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音樂課教學學情分析教材分析及措施
資料一、指導思想
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中要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讓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應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音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學生的音樂實踐和音樂創造能力的培養。
二、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一年級音樂課。從整體的水平看,整體水平相差不是特別明顯。學生在音準、對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方面學生相對可以,但是部分班級在音樂的聽覺稍有差異。一年級學生在上學期已學過一些兒歌,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上課紀律也不錯,舉手發言的學生很多。從整體水平來看,這些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行為習慣方面進步較大,學習目的性也有所增強,個別學生的音樂學習習慣有所改進。每個班都有一些表現非常棒的學生,他們在音樂活動中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但還存在著個別學生不能自律,因此在教學中還是要加強常規教學,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因此這學期對他們的音樂感受力、表現力要進一步加強訓練。
三、教材分析
一年級下冊總共10課,分別是《春天》、《放牧》、《手拉手》、《長鼻子》、《跳起舞》、《咯咯噠》、《大海的歌》、《幸福生活》、《巧巧手》、《汪汪與咪咪》,其中歌曲有《布谷》、《小雨沙沙》、《牧童》、《放牛歌》、《一對好朋友》、《數鴨子》、《小象》、《兩只小象》、《草原就是我的家》、《小松樹》、《母雞叫咯咯》、《下蛋羅》、《?!?、《云》、《彝家娃娃真幸福》、《乃喲乃》、《粉刷匠》、《理發師》、《貓咪別淘氣》、《誰在叫》讓學生了解幾首中國優秀的兒童歌曲和幾首優秀的外國歌曲,并配以群體的音樂活動,如:齊唱、獨唱等,這是一種以音樂為紐進行的人際交流,它有助與學生養成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欣賞有《杜鵑圓舞曲》、《小燕子》、《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讓我們手拉手》、《鴨子拌嘴》、《小象》、《大象》、《我是人民的小騎兵》《擠奶舞》、《公雞母雞》、《我的小雞》、《大海搖籃》、《海上風暴》、《快樂的羅嗦》、《陽光下的孩子》、《夏天的陽光》、《我有一雙萬能的手》、《鐵匠波爾卡》、《小狗圓舞曲》、《跳圓舞曲的小貓》等,以審美為核心,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音樂必要的審美能力。
篇2:學情分析因材施教實施新課改打造高效課堂
學情分析因材施教如何實施新課改,打造高效課堂
陸廷軍前郭縣第二高級中學
摘要:
新課程教育改革認為教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在原來基礎上的發展。教育的任務是挖掘潛能,讓學生思考。教育使每個人觀念得到發展!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具有主動求知的意識,“人人被關注,人人有收獲”,這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智能的發展有差異,其途徑也并不是單一的,也是各種因素的綜合。實現教學目的,單一地依靠知識和能力這一途徑,常常是很難達到預想的效果,這就需要調動各方面的因素配合。
問題是創新的開始,實施新課改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創新,那必然要與課堂問題相聯系。教師要有較強的問題意識,教師要不斷設疑提出問題;學生根據課堂學習內容隨時能提出問題,整個課堂充滿問題。教師對問題的設計要有挑戰性、開放性、探索性。
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是新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上的新要求。沒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是不完整的課堂,教師要潛心研究教學方法,突出參與,體現合作。學生學習態度能夠反映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參與程度。學生在課堂上激情飽滿,充滿自信,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對問題不斷產生聯想,發表多種見解發現新的問題。能夠主動獲取新的知識,師生共同在研究探討中獲取知識,師生是在走一條學習與創造的探索之路。
關鍵詞:
高位信息學情分析,因材施教問題設計,由淺入深任務分配,各取所需展示測評,形成激勵
作者簡介:
陸廷軍是前郭縣第二高級中學生物學教師,中學高級職稱,多年來一直在教學第一線從事教學工作,有創新精神和較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潛心學習,踏實工作,認真教學,受到師生好評。在教學中能夠積極推進新課改,吸取經驗,積累素材,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充滿教育智慧和生命活力的課堂,是以知識傳授為載體,實現思想與思想的交流,心靈與心靈的溝通,生命與生命的對話!
新課程是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出發點和歸宿,不是以知識為本位。新課程是為學生的生活和發展服務,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是新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上的新要求。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主動求知的意識,這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
新課程教育改革認為教育不是傳授知識,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發展,教育的任務是挖掘潛能,讓學生思考。教育使每個人觀念得到發展!
一、學情分析,因材施教
加德納有一句名言:“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為不同的形式”。
我們所有的學生都很聰明,只不過他們聰明的方式不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智能的發展有差異,其途徑也并不是單一的,也是各種因素的綜合。實現教學目的,單一地依靠知識和能力這一途徑,常常是很難達到預想的效果,這就需要調動各方面的因素配合。如情感、觀念、思維、心理、習慣、環境等方面的因素。我們只有真正了解學生,才能調動這些因素,綜合這些因素,使學生的學習越過以前難以過的高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狀況,認知方式,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具有獨立個性和完善的人格,堅持全面發展與培養個性特長相統一。堅持普及教育與英才教育的統一。承認人的差異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質量不是高分數,我們要的質量不是單一在課堂上追求的分數,而是生動活潑、主動發展、學會創新的人才觀。
篇3:老師做好學情分析要注意幾個問題
教研資料1、準確定位學生學習目標,保底目標和開放目標并重備課,要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并選擇達到目標的時候,要進行學情分析,準確定位學生學習目標,力爭做到保底目標和開放目標并重。因此備課中應考慮兩項內容:一是本課的保底目標、短期目標或顯性目標。這里主要考慮的是“保底”問題,許多教師怕新課程的“放”,擔心的是失去分數的“命根”,足見“保底”的重要性。二是考慮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積極主動參與合作、積極主動參與交流等開放性、隱蔽性,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這是培養學生可持續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
2、課前預案與課中記錄、調整及課后反思相結合。學情分析不僅是備課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而應該是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之中,課后的教學反思、作業批改、個別輔導等過程中也需要進行學情分析。完整的備課應該是教學前的預案加教學中的記錄、調整加教學后的反思。備課的精華在于教學中的記錄、調整教學中,有時候學生的行為并沒有按教師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教師要觀察、傾聽,了解學生的原始理解,發現富有創意的閃光點,從而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問題、教學流程,完成第二次備課。教學后的反思,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理性分析。重點做好反思的有效性,從三方面去反思:生成與預設的差異以及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活動中的精彩片斷,理性思考……從反恩人手,增強教學研究的意識,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