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一年級下語文教學總結
**-**學年度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總結
一、學生情況分析:
經過上學期的接觸,我對班級的孩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孩子們個個活潑可愛,多數孩子能主動追求上進,少數孩子自覺性與自律性差,需要教師、家長多做引導與督促。個別孩子天性好動,愛動腦筋,積極思考,他們課堂上的奇思妙想常常讓我措手不及,使我們班級充滿了靈動的氣息。從去年的檢測成績上看,我班孩子的課堂學業水平較好,在寫字方面少部分同學較弱。在課外閱讀方面部分孩子喜歡看課外書,在語言表達方面,孩子們會講,但隨意性強。
二、教材情況分析:
本冊教材由“識字”和“課文”兩種類型組成,都注了音。“識字”安排了兩個單元,“課文”安排了六個單元,每單元后面安排了一個綜合練習。
1、關于識字
“識寫分流”是本冊安排生字的一個特點。小學低年級的識字量,過少,會拖閱讀、寫作的后腿;太多,則會增加學生的負擔。采用“識寫分流”{即多識少寫}的方法,就能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情況下多識一些字,從而緩解了識字與讀寫之間的矛盾。全冊生字分兩個途徑安排,一是隨課文分散識字,每課安排生字9
篇2: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小故事
一年級語文教學小故事
杜木橋小學肖玲美
漢語拼音是學生入學階段學習語文的首要任務,它作為識字正音的有效工具作用不可忽視。學拼音,要操練,但不能按成人的想法去學與練。對于剛剛入學的6、7歲的兒童,面對著那些單調、枯燥的“符號”,應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在多種多樣的游戲練習形式中,學拼音、用拼音。下面以拼音教學《zcs》為例,談一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
學生在上半節課中基本掌握了聲母zcs的認讀及拼讀。此時,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把學生帶入了神秘的童話世界。在學習整體認讀音節zicisi時,我帶學生進入這樣的情景中: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剛剛認識的幾位聲母朋友他們正在那里生氣呢!為什么呢,你聽他們是怎么說的“你們認識我的這么多位朋友,可是……可是就連我最親近的、不能分開的一家人都給我忘記了,我能不生氣嗎!我的小兒子正等著我做飯呢!”學生們的表情各個緊張,深深地被有趣的童話情景所吸引。自然地過渡到了整體認讀音節學習。這時我把拼音卡片z與i匯合到一起,學生們早迫不及待的嚷著“他們和在一起是個整體認讀音節”,在這樣的情景下他們不難推斷出了結論。
但學生們能否對所學的整體認讀音節及時進行歸類整理呢?在此年齡段的孩子還不能對所存儲的信息自覺地進行加工,所以在教學設計時考慮到這個問題的存在,借助小兒子的話“我們是不能分開的一家人。”那么這“一家人”應該住在哪里呢?學生們的小手舉得老高,于是我請到了一位平日不愛發言的學生,她自信地把整體認讀音節zi放入課前復習整體認讀音節的房子內,回答說“他們是不能分開的一家人”巧妙地把所學的整體認讀音節進行歸類。
為了能讓學生們很好地區別聲母z和整體認讀音節zi,我對大家說可別把它i給忘記了,不然聲母z就不跟你們好了,請同學們幫老師想想辦法怎么讀才能讓大家知道我讀的是什么?孩子們靈機一動“它的讀音要比聲母z的發音長一些響一些──zi”,多么精彩的回答。學生們在有趣的故事情節中完成了看似枯燥的學習任務。
篇3:一年級語文教師優秀教育敘事:一次意外收獲
我的鄰居家有這么一個女孩,在幼兒園是個各方面突出的孩子,唱歌、跳舞、彈琴、畫畫,樣樣拿得出手,而且性格活潑開朗。誰知跨入小學不到一個月時間,整個人由一個陽光女孩變成了愁眉苦臉的娃,就像被霜打了的茄子,蔫了,實在令人嘆息。問其家長原因,原來女孩剛入學時,拼音學起來困難,就失去了學習興趣,沒有了興趣就更學不好,于是形成惡性循環。其實這樣的現象也不少見,從教這幾年來,或多或少接觸過這樣的孩子,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覺得讓剛入學的孩子掌握漢語拼音,順利跨過語文學習的第一道關尤為重要。
今年,我又接了一年級,有了鄰居家女孩的先例,我特別關注學生學習拼音時表現出來的各種現象。課堂上我盡可能采取一些形象直觀的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小游戲,下課了也窩在教室一對一地輔導,但是幾星期下來,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感到學習困難,興趣就自然減少,剛入學的那份高興和新鮮感消失了,我也覺得很累,怎么辦呢?我苦苦思索著,但也找不出學習拼音的捷徑。難道真要“學海無涯苦作舟”嗎?難道還要重復昨天的故事嗎?
