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總結
了解理論
重在實踐
――淺談基本數學活動經驗
20**年,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第一次明確地將“數學活動經驗”列入義務教育教學課程的目標:“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數學課程標準(20**年版)又進一步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了“四基”,即:“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由此,數學活動經驗不僅僅是數學知識的一部分,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感悟數學思想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經驗并列成為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育教學的目標。數學活動經驗成為數學課程、教學的核心概念之一。
一、數學活動經驗的含義
數學活動
課標(20**版):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P2-3)
課標解讀(史寧中主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組編寫):數學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抽象概括、符號表示、運算求解、數據處理、反思與建構等都是數學活動。(P271)
目前,我國有關數學活動經驗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比較薄弱,數學活動經驗的內涵一直難以界定,至今尚有未達成共識。主要的觀點有以下幾種。
1.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知識的一部分
“數學活動經驗屬于學生主觀性數學知識的范疇”,數學知識不僅包括數學事實,也包括數學活動經驗。
2.數學活動經驗是一種認識,特別是感性認識。
數學活動經驗是在數學目標指引下,通過對具體事物進行實際操作、考察和思考,從感性向理性飛躍時所形成的認識。
3.數學活動經驗是體驗,是經歷
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之后所留下的直接感受、體驗和感悟。
4.數學活動經驗既是知識,也是過程
數學活動經驗分為靜態和動態兩個層面。從靜態上看是知識,是學生對整個數學活動過程產生的認識,包括體驗和感悟等;從動態上看是過程,是經歷。
5.數學活動經驗是組合體的整體概念
數學活動經驗是指學習者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識、情緒體驗和應用意識。
史寧中(博導,東北師大校長,課標修訂組組長):“基本活動經驗是指學生直接或間接經歷了活動過程而獲得的經驗”。(如圓的面積教學)
劉加霞(博士,北京教育學院教授):“基于文獻綜述,我們認為,數學活動經驗就是學生在經歷數學活動過程中獲得的對于數學的體驗和認知。與數學概念、技能等顯性知識相比較,數學活動經驗是一種緘默知識。它包括了對數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對數學美的體驗,也包含了滲透于活動行為中的數學思考、數學觀念、數學精神等,還包含處理數學對象的成功思維方法、方式等。(小學教學,20**年7-8期:33)
二、數學活動經驗的特點
1.個體性。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是基于學生個人的,它帶有明顯的學生個性特征。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是屬于學生自己的。
2.實踐性。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離開了實踐活動就不能形成有意義的數學活動經驗。
3.多樣性。學習群體針對同一數學對象,盡管學習環境等外部條件相同。但每一個學生仍然可能會有不同的活動經驗。所以,對學習群體來說,數學活動經驗具有多樣性。對學生個體而言,如果活動方式多樣,獲得的經驗也是多樣的。
4.發展性。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是反映學生在特定的學習環境中或某一學習階段對學習對象的一種經驗性認識,是感性的、非嚴格性的,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獲得的活動經驗會不斷變化、不斷發展。而且個體的活動經驗在群體的“經驗交流”中會相互補充、相互充實,豐富、發展個體的活動經驗。(例如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認識)
三、數學活動經驗的類別
(一)根據所從事的數學活動的不同形式,數學活動的經驗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1.直接數學活動經驗
直接聯系日常生活經驗的數學活動所獲得的經驗。(例如:24時記時法、百分數的認識)
2.間接數學活動經驗
創設實際情境構建數學模型所獲得的經驗。(例如:三年級上冊“兩位數除以一位數”。40÷246÷252÷2)
3.專門設計的數學活動經驗。、
由純粹的數學活動所獲得的經驗。
又如,連接下面方格里的數,使它們的和都是20。
4、意境聯結性數學活動經驗
通過實際情境、意境的溝通,借助想象體驗數學概念和數學思想的本質。(例如“雞兔同籠”)
(二)根據數學數學活動可以分為思維的操作活動和行為的操作活動,經驗可以分為感性經驗和邏輯經驗,數學活動經驗可分為以下四種。
1、行為操作的經驗
來自外顯行為操作活動中的感覺、知覺經驗,屬于直接經驗。比如摸一摸長方體面、棱,實驗推導圓錐的體積公式等。
2、探究的經驗
既有外顯行為的操作活動,也有思維層面的操作活動,是并不完全脫離行為操作的數學活動。例如: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等。
3、思考的經驗
在思維操作的活動中不借助外在的實物進行內在思維活動獲得的經驗。
(例如:三位數乘一位數,正反比例的比較)
4、復合的經驗
兼有以上兩種以上的經驗。
四、例談促進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教學策略
㈠前期孕伏――預設數學活動經驗的“生長點”
案例一:為什么學生想不到“剪拼法”?
