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環境教育課程計劃與實施方案
漁溪中心小學環境教育課程計劃與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結合我校實際情況,以教育部《中小學生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為指導,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校本課程,引導學生欣賞和關愛大自然,關注校園、家庭、社區、國家和全球的環境問題,正確認識個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系,幫助學生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方法與能力,培養學生對環境友善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選擇有益于環境的生活方式。
二、課程目標
環境教育課程是通過學生自主的活動,將環境知識、技能及態度的獲取與實際運用相結合,從而使環境教育的各部分內容內化于學生自身,并在今后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問題時將所獲得的各方面知識技能外化于具體的行為之中。通過教育,使學生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懂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協調發展。總體目標為:
(1)學習環境知識。使學生初步了解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生態工程等生態學基本概念和知識,了解災害、能源、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它們分析環境問題及其包含的生態系統原理。
(2)提高環境意識。通過活動,使學生從思想上、情感上尊重環境、關心環境、熱愛環境、理解環境,進而形成對環境的正確態度和初步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并促使及周圍人群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向著有利于自然和諧的方向轉變。
(3)獲得處理環境問題的基本技能。通過教師的指導技能。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的文體參與,以及學生的實地調查、考察及親自實踐,使學生初步具備解決基本環境問題,改善和優化環境的技能技巧。
(4)發展學生的其它能力。通過豐富多彩的環境教育活動,還可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設計能力、角色扮演能力、模擬決策能力等,并培養學生初步的材料收集整理、數據處理、實驗設計、論文寫作的科研能力。
三、課程實施
(一)把環境教育課程和學科課程實施相結合。
課堂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主陣地,教師們立足課堂,利用學科教材中的有關內容,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環境科學知識的滲透教育,以不斷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要強調實踐性、參與性和跨學科性。以學校教育為中心,把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形成縱橫交錯,更加開放,更加寬泛的教育體系。這將有利于素質教育,有利于課外活動的開展。
環境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對小學生而言,課堂教學具有機會多、號召力強等特點,因此,把環境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根據有關會議精神,在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時,可以采取滲透模式。活動時,既要做到“潤物細無聲”,更要針對各科的知識和特點,開展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學活動。
1、把握滲透課程
2、上好主題教育課。對一些本身是進行環境教育的素材,如資源問題、糧食問題、各種環境問題、城市化問題、人口問題等,教師們通過列舉數據的方法,讓學生產生危機感和緊迫感,可運用電教手段,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采用討論法讓學生聯系實際,運用身邊的實例來說明環境現狀,環境保護的必要性。
3、開設活動課程,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學校定期舉辦“人類與生態環境”知識講座,開展“環保知識讀書活動”、主題班會活動等,使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環境保護工作的迫切性、重要性,增強了學生的環境意識。
(二)把環境教育課程與課外活動課程實施相結合。
環境教育的課外活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通過參觀、訪問、考察、春游、夏令營等考察研究人與環境的關系。老師要領著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在那里調動學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去勞動,去品嘗……從而使學生感受大自然中的空氣、水、土地、動植物等。從而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感情,和大自然建立密切關系,使他們熱愛大自然,激發保護大自然的欲望,從而認識生態環境被破壞給人們帶來的惡果。同時還要舉辦環境知識競賽活動、黑板報比賽、辦展覽、搞講座等宣傳環境保護的基本知識,對學生進行愛護自然資源的教育。特別要注意做到幾個結合:
