貢獻。
篇3:八年級生物教育教學工作總結
20**年八年級生物教育教學工作總結
本學期來,生物教育教學工作始終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為適應新時期教學工作的要求,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認真落實課程計劃,落實教學常規,落實教學改革措施,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較好地完成了教育教學工作任務,使所任班級教學質量有了大面積提高,現就將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1、轉變生物學教學觀念,牢固樹立新課程理念,明確生物學教學的功能和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設法把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下去并轉化為學習動力,從而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落實三維目標,切實提高每節課的教學質量,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認真研究課標和新教材,充分認識學生的差異,有效開展分層次教學和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張揚個性,認真鉆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擴展教材的廣度,整合課程資源,認真備好每節課,提高自己駕馭教材的能力。
2、、運用教學規律,發揮學生主動性。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復現型人才,而是創造性、綜合性人才。因此,在中學生物學教育中,教師除了進行知識教育外,還要特別注意過程教育和學法教育,逐步培養和考察學生,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從而提高文化科學素質。改變教學觀念,運用教學規律,切實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改進教學方法,創設生動有趣的課堂氣氛,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按課標的要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精講多練,扎扎實實落實好基礎知識,方法靈活多樣,要啟發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記硬背,要引導,不要代替,要讓學生思考,不要一講到底,要因學論教,而不要因教論學,要注重改變教學方法,變注重學習結果為注重學習過程。
3、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如何進行實驗教學,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是我們全體生物學教師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之一。然而,由于多數學校實驗條件不足,很多課本規定的學生實驗都沒做,有的甚至連演示實驗都沒做全,學生的實驗能力普遍較差,這種狀況越來越不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掌握實驗原理、設計實驗方案、熟悉實驗步驟、辯析實驗現象、表述實驗結論是我們在今后實驗教學中要引起重視的幾個方面。我們要克服注重實驗講解,忽視實際操作:注重實驗驗證,忽視實驗探索:注重實驗結果,忽視實驗描述等教學現象。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想法設法創造條件做好課本中的每個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做,改變用錄像、演示實驗等代替學生實驗,更不能用講實驗代替學生實驗。
4、重視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學,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一些生產實際,培養學生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生物學知識,既是以生活為基礎,從生活中來;學到的知識,也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在生物教學工作中,我很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出發,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知識從學生的生活中來,(編輯:制度大全)從學生的生活中去也體現在一些特殊的時候。如在講到《生物與環境》時,我聯系那時生活中的缺水現象,引導學生思考水對生物的影響,這樣節約用水的觀點也會隨著他們的思考而誕生了。又如講到“病毒”這一內容,我就介紹了一下禽流感,然后讓學生結合當時的禽流感以及上一年暴發的SARS,談談自己的看法,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也增加了他們對個人衛生、環境保護的認識。而且通過這樣的課,我也發現學生對生活中常發生的、對病理等方面特別感興趣。
5、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重視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啟發學生通過學習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學會應用。
6、恰當選擇和組合各種直觀教學手段,自制教具,充分運用實物、標本、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等,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解決重點、難點及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活動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線索,嘗試和思考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7、尊重學生,與時俱進,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