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剪拼法”發揮著極為重要的橋梁作用。通過分析大量課例,不難發現,“剪拼法”的出現要么是由教師直接提出的,要么是經過了課堂上的層層鋪墊和多方暗示后才由個別這生提出來的。顯然,
“剪拼法”不是來源于學生的“自主發現和選擇”,而是“被發現”的結果。在教師不提示的情況下,有多少學生能想到用剪拼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等面積的長方形來研究呢?為回答這樣的疑問,一位學者幾年前曾對某城區小學四年級4個班共230名學生(在即將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前)進行了問卷調查:你準備用什么方法來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結果發現92%的學生無從下手。從訪談中還了解到知道用剪拼方法的8%的學生是因為對教學內容已經預習過了。
事實說明,學生明顯缺乏剪拼圖形的活動經驗,而這種活動經驗對于推導多邊形的面積公式又是彌足珍貴的。進一步的調研發現,教材在“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節中并沒有安排剪拼圖形的活動,而教師也沒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剪拼圖的活動。缺少這樣的前期孕伏正是造成學生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想不到“剪拼法”的重要癥結之一。后來研究者建議該校數學教師每當教學“平面圖形的認識”這樣的內容時,都注意組織學生開展“把一個平面圖形剪拼為另外一個平面圖形”的活動,主要是由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分一分、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動,教師則通過“回想、復述、提問”等辦法,幫助學生把這種直接操作的經驗留下來,在頭腦中形成動態表象。
㈡問題驅動――觸碰數學活動經驗的“激發點”
案例二:如何讓學生畫出符合要求的平行線?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平行線,你能運用手邊的工具畫出一組平行線嗎?
大部分學生利用直尺上下兩條邊、鉛筆盒的邊沿線或演草紙上的格子線來畫。
師:這些同學的畫法有沒有相同的地方?
生:他們都是用學具中現成的平行線來畫的。
師:這樣畫出來的平行線有什么缺點?
生:用直尺畫出來平行線,兩條線之間只有直尺那么寬。
生:用鉛筆盒畫出來的平行線兩條線之間只有鉛筆盒那么寬。
生:用演草紙上的橫線格子畫出來的平行線,只能畫在原來的線上。
師:對!這樣畫出來平行線受到已有工具的限制,不能隨意地拉開兩條直線的距離。那你們有沒有辦法突破這個限制呢?
生:(邊說邊演示)先畫一條直線,用直尺的一條邊貼住這條直線再往下移,想畫多少距離就可以畫多少距離。
生:這樣畫也有問題,要是直尺稍微移歪一點就不平行了!
生:是啊,光憑感覺能保證直尺一直方向不變地平移嗎?
師(用三角板演示)這樣畫,兩條直線之間的距離是不受限制了,可是直尺移起來容易移歪,畫出來的兩條直線就不能保證一定平行。那怎么辦呢?有沒有以前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們克服這個困難?
學生面面相覷,一時陷入僵局。教師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過了一會兒,有個小組結合著演示興奮地表達了他們的發現。
生:一開始我們想,要是能讓尺子沿著一個固定的軌道上走就好了!
生:那怎么給尺子裝上一個固定的軌道呢?
生:一個尺子肯定是不行的,得找個幫忙的,讓它靠著走。
生:對哪,我們記起以前學平移的時候,老師您不是讓我們玩過“升國旗”的平移游戲嗎?用直尺做固定“旗桿”三角板做“國旗”,就能夠自由“升旗”了!
生:所以,我們認為可以先用直尺畫一條直線,然后把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貼在直線上,用直尺靠住三角板的另一條直角邊,然后壓住直尺不動作軌道,再讓三角板順著尺子平移就行了。
師:這樣的方法行嗎?
生:(齊)行的!
師:現在你們能在練習本上隨意畫一條直線,再畫出它的平行線嗎?
學生獨立完成。
師:誰來說說我們是怎樣畫平行線的?
