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下學期高一年級語文組工作計劃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學年下學期高一年級語文組工作計劃
今晚學生就要返校了,新的學期馬上開始,剛剛盤點了上學期的教學工作,既有滿意之處,也有遺憾之處,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我為自己制訂了如下計劃:
一、繼續提前寫完教案。所謂提前,就是在開學前,至少寫完一本語文書的教案。我們一個學期要學完兩本語文課本,這學期要帶領學生學完必修三、必修四。必修三的內容,在這個寒假里,我已經基本寫完了,《諫太宗十思疏》寫完了,還有《廉頗藺相如列傳》和《鴻門宴》兩課。開學后,我會在閑暇之時,把必修三剩下的兩篇課文以及必修四的內容寫完。
二、繼續在上每一節課之前不斷補充教案,不斷調整教案,把值得記錄下來的內容及時記錄下來,繼續尊重理解喜愛學生,繼續“面批”,繼續布置少而精的作業,繼續及時批改作業并及時在課堂上反饋。
三、本學期的課堂教學上要設計一個固定的教學環節,以此檢測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上學期的期末檢測中,我所執教的兩個班級語文第二卷的成績很好,但是總成績卻沒有估計的那么理想,沒有看到第一卷的各班成績,估計應該是很不理想,所以計劃在本學期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初步設想就是學習莘縣實驗高中的做法,每節課的前十分鐘找三四個同學到黑板上做小檢測,我提前準備好檢測內容,每個同學的檢測內容各不相同。檢測內容則是課文上學過或者是教輔材料上的基礎知識,比如字音、字形、成語解釋或者近義詞辨析、文言翻譯等等。
四、注重作文教學,至少要做到每兩周一次作文練習,做到批改及時,部分學生的作文還是要“面批”。本學期我計劃訓練學生的記敘文寫作,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年我曾經參加過“同課異構”的培訓,那一次培訓中來自上海育才中學的李強老師為我們做了作文單元教學的培訓,當時留的最后一個作業是要我們這些學員做出一個學期的作文教學規劃,這個假期里我在整理書櫥時,翻出來了那份作業,既有興奮又有慚愧,興奮的是當初培訓時的那種昂揚的精神有回到了我的身上,慚愧的是三年多的時間里,那份作業只是一份作業,而沒有付諸我的教學。我打算在這一學期里,借鑒這一份作業,在作文教學上下些功夫。
五、全力以赴完成臨時性的工作。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州徐七中高三語文組學講計劃學習反思(2)
州徐七中高三語文組“學講計劃”學習反思(2)
自主學習實施以來,在課堂執行過程中,高三語文組體會到了讓學生自主投入學習的重要性。
一、自主學習能保護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經常無意識地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扼殺,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有對事物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驅使學生會問許多稀奇古怪的問題,教師應該給予重視和鼓勵,不要害怕和阻止學生的“好問”,不要諷刺和貶低學生的“怪問”;教師要培養和表揚學生的勤于提問,不要限制和壓抑學生的“多問”;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而且問得頗有見地、切中要害,從根本上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教師還應深入學科知識,創造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深奧道理,激發、培養他們的好奇心。
二、自主學習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興趣是一種學習動力,學習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越高,學習的效果越好。但如能把學習的興趣培養成一種學習的需要,就能使學生由原來的“要我學”轉為“我要學”,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學生在初學時都會感到新奇,因而對學習有一定的興趣,但學生缺乏意志和毅力,興趣容易因困難和乏味而轉移和中斷,只有不斷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維持他們學習的動機。所以,教師要根據教學的目的要求,結合學生的特點,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形式,不斷的調動學生的興趣。而自主學習,小組打分的方式,恰恰能激發學生的“成功欲”“競爭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自主學習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主動掌握整個學習過程,自發、自覺地投身學習,自己對自己負責,學習的主動性會大大增強。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很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比他們在教師的強迫下學知識都更可貴。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保障進一步的自主學習,二者之間形成了良性循環,使學生受益無窮。在學習過程中,明確目標,開闊思路,豐富想象;需要不斷克服困難,不怕挫折,具有敢于懷疑,敢于成功的精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培養了良好的學習品質。
四、自主學習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自主學習的課堂氛圍。
“親其師,信其道”,一般說來,學生對某位老師產生恐懼,那么,對其所教的課也不會產生興趣,反之,學生喜歡的老師一走進教室,課堂的氣氛就會顯得活躍,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容易調動。因此,教師摒棄傳統的師道尊嚴,注重溝通師生情感,及時進行角色轉換,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人文環境。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單純地教給學生各類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教會他們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實現自我發展。