1、與重大環境教育日(周、節)相結合
借助于愛鳥周、植樹節、世界氣象日、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土地日等與環境教育有關的節日,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使之成為學校環境教育的傳統。通過在植樹節時組織“我和小樹一起長”植綠護綠活動、在“世界環境日”開展“從小做個環保人”等活動,使學生樹立較強的環境保護觀念,切實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能力。
2、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
讓學生在保護環境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激發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校各中隊要成立廢品回收小隊,將班級中學生的廢紙、學生家中即將扔掉的可回收物品集中起來,定時賣給廢品回收處。學生要在教師家長的帶領下,觀察和考察社區人們的行為習慣,城區煙囪排放出的廢氣,使學生明白造成各種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分析研究對策。
篇2:關愛留守兒童孤兒殘疾兒童實施方案
鄲城實驗小學
關愛留守兒童、孤兒、殘疾兒童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和救助流浪乞討未成年人工作,加強社會管理,鞏固“兩基”成果,有效降低輟學率,提高鞏固率,使我縣所有適齡兒童都能接受義務教育。結合學校實際,特制定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x理論、“****”重要思想和*****為指導,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思想,切實加強對在校留守兒童、流浪乞討兒童和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關愛、救助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工作機制,確保關愛、救助管理工作扎實有效地開展,使適齡兒童都能在愛的陽光下健康成長。
二、組織領導
組長:胡康
成員:丁云
各班班主任
領導小組的職責:統一安排部署學校關愛、救助工作,督促檢查工作的執行情況,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強化職責領導,使關愛救助工作落到實處。
三、關愛救助范圍和對象
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及其他孤殘貧困兒童。
四、工作任務
1、加大對留守兒童和流浪乞討兒童的排查力度,及時主動與社區、民政、司法、綜治、公安、環衛、城管等部門聯系,形成合力,按橫道邊,縱道底的要求,對留守兒童、失親兒童、單親兒童、流浪乞討兒童、殘疾兒童、貧困兒童及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進行全面深入細致的摸底排查,不留死角,摸清情況,做好登記。
2、加強控輟保學工作,實行“雙線承包”責任制,學校要積極主動采取有力措施應對,確保該入學的適齡兒童全部入學,不出現一個輟學兒童、流浪乞討兒童。
3、著力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輿論氛圍和生活學習環境。
(1)通過各種宣傳途徑,大力宣傳關愛留守兒童的重要意義和典型事例,讓大家都來關愛兒童,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做好事、解難事、辦實事。
(2)建立留守兒童之家,開通親情電話等,解決留守兒童與在外打工父母感情溝通難的問題,。讓留守兒童在“愛”和“樂“的生活學習環境中健康成長。
(3)加強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對寄宿制學生和在外租房居住學生強化用火、用電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安全隱患排查整改制度,防患于未然。
4、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監管機制。積極主動與家長、社區和村組溝通,進一步明確各自職責,主體責任落實到家庭監護人或臨時監護人,形成有效的監管網絡,確保兒童不輟學、不外流。
5、對返還原籍或無法查實家庭及監護人而安置在福利機構內的流浪乞討未成年人,加強與民政部門的溝通協調,積極探索符合受助未成年人的特點的特殊教育模式,探索符合其身心發展規律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識教育及必要的心理輔導和偏差行為矯治方法。
6、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積極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開展做好少年兒童教育、心理矯治工作,協助流浪未成年人求助保護機構做好其專職教師的培訓。
五、工作要求
1、深入學習黨的**大精神,充分認識關愛救助留守兒童、流浪乞討兒童、孤殘貧困兒童等這一民心工程的重大意義,要通力合作,齊抓共管。