引導學生共同概括并板書:一貼、二靠、三移、四畫。
如果教師一開始就示范并告訴學生畫平行線的步驟是“一貼、二靠、三移、四畫”,然后要求學生通過模仿、反復操練來掌握畫平行線的技能,那樣的話,學生看似參與了活動,但充其量不過是擔任了一次“操作工”的角色。上述案例中,教師問了四個關鍵問題:①你能運用手邊的工具畫出一組平行線嗎?②用現成的學具只能畫固定距離的兩條平行線,你們有沒有辦法突破這個限制呢?③有沒有以前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們克服這個困難?④誰來說說我們是怎樣畫平行線的?正是通過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不斷地被激活并融入進來,本來有缺陷的經驗逐漸被修正,粗糙的經驗漸漸趨于精致,淺層次的經驗獲得了有效的提升,新生成的數學活動經驗很自然地嵌入學生的經驗系統里了。
㈢有序體驗――選準數學活動經驗的展開點
案例三:張齊華“用字母表示數”
1.用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數
師:(課件出示a、b)認識嗎?在哪兒見過?
師:(課件出示a+b=b+a)在加法交換律中,和分別表示什么?
2.用字母可以表示未知數
儲蓄罐問題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運算和結果
儲蓄罐問題:a+5=a+5
4.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數量和關系
父子年齡問題:x-26
5.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不同數量之間相似的關系
(小學教學,20**年7-8:44~48)
㈣合作交流――提煉數學活動經驗的內化點
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領悟與轉化常常受到個人學習風格的影響。要克服個人數學活動經驗的局限性,一個根本的方式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合作交流”的平臺,促進個人經驗的交流與融合,實現對個人經驗的優化和內化。這樣的合作交流提升了活動經驗的理性品質,加速了其內化為個體數學素養一部分的進程。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合作交流旨在在完成對個體活動經驗的“四個提升”:把感性的經驗逐步理性化,把模糊的經驗逐步明晰化,把松散的經驗逐步結構化,把知識型的經驗逐步策略化。
案例四:在比較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在學習活動中,經常要對一些相近的、相反的或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教師經常采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開始時學生可能覺得比較困難,但是只要教師堅持下來,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討論、交流、辯論、表達,學生比較的能力提高,經驗就會不斷優化、內化。例如,學生對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比較以后,發現意義不同、求法不同、單位不同。再比較圓的周長和面積、圓柱體的表面積和體積時就會很容易。進一步,學生還會類推遷移到求比值與化簡比、正比例與反比例的比較。
㈤應用拓展――打磨數學活動經驗的“深化點”
案例五:我們能運用“轉化”思想解決哪些新的問題?(在“多邊形的面積”單元復習課上)
師:如果把小學數學的各個知識點比作珍珠,那數學思想方法就像一根線,找到了它,就可以用它將很多知識點串成一條精美的項鏈,能大大增強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轉化思想,就是在這一單元我們找到的一根重要的線。大家好好想想,運用轉化思想可以幫我們解決哪些新的問題?
生1:(舉例說明)任意一個四邊形的面積都能轉化成兩個三角形的面積的和。
生2:(舉例說明)任意一個多邊形的面積都能轉化成幾個三角形的面積的和。
生3:(舉例說明)有些復雜的組合圖形,可以先轉化成幾個學過的圖形,然后分別求出它們的面積。
生4:我在想,求圓形的面積應該也可以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的面積,但我不知道怎樣去轉化才能成功
……
師:這些問題都很值得深入研究。運用轉化思想解決問題,都遵循一條重要的思路,那就是把暫時不能解決的新問題想辦法轉化成已經解決的老問題。以后我們再學習新知識,應該怎么辦?
……
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這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帆風順,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不斷磨礪、慢慢積淀、逐步積累、漸漸深化。已有研究證實,學生前期積累的數學活動經驗只有參與了多樣化的數學活動,經過了多次調用和加工后才能逐漸內化為概括性更強的經驗圖式,進而真正達到理性的領悟,更有效地推廣到同類問題的解決中去。
㈥回顧總結――激活數學活動經驗的“反思點”
案例六:通過對圓周率的研究,你有哪些新的感悟?
“在圓的周長”一課即將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了課堂上和歷史上對圓周率的研究歷程后,讓他們談談自己的感悟。
生:一開始,我用滾動法、繞繩法測量圓的周長時,心里想“差不多就行了”,測得很不認真,還嫌太麻煩,后來看到祖沖之用割圓術把圓內接正多邊形分到24576條邊時,我被祖沖之的研究深深震撼了,對自己的態度感到特別慚愧!
生:我覺得祖沖之得出的π值已經夠精確的了,可人們還不滿足,現在已經有人把π值推算到小數點后10萬億位了,太了不起了!
