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語言學教程》讀書報告
《普通語言學教程》讀書報告
一、書名、出版社、出版時間
我讀的語言學的書是珍藏本《普通語言學教程》。這本書是瑞士的著名語言學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編著的,由沙巴利、阿薛施藹、阿里德林格合作編印的。《普通語言學教程》并不是索緒爾本人親自編寫的,而是在他去世后,他的學生沙巴利、阿薛施藹、阿里德林格等收集許多同學的聽課筆記和索緒爾本人的一些手稿及材料,據此整理出的。這本《普通語言學教程》于1916年在日內瓦出第一版、1922年在巴黎出第二版,其后還連續出了第三版和第四版,1949年出的第五版,各國語言學家先后把它譯成德、西、俄、英、日等國文字,使它的影響遍及全世界。而我國也出版了許多種譯本。而我讀的這本珍藏版本的《語言學教程》是高名凱先生在1963年根據原書法文第五版翻譯、由岑麒祥、葉蜚聲校注的,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社在20**年7月北京第一次印刷出版發行的。
二、作者簡介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deSaussure,1857-1913)是現代語言學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結構主義的開創者之一。他被后人稱為現代語言學之父,結構主義的鼻祖。《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deLinguistiqueGenerale)是索緒爾的代表性著作,是他的學生根據他生前的筆記編寫的,這本書集中體現了索緒爾的基本語言學思想,對二十世紀的現代語言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由于其研究視角和方法論所具有的一般性和深刻性,書中的思想成為二十世紀重要的哲學流派結構主義的重要思想來源。
3、內容介紹
這本書一共335頁。除去前言和第一、二、三版序的說明還有緒論外,共分為:第一編:一般原則,第二編:共時語言學,第三編:歷時語言學,第四編:地理語言學,第五編:回顧語言學的問題
結論五個部分。還有在書最后的索引和校后記。
“緒論”部分由七個章節和一個附錄:音位學原理組成。講述了語言學的歷史、語言學的材料和人物、語言學的對象以及語言和言語的區別、言語行為的內部要素和外部要素、文字表現語言和音位學。
一般原則這部分一共有三章:語言符號的性質、符號的不變性和可變性、靜態語言學和演化語言學。
共時語言學這部分共分為八章:概述、語言的具體實體、同一性現實性和價值、語言的價值、句段關系和聯想關系、語言的機構、語法及其區分和抽象實體在語法中的作用。
歷時語言學也分為八個章節:概述、語音變化、語音演化在語法上的后果、類比、類比和演化、流俗詞源、黏合、歷史的單位,同一性和現實性。
在共時語言學這章后還有附錄講述了三個問題:主觀分析和客觀分析、主觀分析和次單位的確定、詞源學。
地理語言學分為四章:關于語言的差異、地理差異的復雜性、地理差異的原因、語言波浪的傳播。
最后,回顧語言學的問題和結論分為五個章節:歷史語言學的兩種展望、最古的語言和原始型、重建、人類學和史前史中的語言證據、語系和語言的類型。
我們都知道一般原則和共時語言學兩編是《普通語言學教程》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對后世產生重大影響的新理論、新方法基本上都集中于此。索緒爾在此書中所提出的重大理論性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區分語言和言語
語言是言語行為的社會部分,是個人被動地從社會接受而儲存于頭腦中的系統。它存在于個人意志之外,是社會每個成員共同具有的,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言語是言語行為的個人部分,是個人對語言系統的運用。語言和言語緊密相連,互為前提。個人要說話使人理解,必須用語言,同時語言的存在又必須體現在言語當中,而且,使語言發生變化的也是言語。所以,語言既是言語的工具,又是言語的產物,
(2)區分共時語言學與歷時語言學
共時語言學:又稱靜態語言學,是研究一種語言和多種語言在其發展歷史中的某一階段的情況,即語言狀態。
歷時語言學:又稱演化語言學,集中研究在較長歷時時期所經歷的變化。
(3)系統理論
索緒爾在書中提出“語言是一個在其內部一切都互相聯系的系統“,有“句段關系“和“聯想關系“兩類關系。
(4)符號理論
索緒爾最早指出,語言符號聯系的不是事物和名稱,“而是概念和音響形象“,“語言符號是一種有兩面的心理實體“,他用“能指“和“所指“這兩個術語來分別指稱符號的“兩面“,并進一步提出能指和所指之間的聯系是不可分割的。語言符號具有任意性和線條性的特點。
(5)符號學
符號學,是一門研究符號,特別是研究關于語言符號的一般理論的科學,是十九世紀末才興起的,符號學研究的內容十分廣泛,目前主要研究符號的本質、符號的發展規律,符號與人類各種活動的關系,符號與人類思維的聯系。
(6)音位學
音位學有狹義和廣義分:
廣義的音位學指對自然語言聲音系統的一般性特征之研究,可以包括語音學;
狹義的音位學方根研究人類語言中語音組合的方式、模式及變化。
普通語言學中提及的音位學主要取其狹義。
4、語言學者對本書的評價