2、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機構,制定實施方案,校長是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具體抓,層層簽訂責任書,明確責任主體,實行責任追究制,把控輟保學和關愛救助留守兒童工作落到實處。
3、加強宣傳引導。通過各種途徑大張齊鼓地在學校內外做好控輟保學、控輟保學、和學生安全的宣傳引導工作,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注控輟保學、關愛“留守兒童”、關心學生安全的良好氛圍。對“留守兒童”進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與感恩教育。講解法律常識和安全常識,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4、建立學生缺曠零報告制度,發現缺曠學生要第一時間告知學生家長或學生監護人,并追蹤缺曠學生動向,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動員其入學。
5、建立健全安全穩定長效機制,把保證學生安全的各項制度落到實處。特別注意在外租房居住學生取暖防煤氣安全和交通安全等問題,徹底消除各類安全隱患。
6、全面及時排查摸清“留守兒童”底數,建好、完善“留守兒童”檔案工作。建立健全單親、失親、殘疾等兒童檔案,并作出關愛措施。
7、加大控輟保學力度,提高鞏固率。小學輟學率控制在2%以內。
8、強化學生安全保障機制,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提高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9、學校關工委要積極配合做好關愛、救助工作,要力所能及地與政府及有關部門對接,把關愛、救助工作協調到位。
10、學校關工委要配合學校領導加強家長學校的管理,讓家長或其他監護人通過家長學校的培訓,學會教育兒童的科學方法,營造良好的家教環境,提高控輟保學的效率,杜絕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外流的現象發生。
篇3:縣綠州建設工程綠化實施方案
*縣綠州建設工程實施方案
為了貫徹落實《綠色湖南建設綱要》精神,切實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城市品位,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為建設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打好堅實的基礎,按照永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錦繡瀟湘十大工程的通知》(永政發[20**]23號)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x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按照生態城市建設要求,大力實施“四化兩型”戰略,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以“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永州”為主題,以“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為方針,以實施“三邊”綠化、綠色鄉鎮、綠色村莊、綠色通道和綠色屏障等工程為重點,大力開展植樹造林,不斷鞏固和提高我縣森林覆蓋率和城鄉綠化率,把我縣建設成山川秀美、人與自然和諧、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衛生城市”。
二、建設原則
1、統籌規劃,全力實施。統籌全縣綠化協調發展,以“三邊”綠化為主線,建設好舜水河風光帶,抓好“園林式單位”和“園林式小區”及綠色鄉鎮、綠色村莊的創建活動。
2、突出重點,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理條件規劃相應的建設內容,依建設規模和質量,確定示范點和樣板林。
3、造改并舉,建管并重。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強化森林經營,嚴格森林資源保護,鞏固和擴大造林綠化成果。
三、建設目標
通過實施綠洲建設工程,全縣有林地面積達到15萬公頃以上,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2%以上,活立木總蓄積達到650萬立方米以上;公路綠化率80%以上,鄉土樹種占綠化樹種使用量80%以上;城市森林覆蓋率_____%以上,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_____%、綠地率_____%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_____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_____平方米以上。人居環境大改善,城市品位大提升,努力把*打造成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
4、建設內容
1、中心城區綠化。2年完成1萬株大苗進城,每年新增城市綠地面積300畝以上,新建1個(塔下寺文化廣場),新建綠化節點6處。提質改造現有公共綠地,完成對城市廣場、塔下寺、夔龍山公園以及中心城區主要街道等公共綠地的提質改造,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綠化總量,優化景觀效果。完成舜水河風光帶(城區段)園林綠化建設。