生:我覺得,研究π值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減少誤的過程。我們不能滿足于差不多就行,要努力做得越來越好爭取完美。
生:我喜歡劉徽創立的割圓術,這種研究方法太有創意了。
生:現在的人們是怎么用計算機研究π值的這真是個謎。我希望以后能弄明白。
生:我一直想不明白,既然大家都說π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那我們憑什么認為它是一個確定的值呢?太不可思議了!
……
費賴登塔爾說:“反思是重要的數學活動,它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經常引導學生反思,既使所學的知識、技能、思想得到鞏固和提升,又使學生逐漸養成及時反思、善于反思這種寶貴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孔子:吾日三省吾身。)
確定數學活動經驗的“反思點”,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捕捉:一是數學活動經驗里的知識性成分;二是數學活動經驗里的思想和方法性成分;三是數學活動經驗里有體驗性成分,即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情緒體驗;四是數學活動經驗里的觀念性成分,即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意識和信念,如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做事的信心與信念等。
參考文獻:
⒈王林,《我國目前數學活動經驗研究綜述》,小學數學教與學20**(5):3-8
⒉張天孝,《關注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小學教學20**(9):8-10
⒊張良朋,《例談促進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教學策略》,小學教學20**(7-8):40-42
篇2:總結:在數學活動中幼兒觀察力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
總結:淺談在數學活動中幼兒觀察力
父母都希望孩子聰明伶俐,所以在孩子一出生就積極開發他們的智力。智力是多種認知能力的綜合,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等。其中每種能力都有特定的作用,它們共同作用,整體發揮功能。而觀察力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
許多專家研究發現,觀察力強的孩子智力發育較好,因為人們通過感知獲得的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是進行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觀察水平的迅速提高,能促進思維的發展。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培養幼兒在觀察中增長知識,在觀察中發展能力方面談談幾點看法。
一、從“興趣”入手,引導幼兒樂于觀察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動力。在大千世界中有無數幼兒感興趣的東西,我們應把握時機,正確引導幼兒去觀察、去發現。
1.提問――保持幼兒觀察興趣的手段。
教師在整個觀察過程中,應適時的提出問題,把觀察活動引向縱深,延續幼兒對實物觀察的時間,加強觀察的持續性,例如在分類活動中,我把吃的、玩的、穿的、用的物品投放在一起,請幼兒按不同的類別分出來,這樣,經過自己視覺上的觀察,在教師層層問題的引導下,他們懂得了按物品的不同類別進行分類。這就要求幼兒積極思考,首先看到某種東西要知道名稱、用途,然后才確定把物品放在那一邊。從這個教學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的觀察活動是按這樣一個程序進行的,即帶著問題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產生觀察的愿望――再觀察――得到滿意的答案。而有效持續的這一過程,教師適時的提問是十分重要的。
2.鼓勵――保護幼兒觀察興趣的抓手。
幼兒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知識經驗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當孩子觀察到一些不同的事物之后,提出問題,如果教師不了解或者不知道,或者回避幼兒的問題,幼兒得到幾次消極的反饋后,他們觀察的興趣會越來越小。我認為這時就應該和幼兒一起尋找答案,一起去收集資料、一起觀察,千萬不能回避,讓幼兒感覺到老師是他最重要的支持者。當然,對孩子錯誤的觀察結果,也不要輕易地說出不對,給予否定,而應該和他一起分析不對的原因。
3.材料――激發幼兒觀察興趣的重要前提。
材料的提供有助于幼兒進行觀察、探索,材料盡量是幼兒生活中熟悉的,數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幼兒的探索過程,太多的材料會讓幼兒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太少的材料會直接造成幼兒探索興趣的減弱;材料的提供不要求多,而求巧。如分類活動的材料提供,如果材料太多,幼兒在活動中分散注意,導致玩材料。而材料如果太少,達不到活動目的。
二、教會觀察方法,培養幼兒善于觀察
讓幼兒學會觀察的方法,這是培養幼兒觀察力的關鍵所在。