在世界語言史上對索緒爾的這本《普通語言學教程》的評價都非常高: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許國璋在《關于索緒爾的兩本書》中評價“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理論的形成有其自身的的學術背景,他多年從事歷史語言學研究,對十九世紀的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有很深的造詣,對整體語言學學科的性質有相當全面而深入的思考。我們從他多年所開課程可以證明這一點。”
蘇聯語言學家維諾庫爾在提到索緒爾這本《普通語言學教程》時,評價它為由整個語言學史所產生的轉折點。
由以上兩位語言學家的評價不難看出《普通語言學教程》這本書的影響非常之大,對整個世界的語言學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5、我的讀后感及其評價
讀完《普通語言學教程》后,我真的很認同語言學界對這本書賦予這么高的評價,因為它真的一本好書,沒接觸這本書前我對語言學有一個片面的認識,認為它單調古板,但在讀完這本書后使我對語言學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感覺其實要是認真研究起來它也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值得深入學習。還有讀完這本書后,以前在課上有一些沒有聽懂的學會的知識點,比如說歷時和共事語言學,感覺好像又重學了一次,有些懂了。但我感覺我對這本書還是不算真正的讀懂讀透,還是沒有領悟到它其中的精華,我想我再有時間的時候還是需要多讀幾遍、細細品味,把這本書上的知識真正的學會學懂。
篇2:《有效教學》讀書報告材料
今天的教育使我們的學生討厭學習,不善學習。一談起學習就焦慮不安。特別是應考這根指揮棒在牽著教師與學生的鼻子走。使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以致教師與學生在精神層面都得不到那種學習快樂的享受。通過對《有效教學》這本書的學習,它給我帶來驚訝不己的好消息。它講述了教師怎樣經營好課堂的秘訣,啟迪我們怎樣積極學習和負責任。書中用簡潔的筆墨描述了大量教學策略,這些策略完全體現了培養學生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發展性,啟迪了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與模式。所以通過《有效教學》的學習,我的心得:
一、是認清我們真正的教育理念。
記得一個故事,說一個人看見三個泥瓦匠在干活,就問他們在干什么,他得到了三個回答,第一個說我在砌磚頭,第二個挺起身,非常自豪地說,我是全國最好的泥瓦匠,第三個說“我在蓋大教堂”。他們三個人的回答,正好代表了三種人的心態。第一種人就是賺工資,養家糊口的那種,我們身邊充斥著很多這樣的人。第二種人則是非常麻煩的一種,他們往往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里面非常優秀,但要命的是他們陶醉于自己的領域,拒絕考慮所有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從而即狂妄自大,而又非常虛弱,非常難合作。第三種人,他能夠準確知道自己工作的最終意義,從而將自己的勞動有機地結合到其他人的勞動中去,實現一個輝煌的目標。我們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可能在講話中,我們會流利地運用著“素質教育”“以學生為本”,但在實際教學中繼續著早已習慣的應試教育,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行為。通過學習,教師的這種口是心非,積極性與創造性被激活了,新的教學理念與模式具體化為教師可以理解并付諸于真正實施。
二、從《有效教學》中學到課堂教與學互動的實用策略。
這個課堂策略,促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這些策略使教師不再需要用物質刺激和獎懲的辦法迫使學生去學習,教室變為所有人積極向上的學習場所,完全符合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達到輕而易舉讓他們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知識之中,這是無價之寶,并且不斷地形成他們的人生觀,并且培養出最美好的人生,這些策略使我們的教學并沒有脫離學校的日常安排,反而使課堂呈現出全新的活躍氣氛。
三、興趣是激發學生真實互動的內在動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勵是培養興趣的重要前提.古人云:樂學才能善求.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最實際的內部動力,有了興趣,思維就會處于活躍狀態,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和有創意的新觀點,并且在課堂互動中與別人交流和商討自己的觀點和方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提供在集體討論中自主選擇話題的機會.通過激發學生的思想和觀點,教師可以使學生們共同對他們的學習負責.給學生提供自由表達和共同闡述的空間,自由選擇的權利,提高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
四、關注與傾聽是實現課堂和諧互動的必要的修養.