2、“三邊”綠化建設。首先,全力推進路邊、水邊、屋邊綠化建設,在高速公路、國道兩旁各50米,省、縣道兩旁各30米,鄉道兩側各20米的宜林地,按照3*3米的間距,種植6-16排大苗,村道兩旁各栽植2排大苗。上述范圍內的宜林地全部征用或租用,統一規劃設計,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樹種多樣,層次豐富,全冠栽植”的原則,種植闊葉大苗,營造接近自然的混交林,確保連線、成片、成景。打造“一河兩場三路”風光帶(舜水河沿岸風光帶,市政廣場和濱河廣場風光帶,二廣高速、夏蓉高速和永連公路等三路風光帶),20**年全縣將種植綠化大苗60000株,樹種為胸徑6-8公分的香樟、景烈白蘭、欒樹、柳樹、池杉、榿木和楊樹。其次,實現通道視線內零荒山的目標,20**年全縣要完成通道視線范圍內荒山綠化工程造林7700畝,其中城邊造林4000畝,路邊造林3600畝,江邊造林100畝。對通道視線范圍內的幼、中齡林實行封育,全縣封育面積達到34000畝。另外,切實抓好園林式單位、園林式小區、綠色鄉鎮和綠色村莊的創建活動,實施拆墻透綠工程、見縫插綠、拆違透綠工程,切實提升城區綠化整體效果。
2、特色經濟林建設。全縣完成特色經濟林建設30000畝,其中油桐造林10000畝,良種油茶造林5000畝,杜仲、厚樸造林10000畝,其它經濟林5000畝。
3、花卉苗木基地建設。全縣將建設花卉苗木基地十余個,面積為5000畝。花卉基地主要設置在塔峰和所城兩個鎮,以培育名特優花卉、盆景、樹樁和各類綠化苗木為主;苗木基地主要分布在所城、大橋、荊竹、紫良和漿洞等五個鄉鎮,以繁育造林小苗為主,保障全縣造林綠化苗木的正常供給。
4、速生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20**年全縣新建以杉木、馬尾松和國外松為主要樹種的速生工業原料林基地30000畝,范圍涉及到全縣十五個鄉鎮和三個國有林場。
5、湘江源森林生態建設。要加快板塘國家森林公園的建設步伐,大力推進景觀與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國家森林公園優勢,帶動周邊鄉鎮經濟發展。同時加強荊竹自然保護區的申報與規劃,加大森林資源保護力度,切實保障湘江源頭的森林生態環境。
五、實施方式
按照“統一規劃、分類實施;統一領導、分工負責;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把造林成果與利益報酬緊密相連,目標任務與績效考核掛鉤,做到高效有序推進和多方協調有力,確保各類苗木栽得下、管得好、有成效。
“三邊”大苗綠化采用“五統三專”方式進行,“五統”即:
(1)由縣委、縣政府統一組織指揮,統籌安排,縣直單位和各鄉鎮積極配合;(2)統一租賃土地,采用租賃土地使用權的方式,切實解決造林用地問題;(3)統一規劃,由林業局逐路規劃,逐項設計;(4)統一樹種采購,由林業局拿出購苗方案交政府采購中心,進行集中采購;(5)統一招標承包,由政務中心對大苗種植和管護進行公開招標。
“三專”即:(1)成立專門領導班子,由縣長任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縣直各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從林業局抽調專業技術員組成造林技術指導組,由兩辦督查室組成造林工作督查組,兩個工作組緊密配合,跟蹤督查,及時發現問題,現場解決問題,保證工程造林質量;(2)由專業技術隊伍進行施工和管護,保證綠化成效;(3)政府安排專項經費,保障工程順利開展。
“三邊”荒山綠化采取大戶租賃承包或鼓勵林農自造方式進行,政府拿出專項補助金,加大造林補助金額,確保通道視線范圍內宜林荒山“拿得出、造得上、綠得起、效果好”。
六、保障措施
1、加強宣傳發動。由縣委宣傳部牽頭,縣直相關部門和鄉鎮辦事處密切配合,采取電視、網站、手機短信、報刊、橫幅、標語、固定宣傳牌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建設生態*的重大意義,激發市民參與城市綠化、美化的熱情,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形成共建林業生態的濃厚氛圍。
2、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縣20**年度綠洲建設領導小組,由縣長馮德校同志任組長,分管林業的副縣長趙忠輝同志任副組長,縣直各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林業局局長徐蘭寧同志任辦公室主任,負責日常工作。
3、創辦示范點。為推動全民參與生態*建設,實行領導帶頭辦點示范措施,縣“四大家”主要領導要在“三邊”綠化范圍內選擇集中連片地段建設示范點,示范點面積為500畝以上。
4、簽訂目標管理責任狀。縣政府要把今年的造林綠化任務分解到縣直各單位和各鄉鎮辦事處,縣政府與各責任單位簽訂目標管理責任狀,列為年終目標管理考核內容之一。各責任單位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確保任務保質保量完成。
5、加強苗木質量監管。林業局要強化種苗生產和經營管理,加大種苗銷售的市場監管和執法力度,保證造林種苗質量,杜絕無“三證一簽”的劣質苗木造林綠化。要及時了解掌握各地苗木的供求動態,做好苗木的組織和調度。
6、保障資金到位。縣財政對“三邊”綠化建設工程安排專項資金,對永連公路、二廣高速和夏蓉高速的*段視線內的荒山造林和城郊荒山造林,每畝獎勵400元,分三年獎勵到位,第一年獎勵200元用于整地造林,第二、三年各獎勵100元用于撫育。同時,積極引導林業合作社、企業和造林大戶進行造林,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在融資上給予扶持。
7、嚴格督查。為確保綠洲建設工程能圓滿完成,由兩辦督查室組成的造林工作督查組,對工程建設進度和質量進行經常化督查,對不合標準的堅決要求返工。
8、從嚴依法懲處毀綠行為。嚴格執行《森林法》、《公路法》、《水土保持法》、《城市綠化條例》等法律法規,全面落實造林綠化管護責任,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林地、綠地和亂砍林木的違法犯罪行為,鞏固擴大城鄉綠化成果。
*縣林業局
20**年10月15日