我國古代有個盲人摸象的故事,說的是幾個盲人對大象到底是什么樣子爭論不休。因為他們各自只摸到大象的一個部位,并沒有摸到大象的整體,所以爭論時各自堅持自己片面的意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不正確的觀察引起的結果。因此,教師應教給幼兒正確的觀察方法,不要讓幼兒犯同類的錯誤。
1.學習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
讓幼兒學會從上到下、由里到外、從左到右、從遠到近(或由近到遠)、由整體到局部有順序地觀察。
如觀察時,有的幼兒說有二個三角形,有的幼兒說有二個三角形,有的說有三個三角形,還有的說四個三角形,細心的幼兒就能發現有五個三角形,象這樣,從整體到局部有順序、有步驟的觀察,就能看到事物的特征和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才能得到準確的答案。
2.學習根據事物的主要特征進行比較觀察。
觀察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才能使觀察更有成效。
如教幼兒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時,我把正方形和長方形放在一起對比,看看它們的外形、邊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過對照、比較,幼兒對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分辨就更清楚、明確了。其次,教師要交給幼兒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如從色彩、類別、形狀、數量和空間排列等幾個角度進行觀察,尋找畫面的組合規律。
3.學習帶著問題有目的的觀察
對于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做事情之前,具體、明確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幼兒也不例外。
受幼兒年齡特征的影響,幼兒觀察事物時就會東瞧瞧、西看看,抓不住重點,會隨著自己的興趣而進行觀察,或是漫無目的的東瞧西看,無所適從,所以在組織活動時,首先要提出具體的要求:“今天我們……”,即帶著問題去觀察,要求幼兒邊看邊想或邊想邊看,如:在學習5的減法時,教師一邊編題一邊出示教具:河里有5只小鴨,游走了2只小鴨,河里還剩幾只小鴨?請幼兒想想該怎樣算?5、2、3分別表示什么意思?為什么要用減法?通過一系列的提問來引導幼兒觀察,達到目的,從而獲取數學的知識。
三、創造各種機會,培養幼兒勤于觀察
觀察的過程也是幼兒與教師、同伴相互交往的過程,幼兒把觀察到的現象和感受到的體驗加以描述,這是觀察的進一步深化,也是數學活動重要的一個環節。幼兒在數學探究過程中和活動之后,會有一種表達的潛力和欲望,他們急于想把自己的新發現向老師和同伴講述,想把自己的疑惑向他人說說。在表達與交流、認真聽取別人講話的過程中,他們知道了原來可以有多種辦法解決問題,我也可以試一試他們的方法或許能更好的解決問題,也能從其他小朋友的講述中得到靈感,激發創造的火花。因此,幼兒觀察后,我總是鼓勵幼兒說說他們的發現,不論正確與否,我都認真傾聽,對他們的發現給予肯定,在這樣的情境中,幼兒都愿意將自己的發現講給老師和同伴聽,師生共同交流,共享快樂。當然,在活動中還需靈活運用個別、小組和集體的形式,讓幼兒充分表達。
總之,觀察是認識世界的窗口,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我們著眼于幼兒觀察興趣的培養,著力于觀察方法的指導,著重于觀察機會的創造。只有這樣,孩子的觀察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有了好的觀察力,幼兒就等于有了一把認識世界的“金鑰匙”。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
篇3:總結:在數學活動中幼兒觀察力
文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總結:淺談在數學活動中幼兒觀察力
父母都希望孩子聰明伶俐,所以在孩子一出生就積極開發他們的智力。智力是多種認知能力的綜合,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等。其中每種能力都有特定的作用,它們共同作用,整體發揮功能。而觀察力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
許多專家研究發現,觀察力強的孩子智力發育較好,因為人們通過感知獲得的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是進行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觀察水平的迅速提高,能促進思維的發展。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培養幼兒在觀察中增長知識,在觀察中發展能力方面談談幾點看法。
一、從“興趣”入手,引導幼兒樂于觀察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動力。在大千世界中有無數幼兒感興趣的東西,我們應把握時機,正確引導幼兒去觀察、去發現。
1.提問――保持幼兒觀察興趣的手段。