和諧互動要求要學會關注.教師不僅要自己關注學生,還要培養學生學會關注.學生不只是關注教師,還要關注其他學生.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關注教師和其他學生,課堂上就不可能呈現出和諧乃至高效的"互動".教師關注學生,不僅要關注學生的今天,更要著眼發展;不僅要關注好的學生,更要關注學習偏差的學生;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還要關注學生的能力,情感,意志等等.學會關注是"和諧互動"所必不可少的。
傳統的課堂上學生形成以"靜聽"為主的學習定勢,使學生養成心理上的依賴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創新能力.要讓學生走出"靜聽",學會"傾聽"."傾聽"是教師與學生心靈溝通的一種方式.一位善于"傾聽"的教師就像一位高明的心理醫生,能夠準確把握學生脈搏的跳動,能夠及時預測學生情緒的波動,能夠巧妙調整課堂的氣氛,把師生的溝通上升為一種藝術.教師的"傾聽",改變了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參與,獨立思考.教師不僅要自己學會傾聽,還要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學生在課堂上的傾聽,有兩層含義:一是傾聽教師,二是傾聽學生.學生傾聽的質量是"和諧互動"的重要保證。
高超的提問藝術,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實現和諧互動的真實有效和生成。提問是教學的一種手段,是實現師生和諧互動的平臺;提問是一種交流,是師生傳遞信息的一種渠道,是引發學生思維的一種有效的方式.在一般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都能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實現教學活動中的師生互動.但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兩類:一是問題比較簡單而直觀,學生可以不假思索便可以回答,或者僅是讓學生做出"是"與"否"的回答,沒有體現出提問的真正價值;二是教師連珠炮似的提問,學生機械反應似的回答.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老師和學生間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學生的小組討論一次接著一次.但是問題和討論都沒有質量,對老師和學生都缺乏挑戰性.這兩類問題反映出課堂的互動大多在淺層次上進行著,沒有思維的碰撞,沒有矛盾的激化,也沒有情緒的激動,整個課堂看似互動充分,而實質上平淡乏味。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而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教學或實驗上的技能問題,而提出問題,卻需要創造性和想象力."這句名言正好揭示了課堂提問的最為關鍵的問題,那即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自身藝術的提問,切中學生的要害,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生成新的問題.課堂提問需要體現這樣幾個特點:一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有一種好奇心,產生求知欲望;二是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學會想問題,調動學生的內在動力,自覺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三是培養學生的勇氣,讓學生敢想,敢說;四是要讓學生能夠產生新的問題,生成是課堂提問產生的最好效果。
篇3:創建學習型組織讀書報告會策劃書
一、活動背景:
為響應學校加強學風建設,營造勤奮讀書、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豐富學生精神生活,創建良好校風班風。同時,也為我團總支創建學習型組織做出響應,共同為此次創建活動留下自己的足跡。為此,特舉辦了本次的讀書報告會,讓大家盡情享受閱讀的歡樂,讓性情得以陶冶。
二、活動目的:
通過本次活動增加對書籍的熱愛,增長讀書的興趣,加強同學們自我學習、自我增值能力;并且為同學們提供一個展示文采哲思、分享讀書心得的廣闊平臺;讓廣大同學們能夠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明確自己的未來,提高自身學習積極性,并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活動對象:
09應用英語(種種問秘書方向)一支部全體同學
四、活動時間:
*年11月16日-*年12月10日
五、活動流程:
1、前期準備:
(1)各班組隊,每支隊伍人數為2-8人。
(2)以小組為單位,閱讀一本書本(版本不限,可為中文)
(3)小組成員共同完成一份讀書報告(電子版,可中可英)
2、活動開展:
(1)presentation:
時間:11月16日----11月22號
形式:以小組為單位,上交一份讀書報告(建議為外語版)。每人或每組演講時間為5―8分鐘。讀書報告會上可采用ppt演講(建議用外語)等形式。
組織:班內開展,此環節不淘汰任何小組,所有小組繼續接受第二輪賽制,展現成果。
(2)外語小話劇:
時間:11月23號---12月5號
形式:小組成員不作改變,以小組為單位,上交話劇劇本(以電子版形式)。每組限時10分鐘,可采用配音(如:背景音樂、特殊音效等)、道具(注:可額外加分)等,進行話劇表演。
組織:班級內部。最后每班推選出1-2組晉級到下一輪。
(3)級部終極賽:
時間:12月10號
對象:每班晉級的1---2組
形式:晉級隊伍抽簽進行比賽(初定:模擬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