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學習MOOC慕課心得體會

學習MOOC慕課心得體會

2024-08-02 閱讀 2743

學習MOOC(慕課)心得體會

6月12日護理學院安排侯*、董*兩位青年教師,到長沙參加“全國醫學院校mooc與醫學教育研討會”,通過中山大學王*教授、中南大學*醫學院的何*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卿*老師的講解,會后與參會高校老師進行交流學習,讓我們對mooc教學法有了深刻的認識,感受頗深,現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感受:

一、mooc的起源、發展及關聯注意學習

從*年,Harvard、Stanford、mIT等名校掀起了mooc熱潮,給21世紀的教育帶來了一場劃時代、顛覆性的革命。

mooc術語是*年,由加拿大學者戴夫科米爾和不賴恩亞歷山大提出的,m-massive大規模的、o-ope開放、o-online在線、c-courses課程,就是沒有門檻,大規模的開放式網絡在線學習,mooc是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年美國斯坦福出現第一個mooc*臺;*年哈佛、麻省;*年世界各國紛紛推出了自己的mooc*臺,我國*年由清華大學推出,*年中國醫學教育mmooc成立。

mooc關聯主義學習理論由*年,加拿大學者開設,它是數字時代的一種學習理念,其主要觀點就是,信息是節點、知識是連接、理解是網絡的突出特性、學習者通過“路徑尋找”和“意義構建”對知識領域進行探索和協商。

二、mooc的教學特征

mooc是一種課堂模式,有較完善的課程結構,包括明確的課程目標、課程協調人、討論話題、課程進度、時間安排、課后作業、考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環節、及時反饋系統;mooc將知識傳授課程放到教室外,可以說是翻轉課堂,課外自主學習,提出問題,課內完成作業討論交流,打破傳統課堂先教后練,課內講授課外練習的學習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真正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增加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和個性化的接觸時間,創造了讓學生對自己學習負責的環境,幫助老師成為學生身邊的“教練”,而不是在講臺上的“圣人”。開放式教學模式沒有時間、人數、地點的限制,資源開放,通過網絡*臺真正讓學生自主學習,將課程被切分成知識點,錄制成“微課程”,將許多個小問題穿插其中連貫而成,就像游戲里的通關設置。課前學生通過*臺觀看微視頻10分鐘;課堂上將問題、作業和老師共同討論,也可通過個人測試、小組測試的形式,幫助學生系統掌握理論知識,課下在線檢測學生的理解程度,在線互評。這種模式其優勢就是能夠因材施教,可以了解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效果,10分鐘微視頻可以防止學生“走神”現象的發生,幫助學生保持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在線練習,差生是差的積累形成的,用練習來消除這種積累。而教師可以從后臺評估檢測系統知道每一位學生看了什么內容、看了幾遍、多長時間、作業怎么樣。通過這種辯證教學模式,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性討論對課程材料進行辨證地評估,針對實際問題提出自己想法和解決方案,達到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應用的目的。

三、mooc在護理教育中的應用

傳統護理教育模式特點多已接收模式,本質上屬于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傳統護理教學模式的問題:

①教學性形式機械: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習慣于接受、繼承知識。無論是教室還是病房,除了聽教師講課就是看教師操作,處處以教師為中心。

②教學內容單一:護理課堂內容多限于知識的講解,實習內容與教學內容相似,教學內容偏舊,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不合理,護理思維局限。

③教師觀念滯后:強調學生的任務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師所講授的知識討論互動學習較少,把學生當作灌輸對象。

④忽略學生的認識主體作用:學生缺乏評判性思維能力,絕大部分學生逐漸養成不愛問“為什么”形成一種盲目崇拜書本和老師的思想。

基于mooc的醫學教育模式,護生應應用mooc的自主學習模式,在課前瀏覽護理學專業課程內容與安排,獲取教師在學習網站提供的各類學習資料,包括課程及操作的文檔、視頻;在課中,進行積極討論與交流,學會提出問題,學會從大量醫學信息過濾知識;在課后制作個人學習資料,如音頻視頻等,進行分享,充分利用社會化網絡工具,如微博、博客、社交網站的開展互動學習,建立學習網絡,充分利用開放實驗室,積極練習操作并分享心得,定期參加教學醫院實習計劃。

今后護理教師基于mooc所設計的翻轉課堂模式開展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不通,更多的是扮演課程發起人和協調角色,而非課堂主導者;設定學習主題、安排醫學專家互動、推薦學習資料,促進分享和協作;使用“mooc”的優質在線資源,與自己的護理教學相結合,設計混合學習方法;指導學生課下進行視頻內容的學習、練習操作與交流心得,課堂上進行護理專業學習內容的重點分析、知識總結,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解答護理叫做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饋和評價;增強了師生交流與個性化溝通,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成效。

mooc首先給大學教師們敲響了一個警鐘――失去知識壟斷性的教師們職業生涯怎么過?我的建議是應該切實轉變角色,從單純的講師變成“教練”,能夠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或者說,教師要將傳統的指令性教學變成建設性學習服務。

