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讀后感
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讀后感
埃德加博登海默是著名德裔美籍法理學家。1908年出生于德國柏林,在歐洲的日內(nèi)瓦、慕尼黑、海德堡和柏林大學接受法學和政治學教育,并于1933年獲得海德堡大學博士學位。1933年為躲避納粹而移居美國,1937年在華盛頓大學獲得法學學士(LLB)學位并于1940年撰寫出版了其最著名的著作《法理學》的第一版。博登海默從1951年開始擔任猶他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法律教授,并于1975年成為法學榮譽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律哲學并成為“綜合法理學”代表人物。博登海默一生著述頗豐,主要論著有:《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論正義》、《權力、法律和社會》、《法哲學七十五年的進化》、《責任哲學》和《英美法律體系導論》等。
博登海默早年在歐洲求學,具有德國法學的深厚學養(yǎng)。此后又前往美國工作和學習,再次系統(tǒng)的學習和研究了英美法系的理論,可謂學貫兩大法系。在其著作《法理學》中對歷史上各派的法理學思想和觀點都能做到重點突出,言簡意賅地予以介紹,體現(xiàn)了其深厚的理論功底。
《法理學》于1940年首次出版,并于1962年和1974年兩次修訂,從1962年的第二版開始更名為《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并沿用至今。在國內(nèi),1947年,潘漢典先生曾經(jīng)翻譯了第一版的《法理學》,但因故并未出版(20**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1987年,華夏出版社出版了姬敬武、鄧正來翻譯的該書第三版,在國內(nèi)引起巨大反響,成為各大高校法科學生的法理學啟蒙讀物。同第一版相比,第二版和第三版對全書的結構和體例進行了重大的修改,如果說第一版《法理學》體現(xiàn)了作者鮮明的立場、犀利的觀點,更像是一部資深法學學者間探討問題的論著,那么后兩版淺顯易懂的敘述風格更像是給法學初學者的一本入門教材。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年出版的由鄧正來教授翻譯的《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系根據(jù)1974年第三版原著重新翻譯的。全書的第一部分是法律哲學的歷史導讀,主要是對歷史上出現(xiàn)過的主要法學思想流派進行介紹,從法律和哲學的關系,法律哲學的歷史沿革出發(fā),描寫了自古希臘和古羅馬到當代西方法律思想方面各時期代表人物的理論觀點。而全書的第三部分則是對法理學中研究學習中常見的一些術語和名詞進行了解釋和說明,特別是對法律的淵源等內(nèi)容作了專題探討。最后還附加了博登海默的一篇論文《美國法律哲學的新走向》。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側(cè)重于法律基礎知識的講解,有助于初學者更好的理解全書的所要闡述的思想和內(nèi)涵。特別是第一部分內(nèi)容,讀者不僅可以通過學習法律哲學思想的變遷,從而為更好的理解當代法律哲學思想主流觀點打好基礎,同時也可以作為初學者學習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教材,為詳細閱讀這些法學大家的著作打下基礎。
但我認為本書最精華的部分還是全書的第二部分,在這一部分中,博登海默提出了法理學學習和研究需要探討的一些基本命題,例如正義、秩序等。通過深入分析正義和秩序以及其他社會利益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展示作者的法律哲學思想和觀點。博登海默在德國生活期間,恰恰是納粹執(zhí)掌德國時期,為逃避納粹的統(tǒng)治,博登海默被迫前往美國生活。從書中可以感受到,這一段人生經(jīng)歷深刻的影響了他對法的正義價值的解讀和研究。關于什么是正義,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看法。博登海默自己在書中就曾經(jīng)寫到,“正義有著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不用形狀并具有極不相同的面貌。”在本書中,他認為,法律是秩序與正義的綜合體,但同時他也認為:“秩序概念所關涉的乃是社會生活的形式而非社會生活的實質(zhì)。規(guī)則并不足以創(chuàng)造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生活樣式。”因此必須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正義上,追求正義是法律的實質(zhì)性目的。博登海默同時認為正義與自由、平等、安全有著天然的必然的聯(lián)系,通過法律增進自由、平等和安全,是立法者所要追求的目標。但是在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應根據(jù)每個社會的具體情況給予三者適當?shù)奈恢茫瑫r還不能忽略值得法律體系增進的其他價值(如審美、教育、健康等),以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的、諸種價值之間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法律旨在創(chuàng)設一種正義的社會秩序”,法律作為維持秩序的工具,它應該體現(xiàn)著人類的價值追求和向往,任何的法律實際上都蘊涵了一種深刻的精神,而正義則是這一種精神的深刻體現(xiàn)。
通過閱讀博登海默的這本《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我深刻領悟到他所提倡的綜合法理學的思想,特別是他把整個西方法理學各個學派的理論從“分化”走向“綜合”的觀點,體現(xiàn)了他的一個“綜合”思想構架。全書內(nèi)容豐富,邏輯嚴謹,結構清晰,同時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感受到博登海默扎實的法律功底。《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作博登海默自己的學習記錄。對于讀者而言,通過博登海默的這本書不僅可以學習和了解博登海默本人的法學思想,可以了解西方法學、特別是西方法理學的發(fā)展脈絡,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參考文獻