篇3:州徐七中高三語文組學講計劃學習反思
州徐七中高三語文組“學講計劃”學習反思
高三語文組自實行“學講計劃”教學以來,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摸索和探究,取得了一些點滴的進步,所以在這里略做總結。
所謂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4-6人為一小組,將一個班級的學生按照成績、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異建成若干個最優化的"同組異質,組間同質"的合作學習小組。
關于小組合作學習被很多學者認為是一種適應各種學習風格,并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一種最流行也最有效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比起班級競爭學習或個體學習來,更能有效地掌握、保持和遷移概念、定律和原則,合作的集體成員可以逐漸形成更高超的概念學習策略,更有效的探尋和利用他人的信息,更能從自己的頭腦中復現或用自己的話闡述正在學習的材料,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材料。
小組合作學習我們才剛剛試用了不長時間,還處在一個摸索階段,對它的研究仍有很多的問題等待我們去解決,但我們摸索過后認為,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必須要注意三方面的問題。
1、合理分組是合作學習取得成功的前提
要進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師首先必須進行合理的分組。分派學習小組通常有兩種做法。一種是讓學生憑自己的興趣任意選擇。這是一種學生比較喜歡的學習方法,學生的積極性較高,學習的效果也較好。另一種是由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各方面不同的特點,把程度參差不齊的學生安排在一個小組。學生的不同特點包括年齡、性別、種族、個性、學習成績、學習方法和語言能力等等。把特點不同的學生編在一組,可以促使不同學生的共同發展。
2、合理有效的合作方法是合作學習必不可少的載體
合作學習是一種教育觀、教育思想,但是如果沒有具體的學習方式來作為實施的載體,那它也只能永遠停留在理論認識上。要實現合作學習的目標,必須通過有效的合作方式來進行。
3、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是合作學習取得成功的關鍵
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關鍵在于要于將多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師評、自評、互評和小組評相結合。
(1)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因此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速度,完成任務的時間,討論的參與度都會有所差異,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及時通過自己的動作、神態、語言等方式,給予學生鼓勵,也可以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教師也可以制作一些星型標記作為禮物獎給學生。這是對學生最好的評價和肯定,對學生的激勵性極強。
(2)加強師評、自評、互評和小組評相結合,在檢查小組活動的結果時,每個學習小組要分別匯報或展示小組活動的結果。這個過程是學生相互傳遞和交流信息的過程,一方面他們會再次接受教學內容的信息,另一方面也會對自己小組活動結果的對、錯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小組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各小組派一名代表,按照老師提供的答案到各小組檢查,并向全班同學匯報結果,這不失為讓學生參與評價的一種好辦法。這種評價方法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看到別人的長處、取長補短,達到教學的最優化,可以最大極限的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另外,我們可以定期進行諸如最佳合作學習小組、最佳小組長、最佳合作學習伙伴、最快進步獎等評選活動,激勵學生不斷提高小組合作活動的水平。
成功的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這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在小組合作形成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培養計劃,對小組成員的合作技巧進行培養與指導,更需要所有小組成員在理解合作學習的意義、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基礎上,通過每個小組成員長期、主動的努力而形成。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在合作過程中學生的能力、意志、情感均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和發展。
(3)教師在對小組活動進行評價時,還要把握好以下幾點:第一、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學習過程的評價;第二、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對小組集體的評價;第三、評價的內容包括小組活動的秩序,組員參與情況,小組匯報水平,合作學習效果等方面進行;第四、小組成員定期對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進行自我評價,總結有益經驗,明確發展方向和努力目標,對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其目的是使小組成員學會怎樣更好地合作;從而使合作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