某天課后,我看見有個孩子身邊圍了很多人,還津津有味地念著:“人之初,性本善……”我走過去,這些孩子神氣地告訴我:“老師,《三字經》我在幼兒園就讀過了。”“我已經會背了!”“讀起來很好聽的。”看著他們興高采烈地訴說著,我明白了什么是喜歡學習,什么是快樂學習!那樣自豪的神情,讓我怦然心動,要是讀拼音也這樣快樂那就太棒了!突然,一個念頭一閃而過:何不把他們愛讀的《三字經》放到拼音學習中去呢?給枯燥的拼音學習加點調味劑,輸入新鮮血液。心動不如行動!那天剛好學習復韻母“ao、ou、iu”在學生讀準這三個復韻母的基礎上,我出示了“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又不學,老何為。”我一出示,就有好幾個孩子主動地讀了出來。我進行了以下教學:
教師:“哪個小朋友能大聲地念給我們聽一聽?”
(我請了一位把手舉得高高的女生,只見她抬頭挺胸,一副神氣十足的樣子,富有節奏感地念了起來。我就請他做小老師,帶領大家讀一讀。)
教師:“不會讀的小朋友不要心急,現在我們學習了拼音,自己也能讀了,拼一拼,讀一讀上面的音節,相信你也可以的!”
看到第一個孩子讀的那么好,小孩子好勝心被激發了,大部分孩子都迫不及待地拼著,讀著,幾分鐘后,小手如林,“我,老師,我會……”在有板有眼的誦讀中,一節課就這樣結束了。課后,還有不少孩子在念叨著:“子不學,非所宜……”
這一節課讓我增強了信心:原來可以通過誦讀《三字經》來激發他們學習拼音的興趣,提高拼讀能力。在后來的語文課上,我都會選擇幾句后來的語文課上,我都會選擇幾句與教學有關的句子,讓學生拼讀。在教學“an、en、in、un、ün”的時候,我除了讓學生拼讀“三綱上,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外,還和學生編了新的“三字經”:點點頭,彎彎腰,“an、en、in”,注意“n”。動動手,動動腳,“in、un、ün”,讀好“n”,扭扭脖子,伸伸腰,我們來讀“an、en、in、un、ün”。學生邊做動作邊讀。等學完了拼音,《三字經》也念了一小部分了。看孩子們讀的有滋有味,我增加了誦讀的時間。除了課堂上的幾分鐘,還加進去了晨讀10分鐘和每天中午的半節課,每天讀4句(上不封頂),一般是讓他們先自己拼讀,我領讀幾遍后,學生找到節奏,就能大致順利地讀下來了,后來每天讓學生推薦讀得好的同學來領讀。一段時間下來,我驚奇地發現:大部分孩子能大聲而自信地拼讀音節了。
誦讀《三字經》能帶來這么大的變化,是我所不曾想到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呢?我靜下心來,細細品讀回味《三字經》,發現里面的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深入淺出,情真意切,里面的句子短,韻味足,讀起來瑯瑯上口,能帶領孩子找到文字的韻律美。我幡然醒悟:在富有韻律的語言中去訓練學生的語感,以此來促進學生的拼讀能力的提高。這不就是學習漢語拼音的有效途徑嗎?以前我總是用多種形式練習拼讀去突破拼讀的難點,其實我可以繞開枯燥的拼讀,增強孩子的閱讀量,培養孩子的語感來突破拼讀的難點啊!嘗到了甜頭,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都堅持讓孩子通讀《三字經》,一方面鞏固漢語拼音,一方面培養他們的語感。“腹有詩書氣自華”,讀到一定程度上,學生就讀輕松了,讀輕松了,他們就更喜歡讀了。每天一到校,他們總是饒有興趣地讀、背《三字經》,還相互之間進行比賽。一段時間下來,他們的朗讀能力明顯提高了不少。
正如一位名人所說:“細雨灑落大地,短暫的潤澤之后,也許沒有留下痕跡,然而當嫩嫩的芽兒從黑色的泥土里冒出來時,我們才記起了雨的光臨。”誦讀《三字經》真是給我的拼音教學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