教師在整個觀察過程中,應適時的提出問題,把觀察活動引向縱深,延續幼兒對實物觀察的時間,加強觀察的持續性,例如在分類活動中,我把吃的、玩的、穿的、用的物品投放在一起,請幼兒按不同的類別分出來,這樣,經過自己視覺上的觀察,在教師層層問題的引導下,他們懂得了按物品的不同類別進行分類。這就要求幼兒積極思考,首先看到某種東西要知道名稱、用途,然后才確定把物品放在那一邊。從這個教學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的觀察活動是按這樣一個程序進行的,即帶著問題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產生觀察的愿望――再觀察――得到滿意的答案。而有效持續的這一過程,教師適時的提問是十分重要的。
2.鼓勵――保護幼兒觀察興趣的抓手。
幼兒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知識經驗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當孩子觀察到一些不同的事物之后,提出問題,如果教師不了解或者不知道,或者回避幼兒的問題,幼兒得到幾次消極的反饋后,他們觀察的興趣會越來越小。我認為這時就應該和幼兒一起尋找答案,一起去收集資料、一起觀察,千萬不能回避,讓幼兒感覺到老師是他最重要的支持者。當然,對孩子錯誤的觀察結果,也不要輕易地說出不對,給予否定,而應該和他一起分析不對的原因。
3.材料――激發幼兒觀察興趣的重要前提。
材料的提供有助于幼兒進行觀察、探索,材料盡量是幼兒生活中熟悉的,數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幼兒的探索過程,太多的材料會讓幼兒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太少的材料會直接造成幼兒探索興趣的減弱;材料的提供不要求多,而求巧。如分類活動的材料提供,如果材料太多,幼兒在活動中分散注意,導致玩材料。而材料如果太少,達不到活動目的。
二、教會觀察方法,培養幼兒善于觀察
讓幼兒學會觀察的方法,這是培養幼兒觀察力的關鍵所在。
我國古代有個盲人摸象的故事,說的是幾個盲人對大象到底是什么樣子爭論不休。因為他們各自只摸到大象的一個部位,并沒有摸到大象的整體,所以爭論時各自堅持自己片面的意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不正確的觀察引起的結果。因此,教師應教給幼兒正確的觀察方法,不要讓幼兒犯同類的錯誤。
1.學習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
讓幼兒學會從上到下、由里到外、從左到右、從遠到近(或由近到遠)、由整體到局部有順序地觀察。
如觀察時,有的幼兒說有二個三角形,有的幼兒說有二個三角形,有的說有三個三角形,還有的說四個三角形,細心的幼兒就能發現有五個三角形,象這樣,從整體到局部有順序、有步驟的觀察,就能看到事物的特征和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才能得到準確的答案。
2.學習根據事物的主要特征進行比較觀察。
觀察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才能使觀察更有成效。
如教幼兒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時,我把正方形和長方形放在一起對比,看看它們的外形、邊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過對照、比較,幼兒對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分辨就更清楚、明確了。其次,教師要交給幼兒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如從色彩、類別、形狀、數量和空間排列等幾個角度進行觀察,尋找畫面的組合規律。
3.學習帶著問題有目的的觀察
對于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做事情之前,具體、明確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幼兒也不例外。
受幼兒年齡特征的影響,幼兒觀察事物時就會東瞧瞧、西看看,抓不住重點,會隨著自己的興趣而進行觀察,或是漫無目的的東瞧西看,無所適從,所以在組織活動時,首先要提出具體的要求:“今天我們……”,即帶著問題去觀察,要求幼兒邊看邊想或邊想邊看,如:在學習5的減法時,教師一邊編題一邊出示教具:河里有5只小鴨,游走了2只小鴨,河里還剩幾只小鴨?請幼兒想想該怎樣算?5、2、3分別表示什么意思?為什么要用減法?通過一系列的提問來引導幼兒觀察,達到目的,從而獲取數學的知識。
三、創造各種機會,培養幼兒勤于觀察
觀察的過程也是幼兒與教師、同伴相互交往的過程,幼兒把觀察到的現象和感受到的體驗加以描述,這是觀察的進一步深化,也是數學活動重要的一個環節。幼兒在數學探究過程中和活動之后,會有一種表達的潛力和欲望,他們急于想把自己的新發現向老師和同伴講述,想把自己的疑惑向他人說說。在表達與交流、認真聽取別人講話的過程中,他們知道了原來可以有多種辦法解決問題,我也可以試一試他們的方法或許能更好的解決問題,也能從其他小朋友的講述中得到靈感,激發創造的火花。因此,幼兒觀察后,我總是鼓勵幼兒說說他們的發現,不論正確與否,我都認真傾聽,對他們的發現給予肯定,在這樣的情境中,幼兒都愿意將自己的發現講給老師和同伴聽,師生共同交流,共享快樂。當然,在活動中還需靈活運用個別、小組和集體的形式,讓幼兒充分表達。
總之,觀察是認識世界的窗口,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我們著眼于幼兒觀察興趣的培養,著力于觀察方法的指導,著重于觀察機會的創造。只有這樣,孩子的觀察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有了好的觀察力,幼兒就等于有了一把認識世界的“金鑰匙”。
文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