[1]吳寶欣
博登海默談法與法治--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讀后[J]-法制博覽20**(22)
[2]潘漢典,白晟
敬畏學術――潘漢典譯博登海默1940年版《法理學》訪談錄[J]
-蘇州大學學報:法學版
20**
篇2:讀后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讀后感
記得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知識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健全的人卻難于用知識去彌補。”道德對于一個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道德和法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以下便是我讀罷這本書后的一些感想和受到的啟發(fā)。
本書的緒論讓我快速適應了人生的新階段――大學。對新生的我,面臨的問題和思想變化不計其數(shù),陌生的環(huán)境、新鮮的人和事、情緒的波動,總能在人最脆弱的時候蜂擁而上,加之心態(tài)的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難折倒,進入誤區(qū)。大學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種全新的階段,少了拘束,多了自由,許許多多新的變化要求我們學會接受并且適應轉(zhuǎn)變,才能健健康康的成長。《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一書使我快速的提高了獨立生活的能力,盡快的樹立了新的學習理念,因為大學與高中相比,少了老師時刻叮囑和督促,凡事都需要的是自覺。也讓我對德智體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書中對理想和信念的解讀讓我明白了二者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能夠引導我們做什么樣的人,指導我們走什么樣的路,激勵我們?yōu)槭裁炊鴮W。又與此同時告訴我們理想需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實現(xiàn)的道理。
書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繼承愛國傳統(tǒng),弘揚中國精神這一章節(jié)。“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做一個忠誠的愛國者,是對當代大學生的基本要求。愛國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歷史的車輪轉(zhuǎn)動了千年,愛國便沉淀成一種文化。“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的“民族心”和“民族魂”歷來是鼓舞我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zhèn)ゴ笃鞄茫羌钊珖髯迦嗣裾衽d的強大動力。中國民族的歷史之所以悠久和偉大,愛國主義作為一種精神支柱和精神財富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到了近現(xiàn)代,國家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幾乎和我們每個人都存在著無法割舍的密切關系。所以在我看來,愛國是高于一切的美德,而書中不僅告訴我什么是愛國,怎么愛國,為什么愛國,還具體的指出了新時期的愛國主義對我們的新要求。
書中教會我最重要的我想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不能忽略一個問題,它就是價值觀問題。正如書中所說:“人生須認真;人生當務實;人生應樂觀;人生要進取。”確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目的和人生價值,從而為自己的成才撥正航向。
它告訴我了人生應該有怎樣的生活,從而知道應該怎樣對待生活。
法律知識對大學生來說是必要的,在沒有接觸這門課程,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都認為法律離我比較遙遠,“法律與我何干?學法干什么?不犯法就行。”是我膚淺的想法。但法律基礎,其實是一個現(xiàn)代人在法治社會的立身必備素質(zhì)。我們必須通過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和規(guī)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正確的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使我對法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作為一個大學生,增強法律意識,弘揚法制精神,領會社會主義法制精神,理解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內(nèi)涵,了解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及其運行對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是十分必要的。同時我也了解了我的權力和義務,使我能夠在日后的學習工作生活過程中正確的行使權利,正確的履行應盡的義務。
通過這本書的不斷更深入的學習,通過這本書對人生的指南作用,我一定會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思想覺悟和法律意識及法律知識的儲備。讓青春承擔責任,讓責任引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