與大學流行的全程mooc不同,美國許多中小學采用“翻轉課堂”模式,讓學生課前在網上觀看教學視頻,這樣老師就可以在面對面課堂上集中答疑和討論問題。此類網上、網下學習活動相結合的“混合學習”倒是值得大學去大力推廣的。

對于廣大教師而言,要做好準備迎接信息化教育的挑戰。首先要轉變觀念,認識到自己已經不是學生的權威知識源;二是轉換角色,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導學者、助學者、促學者、評學者;三是發展信息化教學能力,能夠在網絡環境中開展有效教學與進行協同知識創新。

護理學院

篇2:教育論壇基礎教育能慕課嗎?

轉載資料“慕課”,即在線課程開發模式,在教育領域掀起了一場風暴。這股浪潮已從高等教育擴展到基礎教育。

“慕課”適合中小學教育嗎?洶涌的“慕課”風潮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日前,在“第三屆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家沙龍”上,這些話題成為專家、學者談論的焦點。

優勢是開放,不足是無根

華東師范大學“慕課”研究中心主任陳玉琨教授將“慕課”的出現理解為:繼班級授課制以后的新嘗試,打破了時間、空間的束縛,使得優勢教育資源能全民共享。

“不同于一般的在線課程,只是簡單地將四五十分鐘的課程放到網上。‘慕課’的創新在于:每個視頻大約保持在10分鐘左右,恰好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段;在視頻結束時,會出現檢測與反饋,這意味著學生必須完成一系列小測試,來確定他們是否精準地理解了課程中的概念。無論同步還是異步,最終都會獲得來自教師、其他學習伙伴的解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現實。”陳玉琨說,不僅如此,這些優質的教育資源還是移動的,我們可以走到哪學到哪,還可以反復學,十年二十年后再學。

對“慕課”的出現,北京光明小學校長廖文勝顯得很冷靜:“慕課”的網絡化,既有天然的開放優勢,也有自身無法克服的先天不足。一是網絡的虛擬化狀態無法改變。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教書育人需要教師與學生的零距離接觸。其次,“慕課”教程系統還不完善。同時還缺乏相應的系統的政策、法律法規的支持。就這個意義上來說,目前開放的“慕課”就像無歸宿的風一樣,沒有根。

毋庸諱言,“慕課”在基礎教育上的應用還存在一些現實難題。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陳江認為,僅就目前的中小學教育而言,還不存在單純的“慕課”。因為基礎教育除了基礎知識傳授以外,還有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要求,如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親切感這一點,“慕課”很難做到。

為優質教育資源分配提供一種新選擇

“無論處于什么階段,不能忘記的是教育的兩大問題,一個是公平,一個是質量,沒有質量的公平算不上真正的公平。這兩大問題如何用信息化的辦法加以解決,是值得冷靜思考的。”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王本中表示。

“我國現在貧困地區的教育質量不高,很有可能造成貧困傳代問題,解決貧困不傳代這個扶貧的根本問題,就要使貧困地區教育比其他地區早走一步,多走一步,‘慕課’將為我國基礎教育帶來一定的變化。”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感受到了“慕課”的影響,“我們現在正在做一個實驗,把人大附中初中一年級的數學課直接傳送到全國的12個鄉村學校去,讓偏遠地區的學生也享有同等的教育。”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表示,無論“公平”如何定義,“慕課”的出現,至少增加了一種選擇的機會,增加了選擇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至于“慕課”能否真正解決地區貧富差距的問題,又會否帶來新的教育不公平問題,還需要時間去證明。

篇3:慕課我們不妨一試

慕課是一個已經不算新鮮的詞匯了,對于今后慕課的技術研究和應用估計會越來越廣泛。

慕課就是利用現代手段,把名師請進課堂,共享優質課堂。名師的優質課堂是完美的,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聆聽名師的教誨。現在我們也進行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再進一步開展名師優質課堂資源庫。其實這個活動,國家也早開展,讓普通學校學生也都能夠享受優質教育,享受平等教育也是國家發展戰略的一個出發點,對于教育的均衡勢必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外,慕課可以讓學生多次看、反復看,有重點的看,對于解決難題是一個極大的好處,如果讓老師講一遍可以,多次反復的講不太現實。慕課為學生解決難點、重點提供了可能。

年級教師一節課優質課的講解,能夠幾個班應用也是節約資源,不失為一種嘗試。我們的改革無論怎么樣都可以嘗試,嘗試無罪,只要改進,有明確的目的和方法步驟,都是值得贊揚和肯定的。

只有不斷更新自己、改進自己的人才會常教常新,才是最受歡迎的。故步自封、原地踏步才會讓人覺得越來越石化,淘汰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